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活动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课堂上的混乱和无效性。如何写出优秀的二年级活动教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二年级活动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P75~7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课本P76中的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2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篇我国古代寓言组成,分别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修羊圈的故事,说明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揠苗助长》讲的是有个人为了让秧苗长得快一点,而把秧苗拔高的故事,说明了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故事短小,语言浅白,道理易懂,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学习。
2.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相对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课后练习题:“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体现了阅读理解——概括抽象的逻辑训练过程,是一个难点。要做好任务分析,以安排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标。
4.课后练习题:“读一读,说说每组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不是要求掌握“赶紧”“焦急”两个词语的意思,而是在具体语境中体会状语表情达意的效果,体会如何在句子中写具体些的表达要求。
5.课文只有一幅插图,而插图仅仅呈现《亡羊补牢》故事发生的一个具体情境,对借助插图阅读帮助不大,体现了向第二学段阅读学习的过渡,因此,利用寓言故事的题目梳理故事的条理以了解故事内容,就成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6.课后选做题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本设计不涉及。
学情分析:
1.寓言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白纸一张,在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已经学习了《坐井观天》等三篇寓言,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有利条件。但“寓言”一词是新知,要在适当的环节向学生讲授。
2.课后练习题:“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属于概括抽象思维训练,而概括思维是二年级学生正在开始发展的阶段,因此是一个难点,要注意目标水平的把握,不宜要求学生能像成人或成语词典那样高度概括,学生能有根有据对这两个故事的事或人物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与成语的意思相同,就可以视作达标了。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有关语句说说对“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寓言的感受想法;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说感受想法的目标,是根据课标的目标与内容制定的。)
3.能正确认读“寓”等15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亡”等8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能正确读写“亡羊补牢”等4个词语。
5.通过与课文相关的两组句子比较,进一步认识状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寓”等1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亡”等8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做到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正确;正确读写“亡羊补牢”等4个词语。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有关语句说说对“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寓言的感受想法;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通过与课文相关的两组句子比较,进一步认识状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寓”等1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和词卡(字卡不注音,词卡会认读的字注音。),“亡”等8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寓”等15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习过的课文《坐井观天》吗?谁能讲讲这个小故事?(指名讲故事)谁还记得这个小故事说明的道理呢?(指名回答)。同学们记性真好。在《坐井观天》那个学习单元里,我们一共学习了三个小故事,明白了三个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上学期学习的相同,都是通过小故事说明道理,并且,我们还给这一类课文起了一个名字,叫什么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1.老师板书题目:12寓言二则(“寓”和“则”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寓”“则”字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能猜出这一类讲故事明道理的课文叫什么名字吗?(预设:名字叫做寓言。)同学们真聪明。对了,讲述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这样的故事我们就叫它们为“寓言”。那么,根据题目,你们知道课文要给我们讲多少个的寓言故事呢?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要讲两个寓言故事,“二则”告诉我们的。)课文讲的是哪两个故事?请看老师把它们的题目写出来。
1.老师板书题目: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亡”“牢”和“揠”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亡”“牢”和“揠”字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导语:“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中的“亡”“牢”和“揠”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寓言故事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找出这些字宝宝的好朋友,用横线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和会认的字、词语的圈画。
(2)出示会认字的词卡(注音),指名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读法举例:寓、寓、寓,寓言的寓。)
(3)自由读、全班齐读。
(4)指名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预设:翘舌音的:喘;平舌音:则、钻、此;边音:牢。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指名朗读,一人读一个故事;采用一人朗读完毕后马上评议的方法进行反馈指导。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共同评议。
③评价完一个故事,齐朗读一个故事。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三)读通顺课文学习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的字的读音,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把课文读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
(1)示会认的字在课文里的词语,会认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寓、寓、寓,寓言的寓”。齐读,自由读。
(2)“亡、牢、钻、悔、此、焦、筋、疲、截”口头组词。
①(贴出这些会认的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
同桌交流。
②反馈指导。
