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
在初三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语文口语交际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1.熟悉剧情。(重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重点)
3.把握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难点)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阅读《甜甜的泥土》引出离异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在城里的孩子这样,在乡下的孩子又会怎样?(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
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积累词语。
竹匾(biǎn) 掸去(dǎn)
囫囵(húlún)咀嚼(jǔjué)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3.通读话剧,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
1.怎样认识中的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二)把握象征手法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
(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示例: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生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讲解比较全面,学生也积极参与某些问题的讨论,课堂氛围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不错。
不足之处:是一篇话剧,我忽视了让学生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一个方面是朗读,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课堂效果应该会更好!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
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
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
二、含英咀华读故事
1、听读——走进文本
要求:认真听,正字音、断句读
2、朗读——感知内容
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
2、指名三同学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点评。
3、译读——掌握词语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不理解的地方小组间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来,集体解决。
归类检查: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一词多义固定句式
4、分角色朗读——把握形象
要求:体会人物的语气,态度,可以适当地加入动作等肢体语言,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把人物心理活动直白地说出来。
妻子:对邹忌是偏爱,非常肯定邹忌之美。“亲爱的,当然你美,不要说徐公比不上你,全世界的男子您是最美的,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一个啊。”
妾:地位低微,必须顺从妻子的观点。“老大说你比徐公美,我哪敢说你比不上他啊,说出真相来,既得罪了老大,又得罪了你,我这日子可怎么混!做一只“她云亦云”的传声筒,这就是我的命!”
客:语气平淡,敷衍应付。“你这样问,我哪里好意思说出徐公比你美啊!我可是有求于你,惹你不高兴,我不是不识时务,自讨没趣吗?
邹忌:幸亏我没有被这三个人蒙蔽。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要听到周围的人说实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也不是诚心来欺骗我,但由于各怀心事各怀目的,都隐瞒了事实。由此可见,听到耳朵里的不一定是真话。家庭小事如此,国家大事更是如此。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听到的会是真言?糟糕!我必须去见大王。他是个聪明人,一定会明白我的苦心的。
齐威王:我就知道邹忌这家伙今天来见我,绝非只谈家庭琐事。作为一家之主他听不到真话,显而易见,作为一国之君,我听到的更是一些明哲保身的顺耳之言甜言蜜语啊。看来,广开言路,倾听逆耳真言才能掌控国家弊端,从而革新政治,取得大治啊。那就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吧!
教师: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可以看出大家对人物形象把握地很准确,很到位!这取决于你们反复读书,认真揣摩。读书就要这样,在有限的文字里玩味,挖掘出丰富的意蕴。好,我们继续探究和挖掘!
三、探究挖掘品故事
1、说说邹忌其人
思考: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邹忌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
求实的精神。(讲求实际。客观地或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两次“窥镜”,都是在调查研究。俗话说三人成虎,邹忌没有相信三人的话,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暮寝而思之”,说明他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不受别人的谎言所迷惑。
分析很好,课堂上我们要手不离书,字字有依据。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2、谈谈威王的态度
思考:齐威王对邹忌的进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从哪里可以看出?
A语言“善”:是他肯定邹忌讲的对,讲的精彩;表明自己的态度,接受邹忌的建议虚心纳谏。
B从他下的三条命令可以看出,他纳谏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强。
3、议议进谏技巧
思考:邹忌成功地劝谏齐威王,原因是什么呢?他巧妙的讽谏艺术表现在哪里?
A他站在威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威王着想,指出他受国人蒙蔽这一事实,让他心服口服地明白广开言路的必要性。
B他没有直接谈国事。而是先谈家事,指出妻、妾、客歪曲事实的原因是私、畏、有求,因此,自己受了蒙蔽。然后以家事来类比国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从而得出一个冰冷的结论:王之弊甚矣。这个推理有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完全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
邹忌这种推理方式叫做类比推理;论证方法叫做设喻论证。
这是一种委婉进谏方式,想想,跟它相反的进谏方式是?直谏。举例说明什么叫做直谏?
《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方式是直谏。“诚意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为什么不讽谏?刘禅昏庸无能,没有悟性,委婉劝说没用。诸葛亮地位极高,直谏无危险。分析本文:通过开头人物的介绍,一鸣惊人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齐威王这个人悟性高,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一点要面子,适合讽谏。
可见,对人提意见要因人而异,当忠言逆耳时,可以变换角度,适度包装,让忠言变得顺耳,甜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提意见可不是一件小事,有时候它也具有艺术性。
四、学以致用鉴故事
小练习:假设你父母对你过分溺爱,生活上过分照顾,什么活也不容你做,什么活动也不许你参加。你将如何委婉劝说,让父母改变这一做法?
