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科学教案
教案是指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有关的科学教案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有关的科学教案,本文为你提供有关的科学教案写作技巧和示例!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在学习里知道甜菜能制糖和吃法。
对甜菜的外貌有所认识。
活动准备
白糖一碗。
甜菜知识图片。
活动过程
一、品尝白糖
1、孩子们都知道老师手里端着的碗盛的是什么吗?
2、你们都认识白糖,我们每人尝点说说味道。
3、是不好甜,你们都喜欢吃糖吗?
4、有谁知道糖是由什么制成的啊?
5、不知道啊!那老师告诉你们是用甜菜制成。
二、了解甜菜
1、知道甜菜是什么样子的不,不认识甜菜我们可以学啊?
2、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这个根像心脏形就是甜菜,品种的不同,皮的颜色就不同。
3、甜菜的根是生长在土里,主根就是肉质,可以生产砂糖。
4、甜菜绿绿的秧生长在土外,也就是叶,叶片肥厚,叶部发达,叶柄粗长。通过图片就可以认识到。
三、甜菜的吃法
1、甜菜我们一般可以煎炒、凉拌、腌制食用,甜菜还可以烤着吃。
2、老师告诉你们最早开始吃甜菜的是古罗马人。
3、食用甜菜不会影响消化,食用甜菜有预防感冒、贫血、还可以缓解头痛和提高食欲,让我们越吃越健康。
4、甜菜好不好啊?回家也要讲讲甜菜的好处,让家人也知道。(教师在结束前要给孩子们巩固知识)
活动结束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2
一、教学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近视的苦恼和造成近视的成因,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
3、向学生进行用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经历调查、搜集、整理信息、汇报交流近视的危害和造成近视的成因过程中,合作探究出预防近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爱眼睛,保护视力。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并养成科学用眼卫生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近视的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眼睛的结构,调查家人、邻居、同学等近视的原因以及近视带来的不便。
2、教学用课件。
3、卡片、脸形图、眼罩
4、动画片《强强的眼睛怎么了》
5、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课题:
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愿意吗?“白天开门,晚上关门,仔细看看,里面有人,是什么呀?”(眼睛)(真聪明).
2、游戏——《盲人画像》。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与跟眼睛有关的游戏。谁来?
(一位学生上台表演)
听老师讲规则:在做游戏前戴好眼罩蒙住眼睛,在老师准备的脸形图上贴上眼睛、鼻子、嘴。听清了吗?拿好卡片,开始吧。打开眼罩看看贴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可以评一评。
3、眼睛的作用
师:大家都觉得很好笑。其实,没有眼睛,我们的生活就会是这样子。这位同学的作品,也就告诉我们:眼睛是多么的重要。
师:大家来说说,有了一双美好的眼睛,我们能干什么?生:明亮的眼睛能让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
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能更顺利地做实验,
生:有了眼睛,我们能看很多很多的书,
生:有了眼睛,我们就能画出五彩斑斓的图画
生:有了眼睛,我们吃饭、出行都更方便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要求完整表达).
4、小结引入
师:是啊,我们正常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眼睛。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就不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即使有了眼睛,不注意保护,近视了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所以我们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板书: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一部动画片,看一看《强强的眼睛怎么了》。
导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__,进一步认识眼睛的重要。
(二)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1)近视的原因
1、看动画片《强强的眼睛怎么了》
提问:强强怎么了?(近视了).
你是怎么判断他近视的?(生回答).
师:是什么导致强强近视的?(也就是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汇报得最好。(小组活动,组长记录、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师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相及打开课件)其实产生近视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素缺乏之外,更多的是不良的用眼卫生行为习惯所造成的。
(1)读书、写字等学习习惯不好。
(2)书本放得离眼很近。
(3)采光、照明条件不好(过强、过弱、光源的光谱与太阳的.相差太大)。
(4)持续用眼的时间太长。
(5)课桌椅的高度搭配不合适。
师: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近视的人越来越多。但从正常的眼睛变成近视眼是有一定的过程的。我们先来看眼球结构图。
2、课件演示“正常眼睛视觉形成示意图”和“近视眼视觉形成示意图”,明确近视的定义。
3、从正常眼变为近视眼的过程。(看课件,听解释).
一旦近视了,我们的生活学习都会受影响。下面有请小记者出场,请他采访一下我们班里近视的同学。
(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近视的成因,从而懂得用眼卫生是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有效方法。
2)近视会给你带来哪些危害及烦恼呢?