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③(把口头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后)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接下来,就要检查大家的朗读了,读的时候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和句子中间的停顿,不要把字宝宝的好朋友拆开了。
(3)反馈指导读通顺。
通过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指导一句后,或自由练习或齐读该句: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它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自由朗读全文。
4.总结(该环节的学习状况及相关知识点:1.逗号、句号、冒号的停顿;2.以短语为单位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
(四)会认的字认读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和打乱顺序,游戏要注意能让全体参与。)。
三、结合生活,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题。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道理。
(一)学习《亡羊补牢》。
1.释题,整体感知。
(1)导语:我们已经多次朗读课文了,现在让我们一起联系课文想一想,上课伊始留下的关于题目的问题吧。
出示任务:题目“亡羊补牢”的“亡”和“牢”是什么意思?“亡羊补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反馈指导。(学生答案,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后面的要求相同,不再说明。)
预设:
“亡”是丢失的意思;“牢”是羊圈的意思。“亡羊补牢”的意思是丢失了羊后把羊圈修补好。
(3)提问:故事讲的是什么时候?谁丢失了羊后把羊圈修补好呢?(预设:课文讲的是从前;一个人丢失了羊以后吧羊圈修补好。)我们就称呼这一个人叫养羊人吧。
(4)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对了,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位养羊人丢失了羊以后把羊圈修补好。
2.依据课题,梳理故事条理,初步了解“亡羊补牢”故事内容。
(1)导语:从题目“亡羊补牢”,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这位养羊人经历了两件事:“亡羊”——丢失了羊和“补牢”——把羊圈修补好,请读读这个故事,看看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写“亡羊”的,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写“补牢”的。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写“亡羊”的,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写“补牢”的,在“亡羊”部分最后用“‖”这个符号表示。
个体操作思考。
(2)反馈指导。
预设:
亡羊:从开始到“把羊叼走了。”
补牢:最后一个自然段。
3.图文结合,结合生活,了解“亡羊”。
(1)导语:对了,这个寓言故事先讲“亡羊”,再讲“补牢”。
(PPT示课文图画)出示任务: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怎么样了?
个体观察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问:图中画的是一个羊圈。
第二问:这个羊圈破了一个窟窿。
(3)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句子讲到了这幅图说的情况的?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来。
个体朗读思考,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汇报、理解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并形成答案。)
预设:
句子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句子2: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5)导语:对了,这两个句子讲到了图画表现的情况——羊圈破了个窟窿。
出示任务: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这两句话除了让我们了解到羊圈破了个窟窿这个意思外,还告诉我们其他什么意思?
个体操作。
(6)反馈指导。
意思1:狼是从窟窿钻进去叼走羊的。
意思2:狼是两次从窟窿钻进去叼走羊的。(追问:你是从哪个词知道是两次的?预设:是从“又”这个词知道的。)
(7)导语:不是说“亡羊补牢”了,怎么狼会两次钻进窟窿叼走羊呢?
出示任务:默读“亡羊”部分,想一想,狼两次钻进窟窿叼走羊的原因是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个体操作思考,同桌交流。
(8)反馈指导。
句子: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原因:因为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没有修羊圈堵窟窿,所以狼两次钻进窟窿叼走羊。
(9)小结:“亡羊”这一部分故事,讲了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丢了两次羊。
4.结合生活,了解“补牢”。
(1)导语:由于养羊人没有修补羊圈,狼又一次叼走了羊。养羊人接着会怎么办呢?
出示任务:默读“补牢”部分,在每一句话的开头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每一句话,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里,了解到养羊人的什么情况?
个体操作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汇报、理解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并形成答案。)
预设:
先订正一共有几句话(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了解到养羊人后悔没听劝告,想到丢了两只羊后修羊圈还不算晚。
第二句:了解到养羊人堵上了窟窿,修好了羊圈。
第三句:修好羊圈后,养羊人的羊再也没有丢了。(在这交流汇报过程中追问:“从此”说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预设:从修好羊圈开始。>)
(3)小结:“补牢”这一部分故事内容,讲了养羊人丢了两次羊后,知道修羊圈还不晚,修好了羊圈,羊再没有丢了。
5.感悟“亡羊补牢”说的道理,试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1)故事内容我们了解了,你会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个故事,你会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你是根据哪些句子产生这样的想法的,做上记号,然后用“我会对养羊人说……”为开头说一说。
个体操作练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①我会对养羊人说,你如果早听街坊的劝告,就不会第二次丢羊了。
依据的句子:从“街坊劝他说”到“把羊叼走了。”
②我会对养羊人说,丢了两次羊后,能听劝告修羊圈还不算晚。
依据的句子:从“他很后悔”到“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3)导语:同学们谈得到很好,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出示任务: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4)反馈指导。
预设:
①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了错事要听别人劝告,不然会一错再错。
②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
提问: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亡羊补牢”最后告诉我们是哪个道理呢?你根据什么断定的?(指名回答。预设:第2个是“亡羊补牢”最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断定的依据是“补牢”部分的内容。)
(5)小结:“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到后来,就演变成成语“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了错事,认真改正,为时不晚。
(二)学习《揠苗助长》。
1.释题,整体感知。
(1)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亡羊补牢”这个故事的内容,明白了它说明的道理了。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了,同学们还记得上课伊始留下的关于题目的问题吗?
