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示例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初中教案示例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初中教案示例下载,供大家参考。
初中教案示例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任务
2、知道上体育课要求
教学重点:了解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任务,知道上体育课要求
教学难点:了解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
教具:投影,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老师自我介绍,明确初中生与小学生,初中体育与小学体育的一些区别
二、体育课须知
1明确体育课的目标、任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因病不能上课时,要向老师请假;
2课前要按教师要求,做好上课地点清扫和器材布置工作。要做到轻放摆设整齐;
3上课衣履按学校统一规定,不带金属硬物;
4上课铃响迅速到指定地点(一般情况是11班前面的篮球场)站好队,体育委员要检查出勤率,准时向老师报告;
5要勤学苦练,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完成操练任务。并认真听取老师指导与帮助。
6在练习中不得随意做其他动作,不得任意升降和移动器材。
7在练习时小组长要认真负责,做好组织和保护帮助工作,轮换时要站好队跑步换组。
8课后按教师要求收好器材,并认真完成课外作业。
9一切行动听指挥,跑步、练习要注意安全。跑步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推搡,如发生受伤意外,及时向老师报告
三、初中体育目的
概念: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2、举例说明:20__广州亚运会,运动员。
四、初中体育任务
概念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②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体育作风。
2、举例说明;现代一些体育明星的成长史,如姚明,林丹,刘翔等
五、学生上了初中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推荐一位体育委员。
六、小结。
初中教案示例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自主学习
一、看题目怀古(怀人)诗
二、看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思想情感)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四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课后作业)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思想感情)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课后作业)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诗歌炼字)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合作探究
1、诗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蜀相》诗的主旨
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拓展延伸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39;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初中教案示例篇3
一、一次函数
1、问题导入:
问题1: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5千米/时、己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为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问题2: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己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1)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列出函数关系式、
(2)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各有什么限制?
以上这些问题,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派代表回答、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教师最后总结一次函数的概念、(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结构特征,引出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回答,且互相补充)老师最后归纳:一次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其中为常数,特别地,当时,一次函数(常数)也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1、做一做: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请同学运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老师用多媒体打出题目)。根据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与讨论,得出结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特别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2、接下来教师提问:
(1)观察所画出的四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比较各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能否从中了现一些规律?对于直线(是常数),常数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各有什么影响?
3、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规律:当一样,不一样时,直线方向相同(平行),但没有相同点;当不一样,一样时,都经过(0,)点(相交),但直线方向不同、
4、巩固训练:
(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教师提出问题:①画出图象,看看是否与上面的讨论结果一样;②你取的是哪几个点?和同学比较一下,怎样取比较简便?
(2)将直线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直线向上平移5个单位,得到直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学生到前板演)、
5、对于教材中第42页例2处理,教师先用多媒体打出,并提出问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在坐标轴上取点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结合问题去分析,动手尝试,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对于教材第43页例3处理,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同学们讨论:①这里取的数悬殊较大怎么办?②这个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③这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函数的图象是什么?④在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的图象除了直线和本题的图形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形?你能不能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三、一次函数的性质
函数反映了客观世界中量的变化规律,那么一次函数又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来一起观察大屏幕上函数图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函数的图象),并回答:当一个点在直线上从左右移动时,它的位置如何变化?你能从中得到函数值的变化与自变量的变化规律吗?(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演示点的移动情况,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变化规律理解)由学生讨论出结果:也就是说,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教师板书)
2、请同学们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观察它们是否也有相应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一次函数如下性质:(1)当时,随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2)当时,随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下降;
3、补充性质:(3)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4)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5)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6)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4、对于教材中第45页做一做处理,可以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起着指导作用;对于教材中第45页例4的处理,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审题分析找出题中的己知量,并提示学生:要想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关键是要确定和的值,那么,结合题中所给的己知条件,又怎样来确定和的值呢?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再给出待定系数法的概念,这样学生马上就会理解,从而难点得以突破、在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际问题有关函数的自变量的范围限制、
初中教案示例篇4
【关键词】函数;函数思想方法;初中数学
函数概念,首先出现在初中数学课本.初中课本对函数概念是这样描述的:“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函数概念的出现,开始了变量教学的新起点,打破了在此之前的常量教学的旧格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利用函数概念来解析,利用函数思想方法来处理,甚至对于一些数学难题,一旦用上了函数思想方法,即迎刃而解,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函数概念的教学,重视函数思想方法的应用.