1、小记者采访,请近视的学生回答。
2、师总结近视给人带来的危害及烦恼。(出示课件)
师:是的,近视会给人带来很多危害及烦恼。老师做了一下总结,请看大屏幕。(指名读)①视力低下,眼睛经常干涩和疲劳,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__戴眼镜,会导致生活、工作的不便。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1、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2、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3、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4、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5、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3、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4、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5、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6、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7、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1、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2、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3、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4、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2、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幼儿表达交流。
4、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5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6
科学活动:认识白豆、眉豆
时间:30min
一、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认识白豆和眉豆的特征。
2.知道白豆和眉豆都是种子,体验自己种豆豆的乐趣,引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
二、活动准备:
1.白豆、眉豆各四十颗。
2.两袋泥土,塑料小铲子四个。
3.塑料型的牛奶瓶四十个。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1.谈话导入法
师:(手上拿着一只只剩四分之一的洗手液问小朋友),小朋友,请看一看我手上的洗手液。
幼:用了很多了(只剩一些)。
师:洗手液之前是满满的,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剩一点点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洗手时,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剂一点点。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块。
师:现在老师告诉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净,小朋友剂洗手液时,只要剂一颗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啊?)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长得怎样的。
基本部分:(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用纸折成的小兜,把一颗白豆和一颗眉豆,放进小兜里,教育幼儿双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师:小朋友,你们要照顾好这两颗豆豆,不要把他们弄不见了,等一下会有更好玩的。
师:现在老师发给小朋友两颗豆豆,请问哪位小朋友知道哪一颗是白豆。(白豆放左边,眉豆放右边)
幼1:(用手拿着一颗豆)这一颗。
幼2:是这一颗。
师:请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边的那颗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们能说一说他的样子吗?
幼:圆圆的,白白的,小小的。
师:很好,白豆是圆圆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样大小。小朋友们知道白都可以做什么?
幼:煲汤、煲粥、煮菜。
师:小朋友很聪明,其实我们喝的豆浆就是从白豆里榨出来的。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白豆,知道他长得胖胖的,白白的,可以榨豆浆。你们想想再认识另一颗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边的那一颗啊?)
师:请小朋友把白豆放进小兜里。
师:小朋友,你们有看到一颗皮肤也是白白的,还有一条弯弯的眉毛的豆豆吗?
幼:看到了。
师: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同?
幼1:眉豆有一条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较长。
师:小朋友很聪明,眉豆和白豆是不同的,眉豆有一条弯弯的眉毛,他的皮肤是牛奶的颜色,身体比较长。
师:小朋友还记得白都可以干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那么,你们只都没都可以做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可以用来煮八宝粥,但不可以榨豆浆,他榨豆浆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宝粥的时候就见到眉豆了。
四、结束部分:
(牛奶瓶上写着幼儿的学号,老师引导幼儿把白豆和眉豆种在自己的牛奶瓶里)
师: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为她们是种子,如果我们把她们中在泥土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
幼:会发芽。
师:对了,现在是春天,把豆豆种在泥土会发芽,接着会长高,最后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们一起把它种在牛奶瓶里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可以把你喜欢的豆豆种在泥土里,也可以两颗豆豆都种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标签插上去。
五、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每一天观察一次,并画出豆豆一个星期的变化。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节。
2、引导幼儿用简短的句子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名称、形状及颜色。
活动准备实物水果:苹果、梨、橘子、香蕉、石榴等若干,篮子一个,图片一幅。
重点难点
重点:是幼儿能说出几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及味道。
难点:是让幼儿知道这些水果是在秋季里成熟。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里树上的叶子变黄了,有的变红了,被风一吹就会怎样?秋天里也是水果成熟的季节,你们知道果园里都有哪些水果成熟了?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谜语:黄金衣,包银条,中间弯弯两头翘。谜底:(香蕉)。
教师出示实物香蕉让幼儿观察后提问:果皮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教师讲解:是长柱形的,稍有棱。)吃起来是什么味道?