出示任务: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题目“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2)反馈指导。
预设:
“揠”是拔,拔高的意思。“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秧苗拔高帮助它们快快生长。
(3)提问:故事讲的是什么时候?谁揠苗助长呢?(预设: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揠苗助长。)
(4)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对了,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人把秧苗拔高帮助它们快点长高。
2.依据课题,梳理故事条理,初步了解“揠苗助长”故事内容。
(1)导语: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看看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那个人揠苗助长的。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那个人揠苗助长的,在这个部分的前面和后面画上“‖”。
个体操作思考。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是从“一天,”到“‘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具体写那个人揠苗助长的。
(3)导语:对了课文的这一部分是具体讲了那个人揠苗助长的。那么,课文剩下的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意思,与揠苗助长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任务:默读剩下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它们分别讲了什么意思?
个体操作思考,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第一自然段:古时候有个人要想办法帮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第四自然段: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
3.尝试讲故事。
(1)导语:第一自然段讲了那个人揠苗助长的原因——要想办法帮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所以他就揠苗助长了。第四自然段讲了那个人揠苗助长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吗?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那个揠苗助长的人的心情变化,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的故事。注意讲清楚那个人的心情变化。
个体操作练习。
(2)反馈指导。
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议引导:
①心情变化:巴望——焦急——急忙——高兴
②情节:天天看——几天后转来转去,自言自语——一天想出办法,一棵棵拔高——都枯死了。
4.感悟“揠苗助长”说的道理,试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1)导语:我们通过梳理课文条理和讲故事,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就要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了。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个故事,你会对揠苗助长的那个人说些什么呢?你是根据哪些句子产生这样的想法的,做上记号,然后用“我会对揠苗助长的人说……”为开头说一说。
个体操作练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我会对揠苗助长的人说,禾苗有自己长高的过程,你不顾它们长高过程,急着把它们拔高,只会把禾苗弄死了。
依据的句子:(1)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2)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3)禾苗都枯死了。
(3)导语:同学们谈得到很好,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出示任务: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4)反馈指导。
预设: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的。
(5)小结:“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到后来,就演变成成语“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不顾规律,急于求成,会把事情办坏的。
四、完成课后“读一读”,体会状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导语:课文我们学习完了,也明白了两个道理了,接着,我们还要学习一个语文小知识,同学们有兴趣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练习)读一读下面两组句子,想一想:一组的两个句子在用词上和表达的意思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个体操作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一组:
用词上,第二个句子多了“赶紧”一词,其余相同。
表达的意思上:两个句子都表达了把羊圈修好的意思;但是第一句只是表示修好的意思,第二句则有抓紧不拖延修好的意思,把养羊人知道自己错了,要迅速修好羊圈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第二组:
用词上第二句多了“焦急地”一词,其余相同。
表达的意思上:两个句子都表达了转来转去的意思;但是第一句只是单纯表示转来转去,第二句表示了转来转去时的心情是很着急的意思,表现了揠苗助长的那个人盼望禾苗快快长高急切的心情。
3.小结: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前加了一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就具体了,就符合表达目的的需要了。我们以后写句子或写话,也可以像这两组句子的第二句那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前加上词语,使表达的意思更具体,符合表达目的的需要。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游戏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左右结构:钻、劝;上下结构:牢、丢、告、筋;半包围结构:疲;独体字:亡。
(二)指导书写和抄写句子。
