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

时间: 沐钦 地理教案

地理指地理现象或地球表面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化和相互作用规律。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元素或地理复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化过程和区域特征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精选篇1

教材分析

区位理念是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更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二第四单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在该单元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是学习该单元各主要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学生对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学生较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工业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又因涉及到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涉及到的地理背景知识较多,因此难度也较大。借助信息技术与本节课的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这就为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

择”提供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和方法基础。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地理过程、总结地理原理等活动实现地理思维的发展。

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启发、互相补充沟通,求得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等。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新课标的要求,力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本节课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多,使学生感到很难学,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本节课的整合,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恰到好处的整合在一起。这种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融于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的运用

运用目的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起到的作用

创设情境型:可以真实的模拟地理环境,调动学生探索欲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区域性。

提供资源型:给出环境网站,学生收集有关污染信息,拓展了书本知识内容。

教学工具型:可以在难点上以动画突破。

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

我精心设计了本节的学习资源,借助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了一个双向互动的教与学的信息平台,实现教学模式向自主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通过资料、数据、图片去创设情境达到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的目标。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如利用网络小游戏“布局工厂”去导课,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该游戏作为课堂练习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学生兴趣浓厚;在污染性工厂种类及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上,通过相关网站的资料搜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这个问题是老师给出环境网站,安排学生业余时间完成的);污染性工厂的布局是重点也是难点,信息技术动画的运用降低了难度……,本节课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生生、师生的信息交流,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主动分析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自己决策。能促进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的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提取加工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联系实际,对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选择合适的区位并分析影响其主导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工业区位的选择。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归纳教学法有机结合,采取案例,理论——案例教学模式。

学习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学习法;体验学习法贯彻始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网络教学游戏导入: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之后自然导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应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写板书 4.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讲授新课】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写板书 一、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概念

采用读图法结合图4.1,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的同时,引出概念

2、主要工业区位因素是重点,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降低了难度。用情景假设并结合图4.2引导学生探究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优势条件的地方,由

此引出影响工业的主要

因素,这是重点,在课

前,先给学生分组进行

市场调查,课上又以图

文信息创设情景探究影

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案

例如下所示:

材料一

甘蔗和甜菜是我国制糖业的主要原料。成熟的甘蔗水分为70~77%,蔗糖分12~18%,纤维分9.5~12.0%,无机物0.5~1.4%,非糖分0.7~1.0%。甘蔗不能贮存,应尽快送糖厂加工,以收获后不超过2天即加工为宜。

甜菜块根一般水分占75%,干固物占25%,其中糖分占17.5%,非糖分占 7.5%。保藏较为困难,要防止失水萎蔫和品质变坏。

思考:从生产成本

考虑,制糖厂应布

局在哪儿?

材料二 碳酸饮料、纯净水饮料、酒类制造等均属于饮料制造工业。其产品重量绝大部分来自原料之一水的重量以及瓶装容器的重量。

市场导向型工业

思考:从生产成本考虑,

各种饮料制造厂应布局

在哪儿?

材料三 根据现代冶炼技术,每冶炼1吨铝需消耗17000瓦电力,约相当于14吨煤。

动力导向型

思考:从生产成本考虑,

炼铝业等有色金属冶炼

业应布局在哪里?

材料四 全球的消费者都在玩中国制造的玩具。中国的玩具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省。中国8000家玩具厂中单广东就占了5000多家。在高峰期,广东有大约150万名工人从事玩具生产。 劳动力导向型

思考:为什么“全球的消

费者都在玩中国制造的

玩具”?

材料五 高科技产业是20世纪70年代后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所兴起的工业部门。与传

统工业相比,高科技工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精选篇2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1.读“东西两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七大洲的名称。

A    ,B    ,C    ,D    ,?

E    ,F    ,G    。?

(2)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四大洋的名称。

H    ,I    ,J    ,K    。?

(3)将大洲界线所在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在相应横线上。

①A与B之间的界线:    山脉、    河、    山脉、

海峡。?

②B与C之间的界线:    海峡、    海。?

③A与E之间的界线:    海峡,沟通了    洋和    洋。?

④A与C之间的界线:    运河、    海、    海峡。?

⑤F与G之间的界线:    海峡。该处有    (洋流)通过,从南极上空看该洋流流向是    (顺、逆时针)。?

⑥E与F之间的界线:    运河。?

⑦A与D之间的界线:    海。?

⑧B与E之间的界线:    海峡。?

(4)将大洋间水域及通道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K与H之间的人工通道是    ,自然通道是          。K与I之间的人工通道是    ,西连    海和    海峡,南接

海。?

