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简洁
教案是指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生物教案简洁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生物教案简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教案简洁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meandIforget,showmeandIremember,involvemeandI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
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
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
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
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
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生物教案简洁篇2
1教材分析
1、1教学地位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间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的关键
1、2重点、难点分析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教学方法
2、1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从新课的导入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自主学习,一直到精子形成中三个环节: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议”结合学习各期变化→变式练习,实现知识的重建改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路线的设计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这节课以传授生物学概念原理为主,因此设计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开放的,而是针对减数分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的部分探究活动。首先是在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模具(用彩色塑料纸和子母扣制作,较教材中的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更能体现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的关系和动态变化,而且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探究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以加深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另外,在掌握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后,让学生利用染色体模具探究
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的类型,以突破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难点。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猜测,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学生通过亲手用模具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铺设了符合知识发展规律的思维轨道,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及捕获有效信息、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4学法指导
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数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习惯;点拨导议,启发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去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
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
复习有性生殖和有丝分裂的内容,提出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有性生殖?
2、展示部分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态图片,使学生对有性生殖细胞有感性认识。提问:这些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与体细胞一样进行有丝分裂呢?以果蝇为例,,请学生观察配子、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数目关系,得出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引导学生推导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分析并推导,若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会加倍,将无法保持物种的稳定,从而推翻假设。
在复习的基础上揭示矛盾。一方面促使学生知识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新目标的兴
3教师介绍减数分裂的发现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初步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要求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发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来全面了解减数分裂的特征。
学生自学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分析要点,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特征,达到了大纲中要求的“识记”水平。
要求学生学习概念时善于利用要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以上的概念,提出问题:
1、“染色体复制一次”是在哪次分裂的间期进行的?
2、“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每次各是什么结构的分离?
3、“子细胞染色体减半”保留的是怎样的一半,与受精作用及维持上下代遗传的稳定有何关系?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疑引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渴望认知的状态,为学生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作好心理准备。
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交代精原细胞的有关知识,创设探究背景。
精原细胞:
每四名学生组成一组,材料:自制的染色体模具(用彩色厚塑料纸剪成染色体形态,两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子母扣制成着丝点,可将两纸片连接表示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体模具可以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简单、容易操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
设疑导学,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
①存在:哺乳雄性动物精巢的曲细精管;
②增殖方式: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成与体细胞相同)
在教师引导下,对精子形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究:
根据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从组内桌上堆放的染色体模型中挑选出一套精原细胞的染色体,说出挑选的理由并总结染色体特点。
生物教案简洁篇3
学习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热爱科学、关注生命的美好情感。
一、情景导入
列举说己的日常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活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想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生物吗?你知道生物仿生的奇迹吗?你了解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创举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束后,推举部分学生就“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班内展示:
提示:
①食用动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牛肉、羊肉、鱼类等;
②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③动物在医药保健中的作用;
④列举一日生活中与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动物;
⑤农村养殖业的意义和前景。
学习任务二: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P50-51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并得出结论,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请列举仿生学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组成员先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三、系统