1.指导“钻”“劝”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钻”“劝”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小结:都是左窄右宽。)分别提示:“钻”字左右等高;金字旁的三横和竖提的收笔都靠近竖中线,第二横压横中线起笔;右边“占”竖长;“口”扁,竖压竖中线起笔。 “劝”字右比左上下都稍伸出;又字旁捺变长点;右边“力”字横折钩起笔压竖中线起笔,撇穿插到长点下方收笔。范写“钻”。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牢”“丢”“告”“筋”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牢”“丢”“告”“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提示:“牢”字上小下大;宝盖头的点压竖中线,“牛”的第一横压横中线起笔,第二横比宝盖头宽,竖压竖中线。“筋”字上小下大;竹字头写在上半个,下部“月”字撇压横中线起笔,横折钩的横压横中线;“力”字横折钩压竖中线起笔,撇过竖中线靠近过“月”的钩收笔。“告”字上部的竖压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下方起笔,压横中线收笔。 “丢”字上部的竖压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下起笔,沾横中线下方收笔;下部撇折在竖中线起笔,撇折的撇与点的角度相同。范写“筋”“丢”字。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亡”字的书写。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亡”各笔画起止位置。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4.指导“疲”字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疲”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提示:病字头的点压竖中线起笔,里面的“皮”要包在病字头里面,最后一笔的捺长,并伸出病字头。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3
设计理念:低年级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词句方面。要能说意思完整、准确、连贯的话;阅读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写一句或几句意思准确、完整的句子。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发展观察、思维能力。我设计此教案从词语教学中找突破口,创设情境,以欣赏的眼光,积累词句,披文入情,读中悟情,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三个字(眼、睛、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4、初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欣赏文中的景美。
三、教学难点:
在欣赏景美的基础上,体会人美。
四、教学过程:
课前听了一个故事《十万只青蛙》(附页)
(一)图片导入(出示许多美丽的景物)
师: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看到过许多美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说说你欣赏到了什么?(出示“欣赏”读读认认)
生:我欣赏到了青青的山,绿绿的水。
生: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
生:我欣赏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师:是啊,多么迷人的景色啊,我们今天就去欣赏湖水(板书湖水)这是一条怎样的湖水呢?。(板书:清澈)跟老师一起书写,看仔细了。指名让学生读课题,(注意“澈”翘舌音)说说读了课题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媒体展示清澈的湖水,再次读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创设情境:多么清澈的湖水啊,有一天,一位穿着红色上衣的小洁坐在船头,她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船在湖面上行驶,这一路上她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师:拿到一篇新课文,要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标上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各小节,学生从声音响亮,字音读准,句子读顺方面评价,教师相应点拨。
(1)第1小节,先出示(两侧卷起)读准音再让生把带有这两个词语的第一自然段读读。
第2小节注意“欣赏石龟展翅欲飞”的字音
第3小节生字注意“变幻山峦”的读音,再出示“变幻的山峦”
读好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第4小节有3个生字“演、蕉、仍”,句子比较长特别“攥”的读音有点难,同学间你读一句,我读一句,把这节读通顺。
第5小节的朗读,记住生字:跨(做动作来帮助识记)
(2)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这里很多学生都会说,要保护环境。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内容上来说)
生:湖水很清,映出了蓝天、白云和变幻的山峦。评:你知道了湖水很清,像镜子。
生:清请的湖水里有小鱼,有的跃出水面在表演节目。评:你感受到了在湖水里生活着的小鱼很快乐。
生:小洁不想破坏湖水的清澈。评:你体会到小洁的内心的美,希望湖水更加清澈。
……
(三)精读课文(欣赏湖水的美丽和小洁的美好行为)
过渡:师:再读读课文,从3到5小节中找找让你感受到湖水清澈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同学们,刚才你读了课文的3到5节,找到写湖水清澈的句子了吗?谁来把划线的句子读读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句子,理解体会。
1、“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你从这句的哪些词语看出湖水的清澈呢?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二、(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2、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谁?谁最低?
(2)比较黄山和泰山谁高?
(3)恒山和华山比较,哪座山比较高呢?
三、自主学习
根据提出问题选择一到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四、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位数不同 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五、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吗?
