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

时间: 舒洪 历史教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们的教学计划,也是对课程的一个教学安排,可以说教学方案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国民党在败退台湾后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中国,一穷二白。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政府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平,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习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内容。

师:宪法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案。)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篇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课标要求

识记明清两朝加强君权、对外的交往、反抗外来侵略以及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关史实,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理解明清两朝加强君权以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明清两朝的时代特征和闭关锁国的危害。

二、单元内容精析:明清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朝和清朝前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国力比较强盛,击退了倭寇的侵略和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的非常缓慢。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剖析:1、对于明清两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系统掌握:

2、对于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

㈡难点剖析:

1、怎样理解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3、资本主义萌芽4、明清时期文化的时代特点:

二、教法教具运用: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从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出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片设计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单元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三、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整合过程

㈠导入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明朝时期和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民族交往以及对外关系,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本单元内容。

㈡复习知识梳理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篇4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 北平的燕王朱棣, 帝,1421

第1. 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

1. 清朝建立:1616年,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1661 2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帝率清军在雅克萨之战大败俄军。1689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727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 2第21、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12.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明朝末年,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五、练习巩固

1.清政府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的性质属于( )

A.自卫反击战 B.争霸战争 C.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 D.侵略战争

2.16~17世纪入侵中国的欧洲殖民国家有( )

a.荷兰 b.沙俄 c.葡萄牙 d.英国 e.西班牙

A.abd B.acde C.abe D.abde

3.明朝不断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其中设置的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乌斯藏都指挥使司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4.清朝雍正帝时设置监督西藏行政事务的机构,其主要职能不包括( )

A.代表清政府会同__、班禅监理西藏事务 B.监督__圆寂后的转世程序

C.监督班禅圆寂后的转世程序 D.行使西藏宗教领袖职权

5.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是在 之后( )

A.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B.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C.平定大小金川叛乱 D.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

6.”康乾盛世”出现的重要前提是( )

A.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发展生产 B.统一多民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D.君主集权的强化

7.明朝官员的奏章要经过下列哪道程序( )

A.太监---内阁---皇帝---内阁 B.太监---皇帝---内阁---皇帝

C.内阁---皇帝---太监---内阁 D.皇帝---太监---内阁---皇帝

8.关于《尼布楚条约》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政府都承认平等边界条约

B.它规定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属于中国

C.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保持了长期和平

D.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9.乾隆皇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并将自己一生的主要政绩概括为”十全武功“。下列哪一项包括在”十全武功“内( )

A.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 B.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

C.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10.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其中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的代表是( )

A.马可·波罗 B.利玛窦 C.汤若望 D.阿基米德

11.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郑和下西洋的正确路线( )

A.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非洲东海岸或红海沿岸

B.京师---刘家港---太平洋---非洲东海岸

C.刘家港---印度洋---红海沿岸---地中海

D.广州---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地中海

12.洪武时想暹罗等59国发放贡铂勘合证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了扩大对外开放 B.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 C.为了回赠贡品核准外国精品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篇5

第七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复习目标:

识记: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清朝疆域图

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 运用: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复习重点: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清朝疆域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西藏、新疆、台湾问题)

复习难点: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社会危机从内外两方面讲述)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2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20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巩固措施可从对内对外两方面总结)

1、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①变更统治机构: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 (设丞相是在秦朝)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设立东、西厂和锦衣卫(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③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思想

2、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①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

②实行文字狱

3①册封__、班禅,设驻藏大臣

②康熙帝打败葛尔丹 (后乾隆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③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④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土尔扈特部回归:渥巴锡

⑤康熙帝领导雅克萨之战

4、郑和下西洋:目的 时间 次数 影响(与新航路开辟作比较)

5、清代闭关锁国政策:表现 原因 影响(社会危机的内因是闭关锁国政策,外因有西方国家的入侵,与近代鸦片战争联系)

6

七、作业:《开卷有益》中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教学后记:

2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