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教案表格初中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表格初中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教案表格初中,方便大家学习。

教案表格初中

教案表格初中篇1

『教学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案表格初中篇2

一、说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因此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主线,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

二、说教材

立定跳远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立定跳远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有平地就能进行练习。另外,立定跳远在近两年的中考中是必考项目,所以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说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初三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相反,对于直观的&39;、易于模仿的具有感性思维的体育游戏却比较喜欢,学习兴趣也较高,因此,通过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大部分同学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小腿、脚掌、踝关节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合作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说教法

讲解示范法、指导纠错法

七、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来完成学、练的目标。

八、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

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

3、立定跳远的辅助能力练习:

单足跳:主要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

4、小游戏:火车赛跑

5、整理放松:

6、本课小结:

教案表格初中篇3

一、学习目标:

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

二、【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运动的快慢

【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自学互动一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知识回顾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_____,1nm=m,1微米=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_______,其它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选:观察刻度尺的和,根据测量的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_____决定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______,且尺的_____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4)记:测量值分为_______、_____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_____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2).

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用符号表示;(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物理意义是。1km/h=m/s.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_____、经过的路线是_____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与_____的比值。

二.考点点击

考点1:时间和长度的估计与单位

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接近1s的是()

A人眼睛迅速一眨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D人打一个哈欠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___;(2)课桌高度大约70________;

(3)一张纸厚度约75_________;⑷脉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约为0.015_________。

3.某物体直径为125nm,该物体可能是

A一个篮球B一个乒乓球C一根头发D一种病毒

考点2:刻度尺的使用

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A.1.65mB.1.75mC.1.85mD.1.95m

6.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你能读出测量值吗?

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

考点3:误差与减小误差

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生的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D.只要选用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

8.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43cm、5.45cm、5.46cm、5.44cm,则此物长应是()

A、5.44cmB、5.45cmC、5.46cmD、5.445cm

总结:

考点4:长度的特殊测量

9.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佳的选项是()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0.如图2-2-3所示的方法常用于测量圆柱体直径,则图中圆柱体的直径应为cm。一根细铜丝如图缠绕

在铅笔上,该铜丝直径为mm.

总结:

考点5:静止与运动的判断

11、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B.路旁的树木C.小红骑的自行车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1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自行车是_______的,长途汽车是_________的.

13.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行船时,乘船的人在船上刻下了剑落水时的位置;当船停靠到岸边后,在所刻记号下方的水中寻找剑,却找不到,这说明。

14、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舟七号”飞船中的一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手中的飞行手册。绿色的封面和白色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空中。这时的飞行手册相对于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

15.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总结: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选择,然后看研究对象相对于是否有变化。同一研究对象,由于选择的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相同,叫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6: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6.《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后,途中兔子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慢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C.比赛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D.比赛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考点7:速度的计算

17.单位换算:20m/s=__________km/h;

108km/h=___________m/s.

18.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A.小张速度大B.小王速度大C.小李速度大D.三人速度一样大

19.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飞机

20.图2所示的是一辆桑塔纳小轿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知该汽车此时的速

度为______km/h,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______h.

21.观察如图3所示的出租车票,可知:乘车人在乘坐该车的时间内,该出租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米/秒(车票中里程的单位是千米)。

22.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全程运行1288千米,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由表可知,K18次列车从哈尔滨东到北京需要多少小时?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考点8: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运动

23.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A.与路程成正比B.与时间成正比

C.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24.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4所示。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5.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2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和______;经过5s,跑在前面的小车是______。

2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从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v甲大于v乙B.v甲小于v乙C.v甲等于v乙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8.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m-定用了6.25s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20.斜面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试按图填写下列表格(1)由此可知,物理学里所说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内的平均速度。

(2)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了·

教案表格初中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了解花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运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在此基础上,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掌握本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3、情感价值观。

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知识,了解花红的原因。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教学难点。

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生物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说明的事理有一定的深度。

四、教具。

1、小黑板、练习卷等。

五、教法。

阅读、探究、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借助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兴趣。

2、交流课前收集的描绘花儿色彩的古诗文。

3、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默读,可小声读),边读边思考思考题:

1、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在此基础上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巧。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并进一步领会文章结构的严谨。

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画出结构图,然后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

图形可不拘一格,只要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示文章结构即可,然后教师用投影出示自己归纳的结构图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二题指名交流,一位同学不可能回答完整,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要拘泥答案,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即要肯定。

(三)自主质疑。

人们说:“发现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有价值”,读了本文,你对课文内容还存有什么疑惑吗?

