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怎么写?历史,有很多种组织方式,包括年代式、文化式、地域式、主题式。这些划分并不相互排斥,往往有明显的重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1

1. 教学目标

1.掌握知识脉络(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失败→刘邦项羽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汉朝建立)

2.了解其中的成语典故,积累成语故事。

3.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4.本节课通过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进行教学,旨在通过电子课本和丰富的视音频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楚汉之争的性质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1:封面。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师:请看大屏幕。

幻灯2:FLASH影片。

《揭竿而起》

导入: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贫苦农民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伐无道,诛暴秦”,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学习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幻灯3:课题

“伐无道,诛暴秦”

师:暴,就是残暴的意思。

二、新课讲授:

(一)、秦朝的暴政:

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的问题从简单的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幻灯4:导学提示。

阅读课文62-63页,并思考: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谁描述一下秦的暴政的表现。

生:从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等方面回答。

师: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陵墓。请看大屏幕――

幻灯5:宫殿陵墓图片。

师: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请一位同学结合大屏幕的图表,描述秦朝徭役情况。

幻灯6:暴政图表。

生: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壮年男子约300—400万左右,每年就有近300万人服徭役。可以看出,当时的徭役十分繁重。

师:去掉病弱残疾,壮年劳力所剩无几,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劳动人民却还要把自己收获的2/3上交给国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不仅如此,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谁能具体说说当时黑暗的政治局面?

生:他和宦官赵高狼狈为奸,任意屠杀他的兄长姐妹和文武大臣,政治十分黑暗。在埋葬秦始皇时,二世令大量宫女殉葬,修墓室的工匠也被关在墓里闷死。

幻灯7:知识归纳。

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

过渡: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以及秦二世更为残暴的统治,使秦朝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再也忍无可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

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并且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分析课本“大泽乡起义”插图和“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幻灯8: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农民起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原因 ? 2.经过 ?3.结果 4.意义。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农民起义,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提示来学习相关内容。

幻灯9-1:起义原因。

师: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生: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名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就要被处斩。

幻灯9-2.1:直接原因。

戍边遇雨误期,按照秦法当斩。(直接原因)

师:你说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有人认为,如果没有遇到大雨,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1:我认为是这样。如果不下雨,这些农民就能顺利地到达渔阳,尽管受苦,但是没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不会起来造反。

生2: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统治十分残暴,人们的生活暗无天日。用陈胜的话说:“天下苦秦久矣!”

幻灯9-2.2: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师: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这生死关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幻灯9-3:图片赏析。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师:欣赏课本“大泽乡起义”插图,同位之间描述起义发生时的场景。

生:相互交流。

师:大家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贫苦农民起义后绽放在脸上的笑容;我看到农民们斗志昂扬,高举旗帜,用木棒做兵器的情形;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胜振臂高呼,号召起义的情形┉ ?

师:画面中振臂高呼的就是陈胜,他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让我们一起饱含激情地朗读一下64页竖体字――

生: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死的轰轰烈烈,难道做王侯将相的就是天生的贵种吗?

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胜的号召下,广大贫苦农民积极响应。那么,起义的发展情况如何?请看大屏幕――

幻灯10:地图演示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 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影音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用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 究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采取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片段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组织学生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目的着手进行讨论,探究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 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准备,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大泽乡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视频)。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课题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师:请学生浏览书本第62页,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梦回秦朝”,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4人 一组合作完成。(出示资料)

情景一:

1、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

2、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徭役繁重

?情景二:(老百姓的生活)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

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况。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战争经过: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统治。

难点: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而秦亡后的活动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三、学法指导

知识要素学习法:学习秦末农民起义要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比较分析法:比较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可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加以分析、化解。

史图结合学习法:利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用彩笔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标出巨鹿和陈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创设情境,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感知历史、思考历史并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历史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启发、设置问题、总结评价下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以培养其自学能力。

五、教学媒体选用表

教学过程

媒体类型

资料来源

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录像

自录制

录音、图片

自录制

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

挂图

教育出版社

知识小结

图表

自制

六、教学设想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灭,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的认知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效仿、历史剧表演的方法教学。

开课以观看“秦始皇”的录像步入情景,设置疑问。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劳(复习所学的前一课的知识),寻找秦始皇的过错(导入新课)。接着采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秦的暴政;广大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终于引发起义。用历史剧表演法让学生把握秦末农民起义的三步曲和五要素,再运用角色效仿法分析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及刘邦最终获胜的原因,从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1、播放秦始皇的一段录像,提问:秦始皇有何功和过?让学生分组讨论。

2、教师小结:秦始皇功劳大但过错也不少,正是这些过错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导致强大的秦王朝迅速灭亡。今天我们学习秦朝是如何覆灭的。

(二)新课学习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

播放配乐图片《秦阿旁宫》、《秦兵马俑》、《秦长城》这些建筑何其雄伟,壮观,气魄宏大。但修这些工程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 P57页“动脑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结论:

(1)徭役沉重

提问: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恶劣影响?(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

猜一猜 秦的市场上有一商人他卖鞋子的同时也卖拐杖,哪一种商品销路更好?(拐杖)为什么?

