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优秀的免费高一化学教案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1

【复习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都是由__组成的,单质是__,化合物是__。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__和__。

2.物质可分为__和__。混合物可分为__,__和__。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__,__,__。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__,__。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__和__。__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__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__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__。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__。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__、__、__。

5.利用__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__。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__。电解质是__。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__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__;

FeS与盐酸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

(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2.离子的大量共存问题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3)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水等难电离的物质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电解质溶液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使用的试剂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铵根离子。

14.__反应过程中有__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__和电子守恒定律:__。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8.(1)铁的还原性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与氯化铜反应离子方程式。

(2)正三价铁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价铁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4)正三价铁离子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总结】最新一年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单元化学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给您带来帮助!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

nbsp;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聚合物;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水解。A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等。B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高分子。C不正确。

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2】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A、B,且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物质可能是()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可选:

HCOOC2H5+H2OHCOOH+C2H5OH

4646

B不可选:

3×28492

C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剂,但却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剂都能将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强氧化剂,自然也能将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离子(MnOMn2+,Br2Br—)。

溴水将—CHO氧化为—COOH,多出1个O原子,这个O原子应该是由1个H2O分子提供的,1个H2O分子提供一个O原子必游离出2个H+,所以H2O是一种反应物,HBr是一种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补充习题:

1、下列食用物质中,热值最高的是()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油脂是摄食物质中热值最高的物质。“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环的缘故,与其热值关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鸡蛋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鸡蛋生食营养价值更高

C、鸡蛋白遇碘变蓝色

D、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解析: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鸡蛋生食,难以消化,营养损失严重,且生鸡蛋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B错;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质的性质,C错。

答案:D

3、尿素()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3、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C、长期使用尿素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NH4)2CO3,(NH4)2CO3对土壤无破坏作用。A、B、C都正确。

CO(NH2)2的含N量为:

w(N)=×100%=×100%=46、7%。

D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答案:C

5、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营养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生长发育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密切相关。深海鱼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种不饱和程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碳双键,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分子式应是

()

A、C26H41COOH&nbs

p;B、C25H39COOH

C、C26H47COOHD、C25H45COOH

解析:由“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应含有26个C原子,排除A、C——它们的分子中都有27个C原子。

C25H39COOH的烃基(—C25H39)的不饱和度为:

Ω==6

C25H45COOH的烃基(—C25H45)的不饱和度为:

Ω==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个烯键,即6个碳碳双键,B对,D错。

答案:B

6、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这是因为当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变蓝色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结论。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pH<7,故该溶液中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3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3个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7、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有一个小孔。请走访1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个小孔,将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数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16471、

答案:1647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的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2、O2、N2)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3、SO2、O2、N2)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39;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2→2SO2→2SO3→2H2SO4

1202×98

1t×90%×(1-1.5%)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4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中铝元素的含量,知道铝元素在自然界的主要存在形式。

(2)了解铝土矿制备铝的工艺流程,掌握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对工艺流程的问题探究,培养了学生从信息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从炼铝方法的变化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铝的冶炼过程

(2)难点:Al2O3的两性

三、设计思路

鉴于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从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激发他们对铝及其化合物的浓厚兴趣,并引发对铝的来源的深入思考;进而在对制备流程中的分析过程中发现问题,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寻求解释的愿望,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铝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工业提取铝的生产流程 铝的冶炼史介绍 环保教育。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展示可乐罐,很多同学爱喝可乐,可乐罐是由什么材料制成?

【学生回答】主要成分为铝。

【讲述】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们看下投影资料。(ppt2)

【提问】铝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具有广泛的应用,请大家举例铝的应用。

【播放图片】 生活和生产中的铝制品(ppt3)

【过渡】铝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但是追溯到19世纪中期,铝像现在这样普遍存在吗?

