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族名政权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颜阿骨打
1616年女真后金努尔哈赤
1636年满洲清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
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隋的统一(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4页“隋的统一”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年,建立隋朝,年号,定都。
2、年,隋灭掉南方的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思考: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贯穿南北的动脉(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开凿目的:
2、填图:本图比较模糊,请你用彩笔在图上填上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和;从北向南的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3、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的纽带,也成为沟通和的枢纽。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和发展。
二、课堂研讨
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三、拓展延伸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而且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一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从这两个王朝的兴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4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_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_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_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第2课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_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5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6
《隋的统一》
所用教材:北师大版
所任年级: 七年级
教案设计者:青岛试验区第四中学王玉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课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 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灿烂时期。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课时安排:1课时。
3、重点与难点:“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隋统一的条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主要考虑教材没有明确涉及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以上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阐明解释与指导。
二、教材简介: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通过学习隋的建立、隋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朝是中国历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一是他完成了中国历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空前的繁荣富庶,正如古人云“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五是隋朝虽然短暂,但他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法与教法:
学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查阅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资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自学的情况、课本中所设计
第1页
教法:
1、在查阅有关本课知识时指导学生从哪方面入手,材料的出处及启发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价值等等。指导学生慢慢地学会自学,对他们的自学要给予肯定、赏识,给学生制造成功感的氛围。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会学。
2、本节课用读、议、练、讲、看、的方式完成知识体系。用这种学习方式,很可能出现学生在学习与讨论中时间上不能自控的情况,教师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注意到重难点时间上的搭配,起到教师的组织、示范、指导作用。
四、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开凿。
2、了解隋文帝、隋炀帝,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五、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不同层次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补充问题、总结问题的情况,如态度、能力、效果等,对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在参与中不够理想的学生也应在肯定其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指明其应注意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并做出相应评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记录,并载入教学与学生评价过程平日考核表中。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民族团结的可贵,知道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隋文帝、隋炀帝也如此;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2页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2—3分钟)
师:通过上一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们已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下面
请同学们回忆上学期所学的南北朝时期的各朝代及国家分裂的情况。
生:(用大屏幕展示复习导入 新课的内容)
师: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这就是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生:齐读课前提示。(大屏幕)
(二)新授课:(时间在28---30分钟)
一、隋的统一(13分钟)
师:请学生带着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先看隋的建立与隋的统一的录像(大屏幕)
屏幕内容结束后,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本标题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讲述及所设的各种问题,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在参与中给他们留有空间来讲述、来补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与成功欲。
设计理由:通过课前预习查资料可以使学生了解的知识面多而广、书上与课外所查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查阅整理材料后对课本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参与中锻炼和提高了查阅、分析、总结、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课以培养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完毕之后,进行隋统一一目的巩固。(大屏幕)
在巩固学习中老师要强调隋建立的时间与隋统一全国时间的区别。
师: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又一次统一。这个时间一定要与隋朝建立的时间相区分。
生:时空思辩: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大屏幕):
1、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第3页
2、隋统一后为什么能富强?
设计理由:通过讨论解决以下: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格局,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④隋为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⑤隋建立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前朝制度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国力强盛,人口与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讨论结束后)
师:我们看看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是怎样评价隋朝的?(大屏幕)为更好地说明本目,请学生看书上的隋朝疆域图,
生:在地图上标出隋朝的都城与重要城市。(大屏幕)
这样设计:一可以直观地看出隋的富庶,二可以使学生对隋朝疆域有大体的印象。这一问题虽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但不可忽视,一则它突出了隋朝的“富庶”这一典型特征,二则它是联系第一目与第二目的桥梁和纽带,为此在完成讨论后,可以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
师: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无必然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与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一起看一段隋朝大运河的录像(大屏幕)
屏幕内容结束后,(大屏幕)打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时间17分钟) 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结合图:讲述本标题的内容。(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设计理由与前面基本相同。)
以下几方面是本目需解决的问题:
1、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原因与条件:(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课学过的知识)①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②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加强。③为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④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大运河的开凿与概况:着重了解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四个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让学生记忆。
3、大运河开凿与通航的影响。开通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结合课本的
第4页
问题:
生: 进行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的讨论(大屏幕)
讨论提示: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师:我们的祖先在1千多年前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应从古人身上得到一些启示,你应怎样做呢?是不是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这样设计可以把遥远的历史拉近,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
活,而且又进行了保护我们环境的教育。
下面进行本目的巩固(大屏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隋朝灭亡的录像(大屏幕)
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没有涉及到,用这种方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下面让同学进行本课的小结(大屏幕)(时间8---9分钟)
小结后(大屏幕)进行学习检测
请同学们记下知识点:(大屏幕)
根据课后的要求:每课一得:(大屏幕)
自我测评:(大屏幕)
拓展延伸:课后写出一篇小文章:(大屏幕)
设计理由:通过写历史小论文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之后教师做出相应评价,并将作品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
最后剩余(2----3分钟)学生自己安排:
1、感悟一下所学的知识,
2、议论一下看还有什么问题,
3、或预习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