(5)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    。两洲均在    半球,以    运河为分界线。按照语言的使用情况,人们常把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叫做     。?

(6)七大洲中,最小的是    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洲和

洲。?

(7)南回归线经过的大洲有    洲、    洲和    洲。?

(8)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洋。?

(9)赤道经过    洲的中部、    洲的南部和    洲的北部。?

2.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①代表    板块,②代表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撞形成的。?

(2)图中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    处,因为              ;图中C与D相比,海底岩石年龄较轻的是    ,因为          。?

(3)阿拉伯半岛属于    板块,中南半岛属于    板块,印度半岛属于    板块。?

(4)我国台湾岛及日本群岛属于    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西亚的

半岛、南亚的    半岛以及    大陆;马来群岛属于    板块,但位于    、    、    三大板块的交会处,多         等地壳活动。?

(5)下列山脉是由哪些板块相撞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与    板块;?

落基山脉:    板块与    板块;?

安第斯山脉:    板块与    板块。?

(6)下列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的解释,正确的是(多选) (  )

A.大西洋、北冰洋由板块张裂作用形成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弧形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7)世界上著名的两大地震带是         与        。我国东临    地震带,西南临    地震带,所以我国是地震灾害

(轻微、频繁)的国家。?

一、单项选择题

(20__年课标Ⅱ)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__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题。

1.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  )

A.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法国

(20__年浙江文综)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古代越瓷贸易船主要以风力和洋流为动力,晴夜观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内到达非洲。下图为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完成下题。

2.在输出越瓷的贸易航程中,船上的人可能会在         (  )

A.甲处夜观北极星定向

B.乙处借船右后方来风作动力

C.丙处见到河水的暴涨

D.丁处眺望到大片茂盛的草地

(20__年安徽文综)右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3.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  )

A.北美东岸与西欧

B.东亚与南亚

C.北美东岸与西岸

D.西欧与南亚

(20__年重庆一模)20__年6月26日至8月1日,20__年环太平洋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展开,中国首次应邀参加。下图是参加环太平洋军演国家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刚到达军演目的地——夏威夷群岛,部分士兵因温差过大,出现“水土不服”(指人们由于改变了地理环境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食欲不振、心慌胸闷等),这些士兵主要来自的国家是         (  )

A.泰国  B.中国  C.马来西亚 D.智利

5.俄罗斯军舰队从摩尔曼斯克港经北冰洋沿岸到达太平洋来监视这次军演,俄舰选择最短的航线,必须经过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的洋流分别是

(  )

A.苏伊士运河——加那利寒流

B.好望角——厄加勒斯暖流

C.白令海峡——千岛寒流

D.巴拿马运河——赤道逆流

(20__年安徽高考)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6~7题。

6.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  )

A.含沙量小、冰期短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20__年高考新课标Ⅱ)如图所示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8~9题。

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20__年高考新课标Ⅱ)如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0~11题。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精选篇3

第一节 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基本情况

了解与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

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大小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

能力目标:绘制简易的大洲、大洋经纬分布图

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

根据经纬网图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重要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与陆地、海洋相关的基本概念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及组成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学难点:构建大洲、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

教学方法:设疑---观图---叙述---绘图---识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设问:地球表面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展示幻灯片:地球表面海陆的立体空间分布)

转入新课:今天通过平面地图我们学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一节《七大洲和四大洋》(幻灯片展示课题)

新课教学:

一 海陆分布

1、设问(幻灯片展示问题):

a.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各占多少?陆地主要集中在哪半球?

b.海陆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c.北极和南极周围分布的是陆地还是海洋?

2学生看书并回答(课件展示结论)

二 陆地

1、陆地基本概念

a大陆、半岛、岛屿、群岛、地峡、大洲(课件展示概念名称)

b 学生看书

c 看图巩固识别基本概念(课件展示亚洲地图)

2、七大洲

<1> 七大洲分界线(课件展示问题)

a学生看图查找

b 看图巩固识别分界线(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2>七大洲的位置

A宏观把握七大洲的位置(课件展示问题及要求)

a学生看图并叙述(课件展示世界经纬网图)

b 绘图(方格经纬网图上绘制)

B 具体把握各大洲的组成及重要的经纬线(课件展示问题要求)

a学生看图并叙述及组成(课件展示各洲经纬网图)

b识别并标注重要的经纬线及地理事物:

亚洲范围:中高东经,中高低北纬

经度: 60°E———东西经180° 30°E(西亚土耳其)—120°E(中国)

纬度:10°N(西亚、南亚)—70°N、  10°S(东南亚)——70°N

60 0 E 经线: 乌拉尔山脉、咸海 、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 阿拉伯半岛东侧

90 0 E 经线: 叶尼塞河 、阿尔泰山脉、吐鲁番盆地、昆仑山东侧 ( 青海与新疆、西藏的界线 ) 、不丹、 孟加拉恒河河口

120 0 E 经线:漠河西侧、秦皇岛、渤海中部、青岛、太湖、杭州、福州、台湾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澳大利亚西侧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⑷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⑵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⑵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判断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观点。?