动物在与人类生活中的关系,你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诊断:
1、选择题:
①下列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能生产一些药品B产品的作用效果显著(或者活性高)
C生产成本低,效率高D设备简单,能减少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②下列属于动物在旅游和娱乐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应器B赛马、打象球、斗牛、演马戏
C仿生研究D蚕吐丝、丝织绸、绸制衣服
③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A生物反应器B仿生
C仪器制造D学习行为
④北京8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被称为“鸟巢建筑”,下列关于“鸟巢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鸟巢建筑”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B“鸟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C“鸟巢建筑”美观但是不够耐用
D“鸟巢建筑”为危险建筑
生物教案简洁篇4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1)小游戏:
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
(引出名词——形态特征)
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引出名词——生理特性)
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思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相同吗?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展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相对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讨论: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知识点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小游戏:寻找亲人
2)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
生物教案简洁篇5
一、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
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二、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第一单元
第二周——第三周第二单元
第四周——第五周第三单元
第六周——第七周第四单元
第八周——第九周第五单元
第十周到一调第六单元最后
第十三周——-期末复习
生物教案简洁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桦叶蛾类型变迁的事实,概述自然选择学说,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异同。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模拟保护色形成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运用资料培养学生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达尔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生物与环境和谐,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关爱生命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历程等生物知识,并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通过多媒等辅助,尽量从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和资料,帮助他们学习本节知识,增加感性认识,认真组织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模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渗透环保教育。依据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
难点:模拟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依据是:过程模拟和分析较复杂抽象,需要教师的高效指导,需要同学间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
教学目标
1.明确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颜色桦尺蠖的数量变化是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评论(0)学时重点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通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教案简洁篇7
一、鼠妇的介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动物。
二、鼠妇的生活环境及采集
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为了采集的方便,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后发现,如果把台湾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护相对潮湿就可以。一个月左右开始采集,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鼠妇。而且,采集过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湿土是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三、鼠妇的饲养
在实验室饲养鼠妇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饼的盒子。在盆子内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机质为好,特别是黑色的土壤则效果更佳,同时可放一些烂树叶。土壤的含水量不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喷洒少量的清水,水滴入过多,土壤容易形成泥块或泥浆,这样会使鼠妇的活动减慢,甚至造成死亡。可以用手进行小测,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没有水从指缝流出,松开手,轻轻一碰,泥土疏松,表明土壤的湿度适中。同时每3天换一次土,最长不要超过一周,换土也不要全部换,可放一半留一半。鼠妇的密度不宜过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内可饲养25---30只左右的鼠妇,密度过大,妇容易死亡。盆子上可用黑布遮盖,保证有充足的空气,同时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妇逃跑。也可在晚上开灯,也能起到防止鼠妇逃跑的效果。
四、鼠妇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每次换土时,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而丢掉。
2、在实验室放置鼠妇时,要留心周围是否有其它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细沙进行调节。
4、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在饲养鼠妇时尽可能给它提供适宜的温度。
5、不要将饲养的鼠妇放在太亮的地方,尽可能给它提供较为黑暗的环境。
生物教案简洁篇8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小组合作,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导入
我国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齐中熙)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出布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据悉,今年一月,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对菲律宾进口的凤梨种苗实施检疫时,截获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香蕉穿孔线虫。为防止疫情传入,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决定对菲律宾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采取临时紧急检疫措施。
我国为什么要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因为它们是生物入侵者。
字词积累
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劫(jié)掠栖(qī)息
藩(fān)篱归咎(jiù)
斑斓(lán)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思考:
1.文章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识?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及其危害、原因及途径、不同人对“生物入侵者”的观点、防范措施。
2.介绍这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
提出问题:引出话题:(1段)
摆出现象:(2-4段)
分析问题:探究原因:(5段)
解决问题:揭示态度:(6-7段)
采取措施:(8段)
——逻辑顺序
文本探究
1.课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交流点拨】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2.作者是如何形象地称呼这些入侵者的?
【交流点拨】移民偷渡者
3.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交流点拨】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4.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无节制繁衍的条件有哪些?