(2)刑法严酷。(死刑有十多种,连坐、诛连、轻罪重罚等,)

(3)赋税沉重。(这些都说明统治者残暴,引起民怨。人们诅咒秦始皇,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

提问: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他任用宦官赵高,朝政混乱,成语“指鹿为马”就是赵高所为)。

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

2、陈胜、吴广起义

(1)请同学们表演历史剧──《大泽乡起义》 (五名同学,一名讲述经过,两名演陈胜、吴广,两名演群众)

(2)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起义进军路线图。(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3)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结合秦的历史,进行对比,找出秦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大一统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得出西汉为何能出现较长时间的强盛局面;通过典故、图片、知识树等教学资料,了解汉武帝统治的史实,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封建统治思想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由贫穷到强盛,使我们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政策的调整、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重点突破: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这就为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教学难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突破: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教学准备 适合本课教学的挂图和课件

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引入新课“大一统的汉朝”

讲授新课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展示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羊。”

——《汉书·食货志》

同学们,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课本的第一段和这则材料真实的反映了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不光是谷物奇缺,价格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分析西汉初期经济萧条的原因有哪些?

2、文景之治

汉朝从刘邦开始包括文帝和景帝三代统治者为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把这些措施用关键词把它找出来。

我们从“汉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他宠爱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帏帐上不许绣花。”这些文字更能体会出当时统治者的朴素与节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这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遍,结合材料思考 “文景之治”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具体表现如何?

出示材料: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请同学们看课本P68面“动脑筋”的题目,思考讨论秦始皇和汉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墓上有何不同?他们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汉初六七十年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除同学们讲的之外,汉初的社会问题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具备了哪些条件?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在面临两大社会问题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推恩削藩国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5

本节课我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重点突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

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适时的点拨、引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突出了新的教师观。

在“课堂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感悟。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究,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挥了历史明镜的作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我觉得成功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通过讲成语故事的方式,既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2、学生通过故事叙述,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表现自己,从实践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6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征】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

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该课以前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再分三个模块学习本课。在每一模块中通过学生自学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相关的能力,中间穿插历史小品、看图说史等环节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明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意义;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汉初统治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材料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知识迁移的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历史人物,培养其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归纳并说出东汉的历史状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景之治”的学习,结合前一课,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的统治,使学生理解“成由检,败由奢”的道理,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2、通过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期间的景象,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有所增强。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独学】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前给出预习方案,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归纳。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课前自学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结合具体文字资料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其措施

【难点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学生自行通过角色扮演,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课前独学 完成课前预案基础知识提炼(见附录) 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找出疑困点、难点 解析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且加以解析目标。 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重难点,掌握基本知识的技能。 使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

情境导入

师:播放影视,导入新课(播放《汉武大帝》相关片段) 生:思考视频中所展现的是哪个朝代及主要人物 使用的是激情导入法,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很快的转入本课的学习 2分钟 一、文景之治 背景 师:总体介绍汉朝分西汉、东汉两段,介绍五位皇帝的统治

师:PPT展示文字资料

生:结合课本及老师所给出的文字资料(见附录资料一)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经济形势并作答

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

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知识迁移的能力 3分钟 措施 师:让学生结合文景之治的背景思考面临这种经济形势应该采取的措施

师:PPT展示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见附录资料二) 生: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思考并自由作答

生:对比汉文帝和秦始皇在位时的统治及二者所修建的陵墓的差异

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成由检,败由奢”,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6分钟 影响 师:PPT展示史料

(见附录资料三) 生:依据史料对文景之治做出评价 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4分钟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师:PPT展示汉武帝相关资料(见附录资料四)

师:对汉武帝本人进行简单小结 生: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汉武帝的相关知识以及老师给出的文字资料谈谈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结合对文景之治的学习以及对汉武帝本人的了解归纳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为学习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部分原因做铺垫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分钟 措施 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师:归纳总结学生答案,通过PPT具体资料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表现(见附录资料五),通过主父偃“推恩令”图示展示及讲解让学生认识王国问题的解决(见附录资料六)

师:通过PPT展示资料,让学生认识思想问题的表现

师:归纳小结

师:补充说明

生:小组讨论:汉武帝继位之处面临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

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化其对该问题的认识

生:通过角色扮演扮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由汉武帝选择采用,并说明理由

生:阅读课本自主总结汉武帝的文化措施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9分钟 意义

师:补充说明意义

师:PPT展示并讲述该目框架图 生:依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课本,总结其意义 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的景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

构建该目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重点,难点 3分钟 三、东汉的统治 光武中兴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 师:PPT展示图片,组织学生看图说史

师:对学生所讲的进行补充总结,组织学生比较西汉、东汉的历史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概括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及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等史实并像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西汉、东汉历史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安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其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6分钟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光武帝)

九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进逼咸阳和秦的灭亡;楚汉之争及其后果。

2.能力与过程:从众多的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民的教育,体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设计】

认知前提:秦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实行了怎样的政策来加强期统治?

二新知认知:

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2-65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从整体上对本节课有所认识。

预习任务一:详细阅读课本62-63页,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 ;(2)沉重的 ;(3)残酷的 。(秦二世更加残暴)

(记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预习任务二:详细阅读课本63-64页,掌握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及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1、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

(1)时间: (2)政权:在 称王,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

2、第二阶段:由项羽、刘邦领导

(1)战役:时间 ,名称 ,以少胜多,项羽大败秦军。

(2)战役结果: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刘邦就是 。

【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小组讨论,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可以自行拟订一个表格,在书中找出这些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理请线索。

5、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搜集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等,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去。

①同学们细说“破釜沉舟”。从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中,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项羽因此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公认的领袖。

②同学们细读P59小字“楚汉之争”。细说“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知道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③引导探究分析“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者为什么是刘邦?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汉,定都长安。

三、拓展提升:(教师寄语:通过讨论增长自己的见识!相信自己!)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某同学这样写到:“公元前207年,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咸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巨鹿,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写的对吗?如有错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改正。

(2)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处理:①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答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3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