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内容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中教案内容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初中教案内容怎么写。
初中教案内容篇1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3条高。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特性:1、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4、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6、三角形的分类:
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7、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8、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9、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10、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直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钝角。
1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
15、图形的拼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6、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18、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19、密铺: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正六边形等。
初中教案内容篇2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nǐ)遨游(áo)
严谨(jǐ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
(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初中教案内容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人教版初一下册历史教案
初中教案内容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新的学习环境、新同学与新的班级
2、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
3、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二、【重点】:
认识新环境
三、【教学难点】:
珍惜新友谊
四、【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讲解法;讨论法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
1、当你踏入中学的校门,你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你喜欢现在的学校吗?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吗?
小结:初中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新的学校,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也许我们还对过去的伙伴依依不舍,但更应高兴的是,我们又结识了许多新的老师和同学。我们将在这个新集体__同学习、共同生活,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珍惜新友谊
同学们怎么样才能尽快地熟悉起来呢?我们将要进行“破冰行动”,让大家尽快熟悉起来。
游戏方法:老师任意让一名同学站起来自我介绍及简要说明他与本班第一个同学的认识经过,下来是被提到的同学以此类推,5分钟后第一环节结束。第二环节比赛看谁记住刚才提到的人名多。
注意:其中一组介绍的时候,其他组的同学也要认真记住自我介绍的同学的名字,不可以记在本子上。
算一算你记住了多少新同学的名字?他们是谁?
小结:在我们这个新的班级里,有这么多新的同学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让我认识你,也让你认识我,从记住对方的名字开始,大家就成为了好兄弟,好姐妹。
(三)、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四)、学习新课程
(1)明是非,即明白成长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2)表达是非,即应对考试
2、想不想学好本门课程?为中考,拿满分
3、如何学好本门课?
谐音(贝多芬,马克思)
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同学,结交了新的朋友,老师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各尽其能,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可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初中教案内容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基本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通过猜谜和了解学习历史的作用,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有利于以后教学。
3、学生能够明确历史社会课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包括上课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标准。
教师自我介绍(拉近师生距离,出自南浦)
环节一、浏览课本,了解内容。
1、学生浏览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找出七八年级教学内容最大的不同和联系。问题:浏览课本目录,找出七八年级教学内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有何联系?
2、教师对学生进行看书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3、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教材的基本结构。
第一单元
导语
第一课
第二课
探究一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附录
环节二、了解作用,产生兴趣
1、猜谜游戏
通过猜历史类谜语,促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晋室东渡(猜一历史人物)——司马迁
秦桧乞和君王意(打一常用词语)——拜金主义
太白全集(打一清代人物)——————李鸿章
湘云笔录(打一史学名著)——————史记
全是山东兵(打世界古代一国家)——————普鲁士
诸葛入蜀废旧法(打一世界近代史名词)———————————明治维新
勤劳去百病(猜一历史人物)——辛弃疾
泰山腾空(猜一历史人物)——岳飞
全班考上大学(猜一历史人物)——毕升
脱离险境(猜一古地名)——临安
刚交十二月(猜一历史人物)——方腊
木兰无长兄(猜一字)——歌
绝非假冒(猜一历史人物)——(宋)真宗
通过分析时事材料,了解历史古为今用的作用。
初中教案内容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实验准备】
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板块Ⅰ引入: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电脑显示图片资料)
①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
②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③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点评】
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水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质了,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生熟悉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的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点评:教师应用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探测的最新工作进展,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感知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①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侯,航运、旅游……
【点评】
教师先从具体的事例——新疆葡萄入手,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然后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两种存在形式,当然,“结合水”只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交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使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体会出水的无穷价值,而且把爱护水的这一价值观也寓于其中。
板块Ⅱ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内容4:猜测水的组成
师:给出水的化学式——H2O,请学生猜测水的组成。
生(可能作答):由H2和O组成,由H2O组成,不知道,……
师:介绍电解水简易装置,接通电源。
生:看到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慢,负极快。
师: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水蒸气还是其它气体?
