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示例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初中化学教案示例?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示例供大家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氧气的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
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反应表达式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碳(黑色固体)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二氧化碳
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铁丝(银白色固体)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
(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
(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C“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2
一、原子结构的特点
1.卤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2.卤素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不同。
展示:氟、氯、溴、碘、砹单质的图片或者部分单质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阅读:教材中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的图表,得出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把物理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
观察:关于溴的颜色和状态要让学生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水封保存。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让学生认识到碘可以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利用这个性质可以从混合物中分离出碘。
X2
常温下
水中
苯
四氯化碳
汽油
酒精
F2
浅黄绿色
强烈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Cl2
黄绿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黄绿色
Br2
深红棕色
黄→橙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橙→橙红
I2
紫黑色
深黄→褐
浅紫→紫
紫→深紫
浅紫红→紫红
棕→深棕
讲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碘酒,此处还可以讲解一些生活常识:碘酒与红药水不能混用。
板书:二、物理性质(F2I2)
状态:气态固态
颜色:浅深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回忆:氯气的化学性质,由氯气出发从相似性和递变性两个方面把氯气的化学性质推向全族。
讨论:得出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板书:三、化学性质(F2I2)
1.相似性:
(1)一定条件下均可与氢气反应:H2+X2=2HX(特殊:H2+I22HI)
(2)Cl2、Br2、I2均可与水反应:X2+H2O=HX+HXO
讲述:卤族氢化物均为无色,极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冒白雾的气体。
明确:由于前面分析了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在性质上一定也有所不同。
注意: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生成物的稳定性等。
板书:2.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
(2)与水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
(3)与金属反应:
回顾:氯气和水的反应,讲述其它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情况。
小结: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了性质上的相似和递变,通过对比卤素单质与氢气、与水、与金属的反应,氧化性的强弱顺序:
引入:卤素单质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呢?我们来看看
实验:可以分成三组: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少量碘水注入盛有NaCl溶液和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CCl4,振荡静置
观察现象。(说明:每次完成一组实验后,要求学生记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
程式,分析电子得失的情况,指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氟气不能从卤化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氯、溴、碘。因为氟会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但是若在熔融状态下,可以发生如下反应:F2+2NaCl(熔融)=2NaF+Cl2,说明氟的氧化性强于氯。
总结:单质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和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顺序。
板书:(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Cl2+2Br-=2Cl-+Br2氧化性:Cl2>Br2还原性:Br->Cl-
Cl2+2I-=2Cl-+I2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
Br2+2I-=2Br-+I2氧化性:Br2>I2还原性:I->Br-
结论:单质氧化性:
离子还原性:
提问:请你从卤素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随着氟、氯、溴、碘的顺序,它们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老师总结:
过渡:卤素性质上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也有特殊性。
例如:氟无正价;氟气与水等溶剂剧烈反应;HF为弱酸,其它氢卤酸都是强酸;单质碘能使淀粉变蓝;溴在常温下是液态(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等。
演示实验: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然后在装有少量淀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化钾溶液。对比现象。
板书:3.碘遇淀粉变蓝
提问:为什么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使之变蓝?
板书:四、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1.卤化银
实验:分别生成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的沉淀。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示AgF是可溶的。此法可以用来检验卤离子。
讨论:检验卤离子的方法(结合前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方法一: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使硝酸银与卤化物反应,从而检验。方法二: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加入少量有机溶剂加以检验。
讲述:不溶性卤化银见光分解的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交流:碘与人体健康以及预防碘缺乏病。
小结本节内容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3
教学过程
〔提问〕请学生用微观说法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述〕我们已经学过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那么什么叫做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例〕C+O2CO2
〔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提问〕怎样才算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l.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板书〕P+O2→P2O5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配平的方法建立方程式,使两边原子个数相等。
〔注意〕最小公倍数法、奇偶法配平。
确定系数,符号连结。
〔板书〕4P+5O22P2O5
〔注意〕△表示点燃或加热、高温。催化剂等条件须注在等号上方。若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态物质化学式右边注上“↑”;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而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CuSO4+2NaOH=Na2SO4+Cu(OH)2↓
〔练习〕
1.下列方程式是否正确
KMnO4===K2MnO4+MnO2+O2
错误①没配平②没标条件③O2后没有打↑
C2H2+O2CO2+H2O
错误没配平
2HgO2Hg+O2↑正确
Zn+CuSO4===Cu↓+ZnSO4
错误Cu后不应标↓。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4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
(1)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39;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2)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5
课题:
化学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主线:
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铜(2)硫(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氯化氢(7)氦气
(8)氨气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认识同类物质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3.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5.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6.认识合金及其特性,知道几种常见的重要合金。
7.感受金属材料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质;
2.金属的化学性质。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
3.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1.金属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究。
2.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解释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用具
试管;铝、铁、铜、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金属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关。为什么金银首饰总是光彩夺目,而铁器却容易生锈?这些都要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来解释。
[板书]三.金属的&39;化学性质
[探究活动]问题金属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
假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你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镁条、铁丝、铜片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据此假设,许多其他金属也可能跟氧气反应。此外,金属跟酸或跟某些化合物的溶液也有可能发生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6-1】分别用经过砂纸打磨光亮的铝、铁、铜的金属片或金属丝进行一下实验。
1.金属跟氧气反应
a.常温下铝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在纯氧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氧化铝。
b.常温下铁可被氧化,在纯氧中点燃,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氧化物。
c.铜跟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铝、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思考为什么铝和铁能跟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却不能呢?
