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
地理学的研究不仅是涉及物质和能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还涉及到物质和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既包括对自然过程的刻画,还涵盖对人文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辨析,更包括人地系统的耦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篇1】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 教学过程设计:
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一) 区分概念:
1、 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 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
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由学生讨论分析)
归纳:
二战前 二战后 迁移特点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未开发国
集团性、大批量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篇2】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的数量及分布。
2.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
(1)数量:500万~5 000万种。
(2)分布:3/4生活在热带地区。
(3)寿命:平均大约为 500万年。
(4)自然灭绝:平均 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增加。
2.物种灭绝的种类:植物和昆虫为主。
3.物种的作用
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无从估计。
4.人类的措施
扭转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现象。(√)
2.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随着人口的加速增长,物种灭绝有加速的趋势。(√)
4.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把所有濒危动植物移出原生长地,移入动植物园进行特殊管理和保护。(×)
5.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A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较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知识点 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问题探究]
读教材P67图4.13,探究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3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呈________趋势,世界物种灭绝数呈________趋势,两者之间呈________相关。
(2)由此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或推论?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上升 上升 正
(2)人类活动(人口增多)加速了物种灭绝。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移入适宜环境——迁地保护和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离体保护以及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措施。
[总结深化]
1.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工、农
业生产活动 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正在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正在趋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类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此外还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法指导] 图示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对点演练]
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2.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黑冠长臂猿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实验动物,仅分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因人类的捕杀,海南岛现仅存黑冠长臂猿约30多只,主要生活在霸王岭林区。
材料二 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转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植物已经达到 10 954种,其中动物达5 423种,植物达5 531种。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三分之一、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四分之一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此外,与1996年的统计数字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 059种上升到2 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 978 种上升到2 133种,爬行类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
材料三 下图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灭绝原因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2)哺乳动物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人类为何尽力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提供的数据,说明世界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物种灭绝加速。第(2)题,由材料三图中信息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主要原因: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第(3)题,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既有利于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又能更充分地利用生物的各种价值。
答案:(1)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加速。
(2)偷猎、栖息地的丧失。
(3)一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且能给后人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据此回答1~2题。
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环境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对于物种灭绝人类无能为力
B.物种的数量如此巨大,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C.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在短期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物多样性,但是灾变过后新的物种又在生成,使生物多样性重新增加
D.人类新发现物种数量超过灭绝或濒危物种数量,所以对生物多样性应保持乐观态度
解析:1.C 2.C 第1题,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题,物种灭绝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人类活动能加速或延缓其灭绝速度。物种灭绝会减少生物多样性,但物种灭绝后还会产生新的物种,又增加生物多样性。
3.世界上物种主要分布在( )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高山地区 D.寒带地区
解析:选A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有500万~5 000 万种,其中3/4生活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B.人类活动造成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
C.当前物种灭绝加速,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
D.人口数量的多少与物种灭绝的速度相关
解析:选C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当前物种灭绝加速的主要原因。
5.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选D 现在藏羚羊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已接近灭绝的边缘,如果不保护,由于种群数量少和人类的猎杀,藏羚羊可能会灭绝,这样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6.下图是世界物种灭绝趋势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 757个,覆盖国土总面积约1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有22处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
(1)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篇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量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开发。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我国先后实施若干资源调配工程。这对我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能源资源分布、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通过比较强调天然气作为能源具有的特点,来突出它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意义。这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在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调配原因的基础上,对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具体分析和概述,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运用大量资料,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影响。强调西气东输不仅仅是一条输气干线,而且为沿途各省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真正体现了西气东输工程不仅实现了“东、西部双赢”,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SHAPE MERGEFORMAT
第一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难点: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1.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2. 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 通过课内导学案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导学案自主学习,独立复习、预习重要知识点。
2.借助课内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重点问题和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预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看“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流向图”
然后再展示“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按从世界到中国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整体直观感知资源区域流动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来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存在着必然性)
合作探究一: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阅读材料1:
材料一 教材P82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
材料二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讨论与活动】
西气东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我国西部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管道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工程施工较容易;沿线地质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沿线多经过城市,市场消费量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篇4】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张艳 使用时间:2014年9月 授课类型:省优质课
【教学目标】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并通过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的思想,;
借助青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青海矿产资源和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光照强与气温低的原因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让学生品尝青稞酥、牦牛干,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08-2014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拉萨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指导。
【学生活动】运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分析青藏地区相比于同纬度地区,光
照强与气温低的形成原因。(播放微课予以指导)
【归纳提升】构建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二、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河谷农业
【学生活动】在图上指出青稞、牦牛两种农产品的分布地区,
并说明理由。
【小结】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走进雅鲁藏布江谷地,通过两道高考题,重点分析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
(1)(2013年江苏卷)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2)(2013年海南卷)西藏年楚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归纳提升】注意答题思路的点拨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强调青藏地区发展的高寒牧业与河谷农业都是由高寒环境所决定的,体现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同时,劣势也可以变优势,形成辩证的思维。
【学生评价】组内互评
【承转】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深受高寒环境的影响,那么其它产业的发展呢?
