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关于高考地理的教案

时间: 新华 教案模板

关于高考地理的教案篇1

让我们和学生都被困在家里,截止现在都无法正常开学。但是我们也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史校长的带领下,停课不停学。作为老师,我觉得认认真真备课,上好每一堂网课,就是对防控疫情的最大支持。从2月10号开始至今,我们的网上教学已经进行了三周,也从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应对自如。下面就地理组这三周网络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整,形式多样

1.按照备课组计划认真准备内容。时间共三周(2月10日---2月29日),七年级网络授课8课时,共涉及《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的地形和水系》、《亚洲的气候》、《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八年级网络授课7课时,《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珠江三角洲》、《东北三省》、《新疆》。

2.网络授课形式:第一周采用直播+录播形式,第二第三周采用直播,现在大家对网络在线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方式以及作业批改等方面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学生在家时间增多,推荐优质的记录片和文艺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地球脉动》《航拍中国》《中国地名大会》等。

二、认真备课研课,精讲精练

1.提前一周安排好下周课程,并在教科室的安排表格中及时填写。另外,除了地理教研组的试播群外,备课组还有年级试播群,每次直播前都要在群里反复试播,再通过回放找问题,看本讲内容讲解语言是否精炼、准确,时长安排是否合理,重难点处理是否恰当,重点是否突出。

2.线上教学的备课量比面授大,原来的课件在许多方面不适合现在教学模式的使用,同时考虑到学生手边没有教材,因此要重新调整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3.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网络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图片、歌曲、短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4.每节课30分钟左右的精讲,剩下的30分钟,进行堂清测试和知识梳理。堂清测试,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这样学生反馈的速度很快,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解分析;每节课的知识梳理重在学到什么,包括绘图和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下不再留书面作业,以观看强国app上的纪录片为主。

三、积极主动与学生互动

1.提前10分钟开始直播侯课,一是测试设备,二是检查学生是否按时上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前给学生放一些有趣的地理视频。我们是用电脑上课,手机同步打开,一方面可以检测自己直播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手机和学生互动。互动方式主要是提问,学生在直播群里回答,教师及时反馈评价。连麦经过试验,一是面板遮挡屏幕,二是网络问题,有时会很卡。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有疑问,在对话框留言,老师会及时回答。

2.利用“家校本”布置作业,做到一一批改,以表扬性批注为主。每次课前,表扬积极发言和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课后根据系统的数据反馈,把没有听讲的同学名单,截屏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家长、班主任配合督促。

四、网络教学所思所想

1.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加强自身的学习。比如观看“名师课堂”、“河南跨区域cctalk网络磨课”、听本校本年级教师的课,取长补短。观看纪录片,寻找优质视频,储备教学资源。

2.老师要做好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反馈网课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时记录关键点,课堂训练题学生先做,教师后讲。课后作业基本上学生可以当堂完成,通过家校本拍照提交。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掌握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二是关注在线听课人数,教师提前几分钟打开直播侯课,学生陆续进入,看在线人数差不多了再开始直播。

3.存在的问题与一点思考。网络授课教师非常用心,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有待探讨。在直播回放查看直播数据发现:观看直播时长有学生没有全程听课,有的时长不足二十分钟;观看回看的很少。有个别学生没有在线听课,也没有观看回放。作业完成情况堪忧,每班每次都有不交作业的同学,多次在线提醒仍有不交。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我们地理组一直是一个积极向前充满正能量的集体。正如史校长的激励,我们一定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持续努力,以求给我们育才学子呈现不一样的网上地理大餐。

关于高考地理的教案篇2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39;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关于高考地理的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__年版)》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备课质量,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总体上讲,水平差不多,每班的大部分学生七年级地理掌握的都比较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3、期考目标:人平均分60以上。

六、具体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于高考地理的教案篇4

到了高三上学期,高考备战也进入了关键的阶段,我所任教的x班和x班也开始了最后的冲刺,虽整体成绩一般,但我有信心和我的学生一起努力,争取高考时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于是我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专题复习为主,突出重点难点,完成第二轮的复习工作。

一、对策与措施

这两个班学生的基础差,尤其是x班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如何针对学生现状,奖掖先进,激励后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好语文复习工作。

1、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做到补缺补差,各科齐头并进。

2、以考纲为本。考试大纲是高考的指南,既是学生的本,也是教师的本。学生要分析考纲,钻研考纲,吃透考纲,这样复习的思路清晰,复习的内容充足,因此复习的效果也就明显。

3、以教材为本。有选择地检查五册课本和《唐诗宋词》的背诵和基础知识。从高考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会重点选择诗词单元、文言文单元,其他课文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二、突出重点难点,有计划地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

(一)古诗文专题复习

1、完成课内古诗文的第二轮复习。主要突出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完成课内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巩固每篇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及其他重要知识点。

2、对文言文中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意向意境等重点难点作进一步的专题复习巩固。

3、继续坚持每天一篇的文言语段的训练量,加强文言文语感。

(二)现代文专题复习

1、完成课内现代文的第二轮复习。主要以文体来进行分类复习,比如分为小说、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