( )<( )<( )<( )
六、提高训练
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 指导学生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七、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1、收玉米。2、比较大小
八、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比一比
位数不同 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5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在判断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判断出哪个是,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如有的不是封闭图形等。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他们找到了许多,如变速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等等。为什么这些地方用了三角形呢?可不可以换成四边形?很多学生想到了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点,想到三角形应该是很稳定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个特性,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动手实验,没人准备三支铅笔,同桌间想和拉一拉看三角形是不是很稳定,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是知道了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为什么三角形是稳定的。所学就要有所用,接着我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门闩坏了,门老是被风吹开怎么办?有了刚才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要建立一个三角形,还有些学生要自己当做木棒抵住门。学生们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6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4、齐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7
一、复习目标
1、熟记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2、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熟练掌握拼音方法(准确拼读音节、正确拼读多音字)。
4、看拼音写字、写词语、写句子,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二、复习重点
1、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中26个字母,读准四声及轻声。
三、复习过程
1、声母23个:bpmfdtnlgkhjqx
zhchshrzcsyw
2、韵母24个:
单韵母(元音):aoeiuü
复韵母(8个):aieiuiaoouiuieüe
特殊韵母(1个):er
前鼻韵母(5个):aneninunün
后鼻韵母(4个):angengingong
四、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
yinyunying
五、字母表(26个)
大写:ABCDEFGHIJKLMNOP
小写:abcdefghijklmnop
大写:QRSTUVWXYZ
小写:qrstuvwxyz
六、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七、拼法:
1、两拼法
2、三拼法
3、直呼法
八、拼写规则
1、jqx相拼,两点要省去,普通话里的音节,ü只和nljqx相拼,所以ü和jqx相拼时省去两点。
2、ü与nl相拼时,ü不能省去两点。
3、iu单独成音节或开头的韵母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应加yw.
4、标调方法: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排标在后。(注:如在i上标调号,i上的点必须去掉。)
5、儿话音规律:各类韵母儿话有不同的规律,读音、书写并不一致,常见的aoeiu的韵母儿话时,要在原韵母后面加上卷舌动作。
6、轻声规则
(1)、名动或动词的第二叠音节轻声。
(2)、表示方位的词“里、上、中、下、边”等读轻声。
(3)、表示趋向的动词“去、来、起来、回来、回去、上来、下去、上、下”读轻声。
(4)、夹在动宾短语中间的量词有的读轻声。
(5)、单纯词的第二音节一般读轻声。
(6)、词尾的字“子、儿、头、巴”和表示多数的“们”读轻。
(7)、助词的'“的、地、得、着、了、过”读轻声。
(8)、语气词“啦、吧、吗、呢、哪、呀、啊、嘛、哇”读轻声。
7、隔音符号
在汉语拼音中,以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就用隔音符号“﹐”隔开。
8、“啊”的变调和变音
(1)、前一音节收音是aoeiuü,“啊”读“呀”。
(2)、前一个音节收音是u(包括ao),读“哇”。前一音节收音是n,读“哪”。前一个音节ng,读“nga”。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由于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中结合小棒图自然过渡到列竖式计算,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学生在积极地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活动中理解个位和个位对齐的道理,又清楚地掌握竖式计算要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例1的基础,本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两个问题时,均设计了即时练习,使新知落实到每一层次中。而课尾的总结再一次呈现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9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表内乘、除法口算:
7385204
72987366
32463796
4342656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
2.教学例6.【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6横式:59=
(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
(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①先写被乘数5;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7挂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①先写,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里,除数写在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照写.
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逐步写.
板书:
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巩固发展.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65=84=279=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6396789
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六、板书设计.
乘、除法竖式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3=12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13=30+0+0=0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1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会爬的玩具。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如何种使玩具爬起来。
教具学具:旧挂历纸、包装纸、彩笔、剪刀、胶、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出示会爬的玩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和我们以前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2、新授:
师:我们的小玩具会爬,可是它为什么会爬呢,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让小玩具爬起来么?示范说明集中会爬的玩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大家发现了,要玩具爬动,必须是腹部贴地挪动身体。而我们今天制作会爬的玩具的小秘密是什么呢?
三、布置作业:我们已经知道制作会爬的玩具的方法,想不想马上动手制作玩具吗?拿出你们的材料,开动自己聪明的脑筋,做出一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会爬的玩具。
四、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词语、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悟只有仔细观察、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和词语,读懂齐白石观察和刻苦学习的句子。
教学难点
明白“只有刻苦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教学用具
图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幅图上的小虾画得怎样?大家说一说。
2、知道它是谁画的吗?引出齐白石学画虾的故事。
3、板书:齐白石画虾。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2、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通顺、比较流利。
3、抽学生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评议朗读情况及字音。有没有漏或添字?是否流利?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二段。
(1)齐白石是在什么情况下迷上画虾的?
