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

时间: 沐钦 地理教案

地理学研究已经从统计模型走向模式模拟,从原来的线性分析发展为非线性数理统计,从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统,面向预测的多圈层、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已成为可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教学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认识和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学会读图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做好充分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在充分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资料进行练习计算,进一步明确人口的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

3.通过分析文字、数据资料及景观图片,理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学会分析多种素材背景下的人口问题,逐步提高调查研究、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利用比较法及数据图表分析法,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并进行相应的读图思考练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人口的图片、数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分析思考相关的问题,同学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整理相关问题的答案。课前搜集有关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问题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世界人口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一系列的人口变化数字及多种人口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对世界人口危机的重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激情。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投影图片,我们知道,世界人口于1999年10月12日就达到了60亿,而且世界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每年将新增人口7800万。据预测, 2028年将达到80亿,2054年将达到90亿。尽管“人口爆炸”趋势已经减缓,但人类仍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问题的警钟在不断地敲响。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什么样的人口状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2,思考课本“读图思考”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同学间相互讨论,尽可能形成统一完整的答案。

学生回答预设: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再给他们进一步思考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并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及时地鼓励、点拨、启发。

大屏幕呈现问题答案:

1.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使劳动力数量增多,再加上该时期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大提高,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

3.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教师:投影课本图片“图1.2”和地图册“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两张图有何异同?

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为什么?

学生:学生举手回答或自由发言,不断完善补充。

教师:再呈现课本图片“图1.3”。请同学们思考和交流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学生:学生举手回答或自由发言,不断完善补充。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不断增长。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促使了人口的增长。

多媒体投影: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设计意图: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正确表述问题的方法,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规范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承转:人口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同学们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如何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页活动,完成活动1、2题。

学生:自主或交流思考、计算活动题目。回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先让学生展示答题情况,然后点拨总结:

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200000×(1+2%) =243799 243799×1.7%=4145

(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即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多媒体投影: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教师:继续点拨: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 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还会上升。

多媒体投影图片:

多媒体投影: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2)人口基数。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概念充分理解。

承转:世界人口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是不是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4,思考以下问题:

大屏幕呈现:课本图1.4。

读图思考题:

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

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吗?

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

4.为什么近50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

学生:阅读课本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依据课本内容及所了解的有关世界人口的知识分析上述四个问题,先自主思考,然后按照学习小组开展讨论、交流。每个学习小组至少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学生回答预设:

1.人口增长较多的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不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达的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们老有所依,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了使子女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所以在前期教育中的投入比较多,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导致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生育率居高不下,而死亡率下降很快,人口增长很快。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小组讨论交流,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情况如何?(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增长较为缓慢)由此可见,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类国家当前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第五页的文字以及第五页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多媒体投影:

?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 ? ? ? ? 发展中国家 ? ? ? ? ? ?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回答预设:

?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填写表格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都趋于缓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减缓,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快得多。

同学们再进一步思考: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学生答:不是,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缓慢是不是就很好呢?(学生答:不是。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承转:既然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不好、过慢也不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的图1.5,以及课前网络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控制人口的发展。

学生:开展活动,讨论交流,积极发言。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篇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解故事“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篇3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篇4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3、课时:1课时

二、课前准备

1、解析任务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百度搜索技巧培训

2、分组并分配任务。

4、教师检阅初步成果并给出修改意见,提供多个较有用的搜索结果作为参考。

5、小组修改成果并定稿。

三、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节系统介绍了内力与外力的种类和作用方式之后,再以河流地貌为例详细地分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由于外力作用的几个方式中,只有侵蚀和堆积能够比较显著地改变地貌,因而河流地貌也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种。教材分别选择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学过程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点,比如在顺直河道中由地转偏向力引起的侧蚀。河流对人类的影响,要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去分析。

课标的思路是以河流地貌的形成来说明外力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河流地貌上面,要有一个总结和提升,迁移到其他外力作用上。

四、信息技术分析(互联网搜索)

本节课可以运用大量的互联网资源,比如对河流各种地貌类型的静态图片展示,对河流地貌的文字介绍,也有对河流形成过程的动态视频演示。互联网可用资源极为丰富,但为保证效率并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则统一以百度为工具进行资料搜集。上课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培训,做好前期工作。

