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习教案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学习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学习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为例,介绍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
? 上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虽然有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形成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提问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等各具有什么特征? ? 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新课导入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历史学家们誉之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汉朝时,罗布泊一带就已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商贾、游客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是谁让楼兰古国消失了呢?
?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荒漠化严重,人口被迫外迁。后来,楼兰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了荒漠。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 请同学们读课本(P25)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和图2.12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合作探究]图中河流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古今道路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绿洲被相继放弃?
?[教师归纳]
? 该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少,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的开发后,相继消失,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读图分析,注意观察这些古城遗址所在地的地貌状况,以及对照古丝路与现代公路干线的位置差异,发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向南推进。 通过分析楼兰古国的消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新课导入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历史学家们誉之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汉朝时,罗布泊一带就已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商贾、游客云集,一派繁荣景象。是谁让楼兰古国消失了呢?
?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荒漠化严重,人口被迫外迁。后来,楼兰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了荒漠。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 请同学们读课本(P25)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和图2.12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合作探究]图中河流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古今道路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绿洲被相继放弃?
?[教师归纳]
? 该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少,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的开发后,相继消失,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读图分析,注意观察这些古城遗址所在地的地貌状况,以及对照古丝路与现代公路干线的位置差异,发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向南推进。 通过分析楼兰古国的消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出示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
[合作探究]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教师归纳]
?图2.13反映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荒漠化严重的地带正好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带是环境脆弱的敏感区域。清政府初年“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导致大量的人口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直接加剧了本地区的荒漠化。
?[拓展]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主要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地区土壤遭受侵蚀,成土基岩裸露于地表,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就我国而言,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
?[教师归纳]
时 期?
人?为?因?素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
近代(清代后)
大规模移民开垦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解放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 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归纳不同时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 加强学生运用前面已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同类地理问题的能力。
荒漠化的现象不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存在,在半干旱湿润地区同样会发生。
?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原则。
?[学生归纳]
?(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高中地理学习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同时起着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影响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不同制宜,把各个因素统一起来分析。同时,又要抓住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教材结合活动设计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这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思想:
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自己制作的课件营造一个双向、即时反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且联系本地实际,讨论工业企业的布局因素及区位的选择,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工业导向类型;
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 分析理解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选择;
教学难点:
1.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2.某些特殊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准备:
收集本节课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
教师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交通运输、劳动力、机械和政策等。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了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大,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更为灵活和复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展示〗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教师: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为企业家,他们开办工厂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企业家们开办工厂的主要目的是就是以花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那么,在工业生产时,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请看下面的图片。
〖课件展示〗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师:工业的生产,首先应考虑工厂的选址。如果我们能把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所很少有,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决策者,要切合实际,因地制宜,把工厂建在其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现在我们尝试一下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如何为工厂选择最合适的地址。
〖课堂活动〗
〖课件展示〗
活动内容:讨论以下这些工厂的厂址的选择应该考虑哪些主要区位因素:
1、鸡蛋果果汁厂 2、冰激凌厂 3、炼铝厂(电解法炼铝) 3、服装厂 4、计算机病毒研究所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参与活动: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有些工业区位选择具有一个明显的主导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的工业导向。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
〖课件展示〗 二、五种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接近原料地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糖厂等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印刷厂、家具厂、面粉厂等。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有色金属冶炼(炼铝、炼铜等)化学等重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厂、纺织厂、电子装配、制鞋厂等。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工业等 过渡: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导向型的工业,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那么,作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下面让大家看一个资料,看完之后再请大家思考问题。
〖课件展示〗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年份 1800年 1900年 1985年 煤/吨 4 2 0.75 铁矿石/吨 2 1.8 1.3 读表思考: 1800年、1900年和1985年原料的运费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有何区别?原因何在?如何对钢铁工业进行布局?
教师:从以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钢铁工业的案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59页,快速阅读案例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并回答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
鞍钢和宝钢在区位选择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大型钢铁企业转向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科学技术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同学们可以阅读图4.3,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燃料和原料的来源,市场等主导因素对比两地的不同区位选择。
学生回答:
教师:鞍钢附近有鞍山铁矿和本溪、抚顺煤矿等,又可以从临近的黑龙江和山西等到省运入,还接近沈阳等钢铁消费中心;而宝钢附近虽然没有煤炭和铁矿,但它接近上海这个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市场广阔,而且水陆交通便利。交通运输技术进步,巨型矿石运输船的出现,使得原料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可以方便地利用国外廉价的原料,进一步降低成本。
〖课件展示〗
3.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补充完成下图空白处的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由学生先回答,然后归纳。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引起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同时大家还要注意科学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因素。
〖课件展示〗
高中地理学习教案(篇3)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教材分析】本节探究的课题是《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它是高中必修第二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它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核心,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要求在后面学习过程中反复使用,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2、五种常见的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教材是以举例的形式展现的,现实中,影响某种工业选择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教学中不能将此内容绝对化,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材主要通过《鞍山钢铁厂和宝山钢铁厂的区位图》和《世界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来说明科技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然后再通过实例来分析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工业选择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而且我们班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来自农村。所以,虽说学生在现在工业文明社会对工厂并不陌生,但真正接触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同学屈指可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典型的工业生产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于本班同学性格活泼,学习积极性高,所以,可以多采用讨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不同的工业指向类型
2、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3、理解科学技术、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
4、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协调的人地关系
【重难点】1、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影响工业区位发展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自学探究、案例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资料
【教学学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教师】多媒体出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提出探究课题:
1、工业生产的投入有哪些?产出有哪些?
