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
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地球表层系统,尤其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的陆地表层系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精选篇1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精选篇2
第十单元《西气东输》教学设计
山东省烟台一中地理组 张浩
教学思路 现实生活中,每当国家出台大的决策,人们都会对之加以评论,网上论坛就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受其启发笔者在《西气东输》这节课的教法设计时,就想通过模拟一个论坛的场景,教师作为论坛的坛主,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则及时地对其做出评价,并适时地引导他们,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西气东输的资料,这样做既能保证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有参与论坛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并从中提取观点的能力。课堂上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加上有课时的限制,所以又培养了学生控制时间,精练自己观点的能力。再者,通过模拟对西气东输这一交通线路的设计分析,培养了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参与意识,从而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主要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鼓励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过程 [引入] “十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先后制定实施了四大跨世纪工程:路—青藏铁路;水—南水北调;电—西电东送;气—西气东输。其中西气东输工程于2004年12月30日全线贯通,实现商业化运营。 (展示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向东依次经过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最终到达上海。打造了一条东西能源大动脉。 西气东输工程是继三峡工程之后又一过千亿元投资的大型工程项目。请问同学们是否想过,这些工程项目是如何提出并被国家发改委采纳的呢?如果咱们在某个问题上想搞一个提案,要为之做什么工作呢?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学习来探讨这一问题。 我们不妨营造一种气氛。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是2004年12月29日,西气东输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在座的是关心国家大计的有识之士,我们将在此组织一个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被采纳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我是坛主,负责整理大家的观点。 在讨论过程中,望大家畅所欲言,可以周边4到6人组成一个小组,有了观点就站起来说,不必担心说的对与错,我们就需要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师] 准备好了吗? [生] 准备好了!
[坛主] 一般一个提案的提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提案提出的背景、提案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设的意义。 我们首先讨论西气东输工程提出的背景。
[观点1]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从“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及东北、华北地区都有分布。
[观点2] 目前,东北、华北的大部分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很大。而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大增,形成了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基本格局。
[坛主] 提到西气东输,大家首先想到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情况,这思路很好。通过分析,我国西部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已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可是,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我国煤炭资源量位居世界前列,为何还要在天然气上大做文章呢? [观点1]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具有开采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所以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能源。但煤炭从开采运输到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交通压力,及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例如酸雨。而天然气具有干净、清洁、使用方便、燃料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优点。
[坛主] 哦,的确如此,现在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产量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在不断增长,其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上面我们刚说了我国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而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如何,为何想到要西气东输呢?
[观点1] 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开发受到种.种约束与限制。1、石油天然气工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西部地区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2、西部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3、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远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观点2]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紧张且主要以煤炭为主,以煤炭发电和运输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还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所以,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东部地区在未来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会大幅度增长。
[坛主] 哦,我明白了。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的少,而东部地区既紧缺又急需,所以想到了西气东输。 据我所知,西气东输工程国家耗资1400多亿元,既然进行商业化运营,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环节应在市场调查。我有点担心:国家投如此巨资,作为卖方市场的西部地区资源能有保障吗?当天然气到达东部地区后市场能认可吗?因为东部地区不仅有人工煤气,还有进口天然气呀。
[观点1] 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之一,从我国天然气的分布来看,主要气源在西部地区。资源可靠又有技术保证,所以卖方市场应该没问题。 [坛主] 听你这么说我还是不放心。
[观点2] 塔里木盆地是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据专家计算,按年产天然气200亿立方米计算,可确保稳定供气30年。此外,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长庆油田可作为西气东输的补充气源和调峰气源。
[坛主] 数字最有说服力,这样说来卖方的资源有保障了,那么买方市场呢?
[观点1] 东部的市场广阔,主要表现在西气的价格优势上。有关经济学家做过测算,西气东输后的价格比人造煤气和进口天然气的价格都低。经过测算,进口天然气到上海约为每立方米1.6至1.7元,而西气东输至上海门站的供气价为每立方米1.3元,到南京、安徽、河南等地就更便宜了。而与人工煤气相比,按同等热值计算,西气东输的供气价格每立方米只相当于煤气的2/3。所以说,塔里木天然气东输的市场优势是明显的。
[坛主] 是的,有专家计算过东部地区利用西气每年可节省燃料价值达13亿元之多。这样看来启动西气东输的条件已经具备。 西气东输工程为中国打造了一条东西能源输送大动脉。实现了东西经济和生态双赢。大家能否就这个问题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观点1] 经济效益上:1、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2、可以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尿素等化工工业。3、西气东输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对东部地区而言西气东输可以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观点2] 东部地区长期以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能源短缺的困扰,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许多交通和污染问题,同时交通费、治污费大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西部天然气这种清洁的能源的输入必将给东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坛主] 说的太好了!这位朋友从治污的角度分析了清洁能源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西气的输入,能有效地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朋友们,我们知道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数千千米的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管道三过黄河,经过我国最主要的水土流失区,这将对当地的生态带来多大的灾难!这个问题是不是被决策者所忽视了? [观点1] 管道修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确存在。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到位。
[观点2] 西部地区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农村生活能源的短缺而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的。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和天然气管线向城市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延伸,将进一步促使这些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从而起到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的作用。 [坛主] 很好。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西气东输提案提出的背景、可行性分析、及建设实施的意义。朋友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观点也非常明了清晰。 通过上面的学习讨论大家是否学会了如何进行提案?课后要求大家对西气东输工程再进一步地分析、学习、巩固,并在此基础上每人对你身边的人或事提一个建设性建议,并要求你对建议提出的背景、可行性分析及其将产生的意义作出阐述。好了,谢谢大家,再见!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精选篇3
教材分析: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沿着人类成长的足迹探究三大问题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学情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特别是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受型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同时,教学中有意设计了部分活动,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也使学生能够更乐于参与互动,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中心主线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互动一
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略
老师小结: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在数量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寒假归来的第一节课,从春节和师生平常的对话导入新课,显得很自然亲切,能很快地把学生引入本节的课堂教学,并激发他们对该课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互动二
(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场?
