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案汇总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二年级教案汇总,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二年级教案汇总。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2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法设计:情景教学法
学法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课件播放,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1.交流场景,出示词语。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队“红领巾”一片欢笑
2.理解词语,识记生字。
(1)辨析比较“队”和“对”。对、队。
()号入座()员()不起排()
(引导学生先认真)
(2)铜号:丰富语境识记“号”。
看图认识“铜号”,出示长号、短号、小号、圆号的图片;结合一年级课文《青蛙写诗》,引出“逗号、句号、省略号”,复习不同的标点符号。在认读中巩固生字“号”的识记。
(3)一队“红领巾”:平常说“一条红领巾”,这里为什么说是一“队”红领巾?这“一对红领巾”指的是谁?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景。
1.配乐听读,感知课文。
教师:“红领巾”们,我们的旅游马上开始了!先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我们这次旅游的安排(配乐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交流场景。
教师:借助拼音,读读儿歌,读完后想想这次旅游要去哪些地方?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沙滩:读读词语,说说这两个字的相同点。
艘、舰:比较发现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明白,带“舟”的字都和船有关。
帆:看图认识帆船上的“白帆”,引导学生了解“帆”字左边的巾表示的意义。
4.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垂柳:看图感受柳条的“垂感”,理解“垂柳”。春天,柳树长出了碧绿碧绿的枝条,像无数绿色的丝带挂在枝头,微风吹来左右摆动,唐朝诗人贺知章是这样描写这些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背诵儿歌,积累运用。
1.拍手游戏,背诵积累。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在田间休息一下,做做课间操,玩玩拍手歌游戏。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海鸥展翅飞。
你拍二,我拍二,一片沙滩在眼前。
你拍三,我拍三,一艘军舰真好看。
你拍四,我拍四,一条帆船向前驶。
你拍五,我拍五,一方鱼塘许多鱼。你拍六,我拍六,一块稻田庆丰收。
你拍七,我拍七,一行垂柳燕子戏。
你拍八,我拍八,一座花园开满花。
你拍九,我拍九,海滩边上走一走。
你拍十,我拍十,乡村风光真美丽!
三、比较发现,指导书写。
观察“巾、队”,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字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二、情境教学解读课文。
1.看图说话,合作探究。
(1)学生合上课本,观看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图片,并填空。题目:一(丛)翠竹一(块)稻田一(道)小溪石桥
(2)小组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3)学生看课文,对照自己的答案思考,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
2.解读课文
(1)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2)教师逐一展示课文中的各个场景,分别进行讲解。
如:一只海鸥,海鸥是一种鸟,用于描述鸟的量词是只,如一只小鸟。
一片沙滩,沙滩远远看去是一片一片套,所以是一片沙滩。
一艘军舰,军舰是大型的船,如一艘船。
一条帆船,帆船的个头比较小,量词用条。
(3)教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节的量词进行理解。学生从事物的特征入手理解“面、把、队、片”。
3.知识延伸
(1)学生说一说“一群海鸥”和“一只海鸥”的区别。
(2)学生讨论、回答。(“群”指很多,一只就是数量是一)
(3)师:通过课本课,你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课文标题是场景歌?
(4)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指名回答,(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不同)
(5)现学现用:学生就课堂上的事物进行练习。如:一把伞一片朗读声一块黑板一面班旗一群小学生三指导书写生字
园、孔、桥、群、旗、铜、领、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指名认读。
2.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五、拓展活动
学生查一查《场景歌》中哪些量词可以用其他的量词代替。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3
《假如》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绘画用品。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时内容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2、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为——画。”说话,师随机板书、板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1、小组自学。
(1)课文用三个小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他的哪一个愿望,把它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2、指名汇报小组自学结果,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1)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些词、哪些句子用的?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比较感悟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
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同上。)
2、总体朗读指导。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朗读时怎样处理?
