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地理科学从建立之初就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教师只要扮演配角,让学生做主角,加以引导学生,学生就能分析归纳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是构成地形区的骨架,在本节教材中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地势和地形特征中,山脉的学习,先要介绍山脉的走向,也就是山体按什么方向延伸,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然后再分类别来介绍各山脉的名称、位置。这块知识学生比较难于掌握,因此学法的选择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国歌历史背景,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课件展示教学,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讲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将爱国热情嫁移到知识点的学习]
国歌里有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时候”,就是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时。当时,日本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武器装备精良,而中国的共产党、国民党军队装备较差,日本帝国主义曾叫嚣着要在六个月内把中国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是,中国在六个月内并没有被灭亡,而是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从地理角度来说,是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纵横交错的山脉,帮了抗战的大忙,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成了一根救命草,使得日本装备精良的武器,难于完全发挥作用,让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侵略铁蹄在二级阶梯上徘徊不前,为中国伟大的抗战取得胜利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究竟我国的地势有何特点,山脉如何纵横交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
[播放幻灯片并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2.1观察"北纬32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并且归纳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
结合课本图2.2"观察三级阶梯状示意图",并且归纳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讲解三级阶梯的海拔]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讲解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设问转承:各级阶梯内有哪些山脉?我们先来了解山脉的走向]
[讲解山脉的走向]
要领:在山体的中部建立方向坐标。
[强调]
1.山脉走向的正确描述。
2.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
3.字体要顺沿着山体。
[播放幻灯片并引导学生明确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及走向]
四动学习:1.动眼-观察山脉的位置。
2.动口-说出山脉的名称。
3.动手-涂绘山体。
4.动脑-思考山体走向。
[让学生在课本21页标注山脉]
蓝笔涂绘东北-西南走向;
铅笔涂绘东西走向;
三角符号标注西北-东南走向;
小圆圈标注南北走向。
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二、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
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东?
西?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篇3)
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2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能够粗略了解这两个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近两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经达到了65亿,在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21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理论于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为盛行,研究者们旨在寻求一种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由于人口合理容量的系列理论最初都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创造和宣扬的,并且还被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诸种现象,因而有掩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嫌。有许多学者对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论实质产生了怀疑。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口合理容量是有可取之处的。尤其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探求人口合理容量和适度增长率无疑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人口合理容量。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的人口合理容量,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三,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四,学生能够分析、比较、交流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五,学生能够体会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等方面。
第六,学生能够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材分析:
必修《地理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知道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本节知识结构框架图:
EMBED PBrush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讨论我国东西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例说明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以及探讨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小组辩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给地球带来的种.种问题。(2)学生收集有关地球能够容纳最多的人口数据和地球最适宜容纳的人口数据。
【读图提问】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大值将是多少人?
【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00年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当然人类如果再这样繁衍下去,将是自我毁灭。如果在这个图中添加上资源数量曲线,随着时间推移,资源数量这条曲线将如何变化?
【学生作图回答】随着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资源逐渐减少。
【教师评点】人类生活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投影展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案例分析】如果人类的人口增长不考虑环境承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阅读复活节岛的悲剧一文,我们从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训?
复活节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 使用资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再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他们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鸡成了主要的蛋白来源;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风吹雨打日晒之下,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在1700 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学生总结教训】
【教师点评】
在叹惜复活节岛的悲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因为复活节岛就是地球的缩影。就象复活节岛一样,我们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孤独的岛屿, 而我们也在一点一点地、越来越快地破坏着地球的资源。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投影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案例分析】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之下,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疆,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
(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案例分析】深圳25年前是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至2004年末,户籍人口165万,居住一年以上的有432万,还有居住一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有470多万,加起来深圳有统计的人口总共是1071万,还有一些流动的,加起来管理人口称1200万。
(1)深圳依赖自己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养活25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吗?
(2)深圳是如何养活这多出来的1000多万人口?
【学生回答】
【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什么?
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归纳】根据上述定义和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
(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65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应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例如,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它们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问题讨论】
(1)如果让你估算未来20年内南京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2) 未来20年内南京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会是多少呢?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师生讨论】
【教师总结】
从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估计环境人口容量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但各种制约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现有的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都在不断变化。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
但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篇4)
【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牢牢抓住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本课以“人口合理容量”为突破口让学生构建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学情分析】
本教材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虑针对高中学生以问题形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以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爆炸”的现实。二是环境的限制性,着重分析土地、矿产、水资源以及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三是人口的合理容量,介绍了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人口容量的特点。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合作教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创造条件,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相互之间融合、相互渗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的内容,在采用合作学习时必须以自主学习为基础,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综合各要素认真落实好学生的四分组及组内分工,明确责职。
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说出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的区别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与四个制约因素的关系
3.能够说出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自我探究能力
2.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3.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与探究、讨论法、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4分钟导入+看书4分钟
前面两节我们讲了人口增长的两种类型,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迁移率决定。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目前世界人口在不断的增长,地球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呢?有没有一个极限呢?
提问学生:现在地球有70亿左右的人口,你认为地球最多能容纳多少人?生:略
教师总结:人类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并不算大,但人类的生存空间却要大得多。
有人曾计算出下列有趣的结果: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怀特岛上,而且人人有“立足”之地。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0.40米宽、0.30米厚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宽、高分别为1100米的大箱子里。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距离”生活的。
那么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两个概念: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请同学用三分钟的时间看书第三节第一个标题“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说说什么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新课教学]: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教学设计
1、区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两概念 5分钟
提问学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教师总结:这两个概念意义十分相近,都是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为什么要提出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这两个概念呢,其实他们也是有区别的。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指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书本里的木桶形象的表示。(先简单了解木桶效应,再说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每块木板表示不同的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不同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2、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10分钟
师:那么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呢?