2、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3、工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何确定?
【学生】读图、阅读课本进行讨论探究,对所提出课题进行研究;学生将所得的答案进行展示分享。
【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等。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根据主导因素确定工业的导向型:
【教师】依次展示五个工业部门的分布图,提出五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影响这五个工业部门分布的主导因素,并了解与它们类似的一些工业。
【学生】从展示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探究图中反应的主要内容,从而得出五个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等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
【课堂练习】
案例1 “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一览表”
工业部门 原料运输费用 产品运输费 原料购置费 能源消耗费用 劳动力费用 其他费用 A 40% 10% 20% 5% 8% 17% B 10% 50% 13% 7% 8% 12% C 5% 10% 15% 50% 5% 10% 抢答:A、B、C三类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案例2 遂宁市部分工业调查表
? 员工数量 月均收入 工资占成本的比重 遂宁市某服装厂 500人以上 2000—2300元 50% 遂宁市某电子装备厂 1000以上 1500元(底薪) 40% 遂宁市某服装设计 50—70人 4000元以上 25% 遂宁市某信息技术服务 40—50人 5000元以上 20% 抢答:以上各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是什么?
服装厂——廉价劳动力 电子装备厂——廉价劳动力
服装设计——技术 信息技术服务——技术
【分组讨论】一小组分析鞍钢的区位分析;二小组讨论宝钢的区位分析;
【教师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
项目 鞍钢 宝钢 地理位置 ?辽宁鞍山 ?上海 铁矿石来源 ?当地供应 ?进口 能源来源 ?山西、黑龙江 ?安徽淮南、山西 水源 ?辽河 ?长江 消费市场 ?沈阳、大连、长春 ?上海、南京、杭州等 区位选择 ?靠近动力和原料产地 ?接近消费市场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高中地理学习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揭示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
3.记住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理解它们的成因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二、教学过程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60亿人口日”时间:1999年10月12日
区别:“世界60亿人口日”与“世界人口日”的区别
“世界60亿人口日”是指世界上的人口达到60亿;而“世界人口日”是世界人口到达50亿的时间,即1987年7月11日。
(2)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①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均匀性。
a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业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开始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提高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b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该图是一幅坐标图,纵坐标表示人口总数,横坐标表示年份,坐标系中的红曲线表示人口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一百年是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从世纪初不足20亿人口,到世纪末的60多亿人口,平均每20年净增10亿人口。图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曲线变陡,这说明在此时间段中,人口增长又变得更加迅猛,因为此时世界上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地提高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采取了控制人口数量地措施,人口增长将趋于缓慢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高中地理学习教案(篇5)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把这三点放在一个“课标”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
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
二、教材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
三、学情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
人口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普遍被关注的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虽然在初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因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较大,且还不能形成知识结构,需合作学习,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 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 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 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六、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九、课时安排2课时
十、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导入 播放视频:世界人口的增长
给出问题:材料中说明了世界人口的什么特点? 带者问题看视频
初步概括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视频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兴趣,带者问题观看其目的性强,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 引导读图:
课文图1.2“10万年来人口增长”结合地图册“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
1、两张图有何异同?
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3、图1.3表示出第几次科技革命人口最迅猛增长?
4、对比农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加快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独立读图思考,并阅读课文相关内容,以四大组为单位竞争回答或补充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
2、人口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
过渡:近100年来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吗?
引导读图:图1.4“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
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
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以欧洲为例)
4、为什么近50年来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以亚洲为例)
过渡: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不同,人口政策也有所差别,引导读图1.5及阅读部分并思考:
5、表中有几个发展中国家?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增长率。
6、假若把我国的人口政策与日本对调,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读图思考并计算说明
合作探究:分2大组各讨论一种地区,组内以4人为单位。
讨论分析,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两大洲人口增长的共同影响因素
阅读并分析图表
合作探究,表达交流 培养读图分析与挖掘信息的能力,明确人口基数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分摊任务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突显两大洲的可比性。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学会分析与归纳人口增长区域差异的原因,并能理解区域文化对人口的影
响
假设具极端性,易激发学生兴趣,能深刻理解不同地区人口问题,辨证地看待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3、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特点
高中地理学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能根据工业分布图和阅读材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并判断工业的类型。
3.理解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读工业分布图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通过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为家乡的生产建设服务,树立热爱家乡的信念。
【教学重点】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教学难点】
判断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自学探究、案例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同学们,咱们现在想个美事,假如你最近买彩票中了500万,你会做什么?学生饶有兴趣,议论纷纷.咱们让钱生钱,建个工厂,自己当老板,好吧?建工厂首先得选择一个好的位置吧,各位老板们,你们会选择什么位置建厂呢?你们会考虑哪些区位因素呢?学生回答。
一、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原料、燃料、水源
要素分类:
社会经济因素:资金、劳动力、科技、交通、市场、政策等等
师:我们为什么要考虑这么多的区位因素呢?最终目的是什么?
