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39;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习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习第1题和习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习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39;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3.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学会测量固体的质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质量——物体的一种特性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由物质组成,一个铁锤比一个小铁钉所含的铁物质要多,物理上“质量”是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生活中某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的优劣.

2.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t、g和mg.

3.1kg=1000g,1t=1000kg.

4.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t;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一张纪念邮票的质量约为50mg.

【小组讨论】

1.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2.泥团捏成泥人,形状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3.飞船飞向月球,位置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4.将一铁块加热,温度变化了,质量没有变化.

结论: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师点拨】

1.物理上的“质量”含义,与生活中所指的某某产品的“质量”优劣有区别.

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只看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跟踪训练】

1.质量为1kg的水,全部结冰以后,冰的质量是1千克.如果1kg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则水蒸气的质量是1千克.

2.“解放牌”载重汽车本身的质量是3.8t,合3800千克=3.8×106克;一粒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的质量一般约为200mg,合0.2克=2×10-4千克.

3.一根硬棒,下列哪种情况下其质量发生了变化(A)

A.用车床车光滑,并制成某零件

B.在炉中加热至300℃

C.将棒拉成细铁丝

D.将铁棒带到宇宙飞船上

4.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相比较(C)

A.木块的体积较大,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B.铁块较重,所以所含物质较多

C.木块和铁块质量相同,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一样的

D.无法比较其物质含量的多少

5.试判断3×107mg所表示的质量可能是(B)

A.一朵玫瑰花B.一只羊.com

C.一头大象D.一杯水

学习指导二:质量的测量——天平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109、110页,完成下列问题:

1.买卖食物都要称量食物的质量,通常我们用哪些器材称量质量?

实验室里我们通常用天平测质量,生活中常用杆秤、台秤测质量.

2.观察托盘天平构造,认清天平各部分名称和配套砝码的质量及个数.

1.底座2.横梁3.托盘4.标尺

5.平衡螺母6.指针7.分度盘8.游码

3.熟记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被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称量就是指天平一次可以测量的最大质量,底座铭牌上标注有称量);

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小组讨论】

怎样利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小铁块)质量:

一放:天平应放在水平桌面上;

二调:将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三测: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估计一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大后小向天平右盘依次试加砝码,若所有合适的砝码都用上后,天平仍不平衡,则需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四读:右盘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物体质量;

五收:测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点拨】

1.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静态平衡)或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动态平衡)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要遵循左盘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左物右码)的原则.

3.加砝码应先加大砝码后加小砝码(先大后小).

4.调节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小砝码.

5.读物体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再读小砝码(先大后小),读游码示数应以游码左刻度线为准.

【跟踪训练】

1.一架托盘天平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标尺的左端,下列措施中可以使横梁平衡的是(A)

A.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

B.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C.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D.以上措施都可以

2.用已经调好了的天平称量一只烧杯的质量时,当天平的右盘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稍微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为了使天平平衡,应该(C)

A.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外旋出一些

B.把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里旋进一些

C.把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一些

D.把天平右端的底部垫高一些

3.下图小石块的质量读数为27.2g.

4.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小(填“大”或“小”);若用一个已生锈的砝码去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则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小(填“大”或“小”).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7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8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

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39;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9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书本第43页第2、3

第二节弹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新课标第一网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54——2、3、4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59——1、2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记录表:

物理量

物质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铝块15

铝块210

铝块310

铝块420

采集实验数据,并由学生分析数据

4、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kg/m3(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四、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2、5、6

板书设计:

密度

1、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公式:ρ=m/V

3、单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求质量m=ρV;求体积V=m/ρ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

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39;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1kg=1000g=103g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0×1024kg=6.0×1024×10-3t=6.0×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个大格、个小格、是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3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10m的距离。

跟据=50N×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4

一、走进分子世界

[设计说明]

通过对引言及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

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组织学生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分子运动的资料。

2、组织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及能体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现象。

3、用放大镜看电视机的屏幕,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点评

一、导入

2分钟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5页,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首先看下导语,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

师:大到什么程度?

师:小到什么程度呢?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生:极大和极小

生:浩瀚的宇宙

生:微小的粒子

对语言不够准确的回答,请其他同学纠正,或教师引导。

二、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猜想的探究方法建立物质微观结构模型

15分钟

现象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我手里有一杯纯净的水,用放大镜看水面。

师:根据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可能是由什么构成的?

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

师:究竟哪种猜想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可能,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象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请注意变化的过程。

师:我们来交流在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

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

师:这个现象支持了上述哪个猜想?