【交流点拨】不受同类的物种竞争,不受天敌伤害等。
语言品析
1.你知道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一说它们的好处。
【交流点拨】
(1)列数字
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列数字使文章真实,准确。
(2)举例子
①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②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③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④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
⑤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3)打比方
①“生物入侵者”
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
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③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
说明“入侵者”传播之便利和预防之难。
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2.小结各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也能引发读者的想像。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拓展延伸
1.我们周围还有其它“生物入侵者”吗?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非洲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也就是人们常说和常食用的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非洲大蜗牛是一种繁殖很快的大型陆生贝类,它们危害农作物、蔬菜,危害生态系统,而且还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2)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原产于亚马逊河,外表妖艳,性情残暴,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于自己体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吃掉。专家认为,食人鱼若流入我国江河,会造成一场生态灾难。
(3)小龙虾原名克氏原螯虾,它们的原产地是中、南美洲,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在野外形成数量巨大的种群,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分布很广。
(4)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如果听任它生长,几年间就能让整座山的植被全部萎缩甚至死去,所以它有“植物杀手”的“美誉”。20多年前,它作为护滩植物引入我国。近几年来,在珠江三角大肆蔓延。
2.生物入侵究竟每年会给人类造成多大的损害?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每年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人民币,其中,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损害的总数有多大?负责中国入侵生物现状调查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解炎博士说:“估计比美国还要大。”
3.文中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者”,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生物教案简洁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力求使生物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二工作目标
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与现代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掌握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三具体工作
1.教研组建设
加强组内建设,组织本组教师深入学习教育理念,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物学科备考体系。每周组织学习并严格实现学校制度汇编中关于教学与科研的相关规定,参加教研组建设评比。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提高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教师教学常规的“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编和评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查)和学生学习常规的“五认真”(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认真作业、认真应试)。
3.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
(1)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各备课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改试验、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挂图、模型、标本的使用使教学更直观具体,减少枯燥的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3)组织高三备课组的教师对高考进行研究,认真学习和研究《考纲》,研究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理综——生物高考的复习对策,注意尖子生的培养工作。高二备课组做好高二生物会考备考工作,各教师要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现状及需求,关注学困生,培养尖子生,做好指导学生的复习、组织学生参加会考等工作。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争取获得好成绩,达到示范性高中的要求。
(4)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共享教学素材资料,提倡组内教师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音像、课件等资料来丰富生物信息库和课堂教学内容;继续补充生物高考、会考试题库。
(5)每人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每年撰写1~2篇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各种论文评比活动。
4.抓好实验室管理工作,要求每位教师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1)每位教师在实验的前一周要将所需实验材料、药品、仪器列出清单,交给实验员。
(2)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做好课前教育,配合实验员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爱护公物,认真实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实验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要配合教师做好每一个实验,并可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4)由于本学期实验多样,班级数多,因此实验员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5.本学期从初中部调入一位青年教师,老教师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备课和上课的指导,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青年教师也明确要求,在教学常规上下功夫,不断取得进步。
6.其它
(1)组织高二学生参加全国生物奥赛,做好报名工作,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竞赛辅导工作,争取获得好成绩。
(2)结合学科特点,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本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安排如下:
略
生物教案简洁篇10
生物教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通用2篇)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篇1《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教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篇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教案简洁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条件温和、效率高);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我们为了让一些化学反应更容易地进行,会使用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呢?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
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方案一:学生进行实验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1.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
(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让学生画概念图
练习略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
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
(四)小结及例题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例题略
第3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略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填写相关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为例子,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
(六)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讨论。进行讨论,或者自由发言,利用无氧呼吸的知识,解释教材中相关的实例
(七)小结及练习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39;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生物教案简洁篇12
课前检测:
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
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资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答: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③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鸣囊、抱对
2、发育: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A.乌龟、青蛙、鳄鱼B.大鲵、小鲵、乌龟C.蝾螈、大鲵、蟾蜍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上生活的动物,就叫两栖动物。
生物教案简洁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0、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生物教案简洁篇14
一、概述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已有了“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概念,同时学习了“减数分裂”,了解染色体在遗传中的变化规律,本节则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学好基因和染色体的平等关系,为后面遗传的结构基础和功能的关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预计为1课时上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2)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归纳“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基因的物质基础。
(2)参与讨论、探究、分享,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认识科学的本质,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之后,对遗传规律、遗传图解等知识已经比较熟悉,而学习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对于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也已经了解,通过“类比推理”方法的介绍,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得出两种存在平行关系,因此此块内容不存在太大难点。而对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学生存在的难点是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或Y上?抑或是两者都有?此内容正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遗传图解自己探究,既可以突破难点,又可加深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辅为主,顺利地完成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假说—演绎法”为主线,根据“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几个环节,分别解决“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等几个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到与旧知识的联系较多,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列表比较、探究、分组合作等方法展开学习,辅以一定的讲解和课件展示,适时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过度和理解。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已有知识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导入问题: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假说—演绎法”,同学们能说明其中的科学程序吗?思考,回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等程序。复习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线。问题探讨
类比推理
一、萨顿的假说
思考与讨论师: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发现很重要的基础。比如本文开篇的“问题探讨”提示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这种“联想”其实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类比推理”。
举例:由“我们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我们都讲中国话”等,能推测出“我们都是中国人”。
问题:
1.类比推理有科学的必然性么?
