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模板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及其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2楷体练习加以巩固)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P3楷体插图与练习)

3、货币的含义与本质

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1)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教材P4“这里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的是各种商品的价格。

同学们看P4的插图,思考一下,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仍是价值尺度职能吗?

2、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商品流通及其公式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同学们看P5的材料,回答: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之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含义、货币的含义及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重点要掌握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__,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即学习了怎样进行货币与商品的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几种不同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方式的区别;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知识地掌握,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立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贷款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消费类型中的贷款消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自控能力差,并具备一

定的经济常识。他们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采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总结反思学习。

以上的教法与学法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阐述。

四、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的结构。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新课

展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结婚三大件嫁妆变奏曲,向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进入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我将设计三个探究活动来讲授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内容。

(1)探究活动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让同学们看到结婚三大嫁妆变奏曲的图片,讨论问题: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同学间的讨论下得出: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最根本原因是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些例子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并且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能发挥同学们的思考力。

(2)探究活动二————消费的类型

通过情景设置中的美国富二代,中国刚毕业拿月薪六七千的大学生王某和农村来的打工仔李某三人来到上海遇到居住问题的情境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三人解决居住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进入第二个知识点,即消费的类型。

通过上述问题地提出,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关消费的类型这一知识点,提示学生在思考中根据三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解决他们居住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美国人应该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大学生王某选择贷款买房,打工仔李某没钱买房可以租房。得出,按照交易方式消费类型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这个知识点。然后我再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结果”,并结合我的教学难点关于贷款消费,着重讲解。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情景设置以及学生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着我将展示打工仔具体消费的饼状图,向学生提问“以上图中的这些具体消费项目分别属于什么消费?”学生通过看书以及老师的引导,得出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根据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这一知识点,并通过这一练习加深理解和巩固。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楚明白的了解消费的类型,便于记忆。

(3)探究活动三————消费结构

首先我会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消费结构,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然后提示学生仔细观察PPT上美国富二代和在职工作大学生王某以及前一张打工仔三人具体消费结构饼状图上各项消费所占百分比,提问“三人中的生活水平谁高谁低,并简单说明理由?”这样同学们经过计算就会得出:美国人的大部分钱花在了享受消费上,王某的大部分钱花在学习、上培训班发展消费上,李某的大部分钱花在食品等生存消费上。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通过情景和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更加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吃透。

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到些结束。

(三)课堂小结

接着进行课堂小结,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补充完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行感情升华。这样设计课堂小结,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总结知识,加深印象,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并起到升华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练习

我将设计两道题让同学们做,巩固课堂知识。

本课题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大纲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识记和理解主干知识。

五、教学预测

最后我对本节课教学的效果进行预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感知的现象入手,设计情境,预设学生的分析,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感知,教师的点拨等。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想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还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地调整和修改预设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承的含义、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最终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被承袭,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所谓的“扬弃”,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那么传统文化是怎么在承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呢?[过渡]让我们看一个例子:P43,思考:在我们身边,你如何运用“实事求是”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看P44,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两种看法,谈谈你们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应怎样对待两者的关系呢?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继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阁,或者拿来供奉景仰,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承袭文化,而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发展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极之处,也有着思想的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实现文化繁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们用一两本书都难以详细归纳,这里我们只能以最为重要的几方面来认识。

1.社会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经济和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文化随之取代旧的文化形态。这里新旧文化力量的斗争,就有力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说历每次制度更替都会带来文化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运动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其进步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越时空限制、无限共享)

3.思想运动的推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探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4.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P47这幅有关教育变革的图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说明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总结)

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这种与我们最近的教育方式来理解。

首先,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性活动,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传道、授业、解惑”方式,把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人类世代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教育是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篇4

1.了解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会普遍降低;物价下跌,则购买力会普遍提高。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2.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产品类型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人们的个性展示,有时是借助消费活动体现的。与众不同、展示个性,成为一些人的消费行为。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理解消费观念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激烈碰撞。