学生自主质疑,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释疑。

(四)小结全课。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归纳小结。

(五)作业设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头从六个方面承担任务,试着去探讨、拓宽课文涉及的内容,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请教有经验的花工师傅等皆可以,收集课文中未讲到的关于花卉的知识,为下节课作全班交流和写作花卉知识短文作好准备。

教案表格初中篇5

《孟子》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五、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要求:

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本来以贩卖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隐居,被楚庄王任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时候,又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知道改过。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

七、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为。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2.第一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3.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三、梳理全文

1.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之后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第二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探讨交流

1.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受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五、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教案表格初中篇6

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教案表格初中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案表格初中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爷爷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教案表格初中篇9

    一、教学内容: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立定跳远)辅导教学

    ●游戏活动

    ●身体素质练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要领,并能运用所学技术进行练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一般性跳跃跳力,增强下肢的力量使学生在练习中体会身体素质练习,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练习,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与艰苦训练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臂摆和起跳的协调配合。

    ●难点:收腹抬腿。

    四、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开始部分:5′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1、提前到场布置场地器材。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向学生“问好”。2、向老师“问好”。

    3、检查课堂常规。3、精力集中,明确目标。

    4、向学生宣布课的练习内容及要求。4、遵纪守则,服从安排。

    5、处理见习生活动事宜。

    组织形式:★★★★★★★★(男生)

    ☆☆☆☆☆☆☆☆(女生)

    △(教师)(图示1)

    二)准备部分:8′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1.组织学生自主热身活动。3′1、每人一条绳进行自我热身活动。

    2.指导学生练习定位徒手操:5′2、休息时间收好跳绳。

    ▼扩胸▼振臂3、跟随指导口令进行练习。

    ▼体转▼压腿

    组织形式:(散点式站立)

    教学要求:1.学生呈散点式站立,拿出自己的跳绳在原地做跳绳练习。

    2.休息60秒后,将跳绳收起来在原地做徒手操(4×8拍)

    三)基本部分:27′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立定跳远)辅导教学:12′

    ◆动作方法:

    ◎预摆起跳: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同时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迅速跳起。

    ★要点:1、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稍前倾。

    2、蹬地快速有力,腿蹬和手摆要协调,

    ◎腾空展体:起跳腾空后,并充分展体(三大关节“髋、膝、踝”伸直)。

    ★要点:空中展体要充分,强调三大关节伸直要自然、协调。

    ◎收腹抬腿:收腹抬腿,小腿积极往前伸,并成“蹲距式”

    ★要点:积极收腹,小腿前伸。

    ◎落地缓冲:落地时双臂用力向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

    ★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不往后。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1、结合示范动作,提出问题:1、针对问题积极思考和踊跃回答。

    ①分为哪几个动作环节?2、认真观看示范动作。

    ②每个动作环节的要点是什么?3、按照要求进行分组自主练习。

    2、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与肯定。4、互动交流,团结协作。

    3、讲解动作要领,提示要点。

    4、练习中巡回观察与指导。

    ◆练习安排:

    练习一:“图形练习法”练习者站在不同小圈内跳向外围大圈(如下图2所示)×(5-6次)

    要求:原地节奏预摆后小跳。

    练习二:站在跳箱上完成体会练习(预摆起跳—腾空展体—收腹抬腿—落地缓冲)。×(5-6次)