学生:因为他们降临人世,意味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下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设计意图]: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互动三
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设计意图]: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
★ 互动四
(课本图片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判断依据。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精选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本节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选择荒漠化作为研究的内容。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荒漠化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二、课程标准分析
本章的课程标准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针对课标,应该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和材料,并结合生活,分析理解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和措施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切实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
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七、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喀什沙尘暴照片。据新闻报道这是今年5月份该地区遭遇的第二场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来袭,整个县城变得浑浊,白天瞬间变成黑夜,能见度不足20米,公路上来往车辆都打开车灯慢行,大街商铺开灯营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接下来这一课,我们来探究跟沙尘暴关系密切的荒漠化问题。
二、讲授新课
学法指导:
探究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4W问题分析法。根据4W问题分析法,可以更清晰透彻的理解一个问题。
探究一 什么是荒漠化 哪里有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那么学生们阅读p16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荒漠化的概念。(举例说明)
形成荒漠化的两大因素。
荒漠化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荒漠化分布地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包括哪几个省份,结合p16的地图)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
学法指导:学习概念要提取关键词。
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出示图片)
SHAPE MERGEFORMAT
形成荒漠化的两大因素: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
荒漠化的三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出示图片)
石质荒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等。次生盐渍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 冲积平原 ,如我国的 华北平原 、 河套平原 、 渭河平原 等。(注意区分次生盐碱化和盐碱化的区别)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SHAPE MERGEFORMAT
从上图可以看出,正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正在遭受着全国最严重的荒漠化的侵蚀。例如,沙尘暴既是土地沙漠化的结果,又是沙漠化的动力因素。沙尘暴的肆虐,正在提醒着人们,荒漠化又在加剧。治理荒漠化刻不容缓。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精选篇5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要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本条标准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要求基本相同。对于工业问题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区位问题上,通过工业区位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工业问题。标准要求学生能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并能举例子分析。相较于农业部分内容的而言,只不过工业生产不论从部门来说,还是从布局来说,都更复杂些,因此,分析工业区位要素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学习。工业区位和农业区位的标准主要从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影响的角度学习人与环境的关系,两者在帮助学生认识区位因素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可统筹考虑这两内容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主要探讨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是一个贯穿整个地理必修二的概念,它将各章节整合起来,研究人口、城市、交通、环境等因子都隐含着对劳动力、市场、交通、环境等区位因子的研究。工业的区位选择是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姐妹篇。而工业的特点使得它在区位的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它不仅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沿袭,更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然后教材以举例的形式介绍了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现实中,影响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那么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以其主导因素为导向。因此,教学中不能将此内容绝对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教材用正文与案例、阅读相结合的形式说明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其中科学技术是决定因素。然后教材从环境、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几个方面进一步说明了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学生对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可以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另外,学生对身边的工业有一定的认识,这对理解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帮助。高中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所以可以给出实例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获得新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上来。
四、设计思路
本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教学 中注重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技能。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突出地理学科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学会分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3. 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4. 联系实际理解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5. 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工厂实例的了解,认识到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2. 通过对教材案例与阅读的学习,掌握工业的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用实例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 在学习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六、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难点
工业主导因素的判断
七、教学方法
课前学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
案例教学法(以实例引出理论,理论联系实际)
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归纳法(由个体的案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区位选择方案)
讲授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八、学法指导
提前布置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思路,不断的扩散思维,挖掘深层次的知识以及内在联系。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提取有用信息,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更容易明白掌握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工业的区位选择。
九、教学准备
PPT课件
十、课型:新授课
十一、课时:一课时
十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用时 导入 【讲述】上节课我们结束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与之相对应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一章第一节中我们学习的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忆前面的知识并作出回答。 以复习的方式作为导入,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前面有关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工业和农业的区位选择有一个对比。 1min 过渡 【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引入新课。 展开新课 【提问】既然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工业的区位选择”,那首先请问大家,在你们的概念中什么叫做“工业”?
