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
一、字音词义
赞誉yù:称赞
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惊骇hài:惊慌害怕。
瞥piē见:一眼看见。
劫jié掠:抢劫、掠夺(财物或人)。
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出圆明园在世界文明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诉、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对“文明人”的“体面”行为进行揭露和嘲讽。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以反语表达自己的态度。
四、鉴赏品读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2.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3.“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惋惜和愤怒之情。
4.“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话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5.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
雨果的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 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责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精神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2
一、字词
精微:精深微妙。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秘诀jué: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羡慕xiàn mù: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亵渎xiè dú:轻慢,不尊敬。
妄wàng想:①狂妄地打算;②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制止,消灭(坏事)。
敬业乐群: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
强聒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一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其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三、作品梗概
本文是1922年8月14日梁启超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发表演说时的演讲稿。当时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蔑视体力劳动,追求出人头地、显亲扬名的人生目标。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说,对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有着积极意义。
“敬业与乐业”是并列短语。敬业就是有责任心,是对学业和工作的态度;乐业就是乐意去做某件事,并能从中感受到趣味。文题不仅揭示了作者论述的中心论题,也表明本文将围绕“敬业”与“乐业”及其相互关系来展开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3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二、相关资料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三、理解词义
1.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2.枉然:白白地。
3.飘逸:漂浮,飘散。
4.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5.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四、问题解疑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本题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__1•舌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4.这里的“你”指谁?
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6.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7.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五、课文主题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2.难点: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林徽因生平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就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链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娉婷(pīngtínɡ) 鲜妍(xiānyán) 冠冕(guānmiǎn)
呢喃(nínán) 轻灵(qīnglíng) 柔嫩(róunèn)
(2)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柔嫩】指质地柔和鲜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呢喃】拟声词,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你是人间四月天》通常理解为是林徽因写给她儿子的一篇精美的诗歌,要诵读得优美、深情,充满爱和希望。
2.第一遍朗读基调为深沉;第二遍朗读基调为喜悦。
3.节奏划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诗歌以什么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以“四月天”为喻;特点: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等等。
2.本诗使用了一种我们不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法偏离。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置和混乱。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步骤四 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第一行中诗人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重复强调,再次表明主题。
2.第三节的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描述。
明确:第三节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四月的万花丛里翩翩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
3.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第四节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转化和想象的空间。“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着道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2.拓展延伸
读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觉得很美,简析它的美在何处。
明确:三个方面: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3.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完成《从业本》上本课练习。
七、板书设计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云烟 百花——绘画美
天真 庄严——建筑美
呢喃 喜悦——音乐美
八、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发展负责的精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更加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教学针对性,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效益化,促进学生的最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