【播放资料】(ppt4)

(一)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命令官员给自己打造了一顶铝皇冠。他戴上铝皇冠,神气十足地接受百官的朝拜。在宴请宾客时,拿破仑三世使用一套珍藏的铝制餐具,而大臣们使用的是金或银制餐具。

(二)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奖品是一只铝制奖杯。

【设问】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当时铝很贵。

【过渡】铝在地壳中都以化合态存在,如氧化铝等。在19世纪中期铝的冶炼的困难导致了铝的价格的昂贵,甚至都超过了黄金,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较好的冶炼铝的方法,铝的价格大大降低,走进了我们普通百姓家。那么我们现在是如何提取铝的呢?

【板书】一、从铝土矿中冶炼铝

【介绍】铝的工艺流程。(ppt5)

【设问】炼铝的原料是地壳中含量较多的铝土矿,其主要成分是Al2O3,从铝的工艺流程来看,我们可以把冶炼过程分成哪两个阶段?(ppt6)

【板书】(1)铝土矿氧化铝 (2)氧化铝铝

【过渡】先来讨论第一阶段:氧化铝的提纯。看下面问题。

(问题1) NaOH溶解铝土矿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反应以后的滤液。)NaOH溶解铝土矿后,滤液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过渡】氧化铝能否和氢氧化钠反应呢?我们来做下列实验。

【学生实验1】Al2O3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

【介绍反应】 Al2O3+2 NaOH==2NaAlO2(偏铝酸钠) +H2O

(问题2)把滤液酸化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我们需要的是沉淀物。)

【过渡】我们来做下列实验,看看是否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学生实验2】NaAlO2 溶液中慢慢滴加盐酸,看到现象就停止。

【介绍反应】 NaAlO2 +HCl+H2O == NaCl + Al(OH)3

(问题3)过滤2和4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4)酸化是通过量的CO2,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滤液的主要成分?

【讲述】因为通足量的CO2,,Na2CO3还能继续与CO2反应,所以产物应为NaHCO3。

【介绍反应】 NaAlO2 +H2O + CO2 === Al(OH)3+NaHCO3

(问题5)将过滤后的白色固体灼烧,发生什么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2Al(OH)3 Al2O3 + 3H2O

【总结】 铝土矿 NaAlO2 Al(OH)3 Al2O3(ppt7)

【过渡】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从铝土矿中提取了Al2O3。接下来怎么由氧化铝铝?我们现在用的是电解法。

【板书】 2Al2O3 4Al+3O2

【设问】1.该反应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反应?

2.对比一下钠、镁和铝的提取,看有没有相似之处?

【归纳】热分解法不适于制活泼金属,因为活泼金属氧化物很稳定,高温下也难分解。所以铝和钠、镁一样均采用通电使其分解的电解法。

【回顾】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每一步的作用。(ppt8)

【要求】从铝土矿制备铝的过程中哪些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5页的化学史话。

【讲述】霍尔找到了冰晶石才使铝这种19世纪最昂贵的金属,有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下面我们回顾下铝的发现及提取的历史。(ppt9)

【阅读】材料:铝的再生-新世纪材料的亮点(ppt10)

再生铝又称二次铝,是目前废物界最有价值的材料。现在世界每年从废铝回收的铝量约为400万吨,相当于每年铝产量的25%左右。与以铝土矿为起点相比,生产1吨再生铝合金能耗仅为新铝的2.6%,并节省10.5吨水,少用固体材料11吨,比电解铝时少排放CO291%,少处理废液、废渣1.9吨。

【提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想到什么?