请大家反复朗读第二段,并理解“迷”是什么意思。勾画出描写齐白石迷恋画虾的句子。然后同学交流、讨论,举手向教师汇报。
(2)出示两组例句,请学生读一读,填一填,并说一说两句话中哪一句更好。
虾跳了起来
虾腾地跳了起来他每天观察虾的活动
他每天仔细观察虾的活动
(感受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形象、具体些)
(3)抽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学生再次感受齐白石着迷的.情境。
2、学习第三段。
(1)齐白石画的虾是什么样的?请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描写虾的句子。
(2)出示词语:“薄而透明”、“清晰可见”、“活蹦乱跳”,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出示问题:齐白石画虾画得这么好,很不容易。从哪个词语可以知其不容易?请学生画出“天长地久”这个词语。理解词语并体会齐白石画虾的刻苦用功,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3、全班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词语的美。带着一种欣赏、愉悦的情感朗读。
再小组朗读,教师评议,个别朗读,学生评议。
四、自主识字,书写工整
1、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读一读,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看图识字,组词识字,部件结合识字,口诀识字等等)。
(2)教师请学生指出在认读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似”、“姿”声母为平舌音,“乎”的声母为“h”,而不是“f”。“察”的声母为翘舌音。
(3)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4)同桌互相用生字组词并造句,看谁说得精彩。
2、书写生字。
(1)请学生观察8个生字的字形结构安排。说出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乎”为独体字,中间一横应写得最长;“似”、“仔”、“活”应写得左窄右宽,“候”注意中间还有一竖。
(2)教师示范“细”和“候”的笔顺笔画。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4)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3、抄写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五、拓展延伸,揭示主题
1、你能把这个故事再讲给同学听一听吗?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只有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
3、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韵文。
2.认识冬天得气候特征,不畏严寒生长得植物,在洞中过冬得动物及冬季得体育运动和相应得词语。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蜡,梅,翠”等生字。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用“有得……有得……”说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得意思。有感情地诵读韵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现在都穿什么衣服啦?你发现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冬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瞧(出示挂图)你们觉得冬天怎么样?
二、看图说话学词语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挂图,说说图上都有哪些景物?(提醒:小朋友观察得时候要按照一定顺序,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上到下。)
2.老师这儿有词语卡片,能把它贴在相应得图下方吗?
⑴生读词卡,贴词卡。
⑵交流:冬天到了,天气怎样?
哪些植物躲到洞里过冬了?
哪些植物不怕冷呢?
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你知道这12个词语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组织学生通过“找朋友”游戏,把词语分类,分成冬天气候、植物、动物和运动项目四类。
4.学习生字词。
⑴想要读好韵文,必须把生字词语会读了,读准了才行。请小朋友根据拼音读准词语。
⑵“小老师”教学字音,必要时,教师帮助正音。“绳”是后鼻音;“滑”是三拼音节;
“刺、翠”得声母都是平舌音。
⑶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直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每个字音。
⑷小朋友,有不理解得词儿吗?师生交流,共同解答。
蟒蛇:我国最大得无毒蛇,冬天要冬眠。
蜡梅:因为蜡梅在每年得冬末开放,所以人们又称它“腊梅”。
5.练读所有词语。
⑴师先范读,以“词串”得形式读,每个词串内得词读得稍紧凑些。
⑵学生练读。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雪蜡翠蛇刺滑冰绳
2.开火车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用编字谜、编顺口溜,换部件,分析结构等方式记忆字形。重点指导:
翠:小卒字头上插羽毛。
蛇:虫+它,虫字变得瘦一点。
滑:三点水+骨(及时书写骨得笔顺)。
绳:绞丝旁+口+电,注意右边部分要紧凑。
刺:左边部分与木有关,中间不封口,口诀“刺字中间不封口,封口不成刺”。
3.指导书写前四个字。
⑴认识新偏旁“羽字旁”,出示“翠”与“羽”,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掌握两者得区别。“羽”字得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钩,作偏旁时则都变成了横折。
⑵自学笔顺(见练习5)
⑶交流: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讲解并范写。
⑷学生认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姿势。
四、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2.诵读词串。完成同步导学1—6题。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7
一、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说学法:__x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__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翠鸟)说课,标签:小学二年级语文说课,二年级下册语文说课,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学习仿编歌词,并能合拍地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录音机、歌曲磁带。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创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幼儿做身体音阶歌的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今天这节音乐课秦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什么是幸福?你们能告诉我吗?幸福就是觉得开心、高兴的一种感觉。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帮助他,让他感到开心、幸福,自己也就很开心、幸福。幸福就是让身边的人都开心。(学生答)老师:“在生活中,同学们有什么感到特别幸福的事情吗?谁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自由说)老师:“同学们,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回答)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请告诉我这首。歌里是怎样表达幸福的”?
