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

时间: 晓晴2 语文教案

语文教学时,利用课文的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熟悉的生活,将生活的美与课文的美联系起来,发掘其学习语文的潜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

更多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相关内容推荐↓↓↓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模板

2021年高一数学教案模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小数点移动

202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并在滁州有所作为。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

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

三、解词:

觥——酒杯  翳——遮盖  弈——下棋  蔌——菜蔬  意——情趣  临——靠近

伛偻——腰背弯曲(驼背)  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发荣滋长

四、课文简析:

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1、作者从大处落笔,视野由宽变窄,由远而近,层层进逼,渐透主旨。

2、由写滁州——写山峰——写琅琊——写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取名人——取名意。(不在酒而在乐)

3、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者……也——判断句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翻译时加“是”

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1、由朝到暮,由春——夏——秋——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写出各自特点。

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

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到粗)

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

3、其热闹场面:

有声——歌声、呼声、应答声。

有态——登山态、小憩态、徒手态、负重态、搀扶态。

有活动——有垂钓的、酿酒的、采菜的、弹奏的、投射的、下棋的、

有年龄层次——年青人、老人、孩子。

(1)联系全文,“醉”有两点含义,一是喝酒喝醉了,表现其“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二是醉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欧阳修在写太守宴之前为什么写滁人游?

——为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也为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四段:归结全文主旨。先以宴罢归去结住叙事,又从禽鸟之乐、人之乐中衬托出太守乐其乐。

1、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用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乐。

3、其感情脉络是“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4、表现本段及本文主旨的句子(三个字)是“乐其乐”全句是“太守之乐其乐”。

5、联系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的“醉与乐”?

——太守之乐乃是点睛之笔,含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即包含纵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总之,文章写醉又写乐。醉是表象,喝多之态,实质乃陶醉之意,是谪守后对励精图治的欣慰;“乐”是“与民同乐”之意,是政治理想抱负所至,醉和乐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

6、解释加点词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却)醉能同其乐(大家或他们,代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修饰,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自己、他,代词)

五、其他问题设计:

1、作者是怎样写出“与民同乐”这一内涵的?

——“与民同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体内容。写人只写滁人,不写其他地方人,写人之乐重点用伛偻提携来衬托,游人兴高采烈,人数众多的原因是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因此,人之“乐”的意义皆不同,禽鸟乐在安静的环境,游人乐在安居乐业,喜多忧少,太守乐在人们生活安定,表现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乐”的更深刻含义是陶醉,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写法:

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范围先大后小,先面后点,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调。写景方式有:

(1)先远景后近景: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早到晚: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4)由外而内: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

(5)山间夕照全景: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关于文中的21个“也”,大致表达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以及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在谪居生活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 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约10分钟)

(一)字词障碍一扫清(课件展示)

1. 生字注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拏(ná)一小舟

喃(nán)喃  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代词,这)

是金陵人(表判断)

②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表数量)

③更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④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文中代指酒)

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

(3)词类活用

① 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② 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二)齐心协力疏文意(课件展示)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边。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参考译文: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3.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参考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4.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参考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5.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参考译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的一道淡淡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6.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参考译文: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7.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参考译文: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8.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参考译文: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原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9.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参考译文:等到下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三)知人论世悟痴情(课件展示)

1. 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 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_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部分,做好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下一步的深层探究(也就是“文”)做铺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对张岱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蕴含的淡淡的哀愁。

三、合作探究。(约30分钟)

(一) 西湖雪景共赏析

1.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来一起读一下。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却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提示:从写作角度、数量词、意蕴、写作手法几方面分析(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重点)。

(1)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着眼于“大”字,写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突出阔大辽远之势。

(2)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突出“小”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人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地的空旷”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表达了在山水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3)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如何理解“白描”这一写作手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教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二)湖心亭里说痴情

1.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痴”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痴”呢?

(看雪的时间:是日更定矣)结合课_释,看看这是什么时候。(晚上八时左右)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去?

是为了不见着人,也不被人见,当然,这里的“人”是指世俗之人。这表达了他清高脱俗、与众不同的情趣。

(4)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

(5)作者是从哪种感觉来写的?

听觉。

(6)“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出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不同的是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而本文写的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大雪连下了三日,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按理说,这么冷的天气,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可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而且还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出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情趣。

2.寻找有关“痴似相公者”的语句。

(1)那天,作者仅仅只是看到了雪吗?——遇人(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有两个金陵人。)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读一读。

(3)两位金陵人有没有想到会在此时的湖心亭遇到作者?哪句话能体现出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两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

追问:当时双方的心情如何?双方各有什么样的举动?