【结束语】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铝的冶炼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铝的需求是巨大的,而铝资源确是有限的,所以大家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要乱丢易拉罐,注意废物回收再利用。

【巩固与练习】(ppt11、12)

1.下列有关铝土矿中提炼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铝土矿中的铝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需用化学方法把铝元素变成游离态。

B.提炼过程中,先将铝土矿净化提取氧化铝,再进行冶炼。

C.可用常见的还原剂把氧化铝中的铝还原出来。

D.冶炼铝的方法同工业冶炼钠、镁相似, 可用电解法。

2.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B );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 C )

A.CO2 B.Na2O C. Al2O3 D.CO

【作业】

1.完成联系与实践:第 10题

2.调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成分是氧化铝?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何应用?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_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6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浓)V(浓)=c(稀)V(稀)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产物。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综上所述,在必修阶段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知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不能正确熟练的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得失电子或转移电子数易加倍计算。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有初中基础差,不脚踏实地学习。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学生不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照搬初中的方法和思路。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方式是:注重知识与初中的联系;分散重难点;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形象、具体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观察推理能力。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其本质

五、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七、教学策略: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图片引入: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现象: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_,给用电器供电的电池。这些图片中呈现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这些现象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本质上却是相同的,与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有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回顾初中所学,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并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学生1:两种物质反应,其中一种是氧气的反应。

学生2:得到氧的是氧化反应,失去氧的是还原反应。其分类标准是得失氧

学生3:举出实例

投影:

老师:18世纪末,化学家在总结许多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后,发现这类反应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提出了氧化还原的概念,与氧化合的反应叫氧化反应,从含氧化合物中夺取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如3Fe+2O2=Fe3O4,H2+CuO=Cu+H2O

问题:请同学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上述反应,各反应物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得到的氧从何而来?

学生:分析

教师:根据守恒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对氢气、铁而言,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对氧化铜、氧气而言,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而氢气的得氧和氧化铜的失氧又同在一个反应中,那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独立存在?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氧有得必有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教师:因此,从表观上,我们就将有氧得失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

1、表观认识:有得失氧的反应

教师: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19世纪发展化合价概念后,人们发现许多反应与经典定义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类似的特征,如:4Na+O2=2Na2O与CuO+CO=Cu+CO2除了有得失氧,还有化合价的变化。

问题:请大家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的升降有何关系?从化合价角度看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CuO+CO=Cu+CO2H2+CuO=Cu+H2OH2O+C=CO+H2

学生:氧化还原反应都伴随着化合价的升降,得氧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失氧的化合价降低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从特征上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个定义: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2、概念: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教师:我们将化合价升高的一类反应并入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一类反应并入还原反应。

练习:

1、判断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A、3Cl2+6KOH=5KCl+KClO3+3H2O

B、2NO2+2NaOH=NaNO3+NaNO2+H2O

教学设计-氧化还原教学设计-氧化还原C、2KMnO4K2MnO4+MnO2+O2↑

D、AgNO3+NaCl=AgCl↓+NaNO3

教学设计-氧化还原教学设计-氧化还原E、MnO2+4HCl(浓)MnCl2+H2O+Cl2↑

F、3NO2+H2O=2HNO3+NO

教师:从得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更深一步,知道初中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只是表观认识,并非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现在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学会从表象到特征再到本质层层深化认识的深度,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观察钠和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最外层有一个电子,主要化合价为+1,镁最外层两个电子,主要化合价为+2,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钠失去1个电子,可以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镁失去2个电子也可以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失去电子都显示正价。

教师:没错,原子反应都想达到一个最稳状态,当最外层电子达到8个电子时候,物质就稳定了。像钠,镁这些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容易抛弃最外层电子来使自己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像氧、氯这些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大于4,容易夺得别人的电子来补充自己的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像氖这类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已经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了,所以不易得失电子,显示0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氢原子,它只有一个电子层,最稳状态不是8电子结构,而是2电子结构,所以它有得1个电子变成2电子稳定结构的愿望,可是,愿望是美好的,实现是困难的。

投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视频

教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钠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因此钠有失去最外层电子的愿望,而氯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有得到1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愿望,两者相见恨晚,钠把电子抛给了氯,变成钠离子,显示+1价,氯得到1个电子,变成氯离子,显示-1价,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

问题:从氯化钠的形成我们可以得到,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发生了电子的得失。

教师:对于氢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有想得到1个电子的愿望,对于氯,最外层有7个电子,它也有想得到1个电子的愿望,都想得电子,怎么办呢?