(2)“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这三处感情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3)比赛读,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边听边评中提高朗读水平。
(4)创设情境诵读课文。(闭眼想象与课文有关的画面,或者用笔画出这些画面。)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选你最喜欢的一节背诵下来。
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
四、扩展活动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画吧。我们来为课文再写一小节好吗?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4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__章分式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__章反比例函数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__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__章四边形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__章数据的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要照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39;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6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第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教学课时:7
第一课时:分苹果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竖式:4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商:“4”表示分4盘。
除数……5丿20……被除数:“20”表示有20个苹果。
“5”表示每盘20……商和除数的乘积:“20”表示需20个苹果。
放5个苹果。0……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试一试”的四道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第二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一、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20个苹果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请每个同学用代表苹果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6=3(盘)……2(个)
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20”表示把20个苹果拿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8”表示3盘共18个(6×3=18)。“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
2、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三、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
第三课时3
教学内容:“分草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五、反思:
第四课时4
教学内容:“租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时)……1(元)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2、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总结
第五课时5
教学目标:
1、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老师今天要考你们一年级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办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的研究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打算怎样列式?(指名说)教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讨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85
143
+126
354
5)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方便?十位上呢?同桌讨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学生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别认真、细心地计算哦!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
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8
师:瞧,谁来了?
生:苏娜!
师:(课件)我有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好朋友,你们愿意帮我分一分吗?今天我们就来帮苏娜分糖果(出示课题:分糖果)大家可以用小圆片来代表20块糖,动手分一分。(生动手)
师:一边分,一边想你是怎么分的?再想想,你分了几次?最后每人都分到了几块?
师: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分法呢?
生:我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一颗糖,还有剩,再给5个小朋友每人一颗糖;下面还有,再给5个小朋友每人一颗糖,还有剩,再给每个小朋友一颗糖,正好分完。
师:你分了——
生:分了4次。
师:噢,你分了4次,正好分完了。说的真完整!有和他分的一样的吗?(展示学生的分法)举起板来给何鑫看看,何鑫,瞧瞧他们和你分的一样吗?大家分的真不错,谢谢何鑫。有和他分得不一样,更快一些的方法吗?
生:我是分2次的,第一次每个人先分2块,第二次每人再分2块,结果糖果就分完了。
师:你为什么第一次每个人要分2块呢?
生:我是想到乘法口诀里的二二得四。
师:(用手势横着指着学生分的糖果)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生:5个,是二五一十。
生:分完还有剩。
师:剩下的又怎么分?
生:剩下的再给每个小朋友分2个。
师:(展示学生的分法)徐老师发现还有分得更快的,你们知道天然是怎么发得吗?
生:她是一下子分完的,一下子就给每人4块糖。
师:天然,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天然,你是怎么想到一下子就分给每人4块的?
生:因为想到乘法口诀中的四五二十,所以我一下子就给每个小朋友4块的?
师:噢,他想到乘法口诀的四五二十,(展示学生的分法并板书口诀)所以分得特别快,天然太了不起了。
师:请大家先把板放一边。(发现还有一位学生举手想发言)你还想补充什么?
生:我还有一种,我第一次给每人分3块糖,还剩下5块,正好每个小朋友再分一块。
师:你是用几次分完的?
生:用2次分完。
师:噢,你也使用2次分完的。(展示学生的分法)刚才小朋友们有用4次分完的,有用2次分完的,还有一下子就分完的。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每人都分到了4块。
生2:他们分法不同。
师:找到了不同的分方了。
生3:分法不同,他们每人都分到了4块。
师:这是什么原因?
生4:糖都是一样的数。
师:噢,都是拿20块糖来分。
生5:他们都是拿20块糖,竖着摆下来的,没有横着摆的。
师:噢,他们的摆法都一样。不管我们用几次分完,都是拿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最后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同样多的4块糖。
(课件:苏娜谢谢大家,可是我又碰到了新麻烦,50根小棒想平均分给你们组的4个小朋友,该怎么平均分呢?)