2、对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作进一步的专题复习巩固。比如解析文中重要语句、鉴赏评价等专题。

(三)作文

1、议论为主,结构训练

继续训练议论性散文的文体写作,重点训练分论点的概括归纳,以期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容量丰富。

2、素材积累、一材多用

继续由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包括先进人物(如感动中国人物等)、文化人物(如苏辛等)、哲学人物(如孔孟、老庄等),让学生在透彻地了解研究某个人物的基础上能够一材多用。

3、审题训练

在传授一些审题技巧(如“小题大做法”、“大题小作法”、“含义扩大法”等)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如在课上提供某一话题,让学生思考交流立意观点,再由教师加以评点、指导。

4、表达训练

每周完成一篇大作文,作及时的针对性的讲评。

三、通过模拟考试来加以巩固

两周一次的模拟考,让学生有更强的紧迫感,讲评时突出重点难点。

总之,在深入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巩固,突出重点难点,补缺补漏,争取在最后阶段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斗志,向最后的目标冲刺。

关于高考地理的教案篇5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

推进新课

师什么是城市区位?

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师(激励性评价)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区位的选择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城市区位既有自然地理区位,也有经济地理区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图二)重庆位置示意(图三)

[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探究(图一)、(图二),二组讨论探究(图三),讨论后回答。

一组:为什么在大河入海口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干流与支流交汇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组:为什么在临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从图中,我们观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

城市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学习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请同学们来完成下列探究题。

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资源库生(合作讨论,探究后回答)因为在中低纬度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带。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地理区位。

资源库(承转)以上举例,分析的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城市的经济区位。

师(提问)什么是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生(读书后回答)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武汉与攀枝花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课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并有汉丹线、武大线等经过,因此,铁路交通很发达。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很发达。攀枝花的兴起是随着攀枝花铁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师(评价后提出)除了铁路、工矿企业外,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还受哪些经济事物的影响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有港口、城市、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经济事物对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否有变化呢?

课件展示:

图片“株洲城市的发展图”

师分析讨论哪一要素的变化对株洲的分布及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生交通线的变化。

师(评价后指出)这说明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师城市区位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外,还有什么样的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活动材料,并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

师(承转)掌握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城镇的空间布局有何特点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精讲总结)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关于高考地理的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第一课时,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课主要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的形成,而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则是在前两节所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并能借鉴他国的经验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区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新工业区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和分布。

鲁尔区传统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分析个别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难点:应用所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教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

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地理图表: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前两节课学习了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识。

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请同学们说出三次技术革命发生的时间及出现的工业部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前两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出现的工业部门则属于新兴工业,我们发现新工业部门发展的十分迅速,那么传统工业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工业的兴衰与发展。

这样导入的目的:通过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自然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轻松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讲授新课

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及分布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幻灯片出示世界工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的分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知识能力,训练读图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德国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之一,下面我们以鲁尔区为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兴衰与发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板书:兴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与过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运用地图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播放鲁尔区概况录像,通过这段录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程度等概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那么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幻灯片出示教材65页图4.9,让学生分组读图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之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提示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资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3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用课件总结,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充沛的水源

③靠近铁矿石产地

④水陆交通便利

⑤广阔的市场。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让学生对鲁尔区有了更直观亲切的认识,然后展示地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去挖掘地图中的信息,这样学生边讨论,边分析,充分利用多种器官来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第二步,通过材料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看了这段录像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禁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个样子?

这时教师顺势发给每组同学一份材料,让同学分组讨论分析材料,找出鲁尔区存在的问题。

创设情境:面对这种现状德国人该如何应对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大小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还能吃得香,睡的着吗,那该怎么办?马上召开小组讨论会,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讨论5分钟后学生纷纷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根据各位官员的报告,我的秘书也给我整理出一套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

我认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即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并引进技术水平高的电子、汽车等中小企业,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另外,调整产业布局,(结合鲁尔区综合整治图片)比较原采矿区和现采矿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新采矿区向西迁移,目的是就近获得铁矿石,甚至将钢铁厂向西部沿海地区转移,与荷兰联营建立炼钢炉,然后将生铁运到鲁尔区。)另外继续拓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整治后的鲁尔区重新走上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请欣赏整治后的鲁尔区的&39;一角(录像),通过录像让同学们相信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为下面的问题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识反馈与迁移

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图片,讨论分析:

①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

②分析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③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中业区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习题让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升华,让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操。

课外探究作业:撰写“浅谈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兴衰与发展”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成果:

①打破了“讲解、模练”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

究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

②大多数学生能达成预定目标。

③创新之处:课堂活动设计较新颖而且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有梯度,能实现分层次教学。

2.不足:

①时间不够充裕。

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练。由于学生个体基础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3.改进方法:在课前培训“小先生”,课上由“小先生”带头组成活动小组,便于模拟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于课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难点的同学,课后请“小先生”帮忙继续学习,而从而引导学生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5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