学生:谁强电子归谁,氢原子核内正电荷少,吸引电子能力弱,失去电子,显示+1价。氯原子核内正电荷多,氢原子的电子会被氯原子抢去,显示-1价。

教师:话虽没错,但还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采用双赢的思想,即电子共用。

投影: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动画视频

教师:氢将电子移到中间,氯也将自己1个电子移到中间,这样就形成一个共用电子对,不看氢,对于氯而言,最外层有8电子稳定结构,不看氯,对于氢而言,最外层有2电子稳定结构。但是,氯毕竟吸引电子能力强,所以,虽是共用电子对,但电子是偏向氯这一边的。所以氢显示+1价,氯显示-1价。

教师:从氯化氢的形成我们可以得到,化合价升降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发生了电子的得失,而是发生电子偏移。

教师:回答刚才老师问大家的问题,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电子的得失和偏移

教师:电子的得失和偏移可以用“电子转移”来概括。(投影)

教师:电子转移分成两种情况,如果是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反应,就发生电子得失,如果是非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反应,发生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教师:怎么给氧化还原反应从本质上定义呢?

学生: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失去电子,化合价会升高,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三组概念归纳一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练习:

2、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化合价降为0

小结:对比氧化还原的三个定义(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角度

化合价角度

电子转移角度

氧化反应

得到氧反应

化合价升高反应

失电子(或电子偏离)

还原反应

失去氧反应

化合价降低反应

得电子(或电子偏向)

氧化还原反应

得失氧反应

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电子转移

作业:

1、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其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怎样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并用图表表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表观认识:得氧失氧(片面)

2、概念: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3、本质:电子转移(本质)

失,升,氧

得,降,还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8

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空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制品)、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深入学习的欲望。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本章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类概念和它们的性质(烯烃、芳香烃、醇类、羧酸等)。为了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只简单介绍了烷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没有涉及烷烃的系统命名等。

教材特别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不盲目扩充代表物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不涉及类物质的性质,注意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甲烷、乙醇、乙酸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材增加了章图、结构模型、实验实录图、实物图片等,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3、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不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总之要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4、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过程:

通过简单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式。

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化学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天然气中按体积计,CH4占80%~97%)。

2: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①CH4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不褪色证明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溶液褪色。

结论: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

②取代反应实验

观察现象:色变浅、出油滴、水上升、有白雾、石蕊变红。

在室温下,甲烷和氯气的混合物可以在黑暗中长期保存而不起任何反应。但把混合气体放在光亮的地方就会发生反应,黄绿色的氯气就会逐渐变淡,有水上升、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气体生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生成。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4、CH3Cl、CH2Cl2、CHCl3、CCl4均不溶于水

化学式

CH3Cl

CH2Cl2

CHCl3

CCl4

名称(俗名)

溶解性

常温状态

用途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比较: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可与化合物发生取代,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

反应物生成物中一定有单质

反应能否进行受催化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或非金属活动顺序。

分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单向进行

3、用途:

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可用于生产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4.补充练习

1.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采煤矿井中的甲烷气体是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发酵而来的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烷是一种非极性分子

B.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

C.甲烷分子具有极性键

D.甲烷分子中H-C—H的键角为90℃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与CH4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氯气

B.溴水

C.氧气

D.酸性KMnO4溶液

4.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所得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5.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H2S

B.CH4

C.H2

D.CO

6.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1g甲烷含_______个甲烷分子,4g甲烷与____________g水分子数相等,与___________g一氧化碳原子数相等。

7.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__反应,生成的有机物中常用作溶剂的____________,可用作灭火剂的是_____________,氯仿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参照此类反应,试写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标准状况下,1.12L某气态烃(密度为0.717g/L)充分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先通过无水氯化钙,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经测定前者增重1.8g,后者增重2.2g,求该烃的分子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等概念

2、了解常温下常见烷烃的状态

3、通过探究了解烷烃与甲烷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烷烃:结构特点和通式:

