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科学教案 >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

时间: 秀媛 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2)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学会安装“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青菜、桔、苹果、虾、水声、图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板书:水)

请你猜猜,录音里优美的小河赞美的是什么?

2.师:小花、小草离不开水,小鱼小鸟离不开水。及时板书(边说边板书:离不开).3。

活动一:

3.师:你还知道什么地方有离不开水的事例?(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身边事例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如洗脸、浇花……)在学生讨论热烈时停下。

4.师:同学们说了许多的事例,心里也有了许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诗来赞美水呢?(同时出示小诗、投影)

5.讲了那么多生命物体离不开水的事例,也用小诗赞美了水,现在的感受一定更多了,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课题补充完整好吗?

板书:“生命离不开水”

活动二:

6.师:我们已经知道生命物体离不开水,其实生命物体内部有许多与水有关的一些秘密,请你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活动三:

7.师:从图中我们发现物体内会有大量的水,但是这些水我们平时看不出来。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看到这些生命物体内的水(小组讨论)切、压、摔

8.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每组同学任选两种喜欢的材料,同你刚才提出的方法尝试着把它体内的水提取出来,同时还请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种材料的水更多一点,在实验过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发现及时把它记录下来等会再告诉大家(苹果、虾、青菜……)

9.学生汇报结果。(按材料分)

10.师:刚才的实验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物体体内有水份。老师不明白,这些水哪里来的呢?(动嘴喝、植、根)

11.师: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没有看到过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清楚地让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学生回答)

13.师:为什么要用油?理由是什么?

14.师:装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经完了?(没有)

(观察的坚久性,观察的方法)

15.师:回家之后每位同学都设计一个小草喝水的实验,并完成P72的表格。比较精确地记录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物品,意识到物品与材料的不同。

2.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达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

3.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培养发展分类思维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达到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分类,达到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放入目的。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培养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布、橡胶手套、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矿泉水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鹅卵石、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汇总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类

PPT: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你能说出哪些物品?他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材料以外,我们生活还有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 )、( )等等

贴板书: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布、陶瓷、木头等)。

PPT认一认:今天凌老师带来了15种物品。看看,你们都认识吗?

生:齐答,不认识的老师告知(比如:烧杯)。

PPT分一分:实验步骤及方法。

领材料→按顺序摆放→观察→记录→汇总粘贴→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实验要求:

1.1号:领取

2.2号:放回

3.3号:记录

4.4号:粘贴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生:书本是纸做的

生:纸是木头做的

生:枪是用金属做的

生:房子是用砖头做的

生:碗是用陶瓷做的

生:棉衣是由棉花做成的

生:······

二、研讨交流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PPT汇总材料特点: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布——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三、聚焦课题

思考:刚才分类的15种物品种,石头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物品和石头一样都来源于自然界?

PPT:出示生活的世界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自然界

生2:草原、森林

生3:石头、沙子、大海、山

生3:高楼大厦、衣服、箱子、衣架·····

PPT归纳: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

PPT点课题: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一起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5)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

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评: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6)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7)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通过“文具店”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直观模型,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并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难点

教学准备

师:小黑板生:草稿本、三角尺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1、口算25×4=7×20=2角×4=4.7+2.6=12×5=2.5+2=5–1.8=3+3+3+3=

2、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0.2+0.5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口算是常规练习,画图是复习小数加法的意义,这些都为为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小黑板)有一家文具店开业啦,这是老师调查到的文具店的部分文具和价钱。观察小黑板,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铅笔每枝0.3元尺子每把0.4元转笔刀每个0.6元橡皮每块0.2元字典每本13元(生说师选择板书)①买3本字典多少元②买4块橡皮多少元③买2枝铅笔多元(通过购物情境,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么列式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3×3=13+13+13)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板书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在“文具店”里添加上“字典每本13元”这一条件,让学生列出整数乘法,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

3、第二问题怎么列式呢(0.2×4)

4、0.2×4等于多少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方法10.2+0.2+0.2+0.2=0.8(元)方法20.2元=2角2×4=8(角)8角=0.8元方法3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元。每块橡皮0.2元,就涂2份。4快橡皮就涂8份,也就是0.8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0.2×3的结果,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6、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几种方法,说说0.2×4表示的意义是什么(4个0.2相加的和)7、独立完成第三个问题后汇报。2×0.3=0.6(元)追问: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个0.3相加的和)8、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收集整理)生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它们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板书揭题)(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做对比,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能力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运用深化

1、试一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39,完成“试一试”的1、2两题,涂一涂、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抽生画图。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

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9)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10)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