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揣摩中,更能促进七年级数学教师呈现出一节好课,提高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学生看图、思考.
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1)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
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
(2)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
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
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
(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
(2)过P点出PO⊥L,垂足为O;
(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
(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长短.
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
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
(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为垂足,垂线段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
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PA、PA2„„长度都不是点P到L的距
离.
2、练习课本P6练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课本P9.6,P10.10,11,12,P11观察与猜想.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难点: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c
1a
b8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内错角形如字母“Z”。
∠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
思考: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角?为什么?(2)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1与∠3互补吗?为什么?
D 3
E C
解:(1)∠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同旁;∠1与∠4是同位角,因为∠1与∠4在直线DE,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2)如果∠1=∠4,又因为∠2=∠4,所以∠1=∠2;因为∠3+∠4=1800,又∠1=∠4,所以∠1+∠3=1800,即∠1与∠3互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本P7练习1、2题 第5页共59页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2、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
3、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
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本节课在抓住主要目标,用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就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探讨。
一、游戏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情你们配合表演。请看大屏幕,这是2006年10月的日历,请你用正方形任意框出四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四个数字的和,老师马上就告诉你这四个数字。
生1:24,师:2,3,9,10生2:84师:17,18,24,25
师:同学们想学会这个魔术吗?生: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学会!
【一些教师常用教材的章前图或者行程问题情景导入,但章前图过于平淡且较难,不易激发学生兴趣,本次课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质是列一元一次方程x+(x+1)+(x+7)+(x+8)=任意框出的四个日期的和,x是第一个日期,这是本次课的第一个变化。】
二、突出主题,突出主体
1、师:看大屏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1)x的2倍与3的差是5,
(2)长方形的的长为a,宽比长少5,周长为36,则=36
(3)A、B两地相距18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乙车得速度是甲车速度的1.5倍,经过t小时相遇,则=180
生:(1)2x-3=5(2)2(a+a-5)=36(3)30t+1.5(30t)=180
师:这些式子小学学习过,它们是()?生:方程。
师: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等号的两边分别叫做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现实,学生齐读)
【这又是一个变化,从小学已有知识出发,提前给出方程的概念,避免课堂中的逻辑矛盾,同时为学习列方程打下基础。】
2、师:小学我们学过简易方程,并用简易方程解决应用题,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际应用题,用方程解答起来更加方便。请自己阅读课本P/79—81,(课本内容略)并把课本空空填写完整,不懂的和你的同学交流。还要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如何理解“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2)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3)什么是的解?你找到验证的方法吗?
师:在阅读P/80例题1时老师做出友情提示:
(1)选择一个未知数x
(2)对于这三个问题,分别考虑: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用含x的未知数表示这台计算机的检修时间;
用含x的未知数分别表示男、女生人数。
(3)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讨论出上述答案后
师:大屏幕显示上述问题的答案
【以前我在上这节课时,总是犯了和大多数老师一样的毛病,担心内容多,学生自己不会弄懂,满堂灌,结果我讲的筋疲力尽,学生还是糊里糊涂;这次我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和同学合作学习,结果学生情绪高涨,问题迎刃而解,重点内容也都清晰化。这一变化,把我彻底从课堂解放出来,再不是学生心中“喋喋不休”的数学老师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三、体现新时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大多数学生完成课本阅读和解答好课本问题、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请几名代表学生汇报所列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师:(强调)(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数;
(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这一小小的点拨,有画龙点睛之作用,突出方程的实质性含义,为以后列出更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精彩的舞台
师:本节知识也学完了,你能解释课前老师魔术中的几多秘密?
设任意框出的四个数字的第一个为x,则:
生1:x+(x+1)+(x+7)+(x+8)=24;
生2:x+(x+1)+(x+7)+(x+8)=84
师:很好!如何算出x的值,是我们下一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继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老师想当堂检测一下谁掌握的最多,最好,请看大屏幕。
【题目略,题目设计主要是列方程,并要求学生划出列方程的一个相等关系;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这次的舞台大展示,教师仍然改掉以前的在学生旁边指手画脚的坏毛病,让学生一口气做完,让他们胆大地出错,暴露问题,然后师生一起纠正答案,效果比以前好了N倍!】
五、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来说
生1我掌握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即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
生2:我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两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生3:我会检查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生4:我知道列方程的关键是找一个包含题目意思的相等关系并且等式左右两边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种表达方式!
生5:我觉得用方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比以前小学的算术法来得简单!
师:谢谢你们精彩的发言,你们的发言是“五语道破其他人”!
【课堂小结一改教师全盘包办,学生没心没肺的听,心里还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游戏的课间。学生的课堂,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把掌握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也可以训练他们把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为以后学习几何学知识打下深厚的基础!】
五、基础巩固与知识延伸
(1)基础练习见同步练习册
(2)拓展练习如下;
1、下列四个式子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1+2+3+4>8B.2x3C.x=1
D.|10.5x|=0.5yE、
2、已知关于x的方程ax+b=c的解是x=1,则=
3、下面有四张卡片,请你至少抽出三张卡片编写两道一元一次方程,并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和谁不谋而合!