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材料一,归纳1995-2013年,青海与西藏产业变化的不同点。
2. 结合材料,评价目前西藏、青海两省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材料二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007年西藏旅游业直接创收48.52亿元,比2006年增长75.1%。2013年,西藏旅游创造经济收入16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0.5%,成为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归纳提升】强调青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开发资源带动建设,这是因地制宜的表现。但是因为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只要这样区域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学生评价】小组互评
【课堂总结】以青藏地区为例,总结区域复习的一般方法:在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因地制宜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后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课后基础练习区】
右图为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其等值线的数值c>b>a,读图回答1-2题。
1.等值线不可能反映的是( )
A.海拔 B.气压 C.降水量 D.气温
2.峡谷附近的察隅有“西藏江南”的美称,原因是( )
A.地势低,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B.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终年多雨
C.大西洋西南气流带来大量的水汽
D.近年来“温室效应“增强的结果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篇5】
课题 5.2.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 主备教师 葛金辉 使用教师 葛金辉 【巩固练习】
1.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 )
A.山西 B.山东 C.黑龙江 D.河南
2.主要产在华北平原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大豆、甜菜 B.冬小麦、花生、棉花
C.玉米、高梁、青稞 D.水稻、油菜、甘蔗
3.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是(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4.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5.位于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有( )
A.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 B.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C.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江淮平原 D.长白山地、兴安山地、内蒙古高原
6.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在哪个地区可以见到?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7.北方居民的主食为
A.大米 B.面食 C.小米 D.玉米
8.我国北方地区的耕地以( )为主。
A.水田 B.旱田 C.草地 D.梯田
9.我国北方民居具有的特点是( )
A.屋顶坡度较小 B.屋顶坡度较大 C.墙体较薄 D.墙体较高
10.我国第一大油田是( )
A大庆油田 B胜利油田 C中原油田 D辽河油田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重点
难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6-8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自主学习一】北方地区概况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的开篇之作。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农业的区位选择”遥相呼应,在学习方法上极为相似,同时本节课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等学习内容的铺垫,是本章的学习基础。
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学生小组探究营造一个双向互动的教与学信息平台,通过生生、师生的信息交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二、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3.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依据课标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难点
是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生活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内容,应该说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五、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方法立足于学生的合作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进行学习,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法和案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钢铁厂生产片段,用多媒体将学生引领到工业生产情景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首先让学生说出身边有哪些工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什么是工业生产?同时引导学生读图4。1进入到工业生产的学习。
(一)讨论得出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引导: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让你选一个地方投资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获取最高利润呢?
学生讨论: 请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归纳出结论。
多煤体课件显示: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过渡: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当然想找到一个有充足廉价的原材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地方,可是会不会有这样的地方呢?如果没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选址应该怎么权衡这些区位因素呢?最终工厂应该如何选址呢?
(二)主导因素及五种导向型工业
多煤体课件显示:五种常见的工业生产活动案例图文资料
教师:大屏幕显示了五种常见的工业生产活动案例,假设我们班六组同学就是准备选择项目的投资团队,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分别对大屏幕中的五个工业投项目进行选址分析,讨论他们选址需要哪些因素?最终如何选址。
为活跃课堂气氛和公平,可以通过抽签方式确定每个小组负责的项目,其中有一组同学会抽到评委组,这组同学可以对五组投资团队进行点评和补充,考验较大。
合作探究结论: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得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多个,然后再对多个工业活动的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工业选址时,每个因素都达到最优是不可能的,所以找出对工业成本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主导因素以及在它的影响下工业是如何布局的,进而得出五种导向型工业,各投资团队分别说出自己团队的投资项目是什么导向型工业。
追问:大屏幕显示了几个工业生产图文案例,请同学们继续探讨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导向型工业?然后总结五种导向型工业的分布及特点?
多煤体课件显示:五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不同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工业布局也有所不同,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的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工业的选址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多煤体课件显示:鞍钢和宝钢的案例,结合课本59页材料以及大屏幕补充材料鞍钢和宝钢职工数的变化以及宝钢对信息的不断需求和对市场的依赖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1、同样是钢铁厂,但是建厂时间不同,影响投资建厂的因素发生了怎样改变?根本原因是什么?
