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教案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好的初一教案设计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一教案设计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初一教案设计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一般疑问句isthisa…?,并能根据情况给予肯定答案yes,itis.
2、能听懂、会说banana,pear,mango和peach的单数形式,发音准确。
3、能使用学过的英语与他人作简单的交流与介绍。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朗读四个新学的单词,发音准确;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对话,比较流畅地运用对话。
三、课前准备
实物、图片、挂图等,预先写好课题unit5fruit
四、教学过程
step1singasong
组织学生齐唱歌曲apencil
step2freetalk
t:hello,boysandgirls.
ss:yes?
t:(出示一个包)look,what’sthis?
ss:(在教师的帮助下回答)thisisabag.
学生出示各自的文具,运用句型thisisa…介绍自己文具.
step3presentation
1、引入话题
t:boysandgirls,doyoulikeriddles?here’sariddle.canyouhaveatry?
t:it’sakindoffruit.
教师出示课题unit5fruit教fruit
t:(出示谜语)又高又瘦,黄衣白肉;又香又甜,营养全面。
在教师引导和提示下
ss:banana!
t:welldone!look!thisisabanana.
教banana
2、学习单词
1)用水果图片,引导学生逐一学习单词。(注意:mango的发音和音译“芒果”很相似,学生很容易读成汉语的音,教师要特别强调,及时纠错。)
2)playagame:what’smissing?
3、学习对话
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t:look!thisissunshinesupermarket.who’sthis?
ss:thisishelen.
t:isthishelen’sdad?
ss:yes.
t:what’sinhelen’shand?
ss:abanana.
t:isthisabanana?it’sgreen.let’slistentothetape!(听两遍)
t:isthisabanana?
ss:yes,itis.
t:youareright.now,let’sreadafterthetape.
step4practice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出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或实物说句子。
step5assignhomework
1听录音,朗读对话和单词。
2鼓励学生平时用本单元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相互打招呼。
五、板书设计
unit5fruit
isthisa…?yes,itis.
bananapear
mangopeach
初一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39;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秦的暴政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初一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翻译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咏雪》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五、生生交流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五、运用比喻想像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1、“诚信”和“礼貌”是我们在生活中常提及的两个词,是否有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认识理解呢?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四、疏通文意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五、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
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与孩子有关
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
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
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附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其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舍去(守时)
期友人:过中不至(无信)守时
行对子骂父(无礼)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
主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有礼”的重要性。
初一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说明台湾和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讲述本课前,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并修建了热兰遮和赤嵌楼;
2、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经过时,建议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制《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示意图》电脑课件,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边演示边进行生动描述。
二、雅克萨之战
1、16世纪后期(清军入关时)沙俄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2、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
3、材料题“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以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课本第13页}①上述材料选自哪个文件,什么时间签订的?答:选自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②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俄交界的哪些地区属于中国?答:“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
讲述《尼布楚条约》时,做到:(1)强调中俄双方的谈判是平等的,条约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意愿和主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适量的让步。(2)将《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制成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条约内容。
4)本课小结时,教师应指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
课后小结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
课后习题
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板书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并修建了热兰遮和赤嵌楼;
2、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二、雅克萨之战
1、16世纪后期(清军入关时)沙俄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
2、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境条约《尼布楚条约》
初一教案设计篇5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
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
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教益的一句话是。
答案
理解探究:(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
合作释疑: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课内精读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2.a.心理b.动作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5.能说会走。6.略
拓展延伸: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3、最安全的绝对
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初一教案设计篇6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初一教案设计篇7
一、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
“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
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特点和材料处理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本节课仅仅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进行探讨学习。就知识目标看很少,很容易达到;但是我为该节课定下的能力目标却很高,是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目标,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按时间线索对有关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纵然书上没有的也进行了补充学习,沿着科学家的脚印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发现探究之旅。使学生在体会科学的艰辛和严谨的同时,体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循序渐进,通过相应的现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做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我则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3、本节课也有些失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课题实验多,跨度大,学生又没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不把握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初一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
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000画出图形。(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初一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一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一片深情。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根据课文质疑,激发学习情绪。
1、汇报交流预习读文后的感受。
2、提出读文自己仍不懂的地方。
二、体验怀念之“情”,领悟人物情感。
点拨内容:
1、认真读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体验人物内心感情。
①、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她总是这么说。