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我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公民的监督权,监督的对象,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2.理解公民的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3.学会分析如何行使监督权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逐渐提高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责任和意义的认识,鼓励学生初步树立积极参与民主生活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逐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2.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教育,逐步培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逐渐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监督的方式,实行民主监督权的意义

难点:怎样实行民主监督权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读书自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教学相结合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回忆一下第一课学习过的内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生答)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又是什么?(生答)我们生活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不仅可以体现在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同时还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二)讲授新课P27页地探究与共享,第一个问题:在派出所民警拒不履行职责时,刘某可以行使什么权利?(生答:监督权)师: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它包含哪些内容?(生答)师:在第一课我们只是简要的介绍了监督权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述。

1.民主监督权的内容过渡:公民具有多种监督权,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行使不同的监督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7页第二段的内容,然后填充表格。

行使监督权的前提前提监督权的内容内容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批评建议行职责,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时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申诉诉讼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或不公正待遇时当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控告、检举法、失职行为时过渡:通过刚才的阅读和填写,相信同学们对民主监督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来实际操练一下,我举几个例子,大家看看它们分别属于民主监督内容的哪一方面?

例一:国家拨款给某市修路,路建成后没多久就出现了塌陷,该市市民就多次向监察机关写信举报有关政府部门偷工减料,挪用公款,请求监察机关给予其法律制裁。??控告、检举权

例二:程某打扫卫生时脏物落在从楼下路过的王某身上,两家因此发生口角,程某的儿子将王某打成轻伤。公安局依据《治安处罚条例》,对程某的儿子作出拘留3天的处罚裁决。程某不服,向上级公安局提请行政复议。??申诉、诉讼权过渡: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应该对民主监督权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回过头再看27页探究的第二个问题,上述方法中,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生答)师:为什么这些方式是合法的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下面的学习来解答这个疑问。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民主监督的方式

2.民主监督的方式

(1)举报制度

含义:公民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作用:是公民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是民主监督的有力保障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见过类似的情况,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阻碍群众进行上访,从而使群众的意见、建议得不到表达,冤屈得不到伸张,问题得不到解决。这时候,我们该怎么行使监督权?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其他的民主监督方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方式??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含义: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议案,上传到国家机关。材料:全国人大代表特别信封,冤案申诉可以直达中央(每位全国人大代表的手中,都有几个专用信封,这些装载着建议、意见甚至冤案申诉的信封可以直达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不得拦截,民间消息灵通人士将此信封戏称为“御赐黄马褂”,“拿着它,没有人再敢刁难你。“特别信封”呈白色,上面印有“北京全国人大会办公厅(收)”的字样,最与众不同的是,信封的左侧盖有“专件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印章,并注明“全国人大会办公厅印制”,透露出不同一般的规格和权力。)过渡:这使人民的监督权真正得到了落实,得到了切实的保障。这也是人大代表

联系群众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作用: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得到确实的保障。过渡:还有一种与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具有相似作用的民主监督方式??舆论监督制度,它被称为“群众喉舌”、“改革尖兵”。

(3)舆论监督制度

含义:公民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师问:含义中的新闻媒体包括哪些?同学们能分别举一些自己熟知的舆论监督栏目的例子吗?师:我也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焦点访谈》栏目吧?它的口号是什么?(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通过我们对《焦点访谈》栏目的介绍,再结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舆论监督栏目的了解,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舆论监督有哪些特点?材料:《焦点访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令人耳目一新;十几年中,她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大量的具体问题经它曝光后得到了有效解决。如“十年汇款何时到手”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有关储户连本带息拿到了钱。焦点访谈节目开播以来每天有上千名观众给这个栏目打电话、写信、发传真和电子邮件,反映他们的收视意见,提供大量的报道线索。特点: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作用: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过渡: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创造了许多民主监督的新方法,为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4)新形式、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过渡:可见,政府为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方式,为什么政府要这么做呢?是不是表示实行民主监督很重要呢?那它究竟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4.公民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案例:石家庄建委干部郭光允为了正义,揭露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程维高的腐败问题。郭光允因不断检举程维高的问题而被戴上“诽谤省里主要领导”的罪名,遭受到各种打击报复。但他不屈服,经过8年的较量,最终使腐败分子受到处罚,使正义得到伸张,对他的错误处理也得到纠正。

