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
中考历史教师教案怎么写?历史,说白了就是“过去经历的事情”的意思。故事的意思:“所以”是过去,“事”是事。这个故事已经是过去式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七篇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精选篇1
教案序号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课 题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2课,是在第一课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讲述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因此,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认识农耕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知道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理解农业的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小黑板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问题处理 二次备课 导入新知
看题目《原始农耕生活》什么是农耕?种植 第1节课中我国早期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打猎、采集 方便么?生:不方便 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而有了农业后,人们会过着定居生活。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进步
看大标题,找出农耕时代的代表:河姆渡人,半坡人,让学生说一遍。并播发图片,让学生知道地域范围,
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本P6-P9,完成下列表格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表现
2.兴起区域
3.标志
4.意义
三、合作探究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处于统一时代,有人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你同意这样的结论吗?为什么?
异:时间、地域、农作物、房屋
同:1.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
3.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四、小结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巩固练习
1.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西安半坡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的开设,使孩子们回到了 6 000 年前的氏族社会, 在“史前工场”里体验了一把原始生活。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史实的是
A.建造木结构水井 B.制作猪纹陶钵
C.制作乐器陶埙 D.制作象牙雕刻
3.在半坡人的饭桌上不可能出现的饭菜是
A 粟 B 猪肉 C 大米饭 D 鱼肉 E 白菜
4.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地处大河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精选篇2
导入设计:展示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提问:材料中的轩辕是指谁?(黄帝)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帝,了解黄帝。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课《华夏之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炎黄战蚩尤
(1)展示《炎黄战蚩尤》图,问:距今四五千年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2)你知道“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吗?
(3)这场战争对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黄帝——“人文初祖”
(1)引导学生看课本及插图,并提出问题:“后人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请找出可以论证这一结论的传说依据。
(2)引导学生看动脑筋题(第14页)并进行讨论:这些只是神话传说,那么你对这些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是科学的?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还有哪些比较杰出的代表呢?
(2)他们是怎样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呢?(禅让)“禅让”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欣赏历史短剧“尧舜的禅让过程”
(3)引导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再谈谈尧舜禹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4)展示材料:相传,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曾经在会稽山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会议,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等礼品,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开会迟到了,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个传说说明了原始社会发展到末期,产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课堂小结:略 学生通过观察图回答:
主要有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在老师指导下从征战双方、征战原因、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归纳并回答:战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通过长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看课本、图举例回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得出:
(1)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但把所有的发明说成是皇帝、嫘祖、仓颉、伶伦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2)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是人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皇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学生回答:尧舜禹
学生表演:略
学生自由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精选篇3
教学内容分析:
《华夏之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课。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全课围绕主题,向学习者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首先,介绍炎帝、黄帝和炎黄战蚩尤,为理解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进一步揭示其主题——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包括黄帝某人、黄帝时期的重要发明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原始社会的终结等。为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课堂的热烈氛围和教学的直观性;采用讲述法与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同学们正确的社会观与历史观。其一,使大家认识到文明的祖先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发明创造和文化发明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而黄帝则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尧舜禹的“禅让”。“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这些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结合尧、舜、禹的功德讲解,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祭黄帝文》中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大家再看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中华开国5000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呢?---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轩辕氏指的就是黄帝,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那么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1、探究:
(1)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看《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图,在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和13页上面小字部分,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
2、思考: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二)黄帝——人文初祖
1、探究: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那么在此方面,皇帝都有哪些贡献呢?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
2、动脑筋:教材上所说的都是后世的传说,那么你认为上述说法中有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科学?
(A、.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
B、说成是黄帝、嫘祖、仓颉、伶伦几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C、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3、议一议:组织学生读“自由阅读卡”(第16页),联系前面学过的神话传说,开展15页“活动与探究1,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但也蕴藏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例如,炎黄时代的传说,不仅可以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又如14页的“阅读文字”所说的水井、绢布、刻画符号等。)总之,神话有可能是夸大的,对它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完全相信。)
(三)尧舜禹的“禅让”
1、讨论: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么他们是如何当上领袖的呢?(禅让制)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2、探究:
(1)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2)尧、舜、禹本身都有什么优秀品质?(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3)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为什么这样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增多,阶级分化,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课堂小结:
几千年来,这些关于圣人的传说盛传不衰,吸引着我们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而是他们的人格品质。他们的宽厚待人也好、严于律己也好,感染我们的是他们“先天下人为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为人,这难道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吗?作为社会中人,我们更需要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礼记·礼运》中有一句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自古至今,人们追求理想,追求文明的脚步,一直没有止步。愿同学们在今后历史的学习中,做生活的智者,文明的使者!
课堂练习: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培养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青铜文明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那么青铜文明究竟有哪些杰出成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26、27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字目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三大问题:
1.青铜器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提示:分时期,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的
2.