2.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什么?
师:1903年,美国的遗传学家萨顿在研究蝗虫生殖细胞形成过程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他所用的方法即“类比推理”法。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参考课本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萨顿假说的依据?
师: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答案各式各样,如“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等。
阅读课本“类比推理”的概念及例子,思考回答:
1.没有。
2.取决于两者共同属性的多少。
阅读课本,分析孟德尔的假说中基因(遗传因子)的动态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尝试列出表格(从“在体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的来源”、“配子中的数目”、“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等方面分别比较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特点。)
填图,尝试解释。以“问题探讨”引入萨顿的假说。
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垫定基础。
通过自行设计表格、整理等过程,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萨顿假说的内容。
进一步明晰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材料的选择
果蝇杂交实验
果蝇染色体组成
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
师:正因为类比推理的非必然性,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强烈质疑。因此,摩尔根开始了寻找证据之路。
首先是选取实验材料,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后来,他们找到了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正如孟德尔的成功有豌豆的一份功劳,果蝇也具有跟豌豆一样的优越性,谁能归纳一下?
师: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于是做了下面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特殊在什么地方?
3.当时,性染色体已经发现,据此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
展示果蝇染色体组成模式图,介绍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
师:结合刚才看到的实验结果,白眼果蝇都是雄果蝇,大家可能会做出什么推断?
师:现在我们有不同的几种意见,时间关系,不允许每个人都推导一遍,我们可以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对一种可能性作出判断。要求大家写出遗传图解。
师:指导,个别点评。
师:从大家的探究结果来看,只有一种情况是说得通的:
SHAPEMERGEFORMAT
也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生:1.有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生长周期短、繁殖快;
3.后代个体多—统计。
了解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符合。
2.此实验中白眼果蝇都是雄性。
3.果蝇眼色的遗传可能跟性别有关系。联系到前面提到的假说,可得出: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了解。
自由发挥,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白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白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
分好组,分别写出遗传图解,并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
明确实验解释。
前后对照。
从实验现象中学会发现问题。
生物教案简洁篇15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原理。
2.学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3.通过本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注意事项
1.步骤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中,蒸馏水要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不能一次快速倒入。
2.实验中有多个步骤都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但是在不同的步骤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
实验用具
鸡血细胞液(5~10mL);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和0.015mo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试剂;烧杯(100mL,1个,50mL,500mL,各2个),漏斗,试管(20mL,2个),玻璃棒,滴管,量筒(100mL,1个),纱布,镊子,滤纸,铁架台,铁环,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试管夹。
课前准备
制备鸡血细胞液,方法是:将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100mL,置于500mL烧怀中,注入新鲜的鸡血(约180mL),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以免凝血。静置于冰箱内一天,使血细胞自行沉淀。(也可以用离心机离心2min(转速1000转/分)。用吸管吸去上清液。
板书:(课前写好)
实验十一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时被二苯胺染成蓝色。
方法步骤:
1.提取细胞核物质:顺时针方向搅拌,稍快,稍重。5min
2.溶解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馏水300mL,逆时针方向搅拌,缓慢
4.过滤:取黏稠物
5.再溶解:顺时针方向搅拌,较慢。3min
6.过滤:取滤液。
7.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逆时针方向搅拌,稍慢。5min
8.DNA的鉴定:沸水浴5min
生物教案简洁篇16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3、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4、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分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5、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7、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8、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9、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及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学生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
10、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并能举例说明。
1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等能力。
12、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分类方法。
2、引导学生在尝试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4、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5、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组织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7、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8、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培养多种能力。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生物教案简洁篇17