一、函数思想方法的特性
函数思想方法,就是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函数的形式,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并加以研究,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办法.函数思想方法,作为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具有以下特性:
1.函数概念的抽象性引起函数思想方法的复杂性
函数概念,体现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一种对应,也体现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一种映射,在初中数学来讲,则是一个变数与另一个变数的一种关系.什么叫对应,什么叫映射,什么叫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这些抽象词汇,造成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函数思想方法作为函数概念的外延,就显得非常复杂了.一个连函数概念都不理解的人,怎么能掌握函数思想方法呢?函数与图像的亲密对应,引发了数形结合方法;函数的等价变换,引发了化归思想方法;还有其他的,如换元法、配方法、综合法、分析法等.正确认识函数思想方法的复杂性,使教师更加重视函数概念的教学,更加重视函数思想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学的责任心.
2.函数概念的生活性引起函数思想方法的广阔性
函数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函数的具体应用却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函数,我们的每一个生产活动也离不开函数,许多关于数量的科学研究问题,只有引入函数才能表达清楚.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只要引入变量,就可以与函数联系起来,而函数的变化千姿百态,目不暇接,于是,就产生千姿百态的函数思想方法.例如初中数学的路程问题、浓度问题、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解法问题,高中数学体现在生产中的增产节支问题、生产的成本核算问题、一次不等式和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解三角形问题、面积问题、体积问题等,都可以引入变量,转变为函数问题.这一转变,使人们的函数思想方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解决问题思路也就左右逢源.
3.函数变化的奇异性引起函数思想方法的多样性
函数的变化经常出现奇妙的效果,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通过三角式联系得天衣无缝,懂得了这些道理,不上山者能测山高,不过河者能测河宽,就显得不足为奇了.二次函数与抛物线的联系也是如胶似漆,看见二次函数就应该想到抛物线,看见抛物线也应该想到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变化便引起抛物线的运动,而抛物线的运动又使二次函数变得奇异无穷.一次函数与直线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次函数的变化与直线的运动,引出许多美妙的数学问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思维效果.本来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产值最大问题、原料最省问题,还有生产设计问题、最优决策问题,列出了函数,掌握了函数与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那么,解决问题就如囊中取物.
二、函数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函数概念是初中数学概念的灵魂,函数思想方法是数学方法的主线,它能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原则、数学方法贯穿起来,使得数学内容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函数概念和函数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了统帅的作用.数学教师若能抓住函数思想方法这条主线,再把其他思想方法连贯起来,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肯定地说,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1.函数思想方法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函数的概念是动态的概念,函数思想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思想方法,这正符合动态式的数学教学的要求.引进函数概念之后,实现了数与点的结合、函数与图形的结合,还实现了数与形的灵活转换、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灵活转换.我们要帮助学生从局部的、静止的、割裂的认知结构中解放出来,学会运用动态的、变化的、联系的观点来理解数学知识,这乃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正是考虑到动态教学的新理念,于是,应该把体现动态思想方法的函数思想方法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科研辅导等教学环节,只要能用函数思想方法来处理的,都应运用.这需要毅力,需要创造,需要教师从现有教材中挖掘与函数概念有关系的数学知识点,然后考虑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它.
例1若关于实数x的不等式(k2-2k-3)x2-(k-3)x-1<0恒成立,求k的取值范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而是已知这个不等式恒成立,反过来求k的取值范围.这与函数概念有关吗?诚然,不等式的左边可以看做关于变量x的函数,记为y=(k2-2k-3)x2-(k-3)x-1,它的图像是抛物线,按题意,不等式恒成立,也就是说,函数值y恒小于零,则函数的图像,即抛物线总在x轴的下方,并且与x轴没有交点.根据抛物线的这个特点,可以确定,抛物线开口向下,二次项系数a=k2-2k-3<0,又可以确定,抛物线全部落在下半平面,与x轴没有交点,则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Δ=(k-3)2+4(k2-2k-3)<0.这是一次成功的转化,把题意转化为解下列不等式组:
a=k2-2k-3<0,Δ=(k-3)2+4(k2-2k-3)<0
(k+1)(k-3)<0①(5k+1)(k-3)<0②-<k<3.
故k的取值范围是-<k<3.
