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

难点: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教学用具】

教师方面:电流表、电压表、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开关、导线。

学生方面:电流表、电压表、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开关、导线。以上器材为一组,每三人准备一组器材。(若学校条件好,可将干电池换成学生电源,实验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或假设

应根据以下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可能是U=IR;

·可能是……。

3.设计实验(采用启发提问式,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以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一问一答

问:我们所学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哪些量可以测量出,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

答:能测量的量有:电流和电压,仪器分别为电流表和电压表。

问:电阻不能测量,我们怎样知道导体的阻值呢?

答:可以给出导体的电阻值。

问:也就是说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关系时,我们是固定电阻不变,让电压发生改变,观察电流的变化,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什么?

答:控制变量法。

问:实验时,针对于某一导体测量一组电压和电流值,行吗?

答:不行。

问:为什么?

师生共同回答:多次测量可以减少误差,同时考虑到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应该多测量几次。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出:不仅针对同一导体测量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同时还要更换定值电阻反复进行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实验时,给出了二个不同的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

问:我们在实验要多次测量电压和电流值,那么怎样去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呢?

学生1答:改变电源的电压,如:增减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

学生2答: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师总结指出:同学们知道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请大家根据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方法和刚才我们设计的.思路,对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选择你所需的实验仪器,并画出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

4.进行实验

实际操作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测量次数不要过多,根据时间而定,一般测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的情况下,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同样若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时,也应该使电源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指出学生在实验中错误,并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数据。

5.分析和论证

数据处理时,可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测量数据:分析电压是怎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电流的怎样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会有误差,可能数据不很一致。得出电流、电压的关系的结论。

结论: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然后指导学生用测量的数据对照课本图7.1-1画出U-I图。

启发学生对比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的知识,推导出U-I表达式:U=IR。

6.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

(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

7.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

为什么你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的结论不和你一样?

……

作业:

完成探究报告,并在报告写出对自己所选的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2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指导

(1)要求学生读题.

(2)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3)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电路图.

(4)大家讨论补充,最后的简明电路图如下图

(5)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已知V,求I解根据得(板书)

巩固练习

练习1有一种指示灯,其电阻为6.3,通过的电流为0.45A时才能正常发光,要使这种指示灯正常发光,应加多大的电压?

练习2用电压表测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4A,求这段导体的电阻,通过练习2引导学生总结出测电阻的方法.由于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利用就可以求出电阻大小.所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则定电阻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伏安法.

【例2】并联在电源上的红、绿两盏电灯,它们两端的电压都是220V,电阻分别为1210、484.求通过各灯的电流.

教师启发引导

(1)学生读题后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2)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电路中有两个电阻时,要给“同一段电路”的I、U、R加上“同一脚标”,如本题中的红灯用来表示,绿灯用来表示.

(3)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明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3

教材分析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第二课《杠杆的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究活动,是学生对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规律认识的升华,通过本课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从而完成杠杆工具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连同后面将要学习的轮轴、滑轮和斜面共同构成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简单机械的内容。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授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强,杠杆基础知识在上节课得到了学习。所以本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本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本节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使用工具不就是为了省力吗?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还要设计成费力的?对于这个问题不急于回答,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在认识了更多的费力工具后你就会明白?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找答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2、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能的优点。

2、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二)教具有关挂图、录像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人类利用的常规能源是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学生: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风力、水力资源等等,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

教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用铀做燃料的反应堆虽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铀的储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时要产生放射性污染;轻核的聚变虽然比裂变干净,还能释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决和平利用的问题,所以还要开辟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太阳不但一直间接地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能量,而且还是可能为人类长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能。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五节太阳能

(1)太阳能的优点

①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同学们想想,太阳能有什么优点呢?