【点评】
猜测是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则是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这样为下一步探究开发了素材,也激发学生探究欲。
内容5:(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师:指导阅读P45-46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生:阅读。
师:我们一起推测一下拉瓦锡设计实验前的想法。
生:讨论。
师-生:既然“易燃空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那么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得到“易燃空气”;如果能设计一个方案从水中得气体,并证明它是“易燃空气”,那么也就证明了水的组成了。
师-生:从上述思路中我们可以整理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师:我们的实验正是按拉瓦锡的思路进行验证。
初中教案内容篇7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初中教案内容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初中教案内容篇9
《蜡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瓦砾(w?lì):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gōng):弯身行礼.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垂:流传。
颤巍巍(chàn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珍藏、珍爱、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习
初中教案内容篇10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②Na2CO3③H2④CaO
⑤SO2⑥KNO3⑦KCI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初中教案内容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__、石块、木块、水、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__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__.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幻灯片出示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初中教案内容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充分利用资料、图片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思考、自主感悟
【教学过程】
列举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属于文化现象。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旁听一次听证会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初中教案内容篇13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4-5段。
2、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4-5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4-5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学习描写方法)。
(一)先学。
1、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都能把全文正确地翻译了。那我们现在又来继续自学,请看自学指导(投影显示),同学们,看全文并思考为了写口技艺人的“善”,作者是如何生动地描写的?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指名学生回答。
2、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3、教师则边听学生的回答边适时、引导并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4-5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3、学生齐背第4-5段。
4、互背。
5、指名背。
初中教案内容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提出问题】从卡片中找出哪些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哪些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并进行分类?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提出问题】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除了要知道该化合物含有的元素种类及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提出问题】KCl、Fe3O4分别如何读?,对于简单的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如何读?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39;知识内容。
四、板书设计
初中教案内容篇15
【目标要求】
1、知识:知道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2、能力: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并依据角色的转换而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对自己负责,也能够对他人负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己责任的明确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社会负责的人心存感激。
【预习导学】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指。
2、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于,可以来自
3、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尽到自己的,才能,。
4、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及重要意义?
5、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
【问题探究】
1、小品表演(引言的内容)
提问:①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②你认为应该由谁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③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2、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
思考:①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感到自己的责任也在逐渐增大呢?
3、责任的含义
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当中选择一个角色,探讨在这个领域中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填写在表格中。
②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选择一个领域,女生说应该做的,
男生说不应该做的。
4、地震问题
①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分别承担了哪些责任?
③总结:人们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5、责任的几种来源问题
①教师讲解责任的几种主要来源。
②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活动材料后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
6、生活中的角色
①每位同学准备五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现在所扮演的五个主要角色
②将全班分成前后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五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③按照课本活动步骤各小组依次进行
④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活动后面的6个问题,请部分同学谈自己的感受
7、生活中的责任
提问:在你当前生活中①有哪些责任是你独自承担的?②有哪些责任本该由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③如果我们不承担这些责任,会有什么后果?
【例题精析】
(20__年武汉市)“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敬业奉献模范”从20__年首次评出的53名全国道德模范身上,我们对责任有了进一步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只有人人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任,努力做负责任的公民
A.①②③B.①②④④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做好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掌握好责任的含义、来源、角色与责任的关系、如何做好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等知识点。在本题所列四个选项中①②④想说法正确,符合题意,③项说法错误,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的责任也不同。故答案选B。
的正确做法是()
①现在是学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②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③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④如果与同伴一起做了错事,也不要推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②要自觉承担责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相同的责任
【目标检测】
一、判断:
1、在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2、自觉承担责任只是指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用合理的合法的方法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4、我对自己负责,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5、负责任就是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完,别人怎样与我无关。()
6、承担责任是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做法中属于你应该做的事情的是()
A.传播他人隐私B.抄袭他人的作业C.违反课堂纪律D.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承诺表现在()
A.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B.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C.家庭生活中D.工作中
3、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首先应该是()
A.对自己负责任的人B.社会地位很高的人C.经济实力很强的人D.公而忘私的人4、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发现一个男青年偷一位老大爷的东西,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做法是()
A.向周围的大人求援,共同抓住小偷B.寻找机会,告知司机
C.记下小偷的外貌特征,及时报警D.和自己没有关系,没必要去管,保护自己要紧
三、简答:以下情形你会怎么做?理由是什么?
