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唱和
颔联用典
颈联达观
尾联振奋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复述,加以想象,培养故事复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续写,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纯洁的人格和心灵。
【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揭露童话所反应的社会本质。
【教学难点】
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
看图复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2、关于童话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主题: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读文本
1、看图复述故事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3、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5、迅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分为五大段,并且给每一段取一个小标题。生:引子(1)爱新装开端(2~4)做新装发展(5~22)看新装高潮(23~31)穿新装结局(32~36)展新装
6、你觉得上当受骗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的形象?从哪里得知?
3、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概括出来吗?
4、第1段中,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说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写皇帝“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6、当皇帝已经感觉到了老百姓受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想“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
9、你觉得文中的哪一处人物描写最传神,说说好在哪里?
10、小结
一场闹剧,围绕“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
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
(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
(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
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分段
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
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章第二段
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
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
(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
出示: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
(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4、看着小女孩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在想什么?七、学习第三段
1、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我一直想念着小女孩?
2、读出我的失望。
出示小黑板:
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
3、我想念小女孩,我还想念什么?
4、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八、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写一写你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8__月下桨声
问购、照顾
我姐弟
还钱、送葱
认识感动
诚实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39;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7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其编写要求如下:
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传授知识的要点和重点、培养技能的种类和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内容等。
任课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须做到以下几点:
1.精读教材,弄懂教材,做到无疑点。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培养能力的内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确选择本次课的教学方法
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是:教材内容、教学设备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习惯。
2.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是:一是使教学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学效率最高。
3.任课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确定本次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4.正确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通常是指挂图、幻灯片、模型、实物、录象及多媒体等。任课教师应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作好充分准备。
三、设计或选择习题
习题分课堂用例题、课内练习题和课外习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或设计典型性强、目的性强、深浅程度要适宜的习题。
四、编写教案
任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将选择或设计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
6.设计板书7.布置外作业
如何设计中学语文教案篇8
[教学创意]
点、线、面、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39;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教师小结:
①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于勒———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有钱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妇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