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2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3
教材分析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学情分析
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
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难点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钟
同学们好,这个单元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通电导线和线圈能引起磁针的移动,那么如何磁铁移动是不是会产生电流呢?
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可逆性这一认知。比如,我们可以从一楼走到三楼,那么反过来,我也能从三楼下到一楼。
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
分组实验
(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
这样一个简易的发电器就做好了,我们在进行电产生磁的实验中,发现小磁针来回晃动。那么我们现在来回晃动磁铁,是不是就产生了电呢?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c、……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新授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
(10分钟)
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
大家一定对电池很 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
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
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
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回到家里,也可以做一个水果电池。
新授
活动三:(5)
发电站的电是哪里来的?
现在我们了解了电池里的电是哪里来的,那么发电厂的电呢?
我们使用的绝大部分电是来自发电厂,发电厂都是用发电机来发电的。发电机和我们刚才做的简易发电器类似。
煤电
是用煤烧锅炉,化学能变成热能,并把热量传给水,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蒸汽轮机转动,热能变成动能,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变成了电能。
风力、水里发电就是靠风力和水流动的力量,推动涡轮机,涡杆转动磁铁产生电流。
填写:64页表格
课堂小结
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电是哪里来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
做一个水果电池
阅读课外读物,关于电学知识。
板书设计
电从哪里来?
来回移动缠着线圈的电磁铁
铜片和锌片 放入浓盐水
产生了电流
电流检测器里的小磁针转动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5
一、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你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何看法?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
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2、阐述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__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6
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 实验验证 什么力
同学评价
4交流汇报:
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 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 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 、拓展延伸(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 我知道 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 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 E、拉抽屉 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B、比赛帆车说明:
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它的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通过折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老师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纸的承重、隔热、弹性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改进。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普通A4纸、橡皮、订书机、方形塑料盒、热水、活动手册、小盒子、卡纸带。
2.教师材料:瓦楞纸板、课件、纸弹簧、普通A4纸、纸弹簧礼盒。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张普通A4纸)小朋友们,认识吗?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板书:普通纸)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薄、软、容易撕、可以画……)
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纸发生变化吗?
3.今天,老师没有带剪刀、彩色笔等工具,所以,我们用折的方法让它发生神奇的变化。注意,是神奇的变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们来看,这张普通的纸横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块的重量。(演示)我们要来折一折,让这张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想挑战吗?(ppt出示要求:挑战任务1:让加工后的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挑战时间:2分钟,音乐响起,停止挑战。)注意,成功的小组要保护好自己的纸,等会要上台来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纸每人一张,塑料盒和订书机同桌共用。
4.学生活动:每人一张白纸,尝试着用折的方法让白纸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
5.(瓦楞状纸)上台接受挑战,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学也是这样折的吗?一样的吗?
(二)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1.是什么让这张白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呢?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折叠后白纸侧面的形状。这种波浪形的纸,(板书记录纸的侧面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瓦楞状纸。(板书:瓦楞状纸)
2.经过我们的加工,瓦楞状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较重的东西,那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纸的变化。怎么测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会操作吗?真的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该怎么来操作?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小小的提醒:两人合作;每个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完成后,整理材料上交。特别提醒,手拿玻璃瓶时小心烫手!!!
3.汇报交流(板书:承重本领好,隔热好,有弹性)
(三)举例应用、引导思考
1.你在哪里见到过瓦楞状纸?介绍瓦楞状纸的应用。
2.观察瓦楞纸板。瓦楞纸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3.(ppt)出示各种瓦楞状纸的应用,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做?
4.小结:我们把一张白纸折成瓦楞状的纸后,它的承重能力变强了,隔热效果好了,而且还有弹性了。
(四)课后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们利用了折一折这么简单的方法,加工了一张白纸,使这张白纸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后,我们尝试着在报纸上刷一层食用油,再拿一张没有加工过的报纸,往两张纸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它们的变化。播放视频。(活动手册)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参与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2、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3、养成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的好习惯。
其中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是教学重点,设计提出研究问题、实验方案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探究
1、谈话: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们解决了生活中许多地方的采光问题,还设计了自己的“阳光小屋”。你设计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什么问题吗?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设计的阳光小屋和问题
3、教师小结,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怎样才能是我们的阳光小屋充满色彩?
设计意图:问题来源于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基础,学生经历了阳光小屋设计,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总结了小屋的特点,一是阳光要充足,二是通风效果好,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探究问题自然生成,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导学、交流导疑
1、引入实验:学生阅读课本25也中的资料卡——课件欣赏图片——汇报收获和启示
2、小组实验(一)——制造人工彩虹
——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
——介绍实验材料,展示实验要求(实验材料:三棱镜、手电和白色纸板;实验要求:①在准备的实验材料里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手电、白纸片和三棱镜。②实验中认真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③实验后小组讨论,根据观察的现象对阳光的颜色做出结论。)
——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汇报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颜色(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并且是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序列排列的)。
设计意图:把学生置于实验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难,教学时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和彩虹图片做启示,学生会有新的想法,把阳光变成彩虹,便自然引入“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直接要求学生实验,也会是一筹莫展,以演示实验示范、展示要求规范实验、汇报交流突出探究,让实验顺利进行,并能有所收获。
3、小组实验(二)——物体的颜色
——问题引导,红花绿叶这些物体的颜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组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全班交流,解开疑惑
——引导小结,归纳结论(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式。学生把普通白光分离出七色光后,便会对物体的颜色产生疑问,有了前一个实验和猜想的基础,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检测导练、知识应用
应用解释现象:
1、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颜色衣服,特别是白色的,不喜欢穿深色衣服,特别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2、房间里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墙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知识在应用中巩固。学生探究了有关阳光的颜色组成和物体的颜色知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探究出得知识应用于生活,起到应用、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1、汇报收获,体验成功
2、实验延伸:用平面镜和水做实验在制彩虹。
设计意图:在汇报收获时体验成功,在阅读“知识链接”延伸,在要求继续研究中拓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9
一、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调制纸浆。
(2)滤水压平成“纸”。
(3)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