[教材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这都是“理解”水平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开展的学生活动是“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鉴于细胞分化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从知识层面对细胞分化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本节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先介绍什么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对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有什么重要意义;再介绍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可能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即具有全能性;最后安排“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媒体上经常有号召大家向白血病患儿献爱心,捐骨髓的报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骨髓移植能治疗白血病?只要平时关注媒体报道的学生,大多数能说出“是因为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就此引入细胞分化的学习。
细胞分化的概念,内涵较深刻,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可通过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早期胚胎中彼此相似的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发育为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相同的细胞。从而认同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理解了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后,可引导学生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探究细胞分化产生的稳定性差异是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精神。
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试验,以及学生列举事例来加深理解。掌握全能性的概念、组织培养和克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展开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对新鲜知识的接收与认知程度不一,因此,教
1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生物科学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丰富和发展原有知识体系,在大脑中建构起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不同点。(3)知道干细胞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独立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2)去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教学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2)细胞全能性、干细胞概念及实例。
[教法方法]1.本节课的授课形式以学习分析正确例证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提示作用,是“学与教”的过程模式。
2.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了以下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材料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以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增殖,明白了细胞是通过周期性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来增殖的,那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另外一种方式,细胞的分化。【讲授过程】
师:我们现在看两张图,大家在看图过程中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2、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细胞由少变多,依靠的是哪种细胞增殖方式呢?
3、如果单纯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会不会形成一个独立的生物个体?
生:不能。
师:对。那么个体的形成除了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还要经过分化过程,那么什么是分化,我们看一下书上的概念。
师:(PPT展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什么是稳定性差异,比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红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是来自中胚层。但是,后来红细胞能够合成血红蛋白,
3而心肌细胞则能够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这两种细胞的稳定性差异是不可逆转的。
那么我们现在思考一下,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还是发生在生物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师:(展示PPT)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多种血细胞;当我们皮肤受伤,还会有表皮的生发层细胞能分裂分化成角质层细胞,以补充死亡脱落的角质层细胞,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细胞的分化不知发生在胚胎时期,而是发生在生物生命的整个过程当中。只是在胚胎时期,细胞的分化的最为旺盛的时期。
师:在了解了细胞分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细胞的分化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我们教材的118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8页,归纳细胞分化的特征和意义)【学生讨论教师共同归纳】
师:(展示PPT)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十分普遍的一种生命现象(普遍性);细胞分化发生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但在胚胎发育期最旺盛、最频繁(持久性);分化后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而不会再变为其它细胞(稳定性);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红细胞,红细胞最终衰老、死亡,而不会再形成造血干细胞(不可逆性),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改变(遗传物质不变性)。
师:那么接着我们看一下细胞分化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生:它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师:对。首先,它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在这之上,分化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个体的形成既要有细胞分裂,又必须进行细胞分化。现在我们共同来比较一下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在了解了这个的基础之上,我们再进行思考下一个问题,一个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那它们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吗?
根据细胞分化和分裂的关系,细胞分裂是分化的基础,要想让高度分化的细胞再继续分化,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首先要恢复其分裂能力。)那能否实现呢?下面来看一个实验。
(展示图7-1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图)
师: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概念。就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4能,这种潜能我们称之为细胞全能性。那么细胞为什么会有全能性呢?同时,它有没有在分化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基因呢?
