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科学教案 >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

时间: 新华 科学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写出优秀的简单科学教案大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简单科学教案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1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二、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三、活动所需资源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四、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五、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六、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七、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图画纸和面巾纸的不同质地,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2、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并乐于动脑思考问题。

3、在竞赛中体验团队的荣誉感和竞赛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三组操作材料:一组为一筐硬板纸,一组为一筐图画纸,一组为一筐面巾纸。(每组材料中都有一些进行过对折,另有一些画有苹果轮廓)

2、每小组两个小筐蜡笔,每个幼儿一个粘有泥巴的海洋球。

3、竞赛记录表一份(教师用)。

活动过程

1.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三组小朋友,要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比赛!”出示教师记录表,“分别是搭房子,给苹果宝宝穿衣服和给鸡蛋宝宝擦脸,看看哪一组会赢!”

2.完成任务

(1)比赛搭房子: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用本组的.材料一起搭建房子。期间教师适当提示对折纸的用途,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看哪一组的房子建得最快最好。

(2)比赛给苹果宝宝穿衣服:鼓励幼儿用蜡笔给绘画在纸上的苹果宝宝涂色,看看哪一组的涂色最快最好。

(3)比赛给蛋宝宝擦脸:鼓励幼儿用本组的材料帮蛋宝宝擦干净脏脏的脸,看看哪一组擦得又快又干净。

3、每一次小活动结束,教师除评出最好的作品外还要对其他作品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简要地说明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辨别不同质地的纸张具有不同的用途。

活动结束

找一找幼儿园里和家里还有哪些纸,它们的质地和用途有哪些。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浓度和水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教师:红色的饱和糖水、透明水。

幼儿:抹布人块

第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糖(每组份)勺子(每人个)

第三次操作:红色的饱和糖水(每组份)

糖(每组份)勺子(每人个)普通的红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份)

活动过程:

教师表演魔术,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导入,幼儿猜测。

教师:今天谢老师要给小朋友表演个魔术,请你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教师实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慢慢的将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能不能变成两层?

二、幼儿尝试探索实验。

1、试试。

教师: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神奇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2、讨论:

教师:小朋友,你们成功了吗?

教师: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功呢?(想想,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三、出示神秘的添加物“糖”,幼儿再次进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师:因为老师的水里加了种的东西,而你们的水里没有,是什么呢?(糖)

教师:老师的水里加了糖,可是你们看到糖了吗?糖去哪了?

总结:糖都溶解在了水里,所以我们看不见。

2、幼儿进行探索实验。

教师:这次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来试试吧!

3、讨论。

教师:孩子们,这次你成功了吗?

@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没有成功。为什么加了糖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讨论)

总结: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红色的饱和糖水。幼儿进行探索。

1、出示饱和的红色水,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老师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红色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老师的水很粘稠。

2、幼儿实验。

教师:让我们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变得粘稠的时候再来试试吧!

3、讨论。

(1)教师:这次成功了吗?

(2)教师:为什么加了糖红色的水会沉下去呢?(幼儿讨论)

小结: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溶解在水里,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红色的水里放了糖能变成两层。如果放入盐会发生什么呢?如果在透明的水里放入糖又会发生什么呢?回家和爸爸妈妈起试试吧!最后,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净。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4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目的: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1)小组交流(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三、拓展: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板书设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后记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5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问题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导。

第二课时探访蚯蚓

(1)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2)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

(3)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干。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6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7

科学活动:认识白豆、眉豆

时间:30min

一、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认识白豆和眉豆的特征。

2.知道白豆和眉豆都是种子,体验自己种豆豆的乐趣,引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

二、活动准备:

1.白豆、眉豆各四十颗。

2.两袋泥土,塑料小铲子四个。

3.塑料型的牛奶瓶四十个。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1.谈话导入法

师:(手上拿着一只只剩四分之一的洗手液问小朋友),小朋友,请看一看我手上的洗手液。

幼:用了很多了(只剩一些)。

师:洗手液之前是满满的,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剩一点点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洗手时,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剂一点点。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块。

师:现在老师告诉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净,小朋友剂洗手液时,只要剂一颗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啊?)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长得怎样的。

基本部分:(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用纸折成的小兜,把一颗白豆和一颗眉豆,放进小兜里,教育幼儿双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师:小朋友,你们要照顾好这两颗豆豆,不要把他们弄不见了,等一下会有更好玩的。

师:现在老师发给小朋友两颗豆豆,请问哪位小朋友知道哪一颗是白豆。(白豆放左边,眉豆放右边)

幼1:(用手拿着一颗豆)这一颗。

幼2:是这一颗。

师:请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边的那颗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们能说一说他的样子吗?

幼:圆圆的,白白的,小小的。

师:很好,白豆是圆圆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样大小。小朋友们知道白都可以做什么?

幼:煲汤、煲粥、煮菜。

师:小朋友很聪明,其实我们喝的豆浆就是从白豆里榨出来的。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白豆,知道他长得胖胖的,白白的,可以榨豆浆。你们想想再认识另一颗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边的那一颗啊?)

师:请小朋友把白豆放进小兜里。

师:小朋友,你们有看到一颗皮肤也是白白的,还有一条弯弯的眉毛的豆豆吗?

幼:看到了。

师: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同?