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师:正确。对于这三点制约因素和环境人口容量,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生: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师:嗯,这点很好理解,那么科技呢?
生: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科学技术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能够养活的人口越多。
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篇6)
目标要求:
1.? 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说出”,属于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其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 能力要求
⑴ 培养自我探究能力;
⑵ 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⑶ 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⑴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⑵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难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与探究、讨论法、归纳法等
教学手段:学生活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运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通过游戏思考) 1.画面上投影出“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问学生:①请问这个主题是地球的什么节日的主题? ②和谐──强调谁和谁的和谐?③如何才能使人与自然(地球)和谐发展?
2.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玩法如下:把两张大小一样的白纸(统一规格宽是78厘米,长是110厘米)铺在地上,分别请几个男同学和女同学站在纸上,看看纸能容纳站多少同学。玩的时候请同学们按不同要求分时段站在纸上。并请坐第一排的同学做监督员。
①先请一男一女站在纸上;问两学生能否在纸上自由的舒展身体?空间显得多吗?是否有点儿浪费?还可再请同学上来吗?
②接着再请一男一女两人再分别站在纸上,(男孩子和女孩子不站在同一张纸上)还可以自由的舒展身体吗?
教师简述(学生回答完后):只要调整好空间位置就可以,这个时候不浪费空间,显得有效利用空间。还可以再请同学上来吗?
③再请两男两女:四个人各自可否自由的舒展身体?
教师简述:无论怎样调整空间位置,都不可以自由的伸展身体,但可以转身。这个时候的空间显得有点拥挤了。但还可以请同学再站上来吗?
④再请五男五女:九个人可以自由的转身吗?
教师简述:恐怕不行。每人只能动也不动的站在纸上,只有“立足”之地。
教师提问:到现在为止,两张纸上还能再站人吗?
教师简述:男生站的纸已没有空余的地方,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张纸能容纳的人数已达到一个最大值,数一下,达到了九个人。那女生那张纸还能站人吗?是的,还可以。(又请一个女生站上来)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小结论,也可以说这张纸能容纳的人数是有一个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承载力来表示。因为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体格有较大的差异,亦即“消费”纸的面积的水平不同,所以同样大的纸能容纳、承载女孩子十个,男孩子只能承载九个。
游戏到此结束,谢谢这些同学的配合。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先请一男一女学生分别站在一张白纸上;让学生在纸上伸展身体;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再请一男一女学生分别站在白纸上;再让学生在纸上伸展身体;并让学生回答问题。
(坐着的学生观察思考)
再请学生站在纸上,并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
让坐着的学生回答问题。
再请一女学生站在纸上。
学生回到座位上。
白纸两张 提醒学生平时要多留意身边的时事,以及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玩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浅出理解课本知识的机会。
过渡到新课 如果这张纸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张纸,那么这张纸巨大无比,其实就是地球这么大,那这张纸可以承载多少人呢?或者说地球这个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度是多少?这个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环境承载力。 新课 一、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因此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人口的数量。 学生思考、做笔记。 电脑 过渡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科学家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二、环境人口容量
究竟这个地球能容纳或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这种估计、假定、考虑因素(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而且相差的数量还是非常大的。为此还可分成三个派别:悲观派、乐观派、中立派。那每个派别是用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具有说服力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是做了一个开放性作业的,下面就把时间交给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小组,让他们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小组的观点及证据。
高中地理知识教案大全(篇7)
3.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授课班级:二、四 授课教师:刘映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判读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能在找出七大洲,说出与周边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
3.能够说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并在地图上找出相应位置;
过程与方法
1.展示图片和阅读地图册,提高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学习定义,区分不同海陆的定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读图与识图,提高学生热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世界各大洲基本状况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陆地的相关概念;
2.七大洲的地理分布、概况、分界线;?
3.各大洲大致的经纬度范围及通过的主要经线。
教学难点
1.构建学生的心理地图,准确描述七大洲相对位置;?
2.说出一些大洲大致的经纬度范围及通过的主要经线。
【导入新课】?
ppt展示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对思考对地球的基本认识。?
提问:准确的说,地球是“地球”还是“水球”
相关知识拓展: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对地球的描述:“天空非常的幽暗,而地球是蓝色的,看起来一切都非常清澈。”并加以解释:蓝色是海洋的颜色,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四环导学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课前完成《自主手册》P141相关内容;
2.同学展示其自主学习成果;
【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下列活动,各组派代表展示。
1.结合地图,描述七大洲地形特征。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亚洲 ⑴地形 ,起伏很大, 面积广;
⑵地势中部 ,四周 ,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⑶大陆东缘有 带,靠近 火山地震带和 火山地震带。 非洲 ⑴地形以 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⑵东部纵贯着巨大的 裂谷带;
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欧洲 ⑴ 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⑵地势 ,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 ,中部 ;
⑶冰川地貌广布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 ,中部 ;
⑵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 ,东部是 、 ,中部是 ;
⑶冰川地貌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⑴西部为南北纵贯的 山脉;⑵东部为 、 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⑴地势 。地表起伏和缓;
⑵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 ,中部为 ,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 一洲(2350m);
⑵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2.在世界地图中标出各大洲重要的半岛、岛屿、海峡、运河和海域。
亚、欧洲: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土耳其半岛、朝鲜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南半岛、日德兰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北海、波罗的海;
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白令海峡;大不列颠岛、冰岛、斯里兰卡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台湾岛、海南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北美洲:墨西哥湾、加勒比海、纽芬兰岛、格陵兰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白令海峡、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巴拿马运河、德雷克海峡、麦哲伦海峡、火地岛;
大洋洲: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岛;
南极洲: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
【巩固提升】: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