    要求:用默念方法进行练习,并注意身体感受。

    ▲中间休息:1′

    ●游戏活动:8′

    1、游戏名称:“火车赛跑”

    2、练习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一般跳跃能力,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3、场地器材:篮球场、皮尺、秒表

    4、练习方法:画两条相距10米相互平行的线。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如干组(每组5-8人),成纵队站在起点线处(每队之间相隔2米)。

    教师喊“预备”时,每人以左手扶在前一人的肩上,右手托住后一人向前抬起的右脚踝组成一列“火车”。发令后,各队排头用走步带领后面的队员以单脚集体向前跳进,以最后一名队员到达终点线的队为胜。

    5、规则:①各队为统一动作节奏可由一人用口令指挥。

    ②在行进中除排头外,如还有人以两脚行走则判为犯规。

    ③“火车”若中途脱节,必须在原地接好方可继续前进。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1、讲解练习方法、目的,提示规则。1、认真听,仔细看。

    2、组织演练练习过程。2、积极协助演练活动。

    3、指导学生分组练习,并巡回观察与辅助。3、团结协助,互动交流。

    ▲中间休息:1′

    ●身体素质练习:×(2-3次)5′

    1、练习方法:以两脚连续向前跳越障碍物。

    2、练习目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一般性跳跃素质能力。

    3、练习要点:注意臂摆与腿跳的协调配合。

    4、场地器材:土质跑道、实心球12个

    ★学法指导:

    1、启发学生体验与总结起跳的时机和方法,可用简易语言提示。

    2、通过各种练习方式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积极、安全的落地方法。

    3、建议学生运用默念法和自我暗示进行练习。

    ★安全教育小专栏:

    1、课前要仔细检查跑道和沙坑有无存在安全隐患,即使给予排除。

    2、课中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发生关节扭伤和肌肉拉伤。

    3、练习前,听清方法和要求,遵纪守则、服从安排。

    四)结束部分:5′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放松活动(指导学生揉捏、捶拍下肢)

    3、总结练习情况及布置课外作业。

    4、收齐器材归还。

    教案表格初中篇10

    一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1.列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政治:①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②发起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③主持召开了“六国朝核会议”

    ④派驻维和部队

    经济:①加入世贸组织

    ②三峡水电站的建成

    ③青藏铁路的建成

    ④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文化: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②2010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③“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

    ④嫦娥奔月等等

    2.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变化发展最快

    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显示

    3.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说明的道理)?

    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②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保证经济的蓬勃发展

    ④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有哪些?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科学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2.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阶段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中国要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党的基本路线

    1.制定的依据: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当从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基本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

    4.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兴国之要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立国之本

    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改革开放

    强国之路

    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怎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③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绝不能动摇

    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2.党和国家为了维护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①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

    ③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软解,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自觉履行我们的责任义务,就要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④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4.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二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二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5.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在台湾问题上: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②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6.为实现祖国统一,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①积极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方针、立场、原则

    ②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

    ③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依法服兵役

    ④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7.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大势所趋,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

    教案表格初中篇11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39;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

    (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教案表格初中篇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注意事项及要求

    初中阶段是人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初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使身高增长,体重增加,呼吸机能和心脏功能提高。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各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上课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1)上课着装要整齐,得体。尽量身穿运动装,必须脚穿运动鞋或布鞋。

    (2)上课必须纪律严肃认真,积极听课,认真训练,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3)上课必须听从指挥,服从口令,一切行动听指挥。

    (4)上课必须注意安全,不做危险动作,注意自我保护。

    体育健康课达到的其他教育效果:

    (1)培养吃苦、耐劳、坚韧的精神。

    (2)养成力争上游、不服输的思想品德。

    (3)加强道德情操的养成、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骺软骨的细胞正常增值,促进骨骼和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身体长高。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身体长高,还可以使肌肉发达有力。体育运动加速了新陈代谢,使肌纤维增粗,体积增大,肌肉变得粗壮、结实、发达而有力。

    初中生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初中生的骨骼增长较快,骨骼的弹性大,硬度小,易发生弯曲和变形,能承受的压力和肌肉的拉力都较弱;肌肉的发育以长度增加为主,肌肉细长,肌力较差。容易疲劳,所以在在形体训练中要注意:

    养成正确的站、行、跑、跳的姿势;不宜做过重的负重练习;要变换体位练习,以促进形体均衡发展。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注意全面发展。

    教案表格初中篇13

    初中修改病句教案

    初中修改病句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句从而掌握病句。下面是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修改病句教案,供大家阅读!