生: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
师:理想的区位是怎样的?
生:地价低廉,原料,燃料充足,劳动力质优廉价,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政策支持……
师:这样十全十美的地方有没有呢?没有。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或几个主导因素来决定工厂的位置。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播放幻灯片: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家具厂、啤酒厂、服装厂、飞机制造厂图片,这些工厂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的时候,主导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
讨论后,分小组回答,展示成果。归纳总结:甘蔗制糖厂和水产品加工厂是原料导向型,家具厂和啤酒厂是市场导向型,服装厂是劳动力导向型,飞机制造厂是技术导向型。然后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选择区位,归纳每一种导向型工业的特点,还有哪些工厂也是这种类型。
播放幻灯片:加拿大炼铝厂分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加拿大炼铝厂集中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呢?提示:炼铝业的特点,耗电量极大。像这种耗能多的工业要接近水电站或火电站,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
及时反馈:展示某些工厂图片,让同学们判断是哪种导向型工业。
过渡: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区位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以钢铁工业为例。
高中地理学习教案(篇7)
【课程标准】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考纲说明】
联系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高考扫描】
从各地高考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的地域类型以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工业分布的影响。今后命题可能侧重:①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厂转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工业地域类型的考查由区域知识考查向模拟现实,反映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特别关注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③结合具体的工业区,分析其发展的区位、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④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评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思想】
1.力求让学生边学边用、接近高考,掌握由“砺”而“成”的学习方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2.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的目标。
3.增强学生的问题关注与主动分析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思维模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本节教材注重以图表与案例形式展开分析;同时以活动与阅读形式以求达到使学生形成自主分析问题及动手动脑能力。要求学生能从时间变迁与空间转移两个层面对世界主要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进行案例(以世界钢铁工业)综合归纳分析,让他们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分析,对区位的理解比较熟悉,能够用相关理论进行区位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容易进入到工业区位的选择与评价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学校和学生生活的周边工业门类较少,对多数工业门类的生产特点并不熟悉,这可能给学生理解和分析带来一些障碍,所以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教材涉及到的工业作些介绍。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板书板画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以理论为指导,多联系实际,根据工业的主导因素差异,能够对工业进行分类。
(2)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发展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不同阶段的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用人地和谐思想评价工业布局。
(2)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
掌握区位选择一般规律,分析工厂的区位因素,并其对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知识梳理】
1、工业的投入和产出。
2、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工业按主导区位因素的分类(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5、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6、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解读引言――说出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差异,明确本章节的学习达成目标。
联系: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发达的工业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工业概念着手,举例对比说明工业与农业的差异。
差异:农业生产依赖自然,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工业对自然依赖小,有灵活性和连续性、复杂性特点。
展示本章节学习达成目标,强调重点是学会工业区位分析方法。
2.合作探究:想当老板?!你有缘与几个同学合资创办一家工厂,希望建一家什么样的工厂,选择工厂地理位置的时候,你们会考虑哪些因素?
展示学生的工厂区位选择,暂时不作出评价,让学生对各组的区位因素进行对比,后面学习完了工业区位因素以后再让学生自己评价和修改。
3.工业生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工业生产”的含义,工业生产——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工业投入与产出:(展示课件)
对比其中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占比,再次说明工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4.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展示课件)
(1)自然因素:
土地、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等。
5.工业区位的选择: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要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年,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目的是以最低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根据主导区位因素,把工业分为五种类型: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导向类型 举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 )导向型工业 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______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______成本较高 接近____________ ( )导向型工业 啤酒等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等 ______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______成本较高 接近____________ ( )导向型工业 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 需要消耗大量_______ 接近____________ ( )导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 需要投入大量__________________ 接近____________ ( )导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____________要求高 接近____________ 展示学生填写结果,逐一点评,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列举的工业生产部门特点基本熟悉。
[活学活用]
读下面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大小。下列情况与甲、乙、丙、丁四图相符的是:
A、甘蔗制糖、制鞋、微电子、啤酒 B、甘蔗制糖、微电子、制鞋、啤酒
C、甘蔗制糖、制鞋、啤酒、微电子 D、甘蔗制糖、啤酒、微电子、制鞋
[高考呈现]
(20__·大纲卷)图1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读图1,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多地投资建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
A.扩大市场份额? B.分散投资风险
C.建立营销网络 D.利用廉价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