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1
《钠的化合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2
生物多样性保护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该图反映了当代面临的哪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原因是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物种灭绝现象正常吗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地球物种的特点
(1)数量:500万~5000万种。
(2)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以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种最为丰富。
3.演化
有发生、发育和消亡过程,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表现狩猎、采集、污染、生态破坏影响加速了物种灭绝灭绝种类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表现自然原因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人为原因人类社会早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活工、农业生产动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2.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4.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拓展提升]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态价值: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2)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
(3)食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食品。
(4)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药材。
(5)科研价值:仿生学、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会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应用体验不可少———————
1.(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应从迁徙路线上缺少休憩和觅食地、误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动物的猎杀等方面分析;保护对策应从恢复湿地、治理污染、严禁猎杀、进行观察与保护、做好宣传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2.(海南高考)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解析: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当它通过自然保护区时,会切断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缩小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同时过往的车辆会给野生动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高速公路在经过自然保护区时,要注意修建野生动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桥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eqavs4al([教材问题提示])
P67思考提示1.迅速增加。
2.不断增长。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种灭绝数量是正相关关系。
4.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人类对物种的采猎过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人们必须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P69思考提示1.很多热带雨林物种在人类还没有了解其价值之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将会使人类抵御危机的能力大大降低,并面临生存威胁。人类必须加强对热带雨林物种的研究,保护热带雨林。
3.野生生物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自然环境中,我们不要食用野生生物,要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归纳文章结构。
2、学生能够通过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表述感知作者态度。
3、学生能够基于文本信息和话题相关语言,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封回信,表达个人感受。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归纳文章结构。
2、学生能够通过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表述感知作者态度。
3、学生能够基于文本信息和话题相关语言,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封回信,表达个人感受。
教学过程
Step1:Warm-upandlead-in(5mins)
1、教师展示国外志愿者教师支教照片,引入本课主题:书信分享支教见闻和感受
2、教师介绍本课主人公——来自澳大利亚的Jo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做志愿者教师。
3、指定一名学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上结合PPT做3分钟口头报告,补充介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
[教学目的]本环节的目的是激活话题词汇和背景知识图式。从单元主题到本课主题,让学生根据图片预测文章内容,激活相关词汇并;学生课堂口头报告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并展示相关词汇。
Step2:Readingforstructure
1、教师通过课文所配的10幅图片让学生预测课文内容。
1、教师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完成段落大意的配对练习验证预测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全文的整体结构。
[教学目的]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不仅让学生学会寻找中心句,而且让学生从每个段落的中心句归纳出课文整体结构,让学生回顾信息交流类书信的写作结构。
Step3:Readingfordetails(10minutes)
1、教师要求学生先同桌配对合作,然后按照学习小组分组合作,仔细阅读文章细节找出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划线部分是学生需要填出的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相关语言和信息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教学目的]本环节的目的是在把握文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细节,通过语言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让学生对本课有进一步理解。课堂组织形式有个体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小组合作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讨论得到同伴支持,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程度,课堂气氛也比较热烈。
Step4:Languageinuse
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语言特色——描写生动、细致。
2、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造句或者补全句子,谈谈自己的学校。
1)描写学校
a、Well,it’sabushschool–theclassroomsaremadeofbambooandtheroofsofgrass、
b、Well,it’sa____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教学
a、TheotherdayIwasshowingtheboystheweeklychemistryexperimentwhen,beforeIknewit,themixturewasbubblingovereverywhere!Theboyswhohadnevercomeacrossanythinglikethisbeforestartedjumpingoutofthewindows、
b、Theotherda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en,beforeIknew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家访
a、Wewalkedfortwoandahalfhourstogetthere-firstupamountaintoaridgefromwherewehadfantasticviewsandthendownasteeppathtothevalleybelow、
b、Wedrovefor1andahalfhourstogettoShanchongvillageinChangtaicounty–firstupamountaintoaridgefromwherewehadfantasticviewsandthendownasteeppathtothevalleybelow、
[教学目的]语言必须在运用中内化,本环节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正确运用新学到的语言结构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操练当中对文章内容加深印象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当中。本环节的语言操练形式主要是看图给关键词造句,其他的训练形式还可以包括朗读重点段落、句型转换、句子翻译等等。
Step5:Writingactivity
1、教师提出写作任务: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写作任务。其中一人为记录员,其他三人各负责一个问题。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分享各小组的观点。
4、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给与点评。
[教学目的]本环节的目的是提供学生展示运用本课所获取的信息和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述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Step6Homework
1、小组课后修改课堂上完成的回信后上交。
2、课后上网查阅有关徐本禹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目的]课堂上着重口头表达,课后着重学生落实在笔头上,二者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4
名词:
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_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
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限度。
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
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