2、鞍钢和宝钢职工数量有什么变化?得益于什么条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宝钢对全球的信息是怎样获取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有什么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教案范文【篇7】
【教学目标】
高考考点 考点解读 高考展望 中国地形、地势分布;地形地势对自然、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 1.中国地势特征及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特征及对我国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中国主要山脉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与特点。
4.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结合我国区域地形图或区域等高线图,考查我国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以及区域内的其他地理特征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本讲重点:
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河流、农业发展的影响。或判断某些地理界线(地形阶梯、内外流域、季风与非季风区、牧区与农耕区)的地形单元名称。
【教学过程】
考点一:中国地形特点:
[情境导入] 仔细阅读《中国地形图》,阅读图例中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思考并回答:
(1)中国地势有何特征;
(2)从该图中能看出中国有哪些地形类型;
(3)中国地势和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探究点一: ⒈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自主认知]读《中国地形图》,填写下表并注意分组对照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青藏高原往北往东,越过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诱导点拨]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能力提升] 课下绘出我国沿不同经纬度的地形剖面图:
沿经线作剖面:30°N、38°N、45°N
沿纬线作剖面:90°E、100°E、110°E
2. 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合作探究]评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何优越性:
[梳理总结]
(1)水汽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受地形抬升,容易形成降水。
(2)水运 大河东流人海,成为我国东西水上交通大动脉,沟通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水能 两个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流速加快、水能资源集中
(4)“运水”西部大山的冰川,号称“固体水库”,淡水储量丰富,将来如有必要利用西部冰川融水解决东部淡水资源的话,西高东低的地势就能十分便利地利用大江大河由西向东的流向,将冰川融众顺流而下,可节约大量“运水”的费用。
其不利影响是:东西方向的铁路、公路施工时难度较大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探究点二⒊ 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诱导点拨]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9.9%,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合作探究]中国地形特征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何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合作探究]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地形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基础,以区域定位为纽带,结合高中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和区位因素,从各地理要素人手,综合分析,下面简单归纳如下:
环境要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I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水文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含蓄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土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影响;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下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成的理想地形,这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
(1)由图可知,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_____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河流流向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上,分布着不同的地形区。下面地形区中,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有____。
A.青藏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E.四川盆地 F.东北平原 G.南岭
(3)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复杂多样。如图2所示,我国各种地形类型中,比重最小的是____;图中字母M代表的地形类型是____。
图2我国备类地形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
(4)习惯上,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在发展____、____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解析】 图1展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两个特点,受地势影响,使我国许多大河西源东流入海;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南岭,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分布位于我国的第一、二级阶梯上;由图2可看出,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占据了33%,比重最大,丘陵比重最小,只有10%,M是指我国的平原比重;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发展林业、畜牧业及采矿业和开发旅游业。
【答案】(1)西高东低 大河自西向东流(西源东流)(2)B、D、F、G (3)丘陵 平原
(4)(林业、畜牧业)采矿业旅游业
探究点三⒋ 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操作绘画] 在中国空白政区图,将下列几个方向的山脉画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合作探究]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讨论回答秦岭是我们哪些地理分界线。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强调]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思路归纳]
省区界线附近的山脉:太行山(山西、河北)、贺兰山(内蒙古、宁夏)、武夷山(江西、福建)、南岭(湖南、广东)、大巴山(四川、陕西)、巫山(重庆、湖北)、祁连山(甘肃、青海)。
流域界线:巴颜喀拉山(黄河、长江)、南岭(珠江、长江)、冈底斯山(雅鲁藏布江、怒江)、唐古拉山(怒江与澜沧江、长江)。
(6)中国山脉的界线作用
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不但是一些重要地形区的分界线,有时也是一些人文地理事物的界限。
[操作绘画] = 1 GB3 ① 在中国空白政区图,在山脉两侧填写下列地形区。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东西走向 天山 北侧是准噶尔盆地,南侧是塔里木盆地 阴山 北侧是内蒙古高原,南侧是黄土高原 昆仑山 北侧是塔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原 秦岭 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是四川盆地,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南岭 北侧是江南丘陵,南侧是两广丘陵,湖南、江西和广东的省界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 西侧是内蒙古高原,东侧是东北平原 太行山 西侧是黄土高原,东侧是华北平原,山西和河北的省界 巫山 西侧是四川盆地,东侧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西侧是云贵高原,东侧是江南丘陵 长白山 中国和朝鲜的界山 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 西侧是青藏高原,东侧是四川盆地 加兰山 西侧是内蒙古高原,东侧是黄土高原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 中国和蒙古的界山 祁连山 北侧是河西走廊,南侧是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 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 = 2 GB3 ② 在绘出的山脉图上绘出下列分界线
地形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地形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界限:秦岭——淮河
考点二:二 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情境导入] 在我们绘图中有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它们具体的自然特征有哪些呢?
探究点一:(一)四大高原:
[自主认知]对比四大高原,填写下表
名称 位置 范 围 海拔特征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
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平均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1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
2 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3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
4由于青藏高原面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
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形态的真实写照 内蒙
古高
原 北部 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它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一般在1000米左右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的原野 黄土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古长城为界;南到秦岭 1000米左右 1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