师:该怎么平均分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商量)
量:小组里商量好怎么分了吗?大家现在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试一试,并且把分的过程记录在这张表里。(生小组合作,师参与学生小组活动)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的?(师边说边记)
生组1:我们是分3次的。每一次每人先分到5根,还剩下30根;每二次我们每人又分到5根,还剩下10根;第三次,我们每人分2根,还剩下10根;最后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师:分得好。(展示小组的分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组2:我们每人先分3根,发现还有剩;我们每人再分3根,发现还有剩;我们每人再分3根,发现不有剩;我们每人再分3根,我们发现还剩2根。不够分了。最后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师:分得棒!(展示小组的分法)你们组呢?
生组3:我们每个人第一次分到10根,还剩10根;每人再分2根,就每个人分到12根,剩下2根。
师:你们怎么想到每个人都分10根呢?
生:4个人,每个人10根就40根。
师:说得棒!(展示小组的分法)为什么分得方法不同,但每个组的每个小朋友最后都分到了12根,还剩2根呢?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发现什么了吗?
生1:都是拿50根小棒来分,分得次数不同,最后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生2:有的分3次,有的分4次,可是他们都是分给4个小朋友。
生3: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人,所以每个人都分到12根小棒,还剩2根。
师:哦,不论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一组都是拿50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次分的一样多,最后每人都分到了12根,还剩2根。(点击课件)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生1:就算方法不同,总数一样。
生2:分得的数一样的,最后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了不少新本领。苏娜就请大家玩个游戏——走蚕豆棋。这个游戏需要同桌小朋友一起来玩,先听听游戏规则。(点击课件)明白了吗?徐老师抓了一把豆子,(4粒)我能走几步呢?
生:2步。
师:谢谢你,我走了2步,(走棋)还能再走吗?
生:不能了。
师:那要换对方来抓豆子了,(6粒)现在可以走几步呢?
生:走3步。
师:嗯,可以分成3份,(走棋)还能再走吗?
生:还能走2步。
师;还可以分成2份,再走2步。谢谢大家。同桌拿出蚕豆来试一试吧。谁获胜了?今天我们课就上到这,回家还能继续玩,小朋友们再见!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 ) 六九( )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 ÷6=( )
30 ÷5=( ) 24 ÷6=( )
18 ÷6=( ) 8 ÷2=( )
3 ÷1=( ) 12 ÷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 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 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 (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 B、7×9 C、36÷9 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 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8+650+306+2834+9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请你们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一、情境导入:
老师:我们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雨花台附近。同学们经常去这块德育基地开展活动。[点击课件出示雨花台的录像](并且配音):“今天我们来到了雨花台,雨花台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瞧!那是雨花台烈士群雕。”“让我们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张照。”[点击出示群雕前面的照片]“走,我们到后面看看去。”“让我们在这儿也拍张照吧。”[点击出示群雕后面的照片]
1、录像中定格2张烈士群雕的照片。
2、老师:你知道哪一张照片是在烈士群雕的前面拍摄的吗?另一张照片是在群雕的哪一面拍摄的?
3、学生回答,提问:他说的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想一想:这2张照片一样吗?(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5、得出结论:同一个群雕,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6、巩固练习1过渡:同学们活动结束回到了学校,又拍了这样的2张照片。
提问:你知道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吗?让学生辨认说说理由。[课件点击照片可以放大出示]。
7、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探究新知
1、过渡:看到小记者拍的照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拍一拍呢?下面我们来给小猴拍照,好不好?
2、指导拍照:
(1)出示小猴,指认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2)请各小组组长把小猴像老师这样摆好,比一比哪一组摆放得又快又好!再指指小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3)刚才这小组同学表现真好,我请他们按刚才的位置到讲台前先给小猴拍照。四人演示。(看到他们4人拍照,请你们想想我们拍照要注意什么?)
(4)其他人也想拍吗?请大家像他们一样轮流用相机拍照。
(5)在大家给小猴拍照前,老师提一个要求:请你们对准小猴拍,把拍到的小猴的样子“印”在脑海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拍的又好又安静。
3、[出示小猴前、后、左、右的四张照片]你们拍的照片打印出来是这样的。想一想,你拍的是哪张照片?