幼1:眉豆有一条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较长。

师:小朋友很聪明,眉豆和白豆是不同的,眉豆有一条弯弯的眉毛,他的皮肤是牛奶的颜色,身体比较长。

师:小朋友还记得白都可以干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那么,你们只都没都可以做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可以用来煮八宝粥,但不可以榨豆浆,他榨豆浆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宝粥的时候就见到眉豆了。

四、结束部分:

(牛奶瓶上写着幼儿的学号,老师引导幼儿把白豆和眉豆种在自己的牛奶瓶里)

师: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为她们是种子,如果我们把她们中在泥土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

幼:会发芽。

师:对了,现在是春天,把豆豆种在泥土会发芽,接着会长高,最后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们一起把它种在牛奶瓶里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可以把你喜欢的豆豆种在泥土里,也可以两颗豆豆都种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标签插上去。

五、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情况,每一天观察一次,并画出豆豆一个星期的变化。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8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等特点进行配对。

2、难点:寻找鞋底的秘密,特别是形状:两头大中间向里凹,但两只鞋子的朝向是相反的。

三、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近的大小、颜色、款式各异的鞋子散落放在鞋架上,用布先遮起来,人手一张白纸。

2、欢快的音乐一段。

3、半圆形的座位安排,中间留有空地,便于活动。

四、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鞋子

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娃娃家里的宝宝呀,特别爱漂亮,她每天都要换一双新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他穿了一双很特别的鞋子,一只是大的红鞋子,一只是小一点儿的花鞋子(教师边讲边出示两只鞋子),可是这一天,她非常不开心,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吗?(幼儿猜测,引导幼儿发现两只鞋子的不同)

2、教师小结:两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的鞋子不是一双,所以穿的人当然就不舒服了。

(二)我的鞋子

1、师:那我们穿的鞋子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脚上的鞋子,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鞋子的特别之处。(着重从鞋子的外型、颜色、大小等特点来观察)

3、师:我们穿的鞋子的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也一模一样。除了这些秘密外,它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4、教师提供白纸,引导幼儿观察鞋底的秘密(幼儿可脱下鞋子来看,也可在白纸上踩上一对脚印再观察):如,两只鞋底(或鞋印)的花纹是一样的,鞋底(或鞋印)的形状是两头大中间向里边凹,但它的朝向是相反的。

5、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鞋底的花纹和形状也相同,但朝向相反的鞋子,我们叫它一双鞋。

(三)鞋子配对

1、(出示鞋架和随处乱放的鞋子),师:娃娃家的宝宝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得妈妈找也找不到,还常常把鞋子穿错。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他们家的妈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好吗?可是怎样的两只鞋子才算一双呢?

2、师:我们脚上穿的鞋子的款式、颜色和大小都是一样的,请你也按照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鞋底的花纹和形状以及朝向等特点,把这些鞋子一双一双的配配好,再把它们摆放在座位前。

3、幼儿分散收拾,将找到的两只鞋子摆放在身边,并自由说说为什么要将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

4、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呢?(重点引导幼儿从鞋子的大小、颜色和款式来讲述)

5、师:把两只长得一样的鞋子并在一起反过来朝上看看它鞋底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鞋底的形状和花纹)

6、幼儿观察得出:两只鞋底的花纹是一模一样的,形状也都是两头大中间向里凹,并且所朝的方向是相反的。

7、教师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鞋底的形状和花纹也一样,凹型所朝的方向不一样的两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

8、幼儿相互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放到鞋架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1、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这下娃娃的爸爸、妈妈和宝宝要穿鞋就很方便,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漂亮。

2、平时,我们回家换下来的鞋子也要一双一双的放整齐,下次穿的时候会又方便又快,而且,看上去也舒服。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9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布和塑料不同的透水性能。

2.了解布衣和雨衣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备布衣、雨衣、一块棉布。一块塑料布、塑料桶。

2.用于试水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伞、纸袋等。

3.音乐磁带和cd。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

1.教师:准备好两个塑料桶,将一块塑料布和一块棉布分别固定在桶的上方,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我把水浇在塑料布和棉布上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猜想)

2.请两名幼儿分别将水倒在塑料布和棉布上,幼儿验证猜测。

--教师:桶里的水漏下去了,哪个桶里没有水漏下去?为什么?

二、进一步实验。

1.教师将棉布浸入水中,再拎上来,让幼儿仔细观察水是怎样渗透棉布,再往下流的。

--教师:怎样才能把布里的水弄干呢?(拧、挂起来晒。烘干、吹风等)

--教师:怎样把塑料上水弄干?(抹一抹就干了。当场让幼儿试一试)

三、观察、比较雨衣和布衣。

1.观察雨衣讨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件衣服什么是料做的'?穿在身上什么感觉?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它有什么用呢?

2.比一比雨衣和布衣,讨论。

--教师:这里还有一件布衣服我们来感觉下,它和雨衣有什么不一样?下雨天可以把它穿在外面出门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穿它?

四、猜猜那些东西能装水。

1.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如毛巾、布袋、塑料袋、尼龙雨伞、纸袋等,让幼儿猜猜这些东西能不能装水。

2.请幼儿装水试一试。

活动延伸:

听歌曲,《雨,雨,走开吧》,并学唱。

活动提示:

1.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布和塑料的区别在哪里,引导幼儿再摸摸、看看、比比、做做中感知布和塑料的不同。

2.在实验过程中要用水,建议教师提醒幼儿戴围群和护袖,避免幼儿因为国语专注而把衣服弄湿。

简单科学教案大全(10篇素材参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