    初中修改病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能识别并修改病句

    2掌握基本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语赘余

    学习方略:

    1.常见的病句类型

    病句常见的类型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4)词语赘余。其它病句还有关联词语误用、前后矛盾、句式杂糅、语句产生歧义等。

    本课只重点学习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语赘余,其余的点到为止。

    2.辨析及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辨析

    A.语感法B.紧缩法C.分解法D.聚焦法

    (2)修改

    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增、删、调、换,即增加字词、删去多余字词、调整字词顺序、更换字词。无论用那种方法,修改病句都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保留原句基本意思不变;二是变动越少越好,不能在修改中出现新的语病。

    病句修改八项注意

    辨析语病,是各地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如何辨析语病,教学用书有介绍,不少教师也总结了不少方法,如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梳理法、造句类比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操作起来较麻烦,而且有一定难度。纵观历年有关修改病句的试题,其中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面孔”,仔细研究后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特征,现归结为八项注意,在这里结合例子向大家介绍,如果我们掌握了其中规律,就能快速而有效的辨析语病,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修改病句练习

    1.(全国卷I)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年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2.(全国II)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音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B.工作之余,他不仅是个小提琴爱好者,大家公认的演奏能手,也民个文学爱好者,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

    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D.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正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

    3.(湖北)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4.(北京)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甚而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5.(江苏)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6.(浙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周”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俚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7.(山东)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B.济南惨案纪念钟于4月28日凌晨从广州运抵济南,至此,济南惨案纪念园的布展工作全部完成,5月3日将开门迎客。

    C.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在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

    D.“五一”期间,植物园在“百花展”系列游园活动中将展出郁金香、牡丹、连翘等花卉,并举办民族舞蹈表演和荷兰风车展。

    8.(湖南)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当我在一个白夜从易卜生的故乡斯凯恩乘车返回奥斯陆的时候,沿途那幽深的有野鹿出没的森林里,那起伏着绿色松涛的山谷里,到处都响着娜拉出走时的关门声。

    B.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是审美体验的延伸,也是后代作家超越自我的精神刻度,作家只有在与经典大师的竞争中,才能拓展文学的想象空间,为未来提供崭新的审美体验。

    C.三峡围堰爆破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码雷管,每个雷管都有唯一的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有自己的号码一样,而且人们还能像给手机设闹铃那样,给每个雷管单独设定起爆时间。

    D.中国中学生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9.(四川)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10.(天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为本市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

    B.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C.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

    D.如果把天津卫620__年比作一部恢弘的史诗,那么三岔河口就是这部史诗的主旋律和最激昂的篇章。

    答案

    1.A项,语意重复."邂逅"的意思是偶然遇见,与"相逢"在语意上重复.句子可去掉"邂逅和";B项,搭配不当."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与"不断提高"不能搭配.句子可以改写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不断增强".C项,语序不当."每年"放到"10%"前面.

    2.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详细地介绍了".B项逻辑错误,时间状语"工作之余"误用,不是在工作之余有这样的爱好;"很好的"和"美妙"语义有重复.D项成分残缺,可在"现象"后加上"的环节",使之做"正是"的宾语.

    3.A句的毛病是成分残缺,应在"审美"后加"价值";C句应将"的意义特别重大"改为"有特别重大意义"即可;D句的毛病是"并列不当","水产品",应包括"鱼,虾,甲鱼,牛蛙"等.