这个数学问题的解决,确实是运用了函数思想,把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再把函数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最后又把图形的特征转化为另一个不等式组的计算,这样的一条龙似的解题过程相当流畅,不仅充分体现了函数思想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的高度统一,同时也是函数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
例2已知(1-2x)7=a0+a1x+…+a7x7,求代数式a1+a2+…+a7的值.
这个问题初中生能解决吗?初看起来,有点像二项展开式,是高中的问题.按高中知识来做,那就得把左边按二项式定理展开,对比两边系数,分别求出a1,a2,…,a7的值,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就得代数式a1+a2+…+a7的值,难度不小啊!
认真观察一下,这也是一个函数问题.把已知问题看做函数,记为y=(1-2x)7=a0+a1x+…+a7x7.
当x=0时,y=(1-2×0)7=a0=1;
当x=1时,y=(1-2×1)7=a0+a1+…+a7=-1,
所以a1+a2+…+a7=(a0+a1+…+a7)-a0=-1-1=-2.
一个看起来似乎是高中的数学问题,用了函数思想方法,却变成了初中生也能接受的数学问题.函数思想方法的功能不小啊!
2.函数思想方法要与其他数学知识紧密结合
函数思想方法确实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武器,但绝不是万能武器.不是说所有数学问题都能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而是说,凡能转化为函数问题的,就应该尽量转化.这也体现函数概念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紧密结合.
3.函数思想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数学空间,生活中的每一个实际问题大都能转化为数学问题,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可以用函数思想方法来处理.为了强化函数思想方法的应用,更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身边发生的经济问题,学会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
例3数学竞赛队的3位教师和若干名参赛学生准备乘飞机到北京参加全国性比赛,按当地飞机票价,乘飞机往返每人需交3000元.但民航服务站对师生乘坐飞机有优惠的临时规定:第一种优惠方案是教师买全票,学生买半票;第二种优惠方案为师生一律按六折优惠购票.你认为,应采取哪一种优惠方案?
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经济有关的生活问题,采取哪种方案,当然应以节约为原则,哪种方案为竞赛队节约开支,就采取哪种方案.考虑把旅费与学生人数建立函数关系,若设学生人数为x,两种优惠方案的旅费分别为y1和y2,则
y1=3000×3+1500x=9000+1500x,
y2=3000×0.6×(x+3)=1800×(x+3).
y1<y2?圳9000+1500x<1800x+5400?圳x>12;
y1>y2?圳9000+1500x>1800x+5400?圳x<12;
y1=y2?圳9000+1500x=1800x+5400?圳x=12.
当学生人数多于12人时,采取第一种优惠方案;当学生人数少于12人时,采取第二种优惠方案;当学生人数等于12人时,采取哪种优惠方案都可以.
函数思想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这一方法的教学探讨和学习训练,把数学教学推向新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教案示例篇5
课题:
对数函数
(1)——定义、图象、性质目标: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培养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化归转化能力;
3.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体会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难点: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过程:
一、复习引入:实例引入:回忆学习指数函数时用的实例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数是分裂次数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如果用表示自变量,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由反函数概念可知,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这一节,我们来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它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值域为。
2.对数函数的图象由于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的图象与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的图象关于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然后根据图象特征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活动设计:由学生任意取底数作图,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3.对数函数的性质由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见P87表图象性质定义域:(0,+∞)值域:R过点(1,0),即当时,时时时时在(0,+∞)上是增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整理4.应用例1.(课本第94页)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3)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0,+∞)求解。解:(1)由>0得,∴函数的定义域是;(2)由得,∴函数的定义域是(3)由9-得-3,∴函数的定义域是注:此题只是对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应强调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例2.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①②解:①∴②∴
三、小结:对数函数定义、图象、性质四、作业:课本第95页练习1,2习题2.81,2
初中教案示例篇6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____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初中教案示例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内容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教师应充分利用《郑和下西洋路线》计算机课件等,明确地讲解出“西洋”的历史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教师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明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师生共同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薏,但愿海波平”
(1)这是戚继光的话,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
(2)主要事迹是:1561年在台州抗倭(先明确交待抗倭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戚家军抗倭形势》挂图(或投影、计算机课件等),首先阐明“倭寇”的概念,再让学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指导学生观看《戚家军抗倭形势》图,以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危害之深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出示有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明确了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就为正确认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以及更好地评价抗倭斗争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三、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了我国的澳门,欧洲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
4)巩固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走势加以分析。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和时间:从_______年到_________年。
七次下出发点:_____________。
西洋经过规模:率领___________人。
初中教案示例篇8
我从事了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是全体学生。