请(演示的4人)一个一个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4、逐个辨认小猴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照片。提问:学生拿的对不对?为什么拿这张照片?
5、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4张照片,请每个组长从信封里拿出照片,请你们像他们一样也找出自己拍的照片。
6、分层次活动:
(1)请站在小猴前面的小朋友起立。你们举的都是小猴的哪面?
(2)老师举[小猴左面图]问:这是小猴的哪面?拍到这张照片的小朋友起立。提问:你们坐在小猴的哪面拍的?
7、交换位置观察
刚才我们是在自己座位给小猴拍照的,你们想不想到其他位置来观察小猴?先请看一段录像[播放四个小朋友轮流换位观察小猴的录像]你们会像短片中的小朋友一样有序的换位观察吗?请各组开始。
8、小结:大家站在小猴的4个不同位置,拍照片,选照片,大家学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
1、汽车直接出示题目,问:这是什么?(汽车)老师指相应的观察者和汽车的面,问:这是汽车的哪一面?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请你们打开书第95页在书上用线连一连。集体反馈。
2、观察茶壶。
(1)老师这儿有一把茶壶,指认茶壶的壶嘴、壶把。请各小组长轻轻取下筐子,把茶壶像老师这样放好。
(2)[课件分层出示]你们四人一组,照下面的样子看茶壶,想想你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再点击出示]说说你看到的是右边的哪一幅图
(3)交流结果。请一小组汇报。你看到的是几号图?和他看得一样的人举手。
(4)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吗?小组交流。请1-2组汇报。
(5)如果老师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什么位置拍呢?请看到壶嘴的同学起立;如果老师不想拍到壶嘴,我可以在哪儿拍呢?请没有看到壶嘴的人起立。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今天我们一起学会了什么?
2、让我们一起欣赏小记者给我们拍摄的雨花台的美丽风光。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菊残君橙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
在快乐的学习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习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习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习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习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习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习,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习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练习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39;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学生了解植物转播种子的方法。
2教师准备课件苍耳实物三种植物的大图片各一张和小图片若干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趣”
1分类认识生字。(课件分类出示词语)
(1)认读:蒲公英降落伞娃娃苍耳山洼豌豆学生读正确就出示相应的图片,当学生读“娃娃”时,师追问:课文里的娃娃是指(种子)。
(2)认读:旅行纷纷出发炸开绷着跳着这几个词语都表示(动作)。
(3)认:啪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语?再读“啪的一声”。引导学生读得短促:“啪的一声”是指什么声音?
(4)全班齐读生字。
2回顾课文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那几位聪明的植物妈妈吗?根据学生回答师贴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图片。
(二)角色转换,入“趣”
1小朋友们,这三位聪明的植物妈妈,你最喜欢谁呢?
2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植物妈妈,那么就把自己当作你喜欢的那位植物妈妈,再好好地读读相应的自然段,想想孩子要去旅行,你有什么聪明的办法?(学生选择角色朗读准备)
3创设交际情景,角色转换,交流感悟,随机学习234自然段。
(1)说中体会蒲公英妈妈办法的巧妙。
①情境中师生对话交流:请问你是?(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在他胸前贴上蒲公英的小图片作胸牌)蒲公英妈妈你好,你的孩子已经长大要去旅行,你有什么聪明的办法吗?老师故作疑惑,降落伞我见过就是(师出示课件图片),你给孩子准备的降落伞是这样的吗?那你的降落伞是什么呀?(生说完师再出示图片)就是这个吗?哇,多美的降落伞呀,瞧,娃娃们就躲在这儿呢,多神奇呀!蒲公英妈妈你真是聪明。还有哪些蒲公英妈妈呢?(老师再请一位同学作蒲公英妈妈进行对话交流)
②多聪明的妈妈,有了这神奇的降落伞孩子们就可以乘着风去旅行了。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乘着风去旅行吧!(孩子们起立模仿蒲公英的样子飘呀飘)老师随机采访多个学生:蒲公英宝宝,你想去哪儿旅行呢?孩子,你又准备飘到哪儿去呢?