    4.B项不合逻辑,"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可改为"制造7毫米以下口径的狙击步枪".C项主语残缺,可删掉最后一个分句中的"使"字.D项搭配不当,可将"一台"改为"一个"或"一部",也可把"剧本"改为"话剧".

    5.A项"一代代艺术家"应放在"通过"的后面,另外,"优秀艺术传统"不能用"提高,升华"改为"发扬光大".B项搭配不当,"意识"不能与"提高"搭配,可改为"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明显增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C项句式杂糅,可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删去.

    6.B项语序不当而导致表意不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并非"使用了太阳能电池"的结果,应把"具有指纹识别功能"提到"它使用"的前面.C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句末加上"的愿望".D项结构混乱,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来看"."从小"和"没有"应对调位置.

    7.A项搭配不当,删去句中的"否";B项没有什么毛病,一种解释是"5月3日将开门迎客"缺乏主语,应加上"济南惨案纪念园",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承前省略的对象可以是上句的主语,也可以是上句的宾语或定语.C项累赘,应删去"提前".

    8.主谓搭配不当."史学家"不能显示出"学术含量".

    9.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比较合适";B项搭配不当,"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应改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挖掘特色文化内涵";C项成分残缺,"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一句,应在"提高"后加"对".

    10.A项,"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是"意境"的定语,句子主干为:"意境丰富和提高了表现技巧,做出贡献."主宾搭配不当.把"努力创造的"中的"的"改为"了"即可.B项,缺宾语.在"提升"后面加"它们",在"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中的"为"的后面加"其".C项,"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等并列概念之间关系不清晰明确.

    教案表格初中篇14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如:

    1

    2

    3

    3

    2

    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一个条件行不通两个条件行不通三个条件

    三边

    探究活动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特殊------一般

    教案表格初中篇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__,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__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__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教案表格初中篇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2、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知道试电笔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3、知道插座、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方法。

    2、在观察家庭实际电路组成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家庭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2、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电笔的使用和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家庭电路示教板、试电笔、三脚插头、两脚插头、漏电保护器、复读机、电热水壶。

    学生:试电笔、插座、螺丝刀、搜集家用电器插头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对比引入。

    [对比引入]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两种用电器。

    [设置疑问]

    同样是用电器,为什么复读机的插头有两个插脚,而电热水壶的插头却有三个?上面的插脚有没有用呢?

    [板书课题]

    19、1家庭电路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不同用电器插头上的插脚不同激发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观察两种用电器及其插头。

    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5页“家庭电路的组成”。

    2、要求:⑴说出家庭电路的电源是什么,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

    ⑵知道家庭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⑶保险装置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

    3、时间:3min。

    [演示实验]

    展示家庭电路示教板及每一部分的作用。

    [想想议议]

    1、总开关有什么用处?电能表和总开关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2、控制灯泡的开关为什么要接在灯泡和红色的导线之间?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家庭电路示教板的演示,加深学生对家庭电路组成的认识,充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在“想想议议2”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结合课本自学。

    ⑴从发电厂通过输电线输送过来。电压220V。

    ⑵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和插座……

    ⑶熔丝或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家庭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

    1、检修电路时断开开关;不能,如果将电能表接在总开关后面,容易出现盗电现象。

    2、尝试回答问题,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知识点二:火线和零线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6页“火线和零线”。

    2、要求:⑴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

    ⑵结合课本、试电笔实物了解试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⑶了解试电笔内阻值很大的电阻的作用。

    ⑷试电笔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时间:5min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火线零线及其鉴别工具——试电笔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动手实验]

    1、老师演示试电笔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错误操作。

    2、学生在断电的情况下模拟使用试电笔判断火线零线,小组内互相纠错。

    3、通电后,再次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学以致用]

    1、家用电器之间时如何连接的?

    2、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应该和该电器如何连接?另一端要接到火线上还是零线上?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到真正用试电笔辨别火线零线,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正确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技能。)

    [延伸拓展]

    当使用试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会发光,为什么接触零线时却不发光呢?