板书:(一)太阳能的优点

学生:太阳能非常巨大,从前面表中可见,太阳能向周围空间辐射的总功率达3.8×1026瓦。

板书:1、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说得很好,太阳能十分巨大。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吗?(通过查看课本答:l.7×1017瓦)

教师: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每小时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有多少?(学生上黑板计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师: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焦,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可见太阳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阳能供应时间长久。

那么太阳能会不会用完呢?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像现在这样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还可以维持60亿年以上,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阳能的第2个优点是:

板书:2、太阳能的供应时间十分长久

③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

教师:我们到哪里去取太阳能?怎样获取呢?(只要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阳能,不用专门去寻找;只要用东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开采)

教师:很好,所以太阳能的第3个优点是:

板书:3、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无需挖掘开采和运输

④使用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太阳能是最干净的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给我们带来污染。所以,太阳能的第4个优点是:

板书:4、太阳能安全、不污染环境

(2)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两条途径

教师先请同学议论:如何利用太阳能?然后总结。

板书:(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1、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以供利用(讲解:例如用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等装置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来做饭、烧水等等,也可用集热器把水加热,产生水蒸气,再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就叫太阳能热电站。)

2、通过光电转换装置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讲解:例如用硅光电池——也叫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很广泛,像人造卫星上的电源、太阳能汽车上的电源,小型电视机、计算器上的电源,城市道路路灯的电源等等都可用太阳能电池,我国还用太阳能电池做航标灯的电源,铁路信号灯的电源等等)

(3)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教师:既然太阳能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不大量推广、大范围应用呢?目前还有些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三)广泛利用太阳能的困难

1、太阳能虽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讲解:经计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的太阳能只有几百瓦,所以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必须设置庞大的收集和转换能量的系统,目前造价还太高,影响推广。

2、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气候、季节等原因,太阳能的功率变化大,不稳定,给正常连续地使用造成困难

3、目前太阳能转换器的效率不高(讲解:光热转换的效率为50~60%,而光电转换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还要下大力气研制高转换效率的材料)

(4)结束语

要大规模地直接利用太阳能还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在已取得一定成果,只要不断努力,必将会不断有新的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有人预言,到21世纪,太阳能将会成为人类的重要能源之一。

(四)太阳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5

《简单电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以下几点:

1、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根据以上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简单电路》一课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的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记录有关数据。

3、用简单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

每个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一号电池一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给学生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要求点两小灯泡。由不方便从而引入解决的办法,导入到电池盒和灯座的使用。

二、讲解小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与用途。

我们知道了小灯座和电池盒的用途,现在就请各小组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来点亮你们的小灯泡,同学们边做试验边听老师的提示。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好,非常的棒,大家真了不起,各小组都把自己组的小灯泡点亮了,同时我们的手也解放出来了,请大家安静下来,做好位置。

对试验结果的记录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科学本把我们刚才的电路用实物图画出来。

同学们在画电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实物图不容易画啊?

为了解决实物图难画的问题,科学家们有一个办法能让它变的更简单,看起来更清楚,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那就是画简单的电路图(板书课题:3.简单电路),请大家翻开课本的第7页。

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灯泡,电源)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同时要求同学们指出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同学们,大家看,我们用一节电池、一两根导线就能点亮一个小灯泡了。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那么你们能不能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相信大家都能够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试验做的好不好,听老师的要求很重要。在这里试验中老师有几个小小的愿望:

1、希望大家合作,小声交流。

2、希望大家“先画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

3、希望大家把自己试验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问题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现在各小组组长再来老师这里领取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和几根导线,请大家根据本组的方案动手做试验。老师也请同学们在试验的过程中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板书问题)

1、小灯泡亮了吗?

2、用了几种连接方法,那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3、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4、画出电路图,指出电路中的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试验,教师板书要求,巡视。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我们还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生活中你有见过很多灯同时亮起来的情景吗?

四、让跟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本环节主要给同学们课后交流)

五、小结

六、评价检测

关注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时的操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电路图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理解1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课件1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引入课题:出示课件2思考:图中的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是否有作用力?方向如何?认识压力。出示课件3—4理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一)压力:杯子垂直压在地面上的力图钉垂直压在墙面上的力木块垂直压在斜面上的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接触面。

3、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

4、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事不等于重力,但与重力有关;有时与重力无关。

(二)压强

1、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实验:用两手指挤压使用过的铅笔或圆珠笔。出示课件:5—6手指受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这种感觉有何变化?