1、宠是无法腾飞的龙。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宠字的结构是一个宝盖头把龙护住了,宝盖头代表父母过分的呵护限制,这样龙永远也无法腾飞。现在,你们在生活上对我万般照顾,像那个宝盖头一样把我紧紧护住了,不让我自己去体验和实践,我这条小龙都变成一条无能无奈的小虫虫了,怎么能腾飞呢?请放开你们温暖的手,让我在万里晴空自由翱翔吧!
2、花盆中的小苗长不成顶天立地的大树。
俗话说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花盆太小,鸟笼太窄,虽然养花人和养鸟人精心照顾,但是,限制了小苗和鸟儿的自由成长,不能成材。要想成材,就必须经历风雨,经历挫折和磨练。小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过分溺爱,就如同把他养在花盆和鸟笼里,永远不能够扎深根,不能历练搏击风雨的翅膀。爸爸妈妈,请给我一个广阔就的天地,让我自由成长。
在实际人际交往中,我们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提意见一定要真诚,过于作秀也是行不通的,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课堂小结: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但是,你想过吗?如果他碰到的是商纣王和楚怀王,结果会怎么样?他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口舌,枉费心机。因此,纳谏成功还需要什么?君主要明智,要善于采纳建议。希望,我们每一个让都能虚怀若谷,听取别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我!一个人,永远不能停止成长!
五、作业设置
必做题:分类整理本文的词语解释。
选做题:阅读《召公谏厉王止谤》以及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引用历史人物故事导入,用精巧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整体感知环节主要是通过听读录音,解决字词读音及断句。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因此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同时,提醒学生及时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运用,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体味文章的妙处。再次,在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探究拓展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师生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识、共享,力图体现新课标精神。
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
2、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形象的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
3、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
4、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
2 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自读“自读提示”,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田齐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于公元前357—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关于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5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 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②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 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习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 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 讽 齐王 纳 谏
主 谓 宾/主(兼语) 谓 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
谤讥服衣冠zhāo 皆朝于齐cháo ..bàng jī 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习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初三下学期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一、导入,走近文本
同学们听说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吗?南方的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可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他们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为绩。据说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不务正业,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就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齐威王纳谏有关的,不过这一次进谏的人物换成了谁呢?
对,就是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读课底注释1)
二、朗读感知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来听一听,好不好?读的时候,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1、读准字音
有 间进 期年 燕
2、读准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今齐地方千里。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在组内共同商讨。
3、小组竞赛,抢答字词解释及语句翻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 ①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意动用法。私:偏爱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刺:指责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暮寝而思之 寝:躺着。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议论。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之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⑦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品读语言,赏析人物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2、故事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的,那么,总共写了几处对话?是从哪里写起,又写到了哪里?
明确:文章从家里写到朝堂,先写邹忌在家中跟妻、妾、客的对话,又写了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在家中邹忌跟妻、妾、客的对话。
(1) 请同学们在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思考妻 、妾、客赞美邹
忌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而邹忌连问妻、妾、客,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 有请几位 同学在前面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认真观察。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确:邹忌洋洋自得,急于想知道谁更美的心理,通过“孰”的提前便可明白;在客人跟前,他又不好意思表现得那么明显,所以就用了正常语序。同是家人,他跟妻子与妾的说话语气又不一样,一个亲昵,一个严肃,端着架子,通过“我”和“吾”的称呼便可体会到。
妻子是由衷地赞美与自豪。客人最是言不由衷,妻妾都是反问语气,而客人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妾是因为地位低下,害怕邹忌,不敢放肆地流露真情实感。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同跟人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而邹忌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妻、妾、客,他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语气、态度、说话方式都会有所不同的。毫无疑问,邹忌在这方面是特别擅长的。当邹忌面对齐威王的时侯,他又是如何表现的?而齐威王又是如何做的?
3、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在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请同学们朗读课文2、3段,并
根据他们的对话试着评价一下邹忌和齐威王。
善思:理清真相,小中见大
邹忌: 善谏:类比讽谏,足智多谋 一代忠臣
求实: 爱美却不虚荣,实事求是
齐威王: 善听:从善如流 一代明君
善做:改革创新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总结,拓展文本
历史还有哪些类似于邹忌和齐威王的忠臣与名君?有没有与之相反的事例?
比干:挖心 商纣王
屈原:投江 楚怀王
伍子胥:断头 吴王夫差
司马迁:受宫刑 汉武帝
小结:在封建社会,皇权不可侵犯,伴君犹如伴虎!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指责帝王的过错而惨遭杀身之祸!跟邹忌和齐威王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齐威王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犹为难能可贵;而邹忌面对一国之君,能小中见大,以自身处境类比齐威王的处境,委婉含蓄地给威王提意见,这样讽谏说理的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课底注释重点字词两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