二、学习歌曲:
1、初听音乐,问:谁来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内容,他们唱到了哪些动作?(拍拍手、跺跺脚)
2、这些都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示的,对吗?
3、揭示课题:“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唱这首儿童歌曲《幸福拍手歌》。”
4、请同学们听一遍这首歌。要求:(可跟着歌曲的节拍随意做做动作,但是嘴巴不能发出声音)
5、学生跟录音范唱轻声唱一唱。
6、老师弹伴奏,学生跟唱全曲。要求:
(1)学生听好前奏,听老师喊拍起唱
(2)解释弱起,开始的这一拍要唱的弱一点。重音在小节线的后面。
(3)这一遍歌唱中不做动作。
10、完整演唱歌曲
三、创编歌词
1、“同学们唱得真好,你们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达自己幸福的情感与心情吗?”让我们自己当一回小小作词家,编一段歌词唱一唱好吗!(一段)
2、自由讨论。
3、学生上来唱,其他的同学配合做动作。
五、分组创编综合表演。
六、课堂小结: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想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这节音乐课好吗?记得,要配合我的歌声做动作哦: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跟我走。如果幸福的话一起说声再见吧,那么大家都一起说再见。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老乡的喜爱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有关句子。
教学难
点
理解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说新疆的吐鲁番有个好地方(板书:好地方),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下面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特别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情况。(板书生字带出来的词语:最喜爱、山坡、梯田修在、留着、味道、茂密。这样,为下一步借助词语定位联想生字做铺垫,注意指导第二段中描写葡萄的长句子。
3.采用猜字、定位联想等游戏识字,重点指导“最”的结构和最后一笔,同时趁热打铁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现在我们看看葡萄沟到底好在哪儿?课文共有几个自段?先标上序号,然后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自由读。
3.汇报
三、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1.听完后师问:你觉得葡萄沟怎么样?(板书好地方)为什么说是个好地方?她好在哪儿?自己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2.完成练习:(出示)
(1)葡萄沟在()。
(2)葡萄在()月份成熟。
(3)葡萄种在()。
(4)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去,有的运到(),制成葡萄干。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葡萄沟出产这么多水果,我们不得不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葡萄沟盛产哪些水果呢?老师引读第二句。(老师读表示月份的词)
说说老师读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看,这段话是从第几句开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2.学习第三句
(1)引:那有谁喜欢秋季的.葡萄沟呢?
