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设计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1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x-4.9x2=0(2)x(x-2)+x-2=0(3)5x2-2x-14=x2-2x+34(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20题,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完成,电脑计时2分钟。)
二、情景引入。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领你们去图形王国参观学习,你们想去吗?
三、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引旧入新,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图形王国的向导,引出所学过的图形,学生认一认。
(2)先后出示长短不同的5条线段,让学生选其中的4条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说说选择它们的理由。
在学生说出理由的同时讲解“对边”的含义。
2、动手操作,具体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设难:你如何证明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呢?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看书第27面例1中的对折方法,引导学生对折证明。
(2)老师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叠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4)老师小结并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动手拼图,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1)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先动手拼,再分别展示学生的作品。
(2)教师提出要求:用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你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
先让学生动手拼,再分别展示学生的图形。
(3)用四个三角形可能拼出什么图形?
把拼法不同的图案展示出来,并加以表扬肯定。
4、课中操:《小手拍拍》
5、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1)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2)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3)圆形转换成正方形。
四、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1、说出图中是用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2、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它们能否拼成一个正方形呢?为什么?
3、生活中的拼图。
出示几组生活中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图形拼组的实用、美观,激发学习兴趣。
五、质疑问难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六、小结本课内容。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3
考标要求:
1体会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右边是零的形式。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解方程(2+x)(x-3)=0,就相当于解方程()
A2+x=0,Bx-3=0C2+x=0且x-3=0,D2+x=0或x-3=0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降次,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解方程的过程:
(1)解方程:,小明的解法是:解:两边同除以x得:x=2;
(2)解方程:(x-1)(x-2)=2,小亮的解法是:解:x-1=1,x-2=2或者x-1=2,x-2=1,或者,x-1=-1,x-2=-2,或者x-1=-2,x-2=-1∴=2,=4,=3,=0
其中正确的是()
A小明B小亮C都正确D都不正确
3下面方程不适合用因式分解法求解的是()
A2-32=0,B2(2x-3)-=0,,D
4方程2x(x-3)=5(x-3)的根是()
Ax=,Bx=3C=,=3Dx=
5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b=(a+1)(b+1),根据这个规则,方程x※(x+1)=0的解是()
Ax=0Bx=-1C=0,=-1,D=-1=-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6方程(1+)-(1-)x=0解是=_____,=__________
7当x=__________时,分式值为零。
8若代数式与代数式4(x-3)的值相等,则x=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方程(x-4)(x-9)=0的解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
10如果,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bx=0的解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1解方程
(1)+2x+1=0(2)4-12x+9=0
(3)25=9(4)7x(2x-3)=4(3-2x)
12解方程=(a-2)(3a-4)
13已知k是关于x的方程4k-8x-k=0的一个根,求k的值。?
14解方程:-2+1=0
15对于向上抛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有如下关系:h=vt-g,其中h是上升到高度,v是初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为方便起见,本题中g取10米/),t是抛出后所经过的时间。
如果将一物体以每秒25米的初速向上抛,物体多少秒后落到地面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
2.用不等式表示:
(1)x的3倍大于1; (2)y与5的差大于零;
(3)x与3的和小于6; (4)x的小于2.
(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
-4,3.5,-2.5,3,0,2.9.
((2)、(3)两题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
一、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
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
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
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一般有无限多个解.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启发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x<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
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3.如下图所示.
由于x=3不是不等式x+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3这个点)
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既不小于;记号“≤”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
例如不等式x+5≥3的解集是x≥-2(想一想,为什么?并请一名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即用数轴上表示-2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表示出来.由于解中包含x=-2,故其中表示-2的点用实心圆点表示.
此处,教师应强调,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别是用空心圆圈“。”还是用实心圆点“.”,是左边部分,还是右边部分.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5; (2)x≥0; (3)x>-1;
(4)1≤X≤4; (5)-2<x≤3; p="" (6)-2≤x<3.
解(1),(2),(3)略.
(4)在数轴上表示1≤x≤4,如下图
(5)在数轴上表示-2<x≤3,如下图< p="">
(此题在讲解时,教师要着重强调:注意所给题目中的解集是否包含分界点,是左边部分还是右边部分.本题应分别让6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巡视遇到问题,及时纠正)
例2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再用数轴表示出来:
(1)x小于-1; (2)x不小于-1;
(3)a是正数; (4)b是非负数.
解:(1)x小于-1表示为x<-1;(用数轴表示略)
(2)x不小于-1表示为x≥-1;(用数轴表示略)
(3)a是正数表示为a>0;(用数轴表示略)
(4)b是非负数表示为b≥0.(用数轴表示略)
(以上各小题分别请四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最后,请学生在笔记本上画数轴表示)
例3 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下列各数轴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投影,请学生口答,教师板演)
解:(1)x<2; (2)x≥-1.5; (3)-2≤x<1.
(本题从另一例面来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练习(1)用简明语言叙述下列不等式表示什么数:①x>0;②x<0;③x>-1;④x≤-1.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①x>3; ②x≥-1; ③x≤-1.5;
④0≤x<5; ⑤-2<x≤2; p="" ⑥-2<x<.
(3)用观察法求不等式<1的解集,并用不等式和数轴分别表示出来.
(4)观察不等式<1的解集,并用不等式和数轴分别表示出来,它的正数解是什么?
自然数解是什么?(表示选作题)
四、师生共同小结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区别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几个概念?
2.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解”,“求解”等概念上的异同点.
3.记号“≥”、“≤”各表示什么含义?
4.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应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强调指出,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这三者的定义是区别它们的标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时,需特别注意解的范围的分界点,以便在数轴上正确使用空心圆圈“。”和实心圆点“·”.
五、作业
1.不等式x+3≤6的解集是什么?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 (2)x≤0; (3)-1<x≤5;< p="">
(4)-3≤x≤2; (5)-2<x<; p="" (6)-≤x<.
3.求不等式x+2<5的正整数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抓住不等式的解集这一重点知识.通过对方程的解的电义的回忆,对比学习不等式的解及解集.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教学中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形象来研究不等式的解和解集;(2)比较方程与不等式的解的异同点;(3)通过例题与练习,加深理解.
在数轴上表示数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而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则又进了一步.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充分考虑到应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并初步学会用数形结合的观念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5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点: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既ma+mb+mc=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讲精练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2)7x2-21x;(3)8a3b2-12ab3c+abc(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a(x-3)+2b(x-3)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2)4kx-8ky(3)5y3+20y2(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2)a2b-5ab
(3)4m3-6m2(4)a2b-5ab+9b
(5)(p-q)2+(q-p)3(6)3m(x-y)-2(y-x)2
五、小结:
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大公约数,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业1、教科书习题
2、已知2x-y=1/3,xy=2,求2x4y3-x3y43、(-2)20__+(-2)20__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6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2)(a2+ab)÷a(3)(4x2y+2xy2)÷2xy.
2.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P18例1,例2、课本P118练习1、2题
四、总结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8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