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教案 > 历史教案 >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历史,有很多种组织方式,包括年代式、文化式、地域式、主题式。这些划分并不相互排斥,而且经常有明显的重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探究导入】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生产、生活状况?(生:想)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世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新过程】(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讲了哪几个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课件展示中国氏族主要遗址图 ,让学生对农耕时代原始居民的遗址形成地理空间的直观印象。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同学们看课本7-8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第一标题知识结构空白处的填写。(教师强调注意动手动脑洞口和标志疑难点)

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互相检查。交流。

师:组织学生展示,同时指点,适当评价、播放课件图片。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和2.分组讨论论形成总结,展示。

师: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状况,接着我们看一看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二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师:模仿导学案第一标题的知识结构图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8-9页,“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生:看书、思考、设计。填写。

师:巡视、指导、把握时间。

生:交换学案,相互检查,交流讨论

师: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知识结构。教师评价、补充。学生完善。

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3比一比。(见课件)

师:我们了解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境,他们的进步再现了我国远古居民战胜自然的毅力,下面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又有了哪些更大的进步?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师:同学们看课本9-10页。完成自主探究3.(巡视、指导、把握时间)

生:完成展示。听师的评价,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4、5

【巩固小结】

师: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一件时代的大事,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归纳成歌谣;(多媒体展示)

原始居民有农耕,磨制石器已实行。河姆渡人种水稻,干栏房屋挖水井。

半坡居民普植粟,地穴温暖有灶坑。生产发展大汶口,贫富分化不平等。

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归纳整理部分。

【测一测】(见课件)

【板书设计】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精选篇2

教案序号 2 课时 1 课型 新授 课 题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2课,是在第一课旧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讲述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因此,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认识农耕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知道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理解农业的发展标志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小黑板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及问题处理 二次备课 导入新知

看题目《原始农耕生活》什么是农耕?种植 第1节课中我国早期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打猎、采集 方便么?生:不方便 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而有了农业后,人们会过着定居生活。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进步

看大标题,找出农耕时代的代表:河姆渡人,半坡人,让学生说一遍。并播发图片,让学生知道地域范围,

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本P6-P9,完成下列表格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表现

2.兴起区域

3.标志

4.意义

三、合作探究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处于统一时代,有人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着同样的生活”,你同意这样的结论吗?为什么?

异:时间、地域、农作物、房屋

同:1.会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

3.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四、小结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巩固练习

1.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西安半坡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的开设,使孩子们回到了 6 000 年前的氏族社会, 在“史前工场”里体验了一把原始生活。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史实的是

A.建造木结构水井 B.制作猪纹陶钵

C.制作乐器陶埙 D.制作象牙雕刻

3.在半坡人的饭桌上不可能出现的饭菜是

A 粟 B 猪肉 C 大米饭 D 鱼肉 E 白菜

4.彩陶的出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个原始人类能够制造彩陶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地处大河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精选篇3

导入设计:展示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提问:材料中的轩辕是指谁?(黄帝)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帝,了解黄帝。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课《华夏之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炎黄战蚩尤

(1)展示《炎黄战蚩尤》图,问:距今四五千年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2)你知道“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吗?

(3)这场战争对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黄帝——“人文初祖”

(1)引导学生看课本及插图,并提出问题:“后人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请找出可以论证这一结论的传说依据。

(2)引导学生看动脑筋题(第14页)并进行讨论:这些只是神话传说,那么你对这些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是科学的?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还有哪些比较杰出的代表呢?

(2)他们是怎样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呢?(禅让)“禅让”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欣赏历史短剧“尧舜的禅让过程”

(3)引导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再谈谈尧舜禹身上有什么优秀的品质值得你学习?

(4)展示材料:相传,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曾经在会稽山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会议,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等礼品,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开会迟到了,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个传说说明了原始社会发展到末期,产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课堂小结:略 学生通过观察图回答:

主要有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

在老师指导下从征战双方、征战原因、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归纳并回答:战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通过长期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看课本、图举例回答: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得出:

(1)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宫室,指能造房子,出现文字,指原始文字。但把所有的发明说成是皇帝、嫘祖、仓颉、伶伦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2)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是人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皇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学生回答:尧舜禹

学生表演:略

学生自由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内容分析:

《华夏之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课。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全课围绕主题,向学习者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首先,介绍炎帝、黄帝和炎黄战蚩尤,为理解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进一步揭示其主题——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包括黄帝某人、黄帝时期的重要发明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原始社会的终结等。为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加强课堂的热烈氛围和教学的直观性;采用讲述法与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同学们正确的社会观与历史观。其一,使大家认识到文明的祖先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发明创造和文化发明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而黄帝则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尧舜禹的“禅让”。“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这些被推举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结合尧、舜、禹的功德讲解,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祭黄帝文》中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大家再看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中华开国5000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呢?---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轩辕氏指的就是黄帝,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那么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1、探究:

(1)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看《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图,在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和13页上面小字部分,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

2、思考: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二)黄帝——人文初祖

1、探究: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那么在此方面,皇帝都有哪些贡献呢?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

2、动脑筋:教材上所说的都是后世的传说,那么你认为上述说法中有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科学?

