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学史可以明智。“说通俗一点,学习历史可以使你智慧,可以使你变得更聪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晋的建立、西晋统一全国以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2)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民族人民在进一步的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影响;西晋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以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教师出示一幅地图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魏蜀吴三国灭亡的顺序是怎样的?
(2)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西晋建立后为维护统治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一、西晋的建立
1、三国灭亡顺序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西晋建立,魏国灭亡;
(3)280年,西晋灭吴,吴国亡。
成语典故:乐不思蜀(后主刘禅)
教师讲解: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教师出示图片《三国尽归司马氏》
2、西晋的建立
(1)时 间:266年,
(2)开国皇帝:司马炎(晋武帝)
(3)国 号:国号晋,史称西晋
(4)都 城: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教师讲解:
4、统治措施:西晋时期盛行豪门政治,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石崇、王恺斗富故事
石崇王恺比富,是西晋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石崇、王恺相互攀比财富奢侈程度,令人张目!
二、八王之乱
教师: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八王之乱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八王之乱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3)思考一下,西晋才建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为何会发生八王之乱?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背景:
(1)西晋初年,晋武帝大肆分封同姓诸王,导致诸王势力强大,争夺中央政权。
(2)西晋统治腐朽残暴,激起内迁各族的反抗。
八王: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2、八王之乱的影响:
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教师:西晋为何是短暂统一的?
提示:
原因:“八王之乱”耗竭国力,西晋衰落;
统治集团奢侈腐朽、缺少雄才大略;
西晋残暴统治,激起内迁各族反抗。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师过渡:教师出示《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目。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
(2)内迁的少数民族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五胡: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教师讲解: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指在西晋末期游牧民族趁西晋衰弱之际进入中原地区这一历史事件。“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
3、东晋十六国的更迭
教师出示一幅地图
(1)4世纪初—5世纪前期,北方地区陷入战乱,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统一北方。370年,前秦灭掉了北方最具实力的强敌前燕,前秦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知识拓展】北朝(439年—581年)
教师讲解: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七年级上册 历史优化设计 第17课 单项选择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三国的灭亡
2、西晋的建立
二、八王之乱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五胡
2、概况
【教学反思】
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 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贡献
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著《缀术》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农学家 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著《水经注》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 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 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 部书的内容是什 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 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 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 “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导学生阅读 “佛教的盛行课文
5、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 “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么字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表》:
项目 主要代表 历史地位
书法家 王羲之写《兰亭序》 “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画家 顾恺之画《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三绝”
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古代艺术宝库
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精选篇3)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难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二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农学:《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
1、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3、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祖冲之(南朝)
成就: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缀术》
三、天文历法:祖冲之(南朝)——制定《大明历》。
四、书法:王羲之(东晋)
1、代表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2、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称誉:书圣
五、绘画:顾恺之(东晋)
1、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2、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3、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4、山水画开始形成。
六、雕塑——石窟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图片展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影
2.教师讲述: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材料分析:《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提示: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4.教师讲述:《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探究二:科学家祖冲之
1.展示图片:祖冲之
2.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3.材料链接:
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作“割圆术”,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祖冲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得出同一数值。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
4.教师提问: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提示:天文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探究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图片展示: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
2.教师讲述: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
3.教师提问:(1)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有谁?他们的书法有何特点?(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何特点?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提示:①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②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集序》。书圣。
4.教师补充: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5.图片展示:
6.教师提问:说一说这两幅图的原作者是谁?这位画家的绘画有何特点?
提示:东晋画家顾恺之。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7.图片展示:
8.教师讲述: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9.学生发言:请一位同学介绍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提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教师补充: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祖冲之
2、他的书法独创一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人们尊称他为“书圣”。他是( )
A.顾恺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3、以下四个选项,其中三个是同一类的,另一个是不同类的,这个不同类的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贾思勰
4、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明的,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了……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这部书是( )
A.《论语》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不包括( )
A.经济恢复和发展
B.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统一局面的形成
6、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是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作为课题来探究,请你找出下列能体现江南开发、经济发展的文化( )
①祖冲之的圆周率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
③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
④建安文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7、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 )
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
9、在一次智力问答比赛上,主持人请大家判断具有以下特征的古代书法家是谁
①东晋人
②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小明的判断完全正确,你认为他的答案是( )
A.王羲之
B.欧阳修
C.柳公权
D.颜真卿
10、顾恺之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
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③《奔马图》
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原因是( )
A.绘画的艺术
B.雕塑艺术
C.佛教的传播
D.社会稳定
参考答案:1.D 2.D 3.D 4.B 5.D 6.C 7.A 8.A 9.A 10.A 11.C
三
教学反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节课利用图片的直观效果,让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贾思勰、祖冲之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精选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
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
2.626年,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 ;制定 ,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 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 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 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 ,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 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
是(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2.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了一面镜子啊。”他说的这位大臣是( )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房玄龄 D.魏征
4.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5.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安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时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什么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618 长安 2.李世民 贞观 唐太宗 3.(1)三省六部制 法律 进士科 政绩 (2)农业
4.经济 贞观之治 5.官僚贵族 殿试 发展生产 6.开元盛世 7.姚崇 8.吏治 税制 9.开元 鼎盛
二、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隋朝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唐太宗的个人作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三、1.C 2.A 3.D 4.C 5.D 6.A
7.(1)唐太宗。“贞观之治”。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精选篇5)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1.图片展示。
武则天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3.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 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
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
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
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
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
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
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
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
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
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
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
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
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
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
局面。
(2) 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
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
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
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
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3)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両中的节度使出行图》,
加强形象记忆。
4.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
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
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
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
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
奸,危害严重。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1)背景: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大
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
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学习此节内容时,可让学生看《黄巢起义流动作战》示意图,自制《唐
末农民战争》表。通过图和表让学生记住黄巢起义的主要内容:
原因 土地兼并,租税苛重,战火连綿
爆发 875年,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特点 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
高潮 进入长安,建立政权
失敗 884年,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
作用 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朝廷,被封为节度
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念: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
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那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
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为十国。
2.让学生看P25“五代十国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情况。
教师归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继续扩大,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
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
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3.结合P26《知识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国后期,统一
趋势不断加强。五代中的最后一个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
帝,他进行政治改革,经济得到了恢复,疆土得以扩展,为后来结束分裂割
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四、课堂小结;
唐朝从618年李渊称帝起到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现过“贞观
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
盛的繁荣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
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
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
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
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历史七年级学生教案(精选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 时间和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 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 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 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 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 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 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
A.高力士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
1.唐玄宗 矛盾 2.行政 外重内轻
3.安禄山 安史之乱 唐肃宗 763
4.由盛转衰 中央权力 藩镇割据
5.宦官 兼并战争
6.黄巢 7.907 后梁
8.北方黄河流域 五代十国
9.藩镇割据 统一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三、1.D 2.D 3.A 4.A 5.C 6.D
7.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