【板书】一、工业
【展示PPT】工业的概念
【讲述】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自然资源开采就比如采矿业,而开采出来的资源就是采掘产品,比如这里的铁矿石,那对它加工就成为了钢材,然后再次加工便可以制成机械;农产品就是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像这里的小麦,初次加工成为面粉,在加工就可以制成面包。这也就是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过程。
【承转】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工业的分类
【展示PPT】工业的分类
【讲述】按照产品性质可以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那同学们觉得什么样的工业叫做轻工业,什么样的工业叫做重工业?
轻工业主要指提供生活消费品的工业部门,如棉、毛、麻、丝的纺织及缝纫,皮革及其制品,食品制造等工业;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对称,主要包括采掘采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
按照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这个我们将会在本章第三节具体学习。
按照生产对象又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承转】在了解了工业的概念和分类之后,我们来看看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展示PPT】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提问】请大家看PPT上的图或者教材图4.1,分析一下工业的投入有哪些,产出又有哪些?
【讲述】在图中箭头指向工厂的就是投入要素,比如土地、资金、原料等,而箭头由工厂指出的就是产出要素了,除了工业产品外,还有“工业三废”。
【展示PPT】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讲述】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需要企业和政府进行思考和决策。例如,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燃料和劳动力,哪里的地价便宜,交通和市场如何等等。如图中的这些要素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重点之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板书】二、工业区位因素
【展示PPT】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一览表
【提问】A、B、C、D、E五个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讲述】(结合PPT确认学生的回答)不同的工业部门,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不一样,造成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
【承转】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工厂应该布局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所以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型。
【展示PPT】中国制糖工业分布
【提问】同学们观察这张图片,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讲述】对,主要甜菜制糖厂基本上分布在甜菜集中种植区,而主要甘蔗之糖厂则基本分布在甘蔗集中分布区。这是由于甜菜和甘蔗不便于长距离运输,那么我们把这种工业称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原料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主要是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如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应接近原料产地。
【展示PPT】中国饮料制造工业分布
【提问】同学们请看这张中国饮料制造工业分布图,图中红色区域代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那么请观察主要的酒类饮料以及瓶装饮料制造工业布局在哪里?为什么?
【讲述】这些饮料制造工业主要布局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是因为这里靠近市场有大量的消费者,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运输距离,一个方面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另一个面也尽可能的避免了这些瓶装饮料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我们把这种工业称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市场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的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应接近市场。
【展示PPT】加拿大炼铝工业分布
【提问】从这幅图中同学有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讲述】加拿大的炼铝工业基本上分布在火电站、水电站和核电站附近,因为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靠近电站可以降低能源的成本。这类工业就叫做动力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动力导向型工业
【讲述】是指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例如电解铝工业等,应接近电站。
【展示PPT】20世纪70年代香港纺织服装、电子装配从业人员占制造工业总人口的比重
【讲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他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发展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加工工业,从而经济飞速发展。那么这些地区发展这些加工工业的优势是什么?
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劳动力丰富并且相对较廉价,所以才依次聚集了大量的加工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类似这种的加工工业就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展示PPT】中关村海淀园主要高科技企业分布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上看见了那些熟悉的名字了?
【讲述】这里有许多我国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同时也布局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这是由于高科技企业对技术要求高,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旁,可以更快更便捷的获得最新技术。这类高科技企业我们称之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展示PPT】技术导向型工业
【讲述】这类工业技术要求高,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思考回答。
积极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读图思考。
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答案。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让学生对工业的概念和分类有所了解
这里展现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主要是为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做准备。
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分析工厂的区位选择,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精选篇6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 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 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40年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增长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达到了60亿。通过观察这些数字,同学们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人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有何不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已经分别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和13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66亿)
(过渡)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那么,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即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板书)(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完成教材第3页活动
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 ? ? ? ? ? ? ? ? ? ? 200000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1+2%)=243799
2437991.7%=4145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板书)(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案精选篇7
课 题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州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分布
3.准确识记世界主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能力目标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德育目标 世界的整体性 教学重点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过程 导入: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新授: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名言警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河北丰润新军屯中学高三年级教案
教学过程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三、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
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气候增强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⑵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赤道穿过大陆中部的位置和起伏和缓的地形,使非洲气候南北对称分布;东非高原地势较高,虽在赤道附近,却为热带草原气候
欧洲
⑴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⑵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⑶冰川地形广布 中部为平原,山脉分布于南部和北部,使西风影响的范围广大,温带海洋性气候东西分布较广。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⑵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⑶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中部平原贯通南北,冷暖空气畅通无阻,气温变化幅度大,气候的大陆性强;西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西岸气候狭长分布;水汽主要来自东部大西洋,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南美洲
⑴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⑵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西部山脉阻挡太平洋水汽深入,气候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低,平原向东开口,利于大西洋气流深入,山脉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