(A、.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

B、说成是黄帝、嫘祖、仓颉、伶伦几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C、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3、议一议:组织学生读“自由阅读卡”(第16页),联系前面学过的神话传说,开展15页“活动与探究1,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但也蕴藏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例如,炎黄时代的传说,不仅可以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又如14页的“阅读文字”所说的水井、绢布、刻画符号等。)总之,神话有可能是夸大的,对它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完全相信。)

(三)尧舜禹的“禅让”

1、讨论: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么他们是如何当上领袖的呢?(禅让制)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2、探究:

(1)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2)尧、舜、禹本身都有什么优秀品质?(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3)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为什么这样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增多,阶级分化,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课堂小结:

几千年来,这些关于圣人的传说盛传不衰,吸引着我们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而是他们的人格品质。他们的宽厚待人也好、严于律己也好,感染我们的是他们“先天下人为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为人,这难道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吗?作为社会中人,我们更需要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礼记·礼运》中有一句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自古至今,人们追求理想,追求文明的脚步,一直没有止步。愿同学们在今后历史的学习中,做生活的智者,文明的使者!

课堂练习: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培养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青铜文明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那么青铜文明究竟有哪些杰出成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26、27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字目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三大问题:

1.青铜器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提示:分时期,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的

2.

3. 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其状况,教师条理:我国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出现青铜器;夏朝:种类逐渐增多;商朝: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并投影大量图片说明之,如青铜器的种类,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并提问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巨大的司母戊鼎,精品四羊方尊;西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提问: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南方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投影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说明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根据前面讲述及教材,讨论三代青铜器的特点有哪些?教师整理并补充: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连续性。

这一时期发达的手工业除青铜制造业外,百花齐放,全面发展。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由“中国”的英文字母小写即“china”意为“瓷器”可见一斑,后来在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交往的物品中除了丝绸,更多的就是瓷器。讲到玉器并不陌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就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投影栩栩如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

夏、商、西周的手工业发达,规模庞大,占用了大量的劳动者,而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但还是满足了人们吃饭问题,请讨论: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 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其发展的表现,教师整理并强调:农业上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品种),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工具),提问: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农具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青铜器坚硬、锋利,说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畜牧业上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品种),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方式)。生产发展,产品日益增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朝人很会做生意,故把做生意的人称做“商人”。

讨论:既然此时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课题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青铜时代是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明”。

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他们的境况如何呢?

奴隶的悲惨生活

投影“商朝戴枷的奴隶俑”“安阳商王大墓”,介绍“人牲”“殉葬”“青铜器记载奴隶价格”,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得出结论:奴隶制经济的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压迫基础上的。

本课小结:我们较详细地学习了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牧业和商业发展的状况,全面掌握了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而创造奴隶制文明的奴隶却生活悲惨。

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

奴隶的悲惨生活

方法指导:讲到经济发展一般需从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考虑;农牧业又从品种、技术、工具、产量、水利工程等方面归纳,手工业则从部门、技术、工具等方面归纳,商业则从交通、货币、城市、商品等方面归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 体会 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课型]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理解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当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结果。

3.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知道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奴隶的生活与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始社会里人们普遍使用石器作为工具。那么,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普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工具?(青铜)在奴隶社会里,人们用青铜器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板书课题: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奴隶的生活与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关系。)。

二、先学(13分钟)

(一)自学教材(10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依据导学案第一部分走进本课的学习之旅。8分钟,好,开始!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什么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特点怎样?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文化代表是什么?那里出土的 、 _ 、 等引人注目。

4.概括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二)自学检测(1分钟)

1.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铸造时期是(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夏朝已齐备

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西周才有 D.夏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三)我的疑惑(2分钟)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22分钟)

(一) 教师点拨,拓展延伸。(15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见课件)。

点拨:青铜文化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7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初一历史教育教学教案精选篇7

课题名称 《灿烂的青铜文明》 科  目 历史 年 级 初一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他们都是刚刚入学的新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历史这门新的学科,还有些许陌生与彷徨,学习方法也尚待掌握,本课就需要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全面发展。

2.感悟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体验与感知。

2.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找我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培养自己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

2.“青铜文明”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案式导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5分钟)

课件展示联合国5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礼物——“世纪宝鼎”(具体信息)。引出课题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活动2 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圈点勾画自己获取的信息,然后完成学案上提供的知识网络。

2)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校对,学生完善内容。 教学活动3 1.教师课题释义,向学生讲述“青铜”“青铜文明”以及“青铜时代”,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识。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活动4

1.小组合作学习 (15分钟)

2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