生:。。。。。。
师:(PPT)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中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的全部基因,这也就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再有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中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的全部基因,这也就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
这里插一句实现细胞的全能性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展示PPT)。
学生记笔记
师:好,按照以上逻辑进行分析,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应该具有全能性,也应该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但事实却不尽人意。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的将单个已分化的动物细胞培养成新的个体。我说了这个话,有些同学可能就会提出疑问了,那克隆羊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说一下克隆羊的诞生。
将体细胞植入代孕母羊体内不会产生多利,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全能性。
师:是的。但是我们将体细胞的细胞核和另一只母羊的去核卵细胞结合成新的细胞,再植入代孕母羊子宫内,多利就这样诞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师: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而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设问推测克隆羊和哪只绵羊最相似?推测的依据?(提供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因此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虽然受到限制,而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人们根据干细胞分化潜能不同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总结出受精卵早期分裂出的细胞是具全能性的。随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发育的潜能渐渐被局限,从全能干细胞到多能干细胞,到专能干细胞,最后成为分化终端的细胞。
师:我们现在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展示PPT)。
课堂练习,叫同学回答问题。
师:(展示有关白血病和骨髓移植方面的图文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的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的治疗白血病。此外用化疗、放疗等方法也可以遏制病变的白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命。
1、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
2、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
3、骨髓内有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产生各种血细胞(过渡)
5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健康的,对于白血病患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说,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结】
生物教案简洁篇18
一年来,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下,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总结起来收获很多。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尽量简洁明了,形成语言专业化,在学生有疑问的同时再以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课上尽量让学生将作业完成,布置的作业求精不求量,并做到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学生也就慢慢开始喜欢学习生物,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后,成绩也能得到明显提高。而高中的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基础太差,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注意旧知识的巩固,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生物教案简洁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__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qīfānjiù
2.A.√B.√C.√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
生物教案简洁篇20
20__—20__学年度我在高三A组担任高三(2)班、(3)班和(5)班的生物课教学任务。并担任学科组长的工作。高三的学生面临高考,全面复习是高三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和付出,现将复习情况总结如下:
1.复习时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解题效率、综合能力就不可能提高的提高。我们的复习以“教材”为本,以不脱离教材为原则。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是有目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发问和引导思考分析,然后跟上典型题目的`练习,通过典型题目来训练和巩固,加深记忆。以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并能成功迁移的能力。不搞题海战术,不追求学科间的综合,步步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从20__年的北京的理综生物题来看,考试内容紧扣教材,注重基础,没有偏题、怪题,基础性强,学生感觉难度降低。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复习方向是正确的。
2.整个复习过程中要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简单重复式的复习,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复习过程中要努力进行创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把握基础知识是点,构建知识体系,是贯穿整个复习中的主线。我们以每节考点知识为起点或平台,联系穿插相关章节内容,使知识结构合理化,让学生在消化记忆中构建知识框架,这种通过教师的引导,由个人融会各章节内容而完成的知识网络,便于迅速准确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科学的解决问题。
3.严格把关、精选习题
复习时我们也选用了复习资料,但在每做一节练习时,我们之前都要经过认真挑选排除一些所谓的原创题、试题严重超教材,甚至有科学性错误的题。每一次检测,我们也要经过严格挑选,保证每次考试的质量,同时也保证了知识覆盖面的广度。06年北京理综生物试题中知识点的分布及所占分数如下表:
题号考查知识点所占分值所占比例1生物工程68.3%2光合作用68.3%3微生物的代谢68.3%4DNA复制、细胞分裂68.3%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代谢类型1216.6%30遗传变异1825%31人体的物质代谢及调节1825%可以看出试题全部考查的是考试说明中的主干知识,同时也说明复习过程中我们挑选习题的做法是正确的。
4.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基础实验的复习一方面要求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能将这些实验、实习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复习时我们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实验题的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与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实验类试题的基本技能。试题最后一道题给出了:“从突变植株中获得了高蛋白显性纯合体,为验证该性状是否有一对基因控制,请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设计题非常新颖,可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理解了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同时还考察两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的特殊现象,学生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得高分。
今后高三的复习工作,我会依然本着这几点原则努力的做好高三的复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