我相信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加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学生爱戴。这一定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着眼于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达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能。在从教的两年当中,本人就一直在进行教学反思,以求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 ”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除了符合学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平时我还非常珍惜并利用进修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初中教案示例篇9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课型新授课教法研读分析讲练结合教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你知道么?对了,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这是______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______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______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们今天电视、报纸、广播里大力宣传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对,就是"______"具体的说就是: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大家爱看的"特别关注"和"七日七频道"所体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说的仍然是为人民服务。而在半个多世纪前______的那篇演讲说的也是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二)进入新课
1、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______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______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3、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5、教师讲解论据之后,提问: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例证法-----精兵简政
6、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______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______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7、解决课后题
第二课时
补充课外材料,语文读本15册第一单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完满才是人生》。
教学重点: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2、提问:通过通读全文,请大家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归纳中心论点的重点在于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主题句,而这些句子又常常和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和设问句等联系在一起。一般来说,关键句、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题目或篇首、篇尾、段首,一段之中出现在段尾的机会也比较多。那么大家看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二、研读分析《不完满才是人生》
1、阅读材料,扫除文字障碍。
2、提问: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各组可相互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题目,在第1段也有说明,就是"不完满才是人生"
3、请大家找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所用到哪些论据?
第2段中的古诗是道理论据;第3段中提到的汉武帝,唐太宗是事实论据;第4段中的包公、海瑞也是事实论据;第6段中提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事实论据;第7段的是道理论据;
4、那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引证法;引用古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意事常_,可与言人无二三";"伴君如伴虎"等等例证法;列举了古代的许多事例,如汉武帝,唐太宗,包公、海瑞,典故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对比论证:第2----7段从古至今的论述
5、概括能力训练:请大家概括一下3---8自然段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第3段: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包括皇帝。第4段:皇帝手下的大臣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5段:我辈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不完满的。第6段:知识分子在历难得过几天好日子,他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第7段:生活在新社会中也有不完满的地方。第8段:"不完满才是人生"是一个"平民的真理"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归纳并整理全班讨论
作业:一、课后第四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为也在与时俱进。请举出一个在今天新形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实例,并谈谈你的感想。三、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它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它是通过作者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的文章。那么怎样写好这类文章呢?第一、看法要正确。第二、叙事要简明。只要把事情讲清楚,能起到证明看法的作用就可以了。(处理好叙议关系)第三、议论要以理服人。要使自己的议论有说服力,就要学会摆事例和讲道理。摆事例就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讲道理,可以对事情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指导写法:1、提出问题----摆出要议论的问题或某种现象(简洁叙述)2、提出观点----用一句话表述要正确,鲜明3、分析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既可以是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概括事例、史实。讲道理:可引用名人名言,、公认事理等。4、解决问题----怎么做如:小议抄作业我看教师拖堂现象小议考试作弊论中学生网上交友我看中学生上学带手机
初中教案示例篇10
20____年7月,本人从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到如今已从事教育工作五年时间。在这五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感触颇多。
一.政治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很高的课,要想让学生坚定信念学习,就必须叫学生知道学习政治课的重要意义。大多数人对政治课的学习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记能背,就可以把政治课学好,考试得了高分,就可以了。其实,这里存在一个偏差,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的一个关键阶段,初中政治的开设,一个最关键的任务是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到两点: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不仅仅是教学,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自身的修养,对学生不仅仅要帮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且要分析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这就要注重平时多与学生谈心,这是了解学生的第一步。与他们谈心就是谈心,不能带有目的性,随便谈,可以谈家庭、谈社会、谈他们的同学,在谈话中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家庭观。通过谈话了解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通过谈心了解他如何与家人相处、通过谈心了解他们对学习的看法与做法。而分析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金钥匙。通过与同学的谈话,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家访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通过其他同学的反映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通过对这些的综合分析,就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基本情况的大概了解。要知道了解学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每一次的了解后都要做好记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去正确认识学生,掌握学生的变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2.我们要明确,初中政治的教学不仅仅是背诵的教育,它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主意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要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二、政治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很高的课,因而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教师平时要认真分析教材,认真备学生,坚持新课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还课堂于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来完成,先让学生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让学生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其次,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这样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最后,让学生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三维目标。