2、教师逐一出示苹果、梨、石榴等水果,让幼儿观察后说出它们的形状、颜色及味道,让幼儿知道它们都是秋季里成熟的水果。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认识的这些水果都是秋天里成熟的水果,它们的形状分别有圆形、椭圆形、长柱形的;它们的颜色分别有红、黄、绿等;有的剥开皮吃,有的用水洗洗就可以吃,味道有酸有甜,它们的水分很多,又有营养,希望小朋友们每天吃个水果,这样身体就会茁壮成长。
4、出示图片,让幼儿连线。
5、做游戏:《猜猜我是谁》。
三、结束部分
教师简单讲评,下课!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8
“火山喷发”,大家必须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是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亲自动手做了一回。嗬,“火山喷发”可真好玩。你也能够投稿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洗涤剂,然后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
实验立刻就要开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怎样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此刻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哈,这个实验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
这是为什们呢?我急忙抓过书查了起来,可书上一个字也没提,唉!没办法,只好自我琢磨琢磨了。刘老师不是在课上讲过了吗:小苏打与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超多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那么洗涤剂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我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发现泡沫之所以会疯涨就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不是与浮石的构成原理差不多吗。这个小实验真是有意思。
做科学小实验,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动脑的潜力,真是两全其美。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9
温州新桥艳洁幼儿园:张慧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对颜色特别感兴趣,经常问老师是否要上美术绘画课。因此我选用这个主题《多彩的颜色》,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2、学习看图谱,完整的念儿歌。[幼儿园教案网]
3、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水
2、一次性透明杯数个
3、红、黄、蓝色、桔子、茄子、叶子、车子的图片
4、图谱[幼儿园教案网]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平时你们画画的时候,用什么东西给画涂上颜色的?
幼:用蜡笔。颜料
师:小朋友真聪明,其实颜料是一样很神奇的东西。为什么说颜料很神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一>幼儿分句学习儿歌
1、 红色、黄色的混合
师:小张老师这有两杯有颜色的水,看看都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色的,黄色的。
师:小朋友们来猜猜红色黄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的?
(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来猜)
师:我们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真棒!原来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的。那我们用橙色可以画什么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小张老师觉得用橙色画桔子最漂亮。
师:现在小张老师要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黄色、橙色、桔子的图片)
2、红色、蓝色混合
师:这杯水又是什么颜色呢?
幼:红色、蓝色。
师:猜猜红色蓝色手拉手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哪位小朋友说的对。(教师动手操作)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
幼:紫色。
师:原来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那我们可以用紫色来画什么呢?
(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紫色可以画那么多东西吖,小张老师觉得用紫色画茄子最漂亮。
师:老师也把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我们一起来听听。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教师边讲边出示红色、蓝色、紫色、茄子的图片)
3、黄色、蓝色混合
师:这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黄色、蓝色。
师:猜猜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真神奇,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了?(教师动手操作,幼儿观察)
幼:绿色。[幼儿园教案网]
师:那我们可以用绿色画什么呢?
师:张老师用绿色画了叶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教师出示黄色蓝色,绿色、叶子的图片)
4、红黄蓝色混合
师:夷,那我们用这三种颜色的水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师:我们也来试试看。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什么颜色?(教师操作)
幼:黑色。
师:可以用黑色画什么?
师:张老师用黑色画了一辆车子。
师:哪位小朋友来帮它们编成一句好听的话?
师:真厉害,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边讲边出示)
三、 出示图谱,幼儿跟念儿歌
师:颜料可真神奇它可以变出那么多的颜色。现在我们把这些颜色怎么变出来的,给它取个好听的题目叫《颜色宝宝变魔术》(出示图谱)跟着老师一起念。
四、幼儿完整的念儿歌
五、创编儿歌
师:儿歌中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橙色除了画桔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那紫色除了画茄子还可以画什么呢?
师:绿色我们还可以画什么呢?......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真能干,会自己编儿歌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可以用这些颜色画什么?
儿歌:《颜色宝宝变魔术》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成黑色画车子。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2、让幼儿在感知沙的特性基础上发现沙的好处、用途。并懂得珍惜沙。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照片:玩沙
2、每个桌上放一盘沙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照片:玩沙,幼儿观察。
2、教师:你们看照片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
你们喜欢玩沙子吗?
谁玩过沙子,好玩吗?
想想你玩沙子时用了什么工具?
二、展开
每个桌上放一盘沙子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沙的特性。
(1)沙是没有气味的。
教师:小朋友们玩沙子都很高兴,现在我想请大家闻一闻沙子,你们觉得怎么样?
(是没有气味的)
(2)沙子不溶于水。
教师引导幼儿先放少量沙到塑料杯内,然后画上一条线,再用勺子搅拌一下,
把塑料杯放在旁边。过了会等沙沉淀后,引导幼儿观察画线,得出沙是不溶于水的。
(3)沙是细细的,一粒粒的。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用手摸一摸沙,有什么感觉,用手抓一抓沙,
看看手上怎么样?手上的沙是怎样的?
(摸起来软软的,沙子是细细的,一粒粒的。)
教师:现在我们用筛子来筛一下小石头和沙子,会怎么样呢?
