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中考历史教师教案如何写?历史包括利用叙事来考察和分析一系列过去的事件,并客观地确定引起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篇1】

基本信息 名称 《原始的农耕生活》 执教者 郝婧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__级上册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学情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特点,即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图片、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难点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

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

“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幻灯片1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如,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据材料回答:原始居民进行农耕生活的原因?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于是原始农耕出现了,而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自主学习:20分钟

幻灯片2

(一)请同学们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小题:?

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是 。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 ;地点:? ?;使用的工具是:;

原始农业:种植;

原始畜牧业:饲养;

原始手工业:会制造,还制造简单的?和原始的 。

3、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 。?

幻灯片3

(二)阅读课本第二目,完成下列小题:

1、?世界上最早种植粟(su)的国家是: 。

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 ?;地点: ? ;

使用的工具是:;

原始农业:种植;

原始畜牧业:饲养还会 。

原始手工业:制造色彩鲜艳的;已学会了、、

? 。?

3、?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子是: 。?

幻灯片4

(三)快速读课本第三目,

在课本划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的时间、地点、原始手工业会制作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幻灯片5

自学检测:7分钟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不同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D.?思想意识不同?

幻灯片6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篇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 ,距今约 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 ,距今约 年使用 石器,过着 生活,会使用 ,还会保存 火种。 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4、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感受新知:

课件展示中国氏族主要遗址分布图 ,让学生对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遗址形成地理空间的直观印象。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内容---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居民的生活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课本第6页—第8页,从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原始饲养业、定居生活、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2、地点: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4、农耕作物: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原始饲养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6、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彩陶 、纺织、乐器(陶埙)

教师出示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图片。

在出示半坡半地穴式的房子时,提出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讨论、思考)(半坡村地处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人的生活,课本第8页—第9页,从时间、地点、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原始饲养业、定居生活、原始手工业等方面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时间---距今7000千年

2、地点: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生产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5、定居生活: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6、原始饲养业:猪,狗、水牛等。

7、原始手工业:陶器、 玉器、 原始乐器象牙雕刻(中国最早)、使用天然漆(中国最早)

课本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教师出示河姆渡人的生活的图片。

在出示河姆渡人干栏式的房子时,提出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讨论、思考)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篇3】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兴衰、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进行分封的概况。本课是本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开篇章,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顺序及其原因,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动脑筋问题探究等环节,运用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必将激起人民的反抗,树立民族责任感。

三 重点: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因为夏朝的建立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 难点:

分封制;因为分封制内容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还很缺乏。

五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学法:阅读教材法、读图学史法;直观传授历史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六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你还记得夏朝的建立吗?”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

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回忆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

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座椅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顺序及其原因, 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教学思路

一、课前导学

1.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 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资源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二、学习新课

夏朝的兴衰

首先,通过谈话法,提问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记得夏朝建立于何时吗?”激发学生思维,温故而知新。接着展示禹的图片以及夏朝的地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观察,说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师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况。而学习这个子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会设计一个动脑筋环节“夏朝建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同学们学习到这已经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进而由教师补充奴隶社会的时间范围(夏商周春秋)。然后提问学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个朝代,那么夏朝为什么会衰亡呢?”从而过渡到暴君夏桀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1页第三段小字部分内容以及夏桀把人当作坐骑的图片,让学生尝试归纳夏桀的暴行,从而明白夏朝为商朝取代的原因,认识奴隶主统治阶级统治的残酷性,并且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篇5】

大统一的汉朝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五、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六、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七、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篇6】

《垂直的生计》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课小结】

【巩固练习】(见《随堂练习》)

2023中考历史教师教案【篇7】

课 题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课标要求

概述夏商西周兴亡的史实;认识世袭制、分封制建立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

课 型

要素组合方式

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整体地了解历史。

1、培养学生通过史实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夏朝建立的壮举及社会的转型,文明的进步。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合作能力 1、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结合预习学案和教材,在老师引导下,培养学生归纳教材、落实基础的能力。建构充实的历史线索结构体系。

培养学生从诗歌、文献各种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习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乐学。

1、让学生感受夏商西周兴亡的历史

2、渲染情感,升华课堂

教学

环节

1、以神话传说图片导入新课。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叙述并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至此,原始社会结束,并拉开了奴隶社会的序幕。以时间轴形式向学生展示总体结构,由此引入主题。

(教师展示)

1、给学生6分钟左右时间阅读课文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师生探究:

问题1:是谁破坏了“家天下”的局面?夏朝的建立有何重大影响?(学生独立思考)

问题2: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主题一的思考题: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是何社会?材料一过渡到材料二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问题3:夏朝建立了哪些国家机构?他们的实质是?如果一个河姆渡农耕居民和一个夏朝的人偷盗东西,会有怎样的处理办法?为什么?

问题4:说说夏桀的暴政表现及夏灭亡的原因。

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