师:结合现象解释一下

构成水的微粒之间是有间隙的,构成高锰酸钾的颗粒进入水的空隙,使水慢慢变成紫色。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师:看来通过这个现象我们还无法弄清物质的微观结构,争论在于液体究竟是连成一片的,还是之间有空隙?

现象3: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个实验: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该现象支持了哪个猜想?

师:具体解释一下(请学生回答)

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请学生回答)

生:粉笔颗粒靠在一起形成连续体。

生:水面连续光滑。

生:物质可能是由小颗粒组成的。

生甲:颗粒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

生乙: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观看演示实验

生:水慢慢变成紫色。

生:高锰酸钾颗粒沉入杯底,把一部分水染成紫红色,然后这紫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开来。

生:整杯水都紫色。

生: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我们看到高锰酸钾颗粒进入了水的内部,也可以这样解释,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而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挤进了液体中。

生: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小了。

生: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构成水的颗粒和构成酒精的颗粒之间是有空隙的,两种颗粒在混合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如果液体是连成一片的话,混合后这两种液体的总体积不会改变。

生:模型2

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选2。

如有其他说法,给予肯定和引导。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纠正

请学生举手发言。

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纠正。

请大家思考

请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三、介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钟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这些微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用喷水壶把水分成一滴一滴的,一滴水能否再分?能分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分?分到什么时就不再是水了?

师: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上述三例只是其中的一些。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性质了。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四、利用显微镜收集到更多证据支持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观看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分子结构图

5分钟师:以上我们从宏观现象出发建立了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而实际上我们凭肉眼能看到物质的内部吗?

师:假如能看到,这个模型将更有说服力。

师:来看一些图片,这是通过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植物细胞,细胞之间是有空隙的,细胞还不是最小的颗粒,要看到分子怎么办?

师:这是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金属微观结构图。

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展示苯分子、蛋白质分子图片。

生:不能

生:利用放大设备

生:利用放大倍率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对图片进行讲解

五、知道分子的直径,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并建立分子模型

3分钟

师:由此可见,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m,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想象一下,如果让2500万个人手拉手站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将绕地球赤道一圈,而如果让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那么这个长度就只有1厘米。氢气分子的直径是2.310-10m,1标准大气压下,1cm3(比划一下,一个食指端的大小)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秒钟跑出1亿个,你们猜需要多长时间?约需9000年才能跑完

师: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从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就可以得到分子模型请学生总结一下。

生: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总结得很好

六、收集分子永不停息运动的实验证据

8分钟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

师:结合实验现象解释一下

师:从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呢?

师:樟脑丸为什么会变小?

师:继续举例。

师:气味分子怎么会跑进我们的鼻子里的?说明什么?

师:从以上这些例子得到什么结论?

生:分子是运动的

生:如果分子不运动,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就不会扩散,水就不会整杯变成紫色。

生:(事例1)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并且闻到了樟脑丸的味道。

生:樟脑丸里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跑到了空气中。

生:(事例2)放学回家闻到厨房传来的饭菜香味。

生:气味分子由于运动从厨房跑到我们鼻子里。

生: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的分子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对语言不准确的表述及时纠正。

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引导

七、收集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证据。

5分钟师:分子会运动,而分子间又有间隙,那物体有没有规则的形状呢?是不是物体今天是一个形状,明天又是个形状呢?

师:分析圆柱体的铅块为什么还能保持形状?

我们再看一个演示实验:把二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在一起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师:说明了什么?

师:如果我继续用劲往里压,能不能把铅块压短?

师:这说明什么?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生:两块铅块紧挤在一起。

生: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生:不能

生:分子间存在斥力。

生:液体很难被压缩。

生:铁棒很难被拉长。

生:-----------

给予肯定的评价。

对不正确的例子及时纠正。

八、小结。

3分钟师:面对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我们是利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作为猜想,再搜集证据进行验证。

师:利用这种探究方法我们了解到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

师:利用分子的模型我们可以来解释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下面请学生读一读课本第28页的图片和文字。

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师:学习和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文中介绍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纳米材料的知识。

生: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的斥力和引力。

学生阅读。

生:固体分子靠得很紧,它们有规律地排在一起,每个分子只能围绕某一点振动。因此,固体有一定地体积和形状。

液体中分子间距离较固体大,它们有规律的排在一起,每个分子除围绕某一点振动外还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因此,液体占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确定。

气体中,分子离得比较远,分子间距离为液体中分子间距离的10倍以上,每个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学生阅读

生:1、纳米材料;

2、现已开发研制出的纳米产品。

师生共同完成。

对回答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正确及时纠正补充。

可以请几个同学一起完成。

九、布置作业。课本29页

[保留板书]

一、走进分子世界

分子模型:

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的斥力和引力。

[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知识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的,比较抽象,教师主要通过活动对物质结构的分析,利用排除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物质结构模型。

2、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模型后,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并能发现一些生活中有关的现象,顺势利导借助课件和实物,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3、学生对本节课了解清楚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以及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教学资源]

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及配套光盘、学习评价手册、物理学习指导用书等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5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复习部分

(1)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特点:(a)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像与物体大小相等;(c)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d)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预习部分:

1、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光路可逆;当光从空气斜射进去水中时个,光线偏向法线,从水进入空气时偏离法线。

2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3.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

现象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它是怎么弯折呢?