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而教师作为主导,就是要做到及时点评,做好引导和解惑工作。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就没有事了,而是工作难度更大了。老师要宏观调控,这就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有对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更深理解。否则,课堂给了学生,就会一放就乱。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要调控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探讨问题的切题性,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要给予及时称赞。对于讲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总是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将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不要居高临下。
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课上,要让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的,从而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教师真正的起到主导作用。
初中教案示例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
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
问题1: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初中教案示例篇12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汹涌澎湃的音乐声]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有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__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__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①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②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乐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①读出感情;②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③尽情体会。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曲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业
赏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沧海
借积累延展
与诗情共鸣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教后记: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字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学会”为“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误”,实践“正”。这样的“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习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影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认为这是一堂自我感到满意的一节课,但由于教学手段限制,有些内容没能展示出来。
初中教案示例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教会学生利用所给内容提出建议并学会正确应答。Couldyoupleasedosomething?Whatshallwedo、Whereshallwedo?Whydon’twedo…..?Let’sdo……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模拟的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方式与他人沟通,使学生活学活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征求他人意见Shallwe…?Howaboutdoing…?Whatshallwedo?Whereshallwedo?Whydon’twedo…..?Let’sdo……
以及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示范和学生组成一段对话,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活动
(2)练习和巩固:,和学生一起训练Askforsuggestionsandmakesuggestions学习操练单词并结合这些句型进行训练。分组进行操练。
(3)讨论探究:
让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做出小结,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会话。如:星期天约朋友一起去野餐,去旅游。
(4)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提出建议并给出建议让学生总结讨论:提出建议和作出应答都有哪些用法。
五.知识点拓展:
将本课的新单词以及所涉及的句型,用板书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便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所收集的`资料可以在全班交流展示。
六.小结和练习:
正确使用Couldyoupleasedosomething?Whatshallwedo?Whereshallwedo?Howaboutdoing…?Let’sdo…以及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能正确应答:That’sagoodideaorThat’snotabadidea.能使用学过的词,词组和句型来提出建议并学会正确应答
七.作业:运用所学知识编制一段新的对话。
初中教案示例篇14
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初中教案示例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每份质量的碳与份质量的&39;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计算——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随时矫正学生在练习中的出现的问题,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的帮助。
依照例题,严格按计算格式做练习二。
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议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议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李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议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理解记忆。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
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议程式,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为,每份质量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份质量的水。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克二氧化硫.
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4;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克氧气.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
3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克氧气.
4.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克铜.
5.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克氢气.
初中教案示例篇16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2、重点句子的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看几个典故、故事:空城记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谁有关?(诸葛亮)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折射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芒,后人称颂他的诗句更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他的《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2、理解文中诸葛亮对儿子的谆(zhūn)谆(zhūn)告诫,殷殷教诲。
三、生读: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四、初读课文,师指名读,正音。
师出示带拼音的PPT,个别读,齐读。
师出示带节奏划分的PPT,生齐读。
五、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君子的操守、品德,是用宁静来修身养性,用节俭来培养德行。