(2)先自己来读一读。谁喜欢?指名读。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3)自由读
我们来体会一下:(师范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4)小朋友,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葡萄很多。)哪个词语看出来?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还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葡萄沟很美)哪个词语看出来?(五光十色)什么是五光十色?我们查过字典的。谁来告诉大家?这么多葡萄的颜色,可以说是――(板书五光十色)
怎么这么有概括能力呢?你们说葡萄“五光十色”,那么你们理解的“五光十色”就是说葡萄――(有很多种颜色)
3.既然有这么多种颜色,我们也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出示五颜六色)
课文为什么不说“五颜六色”,而说“五光十色”呢?(重点理解“光”)
小结
:葡萄不但长的颜色多,而且质量好,一个一个颗粒,水灵灵的,阳光一照,像珍珠、玛瑙那样,晶莹剔透。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用“五光十色”了吧!一起读读这个词,感受感受。
4.葡萄长得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
齐读
师:是呀,这里的葡萄长得多美啊!像珍珠、像玛瑙(nǎo),有红的――
5.看到这样的葡萄,你想到什么?指名说
师:老乡摘下葡萄让你吃个够,吃个痛快,你觉得老乡怎么样?(板书热情好客)
6.老乡这么热情,让我们夸夸他。(出示句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开火车读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知道了葡萄沟盛产水果,特别是葡萄,非常有名。今天我们来学第三段
二、细品课文第三段
1.说说这一段写什么?(板书:葡萄干有名)
2.用"--"划出写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的特点的词。说说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为什么有名。
分析"颗粒大、味道甜、颜色鲜"的三个词的结构。然后说说这样的词;水果多、景色美、名气大……真是(板书色鲜味甜)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葡萄沟的确是个好地方。
3.葡萄干又是怎么制成的?自己读课文,完成练习。
运(葡萄)修(阴房)钉(架子)挂(葡萄)
蒸(水分)葡萄干
4.口说无凭,眼见为实,现在我们看看葡萄干到底是怎样制成的。
5.品尝葡萄干,说感受:这就是这阴房制作出来的葡萄干,你们得吃吃我们葡萄沟的葡萄干,可不能白吃哦,吃完后要把你们的感受说出来。请先看看颜色,再吃。是大口大口地吃还是尝?是尝还是品?师:吃了这么可口的、色鲜味甜的葡萄干,你有什么要说吗?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指导朗读
1.比赛读:你好像还没吃够,看谁读得好。
2.引导背诵
就要离开葡萄园了,你们想不想再看一看?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去:快看,葡萄种在……
3.拓展
(1)师:葡萄沟确实是个好地方,你们想去吗?要想当好导游,得把这段话变成自己的语言,开头怎么说、结尾怎么说,我相信你们的自己会讲一讲。
(2)指名说一说
师:吃了这么可口的、色鲜味甜的葡萄干,你有什么要说吗?
(板书葡萄沟真是个好地)
四、总结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指板书)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就要离开葡萄沟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活――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
二年级活动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归类识字法、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正确认读15个生字。
2、通过“木”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
3、通过接读、问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能背诵儿歌。了解不同树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
2、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并运用。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猜谜语,同学们认识了哪些树呢?
2、每一种树木各有特点,有人还给它们写了一首儿歌叫《树之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借助拼音,读通儿歌。
过渡语:儿歌中有好多树木,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
2、检查读文。
(1)儿歌有几句?
(2)指名读儿歌。重点指导“桦”“银”“柏”字的读音。
三、读通儿歌,认识生字。
过渡语:儿歌中的树木太多了,我们给它们点点名,看看都到齐了没有?
1、认识各种树木的名称。
(1)借助图片认识词语。老师出示树木图片,学生认读树木名称。
(2)认读树木的名称。
梧桐枫树松树柏树
桦树金桂水杉银杏
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在游戏中认读生字。老师读出树木的名字,学生迅速从生字卡片里找到对应的生字。
(3)认识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发现汉字特点。
过渡语: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偷偷从卡片上溜了出来,你们认识他们吗?
梧、桐、枫、柏、杉、松、棉、桦
①你能给它们找个好朋友吗?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②仔细观察这些字,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都有木字旁。
③你们发现了字形里的秘密,再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梧、桐、枫,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教师小结:左边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表示形旁,右边的字提示了它们的读音,表示声旁,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们叫形声字。
④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更多的生字。猜猜它们都是什么树?
椰树、石榴、橡树、樟树、棕树
2、学习掌、耐、守、银、化、装、疆
(1)借助拼音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补充“疆”的字理演变:左边的一把弓是用来丈量右边的田地,田地与田地之间要有界限,横就表示它们的界限。)
四、指导朗读,背诵儿歌
1、去掉拼音,再读儿歌,巩固识字。
2、指导读出韵味。同学们看看每句儿歌最后一个字的音节,你有什么发现?最后一个字的音节都有ang,同学们读时要读得短而轻。
3、师生合作读。
接读小游戏。(我读杨树,同学们接读高……)同桌接读,男女生接读。打乱顺序读。
问读小游戏。刚才我们开展了接读游戏,大家在接读中能快速将树木特点接上,下面我们来玩个“问读”游戏,记住树名(什么树叶像手掌?梧桐树叶像手掌)
4、合作背诵。(打节拍试背,男女生比赛背、齐背儿歌)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11种树木,还认识了很多生字,学会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形声识字法。今后同学们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记得使用这种识字方法。
六、板书设计。
树之歌
梧桐枫柏杉松棉桦
形旁—形声字—声旁
掌耐守银化装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