(1)今天轮到你的小组打扫卫生,刚好有一部好看的动画片。
(2)你乘坐的公共汽车靠站后上来一位老大爷。
(3)放学回家,见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着晚餐。
(4)你的同学小明与小刚相约第二天旷课去网吧玩游戏,也邀请你参加。
【课后训练】
一、单项选择: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责任是相同的
B.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C.我们一生中扮演着相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D.别人做了错事我们也要负责
2、(20__泰州中考)“幸福源自你开始考虑自己以外的人和事。”这说明()①负责任的人能获得实际利益②负责任的人能增长才干③负责任能铸就我们高尚的民族精神④负责任能培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20__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观察漫画“谁的责任”,它告诉人们()①在社会生活中,责任常常无法确认
②在责任面前,不应该逃避和相互推诿
③负责任需要付出精神和物质的代价
④要自省自律,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4、“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句话对你的启示是()
A.人生最重要的责任莫过于让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
B.人生最大的任务就在于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负责
C.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D.只要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不必在乎别人说什么
5、下列初三几位同学的行为中,体现了“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是()
A.该小杨值日时,他总喜欢委托他人
B.碰到学习上的困难,小栋经常向老师或同学求教
C.每次做眼保健操时,小沁都会抓紧时间赶做作业
D.小文在家总是借口学习任务繁重而不做任何家务
6、一位母亲携4岁女儿到朋友家做客,女儿在端茶喝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母亲很快用手帕擦去泼在桌上的茶水,然后对女儿说:“你去向阿姨借一个盘子,把打破的碎片捡起来,然后再向她道歉。”你如何看待这位母亲的做法()
A.母亲应对女儿严加训斥,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B.孩子太小不懂事,母亲应该代替女儿向主人道歉
C.母亲的做法虽然没错,但对4岁的孩子起不了作用
D.母亲不仅尊重女儿,而且有助于培养她的责任感
二、情境体验:
小峰经常约同学出去玩,但他总是不遵守约定时间,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临时有事”。星期天,他又约几个同学星期天一起到公园去玩,并说九点钟在公园门口见面。这时,几个同学私下议论。
甲说:“不去,谁让他经常不守时。”
乙说:“去吧!不过我们十点到,让他也尝尝等人的滋味。”
如果你是被小峰邀请的同学之一,这时你的意见是什么?如果小峰这次又不守时,作为他的好友,你准备怎么劝他?
三、材料分析:
“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20_年感动中国人物金晶勇敢地用残缺的身体保护了奥运火炬,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请依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回答:
(1)金晶作为奥运火炬手承担了什么责任?这一责任的来源是什么?
(2)在你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自已认为扮演得最成功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
其中关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行调查结果如下:老师认为最重要的品行前五名依次是责任感(25%)、勇担过错(21%)、守信(18%)、平等待人(11%)、进取心(9%);家长认为最重要的品行前五名依次是勇担过错(18%)、责任感(15%)、守信(12%)、进取心(8.8%)、平等待人(6%);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品行前五名依次是守信(22.5%)、责任感(20%)、勇担过错(17.6%)、进取心(11%)、平等待人(6.8%)。
(1)勇担过错、守信与责任感有什么关系?
(2)上述调查结果共同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三种不同的调查对象会有如此一致的认同?