3. 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其状况,教师条理:我国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出现青铜器;夏朝:种类逐渐增多;商朝: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并投影大量图片说明之,如青铜器的种类,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并提问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巨大的司母戊鼎,精品四羊方尊;西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提问: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南方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投影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说明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根据前面讲述及教材,讨论三代青铜器的特点有哪些?教师整理并补充: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连续性。
这一时期发达的手工业除青铜制造业外,百花齐放,全面发展。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由“中国”的英文字母小写即“china”意为“瓷器”可见一斑,后来在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交往的物品中除了丝绸,更多的就是瓷器。讲到玉器并不陌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就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投影栩栩如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
夏、商、西周的手工业发达,规模庞大,占用了大量的劳动者,而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但还是满足了人们吃饭问题,请讨论: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 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其发展的表现,教师整理并强调:农业上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品种),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工具),提问: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农具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青铜器坚硬、锋利,说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畜牧业上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品种),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方式)。生产发展,产品日益增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朝人很会做生意,故把做生意的人称做“商人”。
讨论:既然此时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课题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青铜时代是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明”。
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他们的境况如何呢?
奴隶的悲惨生活
投影“商朝戴枷的奴隶俑”“安阳商王大墓”,介绍“人牲”“殉葬”“青铜器记载奴隶价格”,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得出结论:奴隶制经济的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压迫基础上的。
本课小结:我们较详细地学习了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牧业和商业发展的状况,全面掌握了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而创造奴隶制文明的奴隶却生活悲惨。
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
奴隶的悲惨生活
方法指导:讲到经济发展一般需从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考虑;农牧业又从品种、技术、工具、产量、水利工程等方面归纳,手工业则从部门、技术、工具等方面归纳,商业则从交通、货币、城市、商品等方面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 体会 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课型]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
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
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
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
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
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
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
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
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
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
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
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
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
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
局面。
(2) 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
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
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
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
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3)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両中的节度使出行图》,
加强形象记忆。
4.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
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
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
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
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
奸,危害严重。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1)背景: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大
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
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学习此节内容时,可让学生看《黄巢起义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
末农民战争》表。通过图和表让学生记住黄巢起义的主要内容:
原因 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綿
爆发 875年,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特点 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
高潮 进入长安,建立政权
失敗 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作用 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
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
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
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P25“五代十国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
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
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P26《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
趋势不断加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
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
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
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
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
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
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
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
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精选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 时间和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 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 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 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 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 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 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
A.高力士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
1.唐玄宗 矛盾 2.行政 外重内轻
3.安禄山 安史之乱 唐肃宗 763
4.由盛转衰 中央权力 藩镇割据
5.宦官 兼并战争
6.黄巢 7.907 后梁
8.北方黄河流域 五代十国
9.藩镇割据 统一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三、1.D 2.D 3.A 4.A 5.C 6.D
7.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范文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晋的建立、西晋统一全国以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2)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民族人民在进一步的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影响;西晋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以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教师出示一幅地图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魏蜀吴三国灭亡的顺序是怎样的?
(2)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西晋建立后为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一、西晋的建立
1、三国灭亡顺序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西晋建立,魏国灭亡;
(3)280年,西晋灭吴,吴国亡。
成语典故:乐不思蜀(后主刘禅)
教师讲解: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教师出示图片《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的建立
(1)时 间:266年,
(2)开国皇帝:司马炎(晋武帝)
(3)国 号:国号晋,史称西晋
(4)都 城: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教师讲解:
4、统治措施:西晋时期盛行豪门政治,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石崇、王恺斗富故事
石崇王恺比富,是西晋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石崇、王恺相互攀比财富奢侈程度,令人张目!
二、八王之乱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八王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八王之乱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3)思考一下,西晋才建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为何会发生八王之乱?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背景:
(1)西晋初年,晋武帝大肆分封同姓诸王,导致诸王势力强大,争夺中央政权。
(2)西晋统治腐朽残暴,激起内迁各族的反抗。
八王: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2、八王之乱的影响: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教师:西晋为何是短暂统一的?
提示:
原因:“八王之乱”耗竭国力,西晋衰落;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缺少雄才大略;
西晋残暴统治,激起内迁各族反抗。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师过渡:教师出示《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
(2)内迁的少数民族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五胡: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教师讲解: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指在西晋末期游牧民族趁西晋衰弱之际进入中原地区这一历史事件。“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
3、东晋十六国的更迭
教师出示一幅地图
(1)4世纪初—5世纪前期,北方地区陷入战乱,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北方。370年,前秦灭掉了北方最具实力的强敌前燕,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知识拓展】北朝(439年—581年)
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七年级上册 历史优化设计 第17课 单项选择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三国的灭亡
2、西晋的建立
二、八王之乱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五胡
2、概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