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理教案中考
地理教案中考都有哪些?地球表层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界面,是物质三态相互作用、有机无机相互转化的地方,也是地球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地理教案中考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地理教案中考(精选篇1)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
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2023地理教案中考(精选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__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2023地理教案中考(精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2023地理教案中考(精选篇4)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2023地理教案中考(精选篇5)
一、 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 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
三、 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的第一节课的教案。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
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
点。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
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
(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让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师:请大家根据图7.22填表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包括哪两个部分( )
A.菲律宾群岛 B.中南半岛 C.马来半岛D.马来群岛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
东南亚地理教案
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通过一定的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并证实上节课看到的视频中的内容,得出结论。本节课还应该注意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同时也更要注意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023地理教案中考(精选篇6)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2023地理教案中考(精选篇7)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 (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 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 执教班级: 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 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