③刚才有这么多的蒲公英娃娃乘风去旅行,接二连三的,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纷纷出发)
④朗读指导:蒲公英妈妈,你看到孩子们乘着风纷纷出发,到大自然中去安家,你高兴吗?请读出你此时的心情。孩子,你带着妈妈给你准备的降落伞去创造新的生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心情吗?(多请几个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出心中的感受)
(2)玩中感受苍耳妈妈办法的奇妙。
①情境中师生对话交流:请问你是?(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在他胸前贴上苍耳的小图片作胸牌)苍耳妈妈你好,你的孩子已经长大要去旅行,请问你有什么聪明的办法吗?
②真巧,我今天在半路遇到了你的宝宝(师出示苍耳种子),先让大家认识一下你的宝宝好吗?(师出示苍耳种子让学生看看摸摸掐掐)
③苍耳妈妈,我怎么没看见你给娃娃准备的带刺的铠甲呀?(结合苍耳种子认识)原来这就是带刺的铠甲呀,刚才哪些小朋友掐过苍耳娃娃的,你来说说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体会苍耳外壳的坚硬)
④可是穿上这样一件带刺的铠甲多难受呀,请问你为什么还要给宝宝穿呢?这个办法管用吗?我们来玩一玩,试一试。(让这位学生把苍耳扔在同学和老师的身上,体会文章中的“挂住动物的皮毛”)
⑤朗读指导: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把你的奇思妙想读一读吧。还有谁来读一读苍耳妈妈奇妙的办法。
(3)读中明白豌豆妈妈办法的绝妙。
①情境中师生对话交流:请问你是?(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在他胸前贴上豌豆的小图片作胸牌)豌豆妈妈你好,你的孩子已经长大要去旅行,请问你有什么聪明的办法吗?(多请几个学生说)你的办法也挺妙的。
②激情朗读:豌豆宝宝们,你们的妈妈用这种方法让你们去旅行,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读出你的感受吗?“啪的一声”是指什么声音?豆荚怎么会“啪的一声”炸开呢?(被太阳晒得很干很脆了)那“啪的一声”该怎么读呢?(引导学生读得轻快短促)如果加上表情你的妈妈会更放心(再指名读)。如果加上动作那就一定能把你们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看看课文,想想可以加上那些动作呢?(蹦着跳着)先指名读再全班学生边演边读。
4小结:这三位植物妈妈可真是聪明,送宝宝旅行各有绝招,那他们到底是靠谁才能让宝宝去旅行呢?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风力吹动物带太阳晒(弹力)。
(三)拓展延伸
写“趣”
1植物妈妈的办法只有这几种吗?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出示已预设的图片:椰子柳絮凤仙花樱桃荷花……)
2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看来你们是一群细心的孩子,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齐读第五自然段。
3让我们来当回小诗人,学着课文的样子来写一写你喜欢的一种植物妈妈,可以选老师提供的图片中的植物,也可以选自己了解的植物(生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修改。
5老师读题目,全班学生读15自然段,请三个学生读234自然段,创编一篇新的文章。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的课堂上,全班同学一共分成了几个小组?大家都清楚自己小组的编号吗?互相说说,自己分别在第几小组?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图,每组都有醒目的标记。
讲台
第一组第四组第六组
第二组第五组第七组
第三组第八组
一、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在教室的四个墙面分别贴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图片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课。(板书:认识方向)
二、展开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提问: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指出: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提问: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三、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谈话: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
说明: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
(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图片贴上去。
说明:桃园在水库的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应用
1、游戏。
(1)提出要求: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认识八个方向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八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2)示范: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3)请第五组的同学站起来。每一组的同学自己看一看,你们组在第五组的哪一面?第五组的同学也看一看,其他各组在你们组的哪一面?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思考:都是和第五组比,为什么每个组说的都不一样呢?