(我看到沙子能从筛子上漏下来,小石头不行。)
教师:筛过的沙子和没筛过的沙子有不同吗?
(特别细、小、软)
教师:为什么我们用手、脚在沙上印手印、脚印能留下清楚的印子呢?
(因为沙子很细小、柔软。)
(4)教师小结:沙子是没有气味,不溶于水,细细的一粒粒的。
2、幼儿认识到沙的好处及用途。
(1)体育运动需要沙。
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沙子是很柔软的,请小朋友在木板地上跳一跳,
你们脚会有什么感觉,跳得舒服吗?
(木板地太硬了,跳一下脚就疼了,在木板地上跳,一不小心摔了跤,屁股摔得疼死了。
教师:水泥地很硬,沙很软,所以如果攀登架放在沙坑里面,掉下来就不会摔伤。
(还有跳远的时候,也要用沙子,叔叔练拳头也要打沙包。)
(2)建筑工程需要沙。
教师:沙子有很多用途,你们在哪儿见过沙?它们有什么用?
教师:沙子可以用来铺路,还有如果把沙子、水泥、石头搅拌在一起变得硬邦邦的
就可以造房子、造桥了。
(沙子可以装在袋子里堵洪水。)
3、教育幼儿应珍惜沙子,不能浪费。
j教师:我们平时玩游戏和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沙子。
盖高楼大厦也要用沙子,沙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所以我们平时在沙地里和沙子玩游戏的时候要小心,
不能把沙子扔到沙地外面,不然的话,沙地的沙就会越来越少,
以后就没有沙子和我们玩游戏了,
所以小朋友以后应该爱惜沙子,跟沙子做好朋友。
三、结束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印模,用湿沙进行印模游戏。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体验玩雪花的乐趣。
2、通过探究发现雪花的特征,并学会听音乐唱歌表演动作。
3、发展手部小肌肉动作和身体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雪花
2、图片:冬景图
3、雪花头饰若干,白纸片。
音乐LittleSnowflake(小雪花)
活动过程
一、感知:雪花
1.出示冬景图
谈话引出雪花。
2.自由探究和感知雪花特征(雪花模型)。
3.幼儿看一看“小雪花“头饰,然后再带在头上。
4.播放音乐:小雪花
老师和幼儿一起表演《雪花》做动作。
三、玩“雪花”
1.做-雪花
幼儿将纸片撕成小纸屑。
2.洒-雪花
随音乐边唱边洒。
3.游戏:滚雪球
幼儿与老师一起蹲走,将气球上粘满纸屑。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和沙。
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筛子、滤纸、烧杯、放大镜、玻璃棒、清水、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实物投影: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也可使用课件中的食盐与沙混合物图片)
谈话:昨天老师在整理实验物品的时候,不小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把它们分离开来吗?
2.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
(一)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
(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分离沙和食盐。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的结果。
3.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分离开来,原因是什么?
4.小结:由于两者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分离它们。我们需要思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分离它们,实验之后却发现无法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因为两者的颗粒大小非常接近。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行分离。
(二)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沙分离出来。
2.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
3.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加入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分离出来。
4.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研讨:
(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3)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思考溶液的变化,通过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分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
1.谈话: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沙分离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如果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你们觉得在水蒸发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提问: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
3.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分离出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5.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让水蒸发分离出食盐等方法,教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
6.课件出示:
(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
(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安全使用方法。
7.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课件出示:
(1)将10mL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2)边加热,边搅拌。
(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注意事项:
①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②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
8.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9.研讨:
(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
(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
(4)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拓展
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
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木屑和铁屑,而且它们混在了一起,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分离出铁屑呢?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眼睛的构造、用途。知道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
2、教育幼儿爱护眼睛,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
3、引导幼儿学习缓解眼睛疲劳的保健操。
4、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眼睛的构造图,故事眼镜和鼻梁,幼儿不良行为的.情景图(也可以是孩子和老师的情景表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眼睛》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上大门,下大门,关起门来就睡觉。
二、了解眼睛的构造,用途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眼睛的上面有什么?眼睫毛有什么用处?中间像黑葡萄的是什么?眼睛的最中间的小圆点是什么?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
2、请幼儿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不见东西的感觉。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三、引导幼儿了解保护眼睛的必要性和保护眼睛的办法。
1、欣赏故事《眼镜和鼻梁》
提问:眼镜和鼻梁为什么吵架?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眼镜带在鼻梁上很不舒服,明明得了近视眼,没有眼镜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
2、欣赏情景表演或看图片
(1)小朋友在用脏手揉眼睛。
提问: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的脏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如果用脏手揉眼睛会让眼睛生红眼病,我们如果感到眼睛不舒服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手绢或者卫生纸擦。
(2)小朋友头趴在桌子上画画。
提问:这个小朋友哪个地方做的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平时还要注意什么事情?