【作业设计也一改从前,千篇一律,本节课后作业分出了层次,也体现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六、课后反思:
数学课堂中的阅读和其它学科中的阅读一样重要,在课堂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对概念性的东西进行阅读,帮助他们从句子中提炼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他们能把书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读教材,然后和同学相互讨论,以便引起思维的碰撞。只有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明白关健词的含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等式才是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使等式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该方程的解。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数学课堂中,阅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比起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得多。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一、分层次进行教学
分层次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是面向中等生,发展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从而使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圆满达到教学任务,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机会。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当对学生层次进行准确划分。以教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依据,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A、B、C三种层次,分析三种层次的需求特点。分析的过程可以通过家访、座谈来实现,也可采用面试、笔试对学生进行测试来达到。通过分析就能全面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智力差别,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先天因素、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社会影响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根据掌握的这些信息,建立“分类”档案和“分户”档案。“分类”档案以研究各类学生为核心,“分户”档案以研究每个学生为核心。然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进行分层教学的设计。
例如,对基础好的学生采用优生尝试新知,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采用差生配置补偿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旧知识为新知识搭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设计三个提问:(1)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2)说出命题的逆命题;(3)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C层次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该层同学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提高自信。而第二、第三个问题是对A、B层次学生而设计的,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使他们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平等互动
平等互动既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互动,又是指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每个学生之间都有足够的交流。师生交流的互动性可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知识的传授为本”,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充分的课前预设是师生互动的基础,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互动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内容灵活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如在讲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拼图与勾股定理”时,我让学生用正方形硬纸片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做成两副“五巧板”,通过合作与交流,从而得到多种验证勾股定理的拼图法。正如麦克斯韦说的:“学生用自己制的仪器,即使老是出错,也常常比人们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哪怕学生只拼出一种图形,其作用也会胜过教师说十次。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应当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充分利用,不得忽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形形色色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我们分析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发现,他们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影响教学质量。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能够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引起中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许多学生学习几何时无法想象那些空间,造成学习困难。
几何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具运用,很难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但是多媒体技术具有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的功能。在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动态地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动态地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
四、培养学生多练习的好习惯
数学这门课程主要与数字打交道,通过一些定理和公式进行运算和解题。只有通过多练习,才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定理和公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通过讲练结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减轻学生课下的学习负担。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其次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以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接受下面的新内容做好了准备。然后,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教师的教学要讲求科学性和实用性,不能照搬照抄,让学生通过练习多动脑多动手,然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案背景
初中生爱玩、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为学生构建思维想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用以达到以快乐的形式去追求知识的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课时)
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 上册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中学 耿新华
邮编:256651 联系电话:1586540358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1.1正数和负数”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联系。是本章有理数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1.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感受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并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能结合具体情境出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
难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采用“现象──问题──目标”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一节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达标检测
学习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接着
出示问题
问题1 天气预报:滨州市冬季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我市的温差是多少?
问题2 2.2010年我国花生产量比去年增长1.8%油菜产量比去年增长-2.7%,这里的增长-2.7%代表什么意思?
两个问题中的-3、-2.7%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新数,这说明随着生活和劳动的发展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引进新的数。来服务我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实例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知道什么是负数,零,正数。
3、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知识点1:正数、负数的概念---------阅读教材第2页,像3、2、0.5、1.8%这样比0大的数叫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加上“+”,如+5, , , ,…。正数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而像-3、-2、-3.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 。如-6, ,…。“-6”读作 。
2、知识点2:对“0”的理解--------阅读教材第2 页
0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它的意义很丰富,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其它特定的意义。
3、知识点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阅读教材第3页
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 ;二是它们都具有数量,而且一定是 量。
一、指导学生在本组内交流结果,收集每组不会的问题,试着让其他组解决。
二、教师收集全班不会的问题,帮着解决。
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方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1.1正数和负数”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联系。是本章有理数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1.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感受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并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能结合具体情境出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
难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采用“现象──问题──目标”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第一节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达标检测
学习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接着
出示问题
问题1 天气预报:北京市冬季某天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我市的温差是多少?
问题2 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
问题3 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mm,加工图纸标注的尺寸为100 0.5(mm),这里的 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产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
三个问题中的-3、 0.5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新数,这说明随着生活和劳动的发展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需要引进新的数。来服务我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实例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知道什么是负数,零,正数。
3、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知识点1:正数、负数的概念---------阅读教材第2页,像3、2、0.5、这样比0大的数叫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加上“+”,如+5, , , ,…。正数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而像-3、-2、-0.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 。如-6, ,…。“-6”读作 。
2、知识点2:对“0”的理解--------阅读教材第2 页
0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它的意义很丰富,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其它特定的意义。
3、知识点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阅读教材第3页
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 ;二是它们都具有数量,而且一定是 量。
一、指导学生在本组内交流结果,收集每组不会的问题,试着让其他组解决。
二、教师收集全班不会的问题,帮着解决。
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华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 小学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