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分别书写甲烷、乙烷、丙烷等烷烃的结构式。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关于烷烃的知识,可以概括如下:

①烷烃的分子中原子全部以单键相结合,它们的组成可以用通式CnH2n+2表示。

②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③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CnH2n+1-)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异丁烷

熔点(℃)-138.4-159.6

沸点(℃)-0.5-11.7

我们以戊烷(C5H12)为例,看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先写出最长的碳链:C-C-C-C-C正戊烷(氢原子及其个数省略了)

然后写少一个碳原子的直链:()

然后再写少两个碳原子的直链:把剩下的两个碳原子当作一个支链加在主链上:

(即)

探究C6H14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补充练习

1.下列有机物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A.CH3(CH2)2CH3

B.CH3(CH2)15CH3

C.CHCl3

D.CH3Cl

2.正己烷的碳链是()

A.直线形

B.正四面体形

C.锯齿形

D.有支链的直线形

3.下列数据是有机物的式量,其中可能互为同系物的一组是()

A.16、30、58、72

B.16、28、40、52

C.16、32、48、54

D.16、30、42、56

4.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5.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4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其中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A.CH4

B.C2H6

C.C3H8

D.C4H10

6.请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以下烷烃

C2H5

CH3

⑴C2H5-CH-CH-(CH2)3-CH3⑵

CH3-CH-CH-C-H

CH3︱

C2H5︱

CH3

CH3

C2H5︱

CH2-CH2-CH3

CH2

CH3

⑶⑷

CH3-CH-C-CH3CH3-C-CH2-C-CH3

7.根据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判断下列命名是否有错误,若有错误请根据所要反映的化合物的结构给予重新命名。

(1)2-乙基丙烷:

(2)2,4-二乙基戊烷

(3)3,3-二甲基-4-乙基己烷

(4)2,4-二甲基-6,8-二乙基壬烷

8.室温时20mL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合,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通过浓硫酸,再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减少了50mL,剩余气体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又减少了40mL。求气态烃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6.(1)4-甲基-3-乙基辛烷

(2)2,3,4-三甲基己烷

(3)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4)2,2,4,4-四甲基己烷

7.(1)错2-甲基丁烷

(2)错3,5-二甲基庚烷

(3)对

(4)错2,4,6-三甲基-6-乙基癸烷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从复习初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入手,总结归纳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提出新的化学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知识不能对它进行分类,从而转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本节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建议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建议采用对比法或列表法,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四部分(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

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反应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反应物中元素(原子或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反应物

(还原剂、氧化剂)

此反应物(失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还原剂

此反应物(得电子的原子或离子)是氧化剂

生成物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叫还原产物。

性质

(还原性、氧化性)

失电子的性质是还原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电子的性质是氧化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活泼的非金属:等。

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等。

2.还原剂

金属:等;

某些非金属:等;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等。

注意: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确定是以实际反应为依据的,是相对而言的。同一物质处于中间价态的在不同条件,不同反应中,可以作还原剂,也可做氧化剂。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例如:

2.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需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例如:

四、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教学手段:投影

教学过程:

[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

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

反应类型

表达式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

反应类型

得、失氧的情况

举例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在的反应中,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分析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

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讲解]1.在的反应中,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为离子化合物。

2.在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习]将前边的投影练习再做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练习]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总结]

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作业]

第12页、二、三、1.2.

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习角”进行交流。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10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通过乙酸乙酯合成途径的分析,了解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思路。

二、方法指引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设计可能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等;

c.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三、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四、典型例题

例题1。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卫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来降解聚丙烯酸的废弃物,TPA是由单体聚合而成,请写出TPA的结构简式;

【随堂检学】

1.分子式为C8H16O2的有机物A,它能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B和C,且B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成C。则有机物A的可能结构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 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 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 NaOH NaCl 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 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 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 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 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 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 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 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 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 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 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 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 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 定义

2、 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 2、改离子 3、去相同 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 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 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 氯气通入水中