拓展:第一组在第五组的西北面,第五组在第一组的哪一面?第六组在第五组的东北面,第五组在第六组的哪一面?
自由活动: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组和其他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贴的方向,想想说对了没有。
2、制作方向板。
谈话:找到了一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使用方向板:把方向板中的北对着北面,指一指,东北在哪里?东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3、小结。
提问:谁来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上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在实际生活中怎样辨认这八个方向?
布置课外活动: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4、跳棋游戏。
说明: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汉字规律,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词。
3、积累词语。
4、熟读并背诵《鞋》。
5、能完整地讲述自己做家务的经过,学会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关心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字词:
生读读这些字,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在课件“我的发现”的字词下出示学习伙伴和她说的话:
生读学习伙伴的话,看看哪些字可以用“减一减”的办法来学,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来学。
3、课件出示“我会认”:
生认读课件上的字,并进行组词比赛。
4、课件演示,将字演变成词语:
生用赛读的方式认读课件上的词语。
5、课件出示“读读想想”中的词语:
生认读词语。
6、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或用动作演示的方法理解“张”的不同意思,并相机利用动画效果在课件的词语下出示有关的图片:
用“张”字的不同意思组词。
讨论还有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
自由读。
同桌互听互读。
指名读。
2、游戏:
登山。
3、课件出示“读读背背”中的诗歌《鞋》:
自读、背诵。
配上音乐背诵。
三、完成“口语交际”
1、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境:
小组讨论:
怎样才能劝说父母让小明做家务?
组内表演。
上台表演。
互相评价。
2、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
孩子做家务的情景。你在家也像他们一样做过家务吗?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呢?你是怎样做的?
交流讨论。
3、听了那么多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们吗?
学生自由说话。
4、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自由发言。
5、播放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师生一起唱。
四、完成“展示台”
课件出示一小女孩及她的对白: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7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二、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三、课后活动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
2、引导学生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能在电脑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
2、通过在电脑画图操作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欣赏生活中各具特色的图案,感受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
2、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和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原理设计简单的图案。
2、画图过程中对图形平移距离和旋转度数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欣赏学生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思考:(1)你收集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是什么图形平移旋转绘制成的?
2、欣赏老师收集的图案
(电脑出示)。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语:大家刚才说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关图案欣赏的数学课。(揭示课题:图案欣赏)
二、图案欣赏 感悟新知
1、出示教材图1 五角星图案:
观察思考:这个图形是怎样拼摆而成的?
2、观察五角星的旋转过程:(动画演示:呈现由三角形→五角星图案的全过程)。
3、学法指导:对,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4、呈现教材中其余五幅图案。(电脑出示)
思考:图2~6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怎样绘制的?
5、师进行动画演示。
6、小结:大家说的非常好。刚才大家共同感知了这几幅图案的排列规律,并且明白了它们的绘制原理,体会到了图形的美。现在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三、动手操作 强化感知
小组活动①:
1、基本图形的制作:大家看前面这个基本图形是怎么得到的?(电脑出示):。
2、小组合作:用这个基本形拼一拼,看谁能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要求按一定规律涂色。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拼出的图案真漂亮,富有一定的创意。想不想再利用图形设计一个更漂亮的图案?
小组活动②:
1、这些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电脑出示)
2、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设计花边。
3、展示学生作品,你想把它应用在什么地方?
小组活动③:
设计你喜欢的图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知识拓展 发散思维
1、欣赏教师搜集的图案。(电脑出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来说一说它们是怎么得到的?
2、总结:古人说“美源于生活”,而我认为“美源于创造”,是人们将心中美好之物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将今天所学用于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年级教案汇总篇20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2×3=6(元)
6+7=13(元)
学生2:2×3+7=13(元)
生3: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2×3+7
②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5×9-40=54÷9—4=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25—3×7=72÷8—4=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5÷5+5=69—3×2=1248÷8—4=2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