师: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郭光允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态度??公民要勇于、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过渡:大家设想一下,如果郭光允仅仅是在思想上想着要去揭露腐败,不屈服于恶势力,而没有付诸于行动,那么会使正义得到伸张吗?所以,我们不仅要树立

正确的态度,还要把它付诸于行动,在行为方面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2)行为??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1>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检举权利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2>不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围堵、攻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探究:P30探究:作为我们的同年龄人,俊杰和刘霜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提示:

(1)公民是国家主人,应有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2)民主监督是公民的权利,可以通过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方式把合理化的建议、群众的反映传达到有关部门。

(3)使用监督权应通过法律程序,运用合法的方式来行使。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三大产业的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含义;初步理解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能结合实际分析说明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探究社会时政问题等活动,通过讨论、辩论、模拟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等方法,突出教师的指导性、学生的参与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协作,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经济学数字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能从数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经济生活,对国家的经济现象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逐步树立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祖国的情感。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三大产业虽然在建国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使他们懂得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更好的奉献社会,才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关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教学建议

一、关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教材分析

虽然,本框题在内容上只讲第二产业的工业部分,但是,在构成上,本框题与上一框题及下一框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第一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中,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框题中的重点,也是第四课书的重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本框题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与时政的连接点是国家在“九五”期间对支柱产业实施了投资倾斜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

本框题首先介绍了工业的产生。讲清我们本框题所说的工业不是最初的工场手工业,而是后来的现代化机器大工业,因为,只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才能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手段来装备工业,从而为后面讲解本框题的重点知识即工业的地位和作用做好了铺垫。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本框题及本课书的重点,这部分内容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另一个是工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工业为什么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我国工业的现状:首先,建国后我国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说明我国工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加强他们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内容是本框题比较重要的知识,通过对支柱产业特点的分析,让学生分析出那些行业应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还可以和时政热点挂钩,要联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九五”期间对支柱产业的投资倾斜政策,说明国家侧重发展支柱产业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本框题的具体知识之前,留给学生一个讨论题:材料--近代以来,中国开始沉寂了,人类社会繁荣的重心转移到了西半球,西方空前繁荣,开始以武力或经济的手段大举入侵中国。在重重桎梏下,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畸形发展,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请同学们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经济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近代中国落后的经济原因之一在于工业的落后,或者说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是它落后的一个原因。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席卷西方,机器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富有成效的生产率,使西方创造物质的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西方经济强大了,就开始大举入侵中国。通过这个讨论题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从而顺利过渡到本框题的讲解。

高一政治课件教案篇7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以及几种主要的市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以下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法制观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外,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辩证关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搞活经济中华民族才能繁荣昌盛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意识。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竞争性。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同时,通过对竞争与平等、竞争与法制、竞争与开放的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学法、懂法,做守法公民,同时也要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的教材分析

一、本节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

1.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市场;

3.市场经济的一股特征

4.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手段、主要任务。

二、本节的基本观点: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本节的重点、难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四、对“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的讲解,要注意对每一特征讲解的侧重点:

l.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含义、原因、要求;

2.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含义、原因、作用;

3.市场经济法制性的含义、原因。应如何贯彻落实?

4.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含义、原因。我们应怎么办?

关于第二节的重点难点分析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从时间上讲,商品经济出现在先,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出现,必然出现商品市场,但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

2、商品经济侧重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实质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

3、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和方式,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必然要求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二)市场的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与商品交换活动在时间空间范围上是一致的,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因而,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波动的形式来实际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配置实质就是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的调节作用。而这一调节作用又是通过价值规律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导致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作用的结果来实现的。

56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