解释这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关。能跟酸反应并产生氢气的金属,是较活泼的金属。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铝、铁分别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板书]1.金属跟氧气反应
许多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思考为什么铝和铁都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而铜却不能与硫酸铝或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呢?
解释这也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人们常把能将其他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相对地称为较活泼的金属。
[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里的氢。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④K、Ca、Na的活动性太活泼,不能与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讨论交流]完成P.157讨论与交流1.2.
[阅读]P.157长话短说
[课堂练习]P.157检查站
P.161/2.4.
[小结]1.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跟氧气反应
(2)金属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金属跟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置换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7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Na+共有多少个?
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晶体稳定性的强弱。
(2)离子晶体中为何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既可以看作是带电的质点,又要以看作是带电的球体,其中,阳离子总是尽可能的多吸引阴离子、阴离子又总是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只要空间条件允许的话)这种结构向空间延伸,即晶体多大,分子就有多大,晶体内根本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整个晶体就是一个大分子。
4、离子晶体的判断及晶胞折算
(1)如何判断一种晶体是离子晶体
方法一:由组成晶体的晶格质点种类分:离子化合物一定为离子晶体。
方法二:由晶体的性质来分:
①根据导电性:固态时不导电而熔化或溶解时能导电的一般为离子晶体。
②根据机械性能:具有较高硬度,且脆的为离子晶体。
(2)什么是晶胞?如何由晶胞来求算晶体的化学式?
构成晶体的结构粒子是按着一定的排列方式所形成的固态群体。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重复单位叫晶胞。
根据离子晶体的晶胞,求阴、阳离子个数比的方法?
①处于顶点上的离子:同时为8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8属于晶胞。
②处于棱上的离子:同时为4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4属于晶胞。
③处于面上的离子;同时为2个晶胞共有,每个离子有1/2属于晶胞。
④处于体心的离子:则完全属于该晶胞。
题目:在高温超导领域中,有一种化合物叫钙钛矿,其晶体结构中有代表性的最小单位结构如图所示试回答:
(1)在该晶体中每个钛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钛离子有多少个?
(2)在该晶体中氧、钙、钛的粒子个数化是多少?
