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3、熟读课文,体会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搜集凡尔赛宫的有关部门资料,了解其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新课
从法国名胜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导入 。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认真浏览课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组织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凡尔赛宫;
3、请两位同学作班级交流;
4、点评后,再请一位同学交流。
四、精读课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
特征:艺术价值高
1、 选材上:与其无关的内容不写;
2、详略上:艺术价值高的重点写。
方法:读、品、议、讲
重点研读第3段。
(二)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自读第5段,了解凡尔赛宫的一段历史;
2、讨论:如果没有这一段历史,效果怎么样?
3、交流、评价。
五、拓展迁移:
如果你将有机会去游览凡尔赛宫,你准备重点游览哪些地方?写出你的设想和理由,并把它讲给你的同学听。
1、学生设想 2、小组交流 3、代表上台展示 4、点评、鼓励
六、布置作业 :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遗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夏的特点,品味夏的内涵,领悟夏的哲理。
课前学习:
1 推荐阅读或自我阅读一些描写“夏”的文章或片段,思考夏天给人们留下的诸多感觉。
课堂学习:
一、学生先畅谈他们心中的夏,再根据阅读的作品来说说他人笔下不同滋味、不同色彩的夏。
二、承上过渡,引出《夏》,出示阅读要求:
1 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准确流畅地阅读全文。
2 试将生动的语言在脑海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感受本文夏的特征。
三、分别请两位学生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朗读水平进行比较,加以点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思考并回答:
留在你脑海中最清晰、最生动的一幅画面是什么?它让你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夏”有怎样的特点?请你为这幅画题个名。
五、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再读课文,要求:
1 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加以点评。
2 提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交大家讨论。
七、思考:与你读过的其它描写夏的文章相比,你觉得本文在立意上的积极之处在哪里?
八、简要小结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
思考:当我们与四位作家一起走过了春夏秋冬,我们再回首“多彩四季”这个大标题,你对“多彩”是否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课后学习:1 继续认真完成自己的单元专题探究。
2 继续进行课外阅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六)诵读欣赏(一课时)
设想:1 拟将四首古诗与“文笔精华”中的四个片段放在一起学习, 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内容自选两篇,形式自定。
2 每位学生自选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不曲解文本,能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赏析,有自己的发现。(可在课后完成)
(七)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 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层次清晰进行描写。
2展开联想与想象,准确运用词语和修辞,细腻生动描写景物,景中有情。
3 根据习作要求修改作文。
教学设想:
一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春》的教学中安排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句子,在《三峡》一文的教学过程 中,让学生学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景,在《济南的冬天》里要求学生能展开想象、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细腻生动地写景等。这样,学生将逐步积累一些写作的技巧,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 在布置学生写大作前,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某地的景物特征,为写作作准备。
三 批改和讲评习作时,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将问题呈现,并将自己的修改意见及修改后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比照中有所觉悟,然后再让他们自改作文。
(八)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教学设想:
1 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充分准备后上台表演,其他学生针对他们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总结怎样才能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例如:老师要与一位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谈话;坐在你后面的男生上课总爱说话,你想提醒他改掉这个坏毛病;学校要组织大家捐款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班里学生热情不高,老师让你发动一下……)
2 每组推荐一人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更吸引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
1. 在朗读中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艺术美。
2.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3.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2.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二、 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 。
三、 学生朗读,互纠正音。
四、 诵读,讨论,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美。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歌唱了五种事物,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3. 读第三节,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4. 第四节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
5. 朗读指导与训练(节奏、重音和语调)
五、 质疑,探讨,交流。
你还想了解哪些这首诗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一般会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产生疑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后,用幻灯片显示。)
1.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重庆万州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2. 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
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
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
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 小学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