⑶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和环保观。

二、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阅读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的有关图文资料和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学生活动:阅读实例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利用教材第?17?页活动第?1?题实例,尝试判断这些实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结合教材第?17?页活动第?2?题,完成相关内容。

2.人口迁移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

⑵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

①城市化:

②逆城市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生阅读:阅读“宁南山区人口迁移”和“美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总结:四大因素,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强调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

学生观看视频:北方地区许多老人在海南和昆明买房而出现“候鸟族”。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气候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而且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着人口的迁移。

再如:水资源及丰歉程度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严重自然灾害,会发生人口的大迁移。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河北、山东等省农民的“闯关东”现象,就是一种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触发的原因是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引起的饥荒,但是,自然灾害之所以能够引起饥荒,则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结果。我国历史上古楼兰城市的消失,也从某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也是人口密集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精选篇5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把握本课标重在“举例”两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应为运用水平,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同时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这条课标的必要知识铺垫。

【教材分析】

本节就体例而言,与第一节有相似之处——即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举例来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第一部分人口的迁移是“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的延续,也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主要内容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首先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由此讨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这样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好奇,人口为什么会出现大量迁移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注意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概念的区别,引导学生读读图1.8总结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原因。

第二部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其中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教材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案例,分析美国人口发生迁移的因素。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明白,就世界范围来看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但就一个地区或国家来说人口的迁移(人口的机械增长)也是其原因,而且人口迁移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兴趣浓厚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

2、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3、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状况,这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在时空上是不均的。而人口的增长既有自然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有机械的增长——即人口的迁移。而人口的迁移又进一步影响了人口的分布,那么,什么是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呢?

一、人口的迁移

注意区分概念:

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

(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

(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

(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

(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 1 GB3 ① 人口移动规模小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 = 2 GB3 ② 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读图思考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点拨:

时间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省 主要在内地和边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内地省、自治区 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点拨: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点拨: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两方面

二是政治因素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的学习,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及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高寒环境下的自然环境和农牧业。

学会分析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青藏高原 视频

一曲天籁之音把我们带到了我们国家的哪个地区?

生: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不仅景色迷人,物产也富有。让我们先来感受下雪域高原的魅力。放组图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青藏地区,去领略它更多的风采。(板书)

《二》、新授:

(1)完成课前预习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课本17-21页,完成学法”课前预习“ 3分钟时间

学习这节课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南部,图中斜线部分就是青藏地区。

(2)任务一 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1、接下来 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完成以下思考

(找同学到黑板上指出答案)

青藏高原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高(板书)

2、温度 气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青藏地区那曲和江苏南京两地气温差异,分析数据,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青藏地区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都偏低)

也就是冬天寒冷,夏天凉爽,冬寒夏凉,这体现出了青藏地区什么特点?——寒 (板书)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最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就差,加上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保持,所以即便是夏季,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也很低,而且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3、降水量

下面我们来看年降水量分布图,我们来看下青藏地区的降水量,通过图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青藏地区大部分降水 少(板书)低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4、日照强

这里有西藏日喀则太阳能光伏电站,所以这里的日照非常的强。

5、高寒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青藏地区属于

高寒 气候 冬寒夏凉

降水少

太阳辐射强

6、雪山连绵 冰川广布

青藏高原海拔很高,且多冰雪融水,因此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比如 长江的发源地 格拉丹东峰 黄河的源头 巴彦克拉山,还有其他大江大河,比如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都发源于此。

7、下面我们来总结下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河流。

(3)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3)使学生敢于探讨问题并主动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通过青藏地区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了解我国的发展变化。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青藏地区的两个主要的自然特征。

(2)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采用以下的教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WebQuest”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创设乐学情境,利用网络互动教学的特点,采用互动性较强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最关键的是本节课没有结束,可以延伸下去。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介绍网页——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课堂测试——总结学习成果——指导课后学习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堂课。 听音乐回答问题

提问:1、有谁知道这

2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