小结:看书,画画时眼睛不能距离纸太近,也不要躺着看书,否则容易得近视眼。我们要在看书画画时抬起头,眼睛离开约1尺的距离。平时还要注意不要看电视的时间太长,看书时间长了要向远处眺望一下。不要玩尖锐的东西,多吃一些对眼睛有好处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食物。
四、引导幼儿做简单的锻炼眼睛的保健操。
1、教师示范眼睛保健操——眼睛向上和向下向左向右看,然后向上、左、下、右转动,用手指轻轻按摩眼睛周围的肌肉,按摩眼睛上面的肌肉,按摩下面的肌肉,按摩太阳穴等
2、幼儿在轻音乐的伴随下和老师一起做眼睛保健
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明白眼睛的作用,通过合作研讨,得出保护眼睛的方法来,又经过课件的展示强化了幼儿的护眼意识,懂得眼睛的重要性。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讨论活跃,轻松的学到了护眼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兴趣。但在自由探索获得感知的过程中,有部分幼儿参与不够的现象,在此环节应加以改进,争取面向所有幼儿。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学习中,孩子总是没有保护眼睛的意识,看电视时间长,动手时姿势不对,这些都可能诱发孩子近视。通过此活动让孩子知道眼睛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护眼的好习惯。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坚果的外形特点,了解坚果的作用。
2、品尝坚果,懂得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各种坚果、介绍坚果作用的ppt、各种果实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导入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篮子,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谁来摸一摸,猜猜看摸到的是什么?(核桃、花生、开心果)
幼儿摸坚果,说一说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它的壳怎么样?
二、品尝坚果。
1、提问:你们吃过这些吗?
2、每人选一个坚果品尝。
谈话:你吃的是什么?吃起来怎么样?
师总结:坚果是植物的一类果实,它由坚硬的果皮和种子组成,一般我们吃它的种子,就是坚硬的外壳里面的果仁,坚果的果仁香香的,里面油。
三、幼儿交流讨论:你还吃过哪些坚果?
四、欣赏ppt,了解坚果的作用。
1、观看ppt,了解榛子、松仁、葵花籽、开心果、核桃、杏仁等几种常见坚果对人体的作用。
2、师:认识了这么多的坚果,你们知道坚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好处呢?
3、小结:多吃坚果有美容补脑、还可以防止衰老、补充微量元素等好处,不过小朋友也不能贪吃,避免营养过剩引起发胖。
五、游戏《我是谁》
游戏规则:教师发各种果实(有坚果、有水果、还有其他干果)的图片,幼儿选择一种贴在胸前。幼儿分2组传球,音乐停则停止传球,球在手里的小朋友就介绍自己的图片!例如:我是核桃,核桃是坚果!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记录,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有关的科学教案篇17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蔬菜的形态、色彩、利用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能大胆地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一段话。
2、培养幼儿的注意、观察、想象、创作能力和幼儿动脑、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
3、启迪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
活动准备
1、ppt:奇妙的蔬菜造型
2、准备丰富的、形态各异的新鲜蔬菜。
3、塑料刀、垫板、橡皮泥、牙签、彩色纸、剪刀等。
幼儿园课件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菜花”能变成“小绵羊”吗?
教学过程
一、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在欣赏中,让幼儿观察的蔬菜品种。
经过观察后大家讨论,激发大家的制作热情。
二、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创作兴趣。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么多长像不一样的蔬菜,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
用一棵菜和一棵菜拼在一起做什么?
把一棵菜切割后可制作成什么作品?
2.教师逐一出示蔬菜,引导观察,产生灵感,进行创作。
三、操作活动
1、幼儿使用蓝子中的自然材料,辅助材料和制作工具,充分发挥想象,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
2、启发幼儿制作:
小狗、小猫、帆船、男孩、女孩、火箭、汽车等蔬菜娃娃、蔬菜动物、蔬菜玩具。
可用红皮萝卜有叶茎的一头制作帽子或头和头发,利用蔬菜藕的横切面作花衣裳的装饰花纹等等。
四、展示作品并讲述。
将幼儿作品用投影仪放映出来,供大家欣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作品,
同伴的作品与同伴的多个作品组合讲述一段话或故事。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放回到自然角中,供幼儿继续相互欣赏、观察。在游戏中可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有关的科学教案(模板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