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怎么写。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和教案格式

【教材解读】(包括学习内容分析,考试时不写)

【设计理念】(考试时不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教育。)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翻译

【课时】

1

【教学过程】

导课

1、《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2、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3、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文章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翻译。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39;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欣赏狗尾巴草的图片,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4)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我”是怎么解决的?

    C、结果又是如何?

    D、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景、人、情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意象和意境的含义。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奋发向上建功立业的情怀。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意象的赏析来鉴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日常的情感积累,考察“意”与“境”是如何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的。

    2、通过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的了解来把握诗歌的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把握意象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

    2、讲读教学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引出对诗歌赏析的三个层面: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骆宾王的《咏鹅》来讲解意象与意境的概念(出示《咏鹅》图片)。

    个体整体

    意象意境

    情景交融的景和物整首诗的意象构成的境界和氛围

    二、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意境

    1、播放录音(听朗读谈感受)

    2、学生集体朗读,找出诗中意象以及象征意义。

    高耸的山,辽阔的沧海,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丛生的树木,茂盛的花草,洪波海浪,秋风,日月。

    作者对这些意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呢?这些意象的组合能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3.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的心情:心情愉快,自信乐观,建功立业的&39;雄心壮志更加强烈,

    4.风格

    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缘情”的文学主张。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建安风骨”。

    (出示板书)

    自信乐观雄心勃勃

    背景

    打完胜仗

    登高望海

    雄浑阔大,气势不凡

    意境

    风格

    慷慨悲凉

    质朴刚健

    充满生机气吞万里

    意象

    大海高山

    草木日月

    他的雄心勃勃正与大海的气吞万里的磅礴气势相契合,他的奋发乐观正与草木的生机勃勃相吻合,情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检验对意境、意象和主观感情的把握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答:舟、烟渚、客、旷野、低树、江、月。

    2、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

    答:孤寂、悲凉等。

    四、总结

    通过观沧海的学习,我们知道要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我们应该从意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或者诗眼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意境。

    [教学反思]

    上完《观沧海》这一课后,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在反复的修改调整中,我就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总结出如下规律:

    1、讲解知识要从形象到抽象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同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开始我是从抽象到形象来讲授这一知识点的,结果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知道记笔记,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我改动原有方式,授课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时间

    在上完课后,我感觉这次课最不尽任意的地方就是有点头重脚轻,前松后紧,前半部分花的时间太多,结果到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完成,只能放到课后完成。

    3、备课要充分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观沧海》这首古诗,从传统的观点看,认为都是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但是我在备课时,在翻阅背景材料时,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偏颇,不过我想可能学生不会提到,也没仔细考究,结果在上课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却想到了,此时我凭借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给了这位学生适当的合理的引导。

    4、要激发学生积极性

    说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实际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当别论了。此次开完课后我对这一问题起先也没考虑,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气乎乎的跑到我办公室,跟我说那次上课打击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时我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他准备好了问题我没问他,由此事情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应该跟同学进行不时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的信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练习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要有可检测性,此次开课中我也设置了一些小练习,但是在上完课后,我才发现我的练习与目标有点距离,练习稍稍高于目标,练习中涉及的内容过宽过多,结果却使的目标有点淡化,在教学中出现了第二个难度高峰。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还应该讲究结构的完整,重点的突出,难点的强调,内容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节课上好。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0

    内容预览:

    初中作文教学专题系列训练教案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3、小结:切题的提升要诀是:

    第一,认真审题。一是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两部分,决不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

    第二,提前规划。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好文章的立意、结构、材料、顺序等,写好提纲。

    第三,及时补救。每写一段话后,要审视其是否与主题和提纲相符。如果发现离题,要迅速截住上面的话,并转移到中心话题上来。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有人说岁月宛如一首歌,有人说生活宛如一首歌,有人说亲情宛如一首歌,有人说快乐宛如一首歌,还有人说苦难宛如一首歌……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写出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你以“宛如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说明: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抽学生作文评讲。

    八、教师总结:主要总结这次作文训练的得与失。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1

    我选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6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王宁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向李小青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的好思想,为大家服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字容易写错。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0《我选我》,理解“选”(选举、推选的意思)。

    齐读课题。提问: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下面你们就轻声读课文,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今”、“林”的韵母是前鼻音,“名”、“让”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1/212下一页尾页

    四、教师示范(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请学生说一说:“我”是谁,他为什么选自己当班上的劳动委员。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齐读第1自然段,指名说说这段讲了什么:班上的劳动委员李青转学了。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由轻声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

    (1)当林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时,为什么教室静悄悄的?

    (2)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3)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

    学生读后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先理解前两个问题。(“静悄悄”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说明大家对补选劳动委员这件事很认真,都在想该选谁劳动委员。“愣住”的意思是遇到没有想到的情况时呆住了。大家愣住的原因是王宁的发言大家都没有想到。因为一般选举总是选别人,难得有人选自己。)

    指导朗读。“选谁呢”要读出思考的语气。“教室里静悄悄的……”要读得慢而低,显示出教室里很安静,大家正在思考问题。“我选我”,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让学生多读王宁的话,体会他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①王宁和李小青是好朋友,非常想学习李小青爱劳动,爱集体的优点;②王宁有信心,有决心,能做得像李小青那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指导朗读。老师的`话要读得和蔼可亲。王宁的话要读得诚恳、坚定。

    3.有感情地朗读课第1-3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4.齐读第4自然段。讨论: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全班同学想念王宁一定能当好劳动委员,大家用掌声表示赞同和鼓励。)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齐读、分小组赛读、个别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2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亦未寝()