个性化教案

现象2:我们都听说过奇妙的海市蜃楼,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时怎么发生的呢?现象3:我们都知道,有经验的渔民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这是为什么?

现象4: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现象5:下雨过后,天空中会出现彩虹,天空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象6: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周围物体的颜色丰富多彩,我们周围的的颜色有什么来确定的呢?

考点/易错点1、光的折射的概念及其折射规律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光发生折射的两种情况: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光在两种介质中仍是沿直线传播,只是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发生了偏折;

(2)不均匀的同种介质,光通过时传播方向不断地改变,如海市蜃楼。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如:∠1。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如:∠2。

注:光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不仅发生了反射,而且发生了折射,所以折射光线的强度弱于入射光线

考点/易错点2、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6

教学目的

1.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教具

教师用:标尺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墨水瓶(自备)、几个相同的硬币(自备)、盛有水的烧杯(100l)。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如图1是在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药品的质量。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并予纠正。(图中有三处错误)

4.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引导学生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根据一般人的习惯是右手操作较方便,而砝码常需加减,所以右手用镊子将砝码轻放在右盘上较方便。第二,课本P7使用方法第3点中指出: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可见,托盘天平的构造决定了物体须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上。

5.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二)实验准备

阅读课本P80第二节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三)教师讲

1.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认真,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2.测量时,怎样才能既准确又快呢?

从两方面启发学生:第一,对被测物体的质量先要估测,减小夹取砝码的盲目性。第二,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时,或测物体质量使横梁平衡时,是否一定要使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才行;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两侧摆动的格数相同是否可行?请同学在实验中有意识的加以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迴视察、指导。着重检查以下几点:

1.爱护仪器的情况。包括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2.是否会调节托盘天平。

3.使用托盘天平是否正确、规范。

4.能否正确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能否将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正确的记在课本P80上。

(四)学生实验后的讨论

1.请两个实验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并简要探讨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2.讨论课本P80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8,习题第1题。

2.制作小天平。做法见书P87的小实验。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教案二

5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7

一、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一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二、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一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一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来试一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一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一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8

学生活动一: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生]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生]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板书]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motion).

(三).参照物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静止的,河水、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船只等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生]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

[生]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生]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他们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

[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因此他们并不矛盾.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生]旅游坐车的时候,如果以车厢作标准,坐着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或大楼作标准,车内的人就是运动的.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标准.

[板书]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referenceobject).

[师]学生活动三:情景模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师]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生]刚才大家说到参照物中有人、有车、有树木、有房屋、还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认为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生]因为我们词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我认为如果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用说”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在运动”.

[生]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参照物比如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

[生]乘这样的电梯向上运动时,以电梯为参照物,假设电梯不动,楼房就在向下运动;如果乘电梯向下时,楼房就向上运动.

[生]如果老师从讲桌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以老师为参照物的话,假定老师不动,可以认为是讲桌沿老师的反方向运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九、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3.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十、作业设计

1.完成随堂练习,完成《同步》。

2.进行小结。

3.按照要求预习,。

十一、教学评价

本堂教学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在机械运动,通过老师的移动,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通过钢笔放在书上推动书移动,讨论钢笔相对书和桌面的运动,这个小实验简单直观,学生可以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不同的结论,这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对于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国古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例如可以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

十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15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5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

通过本堂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物体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参照物的学习上一开始感觉吃力抽象,但经过大量的事例和视频资源,抽象便具体,模糊变清晰,纷纷表示物理学习充满信心,表示要认真学习物理。希望老师多做实验,多准备有趣新颖的视频资料。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19

I.知晓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2.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重点: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具: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等

II.导入激趣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思考、回答

III.合作学习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

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观察实物

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

查看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作业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IV.板书

初二物理的教案大全篇2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理解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功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教材插图

师:两组实验中,分别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

2、有距离S,但力F=0(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

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功的公式: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5板书设计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3、功的计算,和日常功的计算的差别认识,是难点。

9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