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安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六、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那这个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他品行高尚,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
七、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修身、治学、惜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八、师试着提示背诵。
九、背诵课文。
初中教案示例篇17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教案示例篇18
教学内容
一、几种不同强度的耐久跑练习。
二、游戏——“搬运轻伤员”。
教学目标
1、参与目标:通过活动,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并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2、运动技能目标:让学生获得锻炼心肺功能的一些方法及搬运伤员的技巧、
3、心理健康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
4、社会适应目标:建立和谐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能力。
5、通过自由引导,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
课的部分学生学习与活动形式时间次数队形教师指导
导入常规
1、体育委员,检查人数、服装;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课的内容、目标;
4、安排见习生及安全教育3分。
五列横队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身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
1、篮球的`传球配合;
2、“抢球”;
3、“闯关”;
4、“跳圈”;
5、“跳竹竿”8分~10分分组。
练习
1、提前一节课要求每组学生各自编或收集一个游戏,进行热身运动(由各小组长负责)。要求:活动人数多,运动量适中,强度较小。有趣味性,适合本组同学。
2、引导学生分组并参与游戏活动。
3、引导学生在原有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改进练习方法,增加趣味性。
一、耐久跑
1、对角线变速跑(80m+40m×6)
方法:学生一路纵队在一长方形场地进行对角线快跑,边线慢跑的变速跑练习(如图)。
要求:快跑用70%—80%的速度,而慢跑可以很慢,但必须是跑动的,不能走路。
适合对象:此练习强度较大,适合体质和心肺功能较好的学生。
2、6分钟跳长绳练习
方法:学生8—10人为一组,两人摇绳(或请见习的同学帮忙),其他同学成一路纵队站立于一摇绳同学的一侧,跳跃过绳跑道另一摇绳同学的一侧,依次进行“8”跑动。
要求:每位学生必须紧跟前一位学生,两位学生之间尽量不让绳轮空。绊绳或空绳的学生交换摇绳者。
适合对象:此练习由于人数被限制,所以练习强度也较大,适合于体质较好和跳绳技巧较成熟的学生。
二、“搬运轻伤员”练习
方法:由1—2名同搬运一位伤员(只是脚部受伤的轻伤员),由甲到乙地(30m),搬运伤员者留在乙地,伤员从甲地快速跑回乙地的队伍后,第二组搬伤员者起动,依次进行。
要求:
1、搬动伤员的速度要快、省力,并且安全、舒适。
2、搬运轻伤员的方法及人员安排由本组同学商量后决定。
1、教师简述练习项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身体素质选择练习项目。
3、根据学生的选择项目,进行分组,设立小组长。
4、由小组长带领各组的同学到指定的练习场地进行练习。
5、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同时帮助引导学生解决运动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运动伤痛。例如:腹痛等,告知学生耐久跑中正确的呼吸方法。
初中教案示例篇19
《生命在你手中》主题班会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知识竞答、讲身边事例、演小品、学习交通规则条例等方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2.形成学习、宣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3.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或图片。
2.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3.选好主题班会课的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主持人(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吗?
(生齐答:生命)
主持人(男):对,就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
主持人(女):为了使我们更加健康安全地成长,
主持人(男):为了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
合:我们精心筹备了今天的“生命在你手中“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和配合,让我们一起预祝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活动一:交通知识竞赛
主持人(女):生命在你、我、他,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如何才能牢牢地把握祝我们的生命呢?交通安全知识知多少竞赛现在开始。
1.简答题
(1)交通讯号有哪些颜色?都有什么作用?
(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
(3)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
(4)什么灯亮才可以走?
(5)行人、行车应靠哪边走?
(6)我国把每年的哪一天定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我国第一个安全教育日是何时?
主持人(男):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标志吗?(出示几个交通标志:直行、向左转弯、禁止行车、禁止通行、向右急转弯、两侧变窄、左侧变窄、安全出口等)。
活动二:身边交通事故案例大家谈
主持人(女)1.畅谈身边或自己知道的交通事故案例。
2.你听了这些案例之后,有何想法?
(自由发言)
主持人小结: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不容忽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交通规则,并要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摘要,深化主题)。
活动三:演小品,试体验
主持人(男):接下来我们请李浩、张雨生、李文庆、卢周伟、张浩杰、魏晨阳、崔佳乐这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个小品)。
1. 演小品:一农用三轮车载多人回家,在乡村小路拐弯时不慎翻车,学生A不行右臂折断,造成终身残疾。
2. 试体验: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会给我们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交通事故得学生A带来的不便规则:先请同学们站起来右手不动,一分钟之内将自己的上衣脱了再穿上。
3.思考:由于伤残,有的人不能正常生活,有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4.学生自由发言。
四、班主任小结:
主持人:请班主任总结本次班会。
师:同学们,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交通规则,要求大家不仅仅是说在嘴上,记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付诸在行动上因此,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强化交通安全意识
2.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1)行走时,要走人行道,要是没有行人道的时候靠右走。
(2)乘坐交通工具时,一定要等车停稳之后再上下车,不要拥挤车辆行驶中不得将头、手等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窗外。
(3)骑自行车时要注意双手握把,靠右慢速行使过马路时要下车推过去。
通过这次班会,我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做一名安全使者,将安全的种子传播给每一个人,让全社会永远铭记:生命在你手中!
五、作业:
请你写出这次主题班会的心得体会。
初中教案示例篇20
一、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习惯。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有关。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呢?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平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和__等因素有关,与__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试一试>把一未开封的桶装水横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个费力?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__。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
1.摩擦力对于人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试一试举例说明。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小结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__、____;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__、__、__。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2)轴承中装有滚珠;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4)鞋底的花纹。
<活动3>说说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