    藻荇()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3

    【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毛泽东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毛泽东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二)背景介绍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在上面的画面上出现以下文字)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导学达标

    (一)诵读感知(16分钟)

    1、指导朗诵

    自读——指名读——听“配乐朗诵”——齐声朗诵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③齐声朗读时要求尽量模仿“配乐朗诵”,要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并记下面词语的意思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①须晴日(等到)

    ②红妆素裹(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③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⑤略输、稍逊(差,失)

    ⑥文采、风骚(指“文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⑦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整体感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思考回答:

    ①读、听后有何感受?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指导学生理解并赏析“上片”(17分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③读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未冰封时大河波涛滚滚的景象,感受到了雄壮的气势。

    ④读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披雪的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感受到了山原活泼,奔放。

    ⑤读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感受到了雄伟壮丽,娇艳美好。

    (三)小结“上片”(4分钟)

    思考小结: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北方的壮丽的雪景的?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和景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一边引导学生归结一边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结构示意图”)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实写

    北国雪景详写望:长城、大河、山、原

    虚写看红装素裹景

    三、结束语(1分钟)

    下节课我们再“咬文嚼字”地来品味一些词语的妙处,并来学习这首词的下片,看毛泽东是如何来评论古今英雄人物的。

    材料类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沁园春。雪》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⑶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情意目标:

    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⑵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

    (点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

    二、抓重难点,自主感悟

    1、检查预习:

    作者几经过鸟的天堂?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哪些段落写榕树?哪些段落写鸟儿?

    2、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榕树与鸟儿这两个部分。

    (点评: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明确目标。)

    3、自主学习:

    自学,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写上你的感受。

    (点评: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汇报交流,研读课文

    1、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点评: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多样感受。)

    2、师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3、指导朗读。

    (点评: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体验,运用语言

    创设情境:

    小画眉了兴奋地唱着,它会唱些什么呢?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点评:1、开发学生上潜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2、因材施教,创设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五、珍爱生命,保护环境

    1、创设情境:

    说说树与鸟的关系。

    2、激发环保热情。

    (点评: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布置作业

    1、口头:

    朗读课文。

    2、书面:

    抄写喜欢的句子。

    3、实践: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份导游词。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

    大美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5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6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

    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

    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

    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

    (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

    (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

    (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7

    本期课程《初中语文提问的设计与生成》,主讲教师杨美俊,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听了杨老师的课后,我颇有收获。

    正如杨老师所讲,教师在备课时,主问题的设计是不可少的,而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求老师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把文本读懂读透,教师尽可能去揣摩学生在课堂里可能会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胸中有“丘壑”,课堂就活了。

    今年春天,县教研室杜主任要求我去龙泉中学讲示范课,我选择讲《那树》。我当时特意把文章多读了几遍,力求读懂读透。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1。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我还要求学生用“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回答。这是一个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学生不可能用“是”或“不是”来做简单作答。

    这样,学生就必须在全文中搜索答案,要么用原文回答,要么简单概括作答。我认为,学生认真做完本题之后,会对大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事实也确是如此。

    主问题:2。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大树态度如何?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人们__(感激……)大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作答。这也需要学生逐段看课文,学生认真回答本题之后,会把人们分成赞成砍伐、漠视(也就是无所谓)、不赞成砍伐三类。

    在那次示范课上,这两个主问题让学生观点得以表现、情感得以流露、表达能力得以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课堂提问对语文教学而言,真的是功不可没。

    是啊,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8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熟悉情节。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概括小说的几个环节,说不全的其余同学补充:

    生1:小说开端围绕三级青石板台阶,写了青石板台阶的来历,青石板台阶给家人带来的方便,以及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片断。

    (师板书:三级青石板台阶)

    师:父亲的一句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哪句话

    生:“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

    生2:小说之后着重写了父亲为建高台阶而做了认真而漫长的准备。

    (师板书:准备建造高台阶)

    师: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3: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回一块瓦,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忙时种田,闲时上山砍柴卖钱,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师:故事的高潮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4:写父亲修台阶时的兴奋和喜悦,以及台阶修好后的怅惘。

    (师板书:建好九级新台阶)

    师:台阶建好后,父亲应该尽享他的收获和喜悦了,小说是这样写的吗

    生4:不是,写父亲建完了九级高台阶后身体累垮了,连一桶水都挑不动了,父亲非常难过,他老了。

    (师板书:父亲老了)

    四、精读小说,分析人物。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的&39;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

    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大家看要求:(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1: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2: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的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2: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2: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的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

    生2有感情的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3: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是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做怪呢

    生3:┅┅

    生4: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他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的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4:谦卑

    (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5: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6:“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彻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这看出了父亲的什么心理

    生6: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

    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6: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6: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师板书:坚忍不拔)

    五、尝试写作

    师总结过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内的细胞,人失去了细胞,将失去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生答:有)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写作展示,师生共评: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19

    教学目的

    感悟民族的胆略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揣摩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交流网上“考察”南极的收获。交流话题“说说你所知道的南极”。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2、用心阅读,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课堂活动

    女画家在南极生活了两个月回国了,请你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她,那么你该设计那些问题?作为女画家你又该怎样回答呢?

    (1)设计问题及答案

    (2)活动过程:男同学扮演记者,女同学扮演女画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画家体验到了怎样的南极生活?-------------艰苦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表现艰苦生活的具体内容吗?

    (1)学生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3、你读了课文对文中所写到的南极人,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探究,体会感悟南极人的精神风貌.)

    (1)阅读思考,勾画批注.

    (2)交流阅读感悟

    4、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精神的?

    学生朗读相关的句段,画出自己喜欢或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初中教案语文怎么写篇2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9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