4、 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 ]《基础训练》P40、9题。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N2O2CO2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N2O2CO2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布骤。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下列物质中:①CH3COOH②HCl③NaOH④HNO3⑤Cu(OH)2⑥AgCl

⑦Na2CO3⑧C2H5OH⑨H2O⑩Fe⑾SO2⑿石墨

(1)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2)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1)②③④⑥⑦(2)①⑤⑨(3)⑧⑾(4)②③④⑦

[引入]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板书]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实验]请四位同学分别做实验:

①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②硫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③硫酸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

④硝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设问]①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②三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同学写化学方程式)

③这三支试管里澄清溶液中有什么离子?这些离子在发生反应前后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

用实验证明实验①中Cu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本质。

[演示动画](Ba2++SO42-=BaSO4↓)

[板书]2、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实验一为例)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BaSO4↓+CuCl2

②改:易溶的强电解质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Ba2++2Cl-=BaSO4↓+Cu2++2Cl-

③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Ba2++SO42-=BaSO4↓

④查: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讨论]“Fe+Fe3+=2Fe2+”这一离子方程式正确吗?

[回答]不正确,虽然是质量守恒,但不满足电荷守恒。

[小结]书写四步中,“写”是基础,“改”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a、强酸:HCl、H2SO4、HNO3等

易溶于水、易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

电离的`物质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设问]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为什么能生成同一种物质,并能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

小结后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①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讨论]为什么实验四中的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

[讲述]上述Ba2++SO42-=BaSO4↓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可溶性钡盐(如BaCl2、Ba(NO3)2)与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的一类反应。Ag++Cl—=AgCl↓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AgNO3溶液与可溶性盐酸盐(如BaCl2、NaCl)的一类反应。

[设问]HCO3—+OH—=CO32—+H2O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小结]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酸电离出来的H+与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H2O。

[练习]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分析同学们的书写正误,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写。

请同学们写符合Cu2++2OH-=Cu(OH)2↓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布置作业]P18习题一、2、3习题二、三、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1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掌握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

2.对硅酸的组成、性质及制备形成初步的认识。

3.了解硅酸盐的组成的表示方法、性质及应用。

4.理解硅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备;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硅的制法。

2.2课题难点

二氧化硅和硅的性质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水晶、玛瑙、石英坩埚、沙子。你知道组成这些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吗?

讲述:这些物质虽然看起来形态各异,实际上它们都含有同一种元素——硅,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大到高科技领域,小到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硅及其化合物的踪影。当今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更是与人们对硅的性质的认识息息相关。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二氧化硅及其化合物——硅酸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一节硅

过渡: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硅元素的有关知识。

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含量、存在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归纳整理:硅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硅元素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地壳的各种矿物和岩石里。

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硅的氧化物——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1.二氧化硅

学与练:写出C和S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推测CO2和SiO2的性质是否相同?

归纳整理:C和Si的最外层都有4个电子,CO2和SiO2分别是二者的价氧化物,它们的性质应该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思考与交流: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并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

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CO2+H2O=H2CO3

CO2+Na2ONa2CO3

CO2+CaOCaCO3

CO2+2NaOH=Na2CO3+H2O

C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酸性氧化物。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硅的性质,并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加以比较,看二者是否相同。

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了解二氧化硅的性质及用途。

归纳整理:二氧化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其他矿物共同构成了岩石,天然二氧化硅也叫硅石。砂子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石英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水晶是纯度较高的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可用来做光导纤维;石英可用来做石英钟、石英表,耐高温的石英玻璃;水晶可以用来制造电子工业中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眼镜片等,含有有色杂质的石英,还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轴承,耐磨器皿和装饰品等。

⑴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SiO2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不溶于水。

用途: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石英坩埚、饰品等。

讲解:CO2、SiO2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硅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原因是二者的结构不同,相关知识我们将在选修教材中学习。

过渡:SiO2与CO2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不是也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76页有关内容,并填写下表。

板书;

⑵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PPT展示:SiO2与CO2化学性质的比较

展示一个同学的答案,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归纳整理:CO2、SiO2的化学性质差别不很大,比较相似,都能与碱性氧化物或强碱反应生成盐,都是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不能溶于水得到相应的酸——硅酸。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发生化学反应,而二氧化硅却能与氢氟酸发生反应,这也是工业上用氢氟酸雕刻玻璃的反应原理。以上两点,属二氧化硅的特性。

①特性:

a.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

b.能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②酸性氧化物

a.与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CaSiO3。

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

(2)实验室为什么不用玻璃瓶盛装氢氟酸?