(惊喜、愉悦。“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作者在这里没有写双方的交谈,此时无声胜有声,喝酒就是的心灵默契的写照。作者写“两人”“大惊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

(4)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你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没有说过多的话,只是喝了三大杯酒就走了,明明是看雪,怎么就走了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惆怅。知己难觅,知音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遇到的人却引起了他的故国之思。此等心情怎么还能继续赏景?只能无语而别了。 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文中营造的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之中。

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获得美感。

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收到真实的情感熏陶。

体会白描手法。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

解读作者的“痴”,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学习重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

四、归纳总结。(约2分钟) 假如作者心中充满喜悦,那他笔下一定会春意盎然。张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愤恨,所以他笔下呈现的多是江雪寒冰。走近张岱,发现他并不神秘。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雨中忧郁的漫步,夜里独坐听风,在黑暗中听发自心底的音乐……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其实,感受张岱,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由分析张岱的意趣到联系学生自身,实现了对课文主题的升华。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行路难(其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和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讨论归纳: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音。

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本诗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4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揣摩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4、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他20岁开始创作,一生写了七百多篇小说,代表作有《契诃夫小说选》。

《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当时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他一面竭力强化警察统治,一面搞了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

沉静:

无精打采:

魁梧( ):

异想天开:

荒唐( ):

洋溢( ):

伶俐( ):

恐吓( ):

径自:

二、理解探究

1.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3.试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环境描写部分,并思考其作用

2.精彩的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地刻画出来,更有利于表现主题,说说下列各句中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1“席加洛夫将军?”我……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2 “他的法律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3.在变与不变中用什么道具掩饰内心急剧变化?并分析这一道具的作用。

4.在这篇课文临结束时,这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笑里包藏的内容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育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1、上文写奥楚蔑洛夫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_

A.对比 B.铺垫 C.反衬 D.象征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5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采用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作品,拉开了本单元探索思想上求知之路的序幕。在篇目安排上,学生们已经接触过议论文,了解了立论文的特点。本文的出现,可以使学生们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对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多是语文课本中的难点。其难度在于,一方面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虚实结合,褒贬结合,语言风格犀利,学生们无法准确把握其中深刻的内涵。所以,理解本篇驳论文就更有难度了。因此,讲清背景、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1.理解个别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1.时代背景赏析语句。

2.了解鲁迅先生幽默讽刺与热情颂扬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环节一:课文导入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有一部的杂文集,名字为《且介亭杂文》,大家知道这部作品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这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学生活动:交流之前预习查找资料得出的介绍,了解名字的由来。

(二)环节二: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题目读起来是什么语气?题目有什么内涵?

学生活动:尝试读出疑惑、质疑的语气并讨论标题的内涵。

(三)环节三:寻找观点

教师引导:立论文构成要素为论点、论据和论证。那么驳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样式,由哪些要素构成呢?请从文章一二段中找出被驳斥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驳论文的要素并找到被驳斥的观点。

(四)环节四:研究驳论方式

教师引导:批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论据也可以针对论证过程,证明以上两者为错误的,进而论点也站不住脚了。本文采用了什么批驳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是作者承认“事实”,但是论据只能证明失去了“他心力”而不是“自信力”。从而证明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五)环节五:分析语句

教师引导:分析第一段三个“事实”,在排列顺序上有什么讲究?

学生活动:由自夸地大物博到寄希望给国联,到求神拜佛,是由此及彼,由实到虚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环节一:区分含义

教师引导:“自信力”“他信力”和“自欺力”分别是什么含义?

学生活动:自信力指信自己;他信力,即信别人,比如“国联”;自欺力指既不敢面对现实,又不自立自强,反而去求神拜佛,信神灵。

(二)环节二:明确观点

教师引导:作者认为“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找出作者主张的观点。

(三)环节三:赏析重点语句

教师引导:作者认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指哪些人?他们的自信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他们的自信来自于信仰及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四)环节四:举例印证

教师活动:分别举例说出历苦干、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这组排比讲究顺序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举出各类人物的事例并从这组排比的递进关系中体会内涵。

(五)环节五:赏析词句

教师活动:“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学生活动:分别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和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六)环节六:总结梳理

教师活动:总结驳论文的特点及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生活动:分析、体会。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九年级语文课文教案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先学后教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复习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复习课教案

《鸟鸣涧》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上同步作文教案模板

《灰雀》语文上册教案小学三年级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案3篇

优秀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猫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

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