    [教师点拨]

    尽管正常使用的家庭电路中火线和零线中都有电流通过,但是零线在入户前已经接地,人站在地上用试电笔接触零线时,零线将人体和试电笔短路,故氖管不发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到真正用试电笔辨别火线零线,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正确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技能。)自学“火线和零线”内容,用螺丝刀拆开试电笔,了解其内部结构。

    ⑴端线俗称火线;零线——入户前已经接地。

    ⑵构造:金属笔卡、氖管、电阻、弹簧。可以识别火线和零线。使用时用指尖抵住上端的金属帽。

    ⑶试电笔中串联阻值很大的电阻可以使电流变小,保证对人体没有危害。

    ⑷辨别火线零线;判断电气设备的外壳是否带电。

    1、观察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试电笔。

    2、利用试电笔模拟判断火线零线。

    3、通电后使用试电笔判断火线零线。

    1、并联。

    2、串联,开关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便于检修电路。

    交流讨论。

    正确认识试电笔接触零线时为什么氖管不发光,知道正常使用时零线中也有电流通过。,

    知识点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提出问题]

    不同的.用电器为什么使用的插头不同?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7页“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2、要求:⑴知道三线插头的三根线分别接什么?

    ⑵知道插座的三个孔是如何接入家庭电路中的。

    ⑶标“E”的插头为什么比其余两个略长一些?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⑷了解漏电保护器的作用,知道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的区别。

    3、时间:3min。

    (设计意图:课下由学生搜集有关插座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自学、交流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安全用电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有关插头的资料。

    ⑴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的插头是三脚的;

    ⑵塑料外壳的用电器的插头大多是两脚的;

    ⑶三脚插头最上面的插脚略微长一些……

    ⑴L接火线、N接零线,E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⑵左零右火上接地。

    ⑶一旦插头插入插座中,可以保证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如果绝缘层损坏,使外壳带电,电流可以流入大地,不至于对人造成伤害。

    ⑷漏电保护器可以在人体站在地上接触火线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空气开关则是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见附件1)

    【课堂检测】

    独立完成,相互批改,教师巡视点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家庭作业】

    《助学》第一节内容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9、1家庭电路

    一、组成:入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插座)

    二、火线和零线

    1、火线(端线)、零线(接地)

    2、试电笔

    3、开关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

    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1、三线插头

    2、三孔插座

    3、漏电保护器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和分组实验、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随身听”和“电热水壶”的插头不同,激发质疑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物理知识奥秘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拆装试电笔,充分认识其结构及内部大电阻的作用;通过学习、模拟使用和真正使用三个环节,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3、通过交流讨论三脚插头和三孔插座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解释试电笔接触零线时,氖管不发光的原因时,不应空讲,应结合电路图解释效果会更好。

    2、在学习三线插头时,可以安排学生拆开三线插头,具体观察内部导线的具体连接方法。

    教案表格初中篇17

    教学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三要素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数轴定义的理解

    教案表格初中篇18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三、学习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知识链接

    五、学习过程

    ㈠、预习自测:(学前准备)

    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展示)

    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㈢、精讲答疑:(体现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她提拔的,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㈣、总结练习:(自我总结、自我测试、当堂反馈)

    教案表格初中篇19

    教学背景:

    一场疫情,让春节变得与众不同,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勇于担当责任的人,因为责任的承担,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些人的责任意识并不强,遇到事情总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开学以后,同学们将会重新聚在一起,聊聊这个假期的不同。我们以此为契机探讨责任这个话题,借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自已的社会责任。

    教学对象:

    大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疫情中的故事,启迪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

    情感目标:正面引导,反面督促,使学生懂得责任的意义,激发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行为目标:引导学会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可以做一名防范病毒的小宣传员、小监督员,提升大家的防范意识,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课前准备:

    图片,责任名言,PPT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图片导入,初识责任

    图1:一张张志愿书

    图2:一大批医疗志愿者集结出发去疫区!