(3)某同学根据SiO2既可与碱反应,也能与氢氟酸反应,推断SiO2为两性氧化物。是否正确?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

(1)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Na2SiO3,而Na2SiO3具有粘合性,容易使玻璃瓶塞和瓶颈粘在一起而不能打开。

(2)因为玻璃中含有SiO2、SiO2能与氢氟酸反应,故不用玻璃瓶,用塑料瓶盛放。

(3)两性氧化物是指既和酸反应,又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而SiO2与氢氟酸反应没有生成盐,故SiO2不是两性氧化物。

过渡:二氧化硅不能溶于水得到相应的酸——硅酸。那么,硅酸是怎样的一种酸?它怎样制得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硅酸(H2SiO3)

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最后一自然段,了解硅酸的性质。

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物理性质

硅酸是一种白色的固体,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它不溶于水。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做教材第76页探究实验4-1,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讨论:实验室制硅酸的原理。

归纳整理并板书:

⑵制取原理:

强酸制弱酸——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得到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过渡:硅酸的酸性比碳酸还要弱,那么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推测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整理并板书: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讲解:先形成硅酸溶胶,浓度较大时形成硅酸凝胶。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多孔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酸在加热条件下会进一步失水得到二氧化硅。

板书:

⑶化学性质:H2SiO3SiO2+H2O

⑷用途——硅胶,做干燥剂。

巩固练习

1.地壳中含量第一和第二的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具有的性质是()

A.熔点很高B.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C.可与烧碱反应生成盐D.坚硬

2.要除去SiO2中混有的少量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A.纯碱溶液B.盐酸C.硫酸D.苛性钠溶液

3.下列试剂能贮存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里的是()

A.HF溶液B.KOH溶液C.盐酸D.水玻璃

参考答案:BBC

(二)硅酸盐

阅读教材第77页第一自然段,了解硅酸盐的组成。

归纳整理并板书:

1.硅酸盐:由硅、氧和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很稳定。

讲述: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硅酸盐矿物,约占地壳质量的5%。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粘土是制造陶瓷器的主要原料。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书写时,应把金属氧化物写在最前面,然后写SiO2,最后写H2O。且各种氧化物之间用“·”隔开。

板书:

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如:Na2SiO3Na2O·SiO2

Al2(Si2O5)(OH)4Al2O3·2SiO2·2H2O

过渡:硅酸盐种类很多,大多难溶于水,可溶性硅酸盐最常见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它有什么用途?

2.硅酸钠(Na2SiO3):可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教材第77页实验4-2。填写下表:

归纳整理:实验室里用于制H2SiO3,工业上可制成硅酸凝胶,处理后就得硅胶。硅胶是一种很好的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食品袋里的通常用硅胶作干燥剂。

投影:硅胶图片样品。

板书:用途: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

过渡:Na2SiO3还有哪些用途?请同学们回忆盛放碱液的试剂瓶能否用玻璃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展示:

(1)用玻璃塞塞紧的长期装碱液的试剂瓶,拔其瓶塞。

(2)室内装修用过的盛玻璃胶的塑料瓶,读出玻璃胶的成分。

归纳整理:

Na2SiO3还可用作粘合剂,用于粘玻璃制品。

阅读教材第77页科学视野,了解硅酸盐如何具有保肥能力。

过渡: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从古到今,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出了几类硅酸盐产品——陶瓷、玻璃、水泥等,下面我们通过录像和图片了解硅酸盐产品的发展历史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播放(1)秦兵马俑图片或录像。

