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化学教案
设计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设计化学教案篇2
《氧气的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3.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极其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学疑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讨论,采取科学探究法
教材处理
1.复习氧气的性质,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利用科学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导,探求出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
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讨论上一节思考题,即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追问空气中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四瓶无色气体如何鉴别
复习氧气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会物质检验于鉴别方法
演示实验[2-6],[2-7][2-8]
观察总结
演示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阅读教材
阅读思考,讨论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从而强化催化剂定义中的关键词
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破难点
总结分析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特征,归纳分解反应概念
点评评价准确进行分析把握概念的准确本质,化学教案-氧气的制法,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气的制法》。
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准确的把握概念的本质
设计化学教案篇3
化学电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课题原电池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课型新授课授课人高二化学任教时间1月20日班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重点1.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1.掌握几种典型电池的用途和特点.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个性化设计时间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已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一、化学电池的种类
二典型电池的介绍
1.碱性锌—锰干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
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电解质:KOH
电池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OH)2
指名背诵
创设情境
幻灯展示
师生共同完成
各组讨论,抢答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银锌钮扣电池
设计化学教案篇4
我们人体由三大部分营养物质组成,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我们直接的供应能量,而脂类就是帮助我们保暖,调节体温的一类重要物质。至于蛋白质,则是我们身体当中最不可或缺的一大类营养物质,它不仅给我们供能,而且也是我们各个身体器官的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素中如无机质以及维他命类在体类可以直接被吸收,但如蛋白质、糖质等分子较大的营养素,则没办法通过肠壁和细胞膜,因此有必要先将之分解变化,才可被吸收,以供身体所需。
食物进入口中先被咀嚼磨碎,到胃中再由消化酵素胃朊酶使蛋白质分解为更小的份子。此时蛋白质的大部分会被分解成为氨基酸,而被吸收至小肠中,这是由于肠粘膜以及胰脏所分泌的消化酵素(肽酶、胰朊酶等)的作用。小肠未能吸收的蛋白质转到大肠中时,由肠内的细菌再予分解。这些分解物中有时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例如由腐败菌而产生的胺等,所幸肠内还有一种众所周知的乳酸菌,能对腐败菌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
在人体组织中,肌肉以及皮肤所需要的蛋白质最多,肌肉大约18%~20%是蛋白质。而肌肉又是人体蛋白质的最大储藏库。皮肤组织大约14%是蛋白质。当皮肤受到轻度灼伤时,患部会变硬,数日后会剥落,而在表皮最下部的基底细胞生成新的蛋白质。在正常的情况下,表皮大约四个星期就会产生一次新生组织,而旧的表皮则以污垢的形态脱落。所以手术前后有充足的蛋白质,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促进伤口愈合。
设计化学教案篇5
【考点】1.认识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以及与性质的关系。
3.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简单生产原理。
【知识要点】一:硅
1:物理性质硅是良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硅最外层个电子,故化学稳定性很.)
(1)与强碱NaOH反应
(2)与氢氟酸反应
(3)加热和高温下,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Si+O2Si+F2
3:硅的制备
(1)将石英砂(SiO2)和焦碳在电炉中高温反应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2Cl2
(3)SiCl4+2H2
4、硅的用途
【知识要点】二:二氧化硅(Si与O按的比例组成的状原子晶体。)
1:物理性质SiO2溶于水,熔点,硬度。
2: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很,与水不反应。)
(1)与氢氟酸反应(雕刻玻璃)【与其它酸不反应】
★氢氟酸如何盛装?★
(2)具有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与生石灰反应:
②与烧碱溶液反应:
★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而不用玻璃塞★原因
3:用途
【知识要点】三:硅酸
1:硅酸的性质
硅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H2CO3。
2:硅酸的制备
可溶性硅酸盐+酸:如Na2SiO3+HCl=
Na2SiO3+CO2+H2O=
★用二氧化硅和水行吗?★
3:用途:“硅胶”干燥剂,催化剂载体等
【知识要点】四:硅酸盐(大多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1:硅酸钠溶于水,俗称和。用于制备硅酸和作和。
2:硅酸盐组成的表示:(二氧化硅和氧化物的组合)
【氧化物的书写顺序】: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如:Na2SiO3表示为长石:
3:用途:(陶瓷,玻璃,水泥等)
4:制取水泥、玻璃的原料及反应
巩固练习
1.下列除去杂质可用加热法的是()
A.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B.除去MnO2固体中的KMnO4
C.除去SiO2固体中的Na2SiO3D.除去SiO2固体中的CaCO¬3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水玻璃中加入稀H2SO4:Na2SiO3+2H+=H2SiO3↓+2Na+
C.硅酸酐与苛性钠溶液反应:SiO2+2OH-=SiO32-+H2O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的总反应:CO2+OH-=HCO3-
3.工业上用碳还原SiO2制取单质硅时会发生如下副反应:SiO2+3C=SiC+2CO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A.36∶60B.60∶36C.1∶2D.1∶3
4.在无色的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Al3+、NO3-、Cl-¬B.K+、Na+、Cl-、SiO32-
C.Fe2+、K+、SO42-、Cl-D.Na+、HCO3-、K+、NO3-
5.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6.除去下列粉末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填上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试剂:A盐酸B.烧碱溶液C.氧气D.水E.CO2¬F.不用任何试剂
操作:①加热燃烧②加热熔化③高温灼烧④过滤⑤干馏⑥结晶
粉末试剂操作
SiO2(CaO)
SiO2(Si)
NaCl(H2SiO3)
SiO2(H2SiO3)
7.月球上有丰富的绿柱石(绿宝石)矿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BenAl2[Si6O18]也可用氧化物表示为nBeO•Al2O3•6SiO2,其n值为(Be为+2价)()
A.1B.2C.3D.4
8.已知硅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H2,有一铝、铁、硅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两份合金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结果收集到等体积的气体,此合金中铝、铁、硅的质量比为
A.27∶56∶28B.3∶4∶1C.1∶2∶1D.27∶4∶1
设计化学教案篇6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氧化剂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是,4mol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0+4+6
SSSS
只能作还原剂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若消耗0.1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NO与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2NaCI+Br22KI+Cl2=2KCl+I22KI+Br2=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Fe2(SO4)3+2NO2+2H2O
Fe3++3SCN-=Fe(SCN)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Fe2+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2.FeCl3+Fe3.FeCl2+Cl24.MnO2+HCl5.CO+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2KI=ZKCl+I2
2Al+3CuCl2=2AlCl3+3Cu
【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Cu2+=Fe2++Cu
2Fe2++Br2=2Fe3++2Br-
2Fe3++Cu=2Fe2++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h2o2<fe2+<i-<so2,判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p="">
A.2Fe3++SO2+2H2O=SO42-+4H++2Fe2+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2H++SO42-=SO2↑+O2↑+2H2O
D.2Fe3++2I-=2Fe2++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Fe2+Fe
氧化性较强氧化性较弱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设计化学教案篇7
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1.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知识小结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依据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
1
2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