    师:看了这两张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师:伟大的背后又体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引导,导出主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责任的问题。(板书: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在疫情面前,社会各界人员对这次疫情的重视与态度,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第二版块:小小如我,应负责任

    师:同学们,每个人在防控疫情中都有责任,说说你们的责任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那么,我们是否都能做到呢?

    情景模拟:

    1.做好份内事,就是负责

    情境1:钟南山呼吁大家不要出门,等待疫情过去。

    情境2:1月30日,天气晴朗,小明想今天天气这么好,在家都呆了好几天了,出去走走没事的,于是就出门散步去了。还和小区里的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几天后,小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

    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小结:做好自己的防护工作,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为他人服务,也是负责

    疫情后,有些家庭被隔离在家,没有出去采购生活必需品。有人主动承担了帮忙采购物品的任务。细致到连餐巾纸用什么牌子都询问清楚,以防自己采购出错。

    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小结:为他人服务,也是一份责任。

    3.为社会服务,履行责任

    疫情之后,很多志愿者到社区或高速工作服务站进行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等志愿服务。(图片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小结:为社会服务,履行责任。

    4.防控疫情,人人有责

    出示:

    ①今年过节不聚餐。

    ②网络拜年情意真。

    ③出门外出戴口罩。

    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小结:防控疫情,人人有责。

    师: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都需要负起责任。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责任的认识似懂非懂,本环节通过一些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明确地告诉学生,一个人该负起哪些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第三版块:经典事例,理解责任

    师:同学们,每个人一定要负责任吗?

    生:是的。

    1.有责任感,奉献力量

    图片1:南山爷爷在火车上累的闭目养神

    图片2:南山爷爷不分日夜的工作

    看了这两张图片,你想对南山爷爷说些什么?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尽心尽责,高效完成

    70多岁的李兰娟奶奶每天只睡3个小时,她和她的团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找到了克/制病毒的药。

    师:大家看到了哪些关键词?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想对李奶奶说些什么呢?

    师:在李兰娟奶奶和团队的事迹中,你们觉得这疫情的发展会怎样?对战胜疫情有没有信心?

    学生回答。

    师引导小结:在工作中,尽心尽责,一定能高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两位疫情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故事,让学生深刻感悟责任的重要性,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第四版块:学做主人,肩挑责任

    师:面对疫情,各行各业的人都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生可能表述:

    1.及时认真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及时充电,为新学期做准备。

    2.讲好个人卫生。不给祖国添乱。

    3.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人民救死扶伤。

    4.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宣传。

    5.……

    引导小结: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共同防控疫情,战胜病毒。

    第五版块:升华情感,内化责任

    1.责任名言,诠释意识

    师:关于责任,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的,他们阐明了责任的意义,更诠释了人生的意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马克思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科威特】穆尼尔.纳素夫

    师:每个人都需要有责任意识。虽然我们还小,但我们却也能扛起大责任,去争做“南湖旁”的小小守护员。

    2.防控疫情,一起行动

    ①视频:宣传片《防控病毒我们在一起》。

    ②学生作品展示

    引导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防控疫情中能够用自己小小肩膀挑起大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负责。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名人名言、少先队室的宣传片和学生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让学生感悟责任的意义所在,帮助学生收获勇担重担的责任意识。

    教案表格初中篇20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

    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教师总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

    3、研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

    “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发现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发美好的情感的,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板书:生命)

    五、品读感悟

    1、教师提问:“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发现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鲜活。那么,它还有别的发现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重点分析文章结尾的“原来如此”的含义

    (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用到这个词?它通常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恍然大悟、惊喜发现

    (2)提问:“这一次看金满斗会,沈先生有哪些惊喜的发现,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完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师总结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板书:云南的歌会、发现、原生态)

    六、收束点拨

    “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完成了他的发现之旅,而我们也跟随沈先生的笔触完成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然而,沈先生为什么如此关注云南人民积极快乐的生命状态呢?《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创作时有怎样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沈从文先生以怎样的启示呢?”

    “同学们,去阅读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传记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板书:

    【教学反思】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更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8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