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烃、醇、醚、胺、醛、酮、羧酸、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杂环化合物等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鉴定,基本有机反应,重要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_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2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 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 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 教学过程
板书 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3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第2节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第3节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第4节 3 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复习、
测试 2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
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
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重点 水的净化
难点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
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题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 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 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 键 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4
1.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根据反应原理设计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基本思路。
(2)掌握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改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3)研讨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实验的教学方法。
2.实验步骤
(1)结合中学化学实验室现有条件,设计几种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的简易演示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2)制备所选用的催化剂。
(3)根据所选方案,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要求既能看到催化剂保持红热,又能看到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生成,且不出现白烟。(烟是固体小颗粒,烟是气体小液滴。NH4NO3是烟,浓氨水和浓盐酸形成雾。)
3. 提示与思考
(1)本实验中你将如何获得氨气和氧气?说明理由。 (2)如何制备催化剂?
(3)请你分析,氨水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实验过程中,氨气能否全部被氧化?如果有未被氧化的氨气,是否需要除去?应怎样除去?
(4)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观察到了异常现象?请你分析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5)请总结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操作技术。 4. 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实验教学方案,讲授“氨的催化氧化”。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5
实验名称:氨的制取及检验
实验目的:掌握氨的制取及检验方法
实验用品:试管、药匙、镊子、蒸馏水、酒精灯、铁架台、带塞子的导管、红色石蕊试纸、镊子、NH4Cl固体、澄清石灰水、PH试纸、Ca(OH)2固体、棉花。 实验原理: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实验步骤与装置图:
1.连接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用一团湿棉花塞在试管口倒置,将试管导管口伸入试管底部; 3.点燃酒精灯加热,并收集气体;
4.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5. 实验完毕,先拆去酒精灯,待装置冷却后拆去大试管。 实验现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实验结论:
1.可以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由于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 2.可以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合价的含义。
2.元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
1.由学生观察投影片中所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组成化合物确定原子个数比,从而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2.学生阅读课本,引出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3.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由同学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或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初步认识化合价的实质,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2)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会利用化合价原则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物主义思想。
(二)整体感知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在此以前涉及到的有化学式,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
[回答]
[提问]下面我们看一下投影片,讨论这些元素两两组合可以组成哪些化合物?
[投影片]
写出化学式并判断每种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
[总结]
离子化合物:NaCl MgCl2 Na2S MgS Na20 Mg0
原子个数比:1:1 1:2 2:1 1:1 2:1 1:1
共价化合物:HCl H20 H2S
原子个数比:1:1 2:1 2:1
[新课引入]
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到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如果不是这个比值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个数比又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决定的,也就是说,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之间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而这个数目就表现出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化学性质――化合价。
一、化合价
[阅读]课本第62、63页。
[提问]
(1)什么叫做化合价?
(2)元素的化合价是如何表示的?
(3)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
(4)单质的化合价为什么为零?
[学生讨论]
[回答]
[总结]
l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提问]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讨论]
[投影片]由学生填写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化合价数值化合价的正负
正价负价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化合价原则
[讲解]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总结]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氯四硅五价磷,
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常见。
[练习]
标出下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1.Na20 2.Cu(OH)2 3.W03 4.Na2C03 5.NH4N03 6.FeS04
[讲解]原子团的化合价。
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1 -1 -2 -2 +2
如:
OH NO3 SO4 CO3 NH4
[讲述]那么如何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已知化学式如何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呢?
[阅读]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总结]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讲解]参考课本第64页例1,例2,例3。
注意:
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合价,化合价的规则以及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65页2、4、5、6题。
八、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1.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化合价是元素的化学性质。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化合价数值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氯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常见。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注意:1.依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先,负价后,
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3.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