由图看出,在每个钛离于的同层左、右与前后、上下各层中都紧密排列着完全相同的钛离子,共有晶胞边长的6个钛离子。
至于同一晶胞中独占三元素粒子个数比,则从每种元素粒子是晶胞中的位置考虑。Ca2+位于立方体的中央为一个晶胞所独占;钛离子位于晶胞的顶点上,为相邻两层8个晶胞所共有(左右、前后、上中下、左右前后4个而上下中相同重复共8个),而每个晶胞独占有8×1/8=1个。氧离子位于棱上,在同一晶胞中,每个氧离子为同层的4个晶胞所共有,一个晶胞独占12×1/4=3个。故氧、钙、钛的粒子数之比为3:1:1
5、总结
1.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构成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晶体中,阳离子和阴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因此,离子晶体一般硬度较高,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一般地讲,化学式与结构相似的离子晶体,阴、阳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KCI<NaCI<NaF。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力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
过程
一课时
一、导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讨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39;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技能
三、拓展训练
分析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cm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60
2025
3010
405
问题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四、总结
1.绿色植物光的合作用产生氧气。
2.实验经验总结
反思
板书计划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过程
二、实验
1、目的
2、要求
3、现象
4、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B:9÷2=4.5(元)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2=20(千米)
45: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39;学习,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习,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11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潮解和变质,因为它在空气中遇到CO2:2Na0H+CO2—Na2CO3+H2O
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产生碳酸钠和水,而过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产生碳酸氢钠。等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氢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氢钠
氢氧化钠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当溶解或用浓溶液稀释时,将会释放热记录。与无机酸的中和反应也会产生大量的子热,并生成相应的盐。与金属如铝和锌、非金属和硅的反应释放出氢。歧化反应与卤素如气体、溴和碘发生。能从水溶液中沉淀金属离子形成氢化合物;它能使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相应的有机酸钠盐和醇,这是去除织物油污的原理。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能力培养:
通过及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思想情感:
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从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
科学方法:
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转化,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
重点、难点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利用元素周期律认识物质间变化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附:课堂练习答案:(1)3氮(N)磷(P)砷(As)2锑(Sb)铋(Bi)(2)分子,金属
随堂检测答案:(1)(B)(2)(C)、(D)(3)(B)、(C)(4)P、N、As、Sb、Bi(5)(B)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13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39;原因。
课型:
探究式
课时:
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物理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论: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特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总结:
1、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3、化学反应的两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14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2.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 室制取方法。
3.疑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
4.解决方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
(2)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使用的药品、仪器名称和收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H2、O2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是利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条件下得到氧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是用金属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教师活动]:投影出制取H2、O2的几套装置图,通过讨论得出这些装置图的适用范围:(1)当用固体反应,需要加热产生气体时,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2)当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能生成气体时,可采用制取H2的装置(注意该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提问]:(1)在实验室如何收集H2和O2,根据它们什么性质?
(2)如何检验H2和O2?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2)利用物质的特性来检验物质。
[总结板书]: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是:
1.首先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和生成气体的物理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决定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讲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3页。
[板书]:1.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学生活动]:讨论实验室制取CO2时,能否将稀HCl换成稀H2SO4?能否将CaCO3换成NaCO3?
[演示实验]:向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Cl,另一支也装有大理石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大理石跟稀H2SO4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放出气体,是由于CaCO3和H2SO4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大理石和H2SO4接触,反应就停止了,所以不能用稀H2SO4代替稀HCl。
[演示试验]:取两支试管,一支装有大理石,另一支装有碳酸钠,都加入盐酸。
[学生活动]:观察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程度,思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否容易收集。
[目的意图]: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和依据的反应原理。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装置:同制取氢气的装置相似。
[讲解]:采用与制取氢气相同的装置,指出反应的容器可以是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大试管、启普发生器等,并强调装置的正确性和原因。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
[板书]:2.收集方法: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实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问]:(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
[总结板书]:三.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2.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
[实验]:再次演示实验5—8:实验室制取CO2。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5页的选学材料,回答每种灭火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目的意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四.三种常见的灭火器
(四)总结、扩展
比较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四.布置作业
1.列表比较H2、O2、CO2的实验室制法。
2.教材第96页习题2、3、4、5。
[1]
<tdcolspan="2"align='right'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示例篇15
—:实验目的;
1.初步教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装配连接方法和气密性的检查;
2.要求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的气体的方法,会用排水法集气法收集气体;
3.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二:教学器材的认识与清点:
1、仪器: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附集气架)、铁架台(附铁夹)、镊子、酒精灯、火柴、木块、棉花
2、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步骤:如何制取氧气的七步骤中注意事项中问题有学生回答。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
2、装:将药品高锰酸钾用纸槽送入试管里,在试管口放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橡皮塞;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口应(略倾斜);
4、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由前往后加热。
5、收: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收集气体。(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采用向下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纯净”。
6、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7、熄:用酒精灯帽熄灭酒精灯。(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试管里吸入水试管破裂)以防止水槽水倒流热的试管里面使试管炸裂。
四: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收集两瓶气体:收集气体时玻璃片粗糙的接触瓶口。
①一瓶留有水做铁丝燃烧实验----提示学生回答
②观察木炭复燃
五:要提示药品回收
六: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清洁,完成实验记录单。
严老师实验课条理清晰、目的明确,实验课的实验步骤细节提示很到位,突出实验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操作很积极但两人配合的不是很好,有个别组实验完成的好效果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