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
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
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5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Na2CO3、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H2、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
(4)今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搞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过去分词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7
一、概述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已有了“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概念,同时学习了“减数分裂”,了解染色体在遗传中的变化规律,本节则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学好基因和染色体的平等关系,为后面遗传的结构基础和功能的关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预计为1课时上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2)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归纳“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基因的物质基础。
(2)参与讨论、探究、分享,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认识科学的本质,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之后,对遗传规律、遗传图解等知识已经比较熟悉,而学习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对于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也已经了解,通过“类比推理”方法的介绍,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得出两种存在平行关系,因此此块内容不存在太大难点。而对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学生存在的难点是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或Y上?抑或是两者都有?此内容正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遗传图解自己探究,既可以突破难点,又可加深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辅为主,顺利地完成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假说—演绎法”为主线,根据“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几个环节,分别解决“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等几个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到与旧知识的联系较多,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列表比较、探究、分组合作等方法展开学习,辅以一定的讲解和课件展示,适时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过度和理解。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已有知识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导入问题: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假说—演绎法”,同学们能说明其中的科学程序吗?思考,回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等程序。复习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线。问题探讨
类比推理
一、萨顿的假说
思考与讨论师: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发现很重要的基础。比如本文开篇的“问题探讨”提示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这种“联想”其实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类比推理”。
举例:由“我们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我们都讲中国话”等,能推测出“我们都是中国人”。
问题:
1.类比推理有科学的必然性么?
2.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什么?
师:1903年,美国的遗传学家萨顿在研究蝗虫生殖细胞形成过程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他所用的方法即“类比推理”法。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参考课本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萨顿假说的依据?
师: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答案各式各样,如“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等。
阅读课本“类比推理”的概念及例子,思考回答:
1.没有。
2.取决于两者共同属性的多少。
阅读课本,分析孟德尔的假说中基因(遗传因子)的动态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尝试列出表格(从“在体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的来源”、“配子中的数目”、“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等方面分别比较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特点。)
填图,尝试解释。以“问题探讨”引入萨顿的假说。
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垫定基础。
通过自行设计表格、整理等过程,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萨顿假说的内容。
进一步明晰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材料的选择
果蝇杂交实验
果蝇染色体组成
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
师:正因为类比推理的非必然性,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强烈质疑。因此,摩尔根开始了寻找证据之路。
首先是选取实验材料,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后来,他们找到了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正如孟德尔的成功有豌豆的一份功劳,果蝇也具有跟豌豆一样的优越性,谁能归纳一下?
师: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于是做了下面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特殊在什么地方?
3.当时,性染色体已经发现,据此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
展示果蝇染色体组成模式图,介绍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
师:结合刚才看到的实验结果,白眼果蝇都是雄果蝇,大家可能会做出什么推断?
师:现在我们有不同的几种意见,时间关系,不允许每个人都推导一遍,我们可以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对一种可能性作出判断。要求大家写出遗传图解。
师:指导,个别点评。
师:从大家的探究结果来看,只有一种情况是说得通的:
SHAPEMERGEFORMAT
也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生:1.有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生长周期短、繁殖快;
3.后代个体多—统计。
了解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符合。
2.此实验中白眼果蝇都是雄性。
3.果蝇眼色的遗传可能跟性别有关系。联系到前面提到的假说,可得出: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了解。
自由发挥,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白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白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
分好组,分别写出遗传图解,并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
明确实验解释。
前后对照。
从实验现象中学会发现问题。
复习教案怎么写反思篇8
一、考题回顾
高中生物《DNA与RNA的区别》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设疑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组织学生共同回顾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种类有几种?(2种。)
设疑: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核酸的两种模型DNA和RNA,组织学生观察,DNA和RNA的形态特征。提出问题:DNA和RNA有什么特点?
(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教师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教师展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师组织学生将下发的模型初步拆卸,观察并提问:核苷酸的种类有哪些?
(脱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种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继续追问: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拆卸模型,设置小组讨论,观察其它组成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学生归纳总结后进行对比。
(不同点:DNA特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点:磷酸、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
(三)巩固提高
快问快答,总结2、5、8分别代表的内容。(核酸分为2种,含有5种含氮碱基,共有8种核苷酸。)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作业:课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DNA与RNA的模型。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简述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运用表格式板书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表格式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晰直观的进行比较学习,明确DNA与RNA的区别,与其他形式板书相比,更利于学习思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