具体地说,信息的有效搜集,要让学生会去搜集各类资料,但是学生不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筛选,因而学生筛选的也不一定能够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的筛选能力较强,但若直接将筛选结果(网址)给予学生,也就失去了让学生“搜索信息”的意义。因此,需要两者的结合。比如,教师提供自己搜集到的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搜索结果。另外,我认为“搜索”不仅仅是打入关键词然后将合适的文章选出来这么简单,如何用关键词去搜索, 这是一个技巧,百度等搜索引擎更是糅合了百科、知道、词典多种功能,使得搜索功能极为强大。学生当然不可能掌握那么全面的搜索技巧,但是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东西,来使得搜索效率得到保证。当然,搜索到的知识要进行编辑整合,也是一个必要的技能,惟其如此,才能让各小组的课堂展现有较好的效果。各小组在搜索信息的过程要进行联系,可以建立Q群,但作为一种即时通信,这种方式不利于资料的保存,各组之间也较难相互看到信息的进展。因此可以利用百度贴吧开设相应的空间。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河流三种侵蚀方式,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同河段形成的堆积地貌。说明河流地貌对人类聚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能从河谷的形状和积蚀状况对河流的河段和所处半球等做出推理。运用表格对河流的侵蚀方式、堆积地貌进行比较。读图判断各种河流堆积地貌。

3、情感与价值:从河流堆积地貌对人类聚居的影响深刻认识人地关系。从河谷的演化认识到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同时从外力与内力的交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4、信息技能:能采用有效的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并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充分利用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百度视频等搜索工具。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展示。

【教学重点】河谷的发育;三种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

【教学难点】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对比观察法

让学生搜索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搜集、编辑、整合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一种方式。对比观察法。观察示意图,对比地理事物的空间过程,并填写对比表格。探讨研究法。运用已学知识探讨地理原理,比如说对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探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可初步解决部分问题。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第一节我们学习了内力与外力,第二节我们以山岳的形成来介绍了内力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流水是一种常见的外力,我们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的作用。

【展示】各小组展示资料:美丽的长江风景

预先分组,各小组准备一个教师指定的风景资料,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搜集信息并加工。展示过程必须予以讲解,解释必须是课本预习所得知识或者扩充知识。

内容 知识 搜索示例 丽江第一湾 侧蚀:垂直河岸的侵蚀

包括两种情况:在顺直的河道,河水主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转,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在弯曲的河道,由惯性力主导,由于河水有保持原来方向的倾向,所以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图片:

资料:

虎跳峡 下蚀:垂直地面的侵蚀

在河流上游,由于河流往往发源于山区,河流落差大,冲刷力强,下蚀发展,深切出虎跳峡这样的深谷。

图片:

资料:

崇明岛 河流堆积地貌:下游

在下游由于地形平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河口三角洲。

图片:

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堆积地貌:中下游

河流下游,地形平缓,河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以侧蚀为主,并且一侧侵蚀另一侧堆积,产生了大量的河漫滩,河漫滩连在一起就组成了河漫滩平原。 图片:

资料:

长江源

溯源侵蚀

河流源头地区,河水不断向河谷汇聚,不断向源头方向冲刷,使河流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篇5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1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是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地表形态的变化非常复杂且涉及面广,地表形态的实例也就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实例,侧重分析外力作用。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本节课侧重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作为一个以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的实例,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对聚落的直观概念。同时,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加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 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讨论,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10元钱图案图片)

师: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10元钱,它的图案有一面是画山水的,哪位同学能说出这是在哪里呢?(吸引学生注意力)

生:三峡中瞿塘峡的夔门

师:有哪位同学能知道这么壮丽的地方,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河流的侵蚀作用

师:具体是侵蚀作用中的哪一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哪两种?(侵蚀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我们先来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 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1] 三峡景观图

师:三峡的景观就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同学们能不能来说说自己对河流侵蚀的理解?

(生答)

师总结: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2,归纳填写PPT上的表格。

[播放幻灯片2]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板书] 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过度)了解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作用形式,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河流地貌的成因。

[播放幻灯片4]

虎跳峡景观图片、局部侧面剖面图

文字材料:虎跳峡长20公里,落差213米,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师在长江干流上指出虎跳峡大概位置)

师:虎跳峡深切峡谷的形成以哪种河流侵蚀作用为主?

生:下蚀作用

师:有人说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现在的位置,可能吗?如果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

[播放幻灯片5] 瀑布景观图、瀑布上端和下端不同性质岩层的分布图

师: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在流水常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这就是溯源侵蚀。

[播放幻灯片6]

荆江景观图、卫片

文字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到湖南城陵矶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这里两岸堤坊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450年间,荆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在长江干流上指出荆江的位置)

[播放幻灯片7] 探究讨论活动题目

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什么险?

(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因而险。)

2、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

(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学生探究讨论回答,老师做点评,总结)

[板书] 河谷的演变过程

(过度)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那么,河谷作为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怎样形成的?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少,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出现了凹凸岸。接下来,同学们就分小组讨论、探究河流凹凸岸的特点。

[播放幻灯片8] 河流凹凸岸图,分组探究讨论题:

1、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以侵蚀作用为主,哪个地方以堆积为主?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篇6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__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__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__o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精选篇7

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2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