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品味母子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抒写内心感受,表白生命激情。
1、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2、出示怀念母亲的文章,或出示表现母爱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3、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今后准备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中的人和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延伸,走进生活。
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可透过生活中小事体现你们之间的深情。
初一教案设计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呼吸器官——鳃鳃丝: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A、150种B、100万种C、150万种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A、摄食B、生殖C、呼吸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A、体外鼻孔鳃血液B、体外口鳃血液
C、体外口鳃体外D、体外鼻孔口鳃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A、鲫鱼B、金鱼C、鲸鱼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A、水螅B、海蜇C、海葵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工厂污水的排放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初一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地球的情感
[知识和能力]
1.能运用实例和数据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2.知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难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学设计
[新课引入]
设计意图
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己的向往切入,活跃气氛,启发思维。
内容
自由介绍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向往的家庭状况(可引导学生从收入途径、支出方式、居家设施、餐饮等方面介绍)。
小结
总结归纳每位学生家庭经济存在差距的方面和差距的大小。
讲述
国家及地区间也存在着这些差距,我们根据这些差异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类。
活动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图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地区分布的差异。
过程:(1)各组学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主要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3)试解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含义。
活动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间的发展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师规定甲组学生代表发达国家,乙组学生代表发展中国家)
过程:甲、乙两组学生之间模仿“南北对话”进行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南南合作”交流与合作。(要求学生注意记录)
内容: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成发达和不够发达两大类。
(1)甲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2)乙组学生运用图片或数据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3)全体学生自由发挥:用其他事实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4)各组学生提出各自所代表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取长补短。(出示下表)
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率(%)
美国
2.9
中国
11.0
日本
1.4
新加坡
8.7
加拿大
2.8
韩国
7.3
德国
1.4
印度
8.6
法国
1.5
印尼
7.2
意大利
1.2
巴西
4.2
(5)学生读上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的.差异。
(6)乙组学生提出发展中国家中各国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取长补短。
教师总结:(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生活水平、生产力、进出口商品、对外贸易额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悬殊,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都较快,如中国。
活动三:寻求缩小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放开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树立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观念。
过程:(1)讨论国际上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国家及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2)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鼓励性评价。
课外活动:家乡的巨变
设计意图: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从家乡的发展看祖国的发展
内容:(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
20年前
10年前
现在
设想10年后
饮食
居住
交通状况
着装
其他
(2)写出调查报告小论文“家乡的巨变”。
初一教案设计篇13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初一教案设计篇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斑羚飞渡》
主题丛书:《藏羚羊的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藏羚羊遇到了狼》、《鹤群翔空》、《雅典娜的救赎》、《泣血深情》、《高原大鹰》、《义鼠》、《失去声音的鸟》等等。
设计说明
本课例有两大突出的特点:
1.主题鲜明。本节课是一堂主题烘托课,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此我专门选了一类主题相似的文章,在学生充分学习课文的同时,从动物身上学习一些可贵的品质,意识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技法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写法上的特点,体会所蕴含着的强烈感情。然后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上的同一类文章,进一步从写法上、感情上加深体会。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感情。
2.品味文本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思考人类与动物的生存关系。
课前活动
自行预习课文,扫清字词
课中活动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动物小说《斑羚飞渡》。先一下,什么是动物小说?(幻灯片1)今天小说的主人公是斑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幻灯片2)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一个环节——
一、初读感知(幻灯片3)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简要地概述一下?(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在头羊的带领下,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了困境(的壮举)。
被逼至悬崖的一群斑羚以飞渡的形式延续了种族。当然,这个飞渡是有代价的:至少牺牲一半的斑羚!读完这个故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震撼、感动、惊心动魄、悲壮…)
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看看这群走投无路的斑羚为了自救,是如何通过飞渡来摆脱困境的?(看看哪些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瞬间触动了你、震撼了你?)
二、品析感受(幻灯片4)
请拿起笔,把触动你、震撼你的文字圈画出来,并写下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如果有疑难和困惑同组内解决不了的,可求助于其他小组。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质疑)
从时间上看,飞渡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但作者却用了大段的文字细细叙述和描写。下面,我们重点赏析一下第9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斑羚飞渡的?(边读边品边指导)
1.作者抓住关键动词描述了惊心动魄的飞渡场面。半大斑羚:飞奔、跃、跳、猛蹬、起跳、落;老斑羚:钩、蹿跃、坠落。
2.用了形象的比喻描写老斑羚。“老斑羚就像燃料
3.用了鲜明的&39;对比。老斑羚“笔直坠落”与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斑羚死得悲壮、伟大。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飞渡这个场面描写中,作者抓住了一系列关键的动词,运用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并借助多种表达方式,把斑羚飞渡时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次成功飞渡,功不可没的是——镰刀头羊。好,让我们再次走近它,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幻灯片8)
1.请你在文中找出描写头羊的句子,说说文章重点描写了它的哪些表现?从这些表现中你看出了什么?(课件)
明确:文章重点写了它的三次“咩”声。
(1)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
(2)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地走进斑斓的光带时,发出吼叫,召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经想救的方法,并迅速指挥实施;
(3)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它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镰刀头羊的形象:富有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静、临难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2.文章在刻画这群斑羚形象的时候,特别注意环境的渲染,尤其是关于彩虹的描写。请你找出相关描写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的妙处。(课件)
明确:
(1)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是一种生的希望。彩虹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2)飞渡时与彩虹相映,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飞渡的悲壮美;
(3)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初一教案设计篇15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初一教案设计(精选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