初中教案内容篇16
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理解我们的老师》,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共7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理解我们的老师》是苏人版八上第四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在第一框“了解我们的老师“的基础上,本框进一步“理解我们的老师“,从而为第三框“尊敬我们的老师“作好铺垫。引导学生懂得:老师也是普通人;处理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把老师当师长、当家长、当朋友;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教材在这一部分安排了三个“探究“,从个人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到主动与老师沟通,再到组织小组或班级的主题活动,层层递进,达到增进与老师感情交融的目的。本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和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学生心目中的老师的形象应该是高大的,但老师的做法在那么多学生的心里不可能都得到认可,因而,师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善于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但在日常学校生活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和学生个人的个性特点的影响,有些学生不善于以积极的方式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是为了体现学科特点。)
培养尊师、敬师的情感,学会通过有效方式主动与老师沟通。
知识与能力:
1、全面的理解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在老师处理问题可能有偏差或失误时,记住“老师也是普通的人“.
2、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与教师交往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老师,学会与老师沟通。
难点: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亲身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方法会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有所取舍。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期待着老师温柔的目光投注在我们身上。
讨论交流: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目的是利用讨论交流快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
2、新课教学,分六步进行。
第一活动:实话实说
鼓励学生将自己实际遇到的师生交往中的困惑,感受和经历大胆地倾诉出来。例如:老师偏心好学生;老师拖课;老师对学生的穿着打扮看不惯;被老师误解;老师态度简单粗暴;有些老师喜欢找家长;对老师讲课速度不适应等。老师耐心倾听,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你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的?请另一同学评价你和老师的做法。通过同学的评价,你现在又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一活动,结合学生亲身感受,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事实上老师也是普通的人,老师也有甜酸苦辣、有个性有脾气、有昨天有明天。老师也有被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还有哪些有待改进、完善和提高的方面,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活动:小品表演
设置一师生冲突情境材料,让学生表演。请表演学生和老师的学生分别谈谈感受。这一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换个眼光““换个想法““换种态度“看待老师的做法。这样处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第四活动:小辩论
学生讨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点。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的师生关系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其内涵更加丰富。把老师当师长、当家长、当朋友。
第四活动:小调查
(1)最让你难以忘怀的表扬是什么?老师为什么表扬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2)最让你难以忘怀的批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批评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3)老师在批评的时候,也许当时他在想(说出三个设想)
通过谈感受,让学生自觉反省自我,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老师表扬和批评。知道受到表扬时,该怎么办?受到批评时,又该怎么办?通过对老师想法的设想,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五活动:露两手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课,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这时,教室后面,有人大叫一声,老师很生气,点名批评了小明。其实,不是小明叫的,小明很想和老师解释,却不知怎么说?作为你的同学,帮他出出主意,怎么和老师解释?
英语老师总是拖堂,急得下节课的数学老师在外边团团转,害得同学们连厕所都顾不得上。你是英语课代表,大家委托你去跟英语老师“谈判“,你敢去吗?你怎么和老师“谈判“?
这一设计,侧重于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尝试主动与老师沟通,提高与教师的交往能力。
第六步:课堂小结
本环节是这样安排的: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同桌之间分享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在认识上有哪些提高?在行动上有什么打算?老师在一旁指导并总结归纳。对待老师的正确方法:换位思考;自我反省;原谅老师错误;主动与老师沟通。
作业布置:老师,我想对你说。(请你现在给老师留言,它可以是一句真诚的的感谢,一句赞美,一个祝福,一个心愿,一点歉意或者一个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对自己认知结构的梳理。
板书内容:
理解我们的老师
老师也是普通人
处理好师生关系,把老师当师长、当家长、当朋友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初中教案内容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毒害下的必然产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有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
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提示: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
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初中教案内容篇18
课前准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四、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初中教案内容篇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
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这是因为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初中教案内容篇20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毛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