(2)有关博物馆中的古陶器和瓷器介绍的影视资料。

(3)雄伟壮观的现代建筑。

学生观看并发表他们的感想。

讲述:陶瓷是中国人发明并最早使用,欧洲人视中国陶瓷为无价之宝,所以欧洲人把瓷器叫做“China”,久而久之“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陶瓷在我国历史悠久,但目前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还需各位作出不懈努力,宏扬民族文化精髓。那么你能否举出几例现代社会中含硅元素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学生阅读教材第78~79页,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成分和用途。

展示图片:超导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讲述:能源、材料、信息是文明的三大支柱,而能源问题的解决和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前提是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的突破。硅在现代电子、航空航天、敏感材料、超导材料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第79~80页,了解硅的存在和用途。

归纳整理:在自然界中无单质形式存在的硅,只有化合态硅。硅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元素。人类虽然在一万年前制出了陶器,而人类真正认识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用金属钾还原四氟化硅时获得单质硅的。

展示图片:单晶硅。

(三)硅单质

1.物理性质: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高,硬度大。

2.用途: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硅合金等。

学与练:写出碳和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硅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解释:硅、碳同属ⅣA族元素,最外电子层有4个电子。所以硅的化学性质与碳相似,常温下比较稳定。

归纳整理:

3.硅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加热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

归纳整理:

阅读补充资料,了解硅的工业制法。

4.硅的工业制法: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SiO2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粗硅。

SiO2+2C=Si+2CO↑

粗硅能跟氯气反应得到SiCl4,再用氢气还原制得纯硅

Si(粗)+2Cl2=SiCl4

SiCl4+2H2=Si(纯)+4HCl

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陶瓷、玻璃、水泥都是硅酸盐产品

B.水晶、玛瑙、光纤、硅胶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C.SiO2很稳定,与所有的酸都不反应

D.将石棉(CaMg3Si4O12)化学式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3(MgO·CaO)·4SiO2

2.下列不能用磨口玻璃瓶盛放的试剂是()

A.溴水B.水玻璃C.高锰酸钾D.硝酸

3.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人造刚玉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②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摩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③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④夏天到了,游客佩戴由添加氧化亚铜的二氧化硅玻璃制作的变色眼镜来保护眼睛⑤太阳能电池可采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A.①②③B.②④C.③④⑤D.③⑤

参考答案:1.A2.B3.D

本课小结

1.了解了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含量。

2.学习了二氧化硅的存在形式和性质,并和CO2进行了对比。

3.学习了硅酸的性质和用途,并通过硅酸的制取了解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强酸制弱酸。

4.硅酸盐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工业产品

5.硅酸钠的性质和用途

6.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性质、工业制备和用途

板书设计

第一节硅

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1、二氧化硅

(1)物理性质:

SiO2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不溶于水

用途: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石英坩埚、饰品等。

(2)化学性质:

①特性:

a.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

b.能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②酸性氧化物

a.与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CaSiO3

2.硅酸(H2SiO3)

⑴物理性质:硅酸是一种白色的固体,酸性比碳酸还要弱,它不溶于水。

⑵制取原理:

强酸制弱酸——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得到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⑶化学性质:H2SiO3△SiO2+H2O

⑷用途——硅胶,做干燥剂。

二、硅酸盐

1.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1)化学式法:

(2)氧化物法:

硅酸钠(Na2SiO3)Na2O·SiO2Al2(Si2O5)(OH)4Al2O3·2SiO2·2H2O

2.硅酸钠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又称泡花碱,是一种无色粘稠的液体,

用途:制备硅胶、木材防火剂、粘合剂。

3.硅酸盐工业产品

三、硅单质

1.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有两种同素异形体。

2.物理性质:熔沸点高、硬度大、半导体。

3.用途: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硅合金等。

4.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

作业课本P80习题1-11

免费高一化学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87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