2、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出示课件(7—8)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3、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4、压强:出示课件9

(1)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的效果。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是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4)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P———压强———帕斯卡(Pa)(简介帕斯卡。)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1Pa=1N/㎡

(5)1Pa的物理意义: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5、讲解例题课本31页,出示课件10,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6、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出示课件11—12—13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7、出示课件14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本P32————2/3/4

六.附板书设计:

一、压力

二、压强

三、增大或减少压强

1、定义

1、物理意义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方向

2、定义

2、减小压强的方法

3、作用点

3、公式

4、单位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7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______1—5甲______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______2—2,提问:______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______2—2中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问:______中的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他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课本______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

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提问:看课本______2—4,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______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______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4、匀速直线运动

(1)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演示实验:启动节拍器,使两响之间间隔1秒钟(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由学生读秒表)。将1米长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放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从零时刻开始,在每个节拍时,在气泡所在的位置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短横线(以气泡的上沿或下沿为准),这些横线由下到上等距离排列。

改变节拍器摆锤的位置,增大(或减小)摆的周期,重做上述实验。此时要平移玻璃管在黑板上的位置,每组记画横线不可重叠。

用刻度尺测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气泡通过的距离。

提问:你认为气泡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教师讲述:运动的气泡经过的路线是直的,并且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距离相等,即快慢是不变的。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见,但是许多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5、小结本节知识要点

三、布置作业

课本P2—4,练习1、2、3、4。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8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物理教案-长度的测量误差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9

一、教材分析

《电阻》一节课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3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学生需要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知道电阻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换算;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从而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同时,在实验探究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再次加深并熟练掌握物理研究方法之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3)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难点: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通过生活引入新课,咱们家里的电线、用电器的导线都是用什么做的呢?有些重要的电器设备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的导线。并(追问)铁也是导体,既多又便宜,想想看,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活动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学,小组间互相交流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阻?电阻符号?

2.电阻单位是什么?单位符号?

3.电阻的单位还有有哪些?单位间换算关系是什么?

训练学生单位换算能力。

4.电路中电阻器符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课堂活动三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思考实验一:

1.如何判断电阻大小?

2.这个实验控制了什么?

3.这个实验同时还说明了导体的电阻与什么有关?

必须向学生讲述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的导体,并启示学生寻找各导线之间的异同,并告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猜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要求学生来观察:粗细相同,相同长度的锰铜和镍铬,粗细相同,不同长度的镍铬,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当把他们接入电路时他们对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的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导体的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用控制变量法去进行武力探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之间人人参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有收获的理想课堂效果。

关于温度这一因素进行演示实验:将灯泡钨丝接入电路中,用打火机给灯丝加热,要求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让学生直观的真正认识到电阻大小受温度的影响。

课堂活动四引导学生自学18页半导体和超导体,并进行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测

在进行完这些内容后,及时进行课堂小检测,题量不能多,但都要具有代表性,对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从检测反馈形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完成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起到回顾的作用: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导体是否接入电路,电流、电压大小及形状无关。

七、板书设计:

一、电阻(R)

1.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单位:欧姆。符号Ω

1kΩ=1000Ω=103Ω1MΩ=1000000Ω=106Ω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材料2.长度3.横截面积4.温度

三、半导体和超导体

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2.超导现象:某些物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0。

八、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10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11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min、2min、3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J。

展示问题2: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J=8.4×103J。

展示问题3: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J=4.2×105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

2、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知道试电笔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3、知道插座、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方法。

2、在观察家庭实际电路组成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家庭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2、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电笔的使用和家用电器金属外壳接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家庭电路示教板、试电笔、三脚插头、两脚插头、漏电保护器、复读机、电热水壶。

学生:试电笔、插座、螺丝刀、搜集家用电器插头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对比引入。

[对比引入]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两种用电器。

[设置疑问]

同样是用电器,为什么复读机的插头有两个插脚,而电热水壶的插头却有三个?上面的插脚有没有用呢?

[板书课题]

19、1家庭电路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不同用电器插头上的插脚不同激发质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观察两种用电器及其插头。

思考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5页“家庭电路的组成”。

2、要求:⑴说出家庭电路的电源是什么,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

⑵知道家庭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⑶保险装置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

3、时间:3min。

[演示实验]

展示家庭电路示教板及每一部分的作用。

[想想议议]

1、总开关有什么用处?电能表和总开关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2、控制灯泡的开关为什么要接在灯泡和红色的导线之间?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家庭电路示教板的演示,加深学生对家庭电路组成的认识,充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在“想想议议2”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结合课本自学。

⑴从发电厂通过输电线输送过来。电压220V。

⑵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和插座……

⑶熔丝或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家庭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和功能。

1、检修电路时断开开关;不能,如果将电能表接在总开关后面,容易出现盗电现象。

2、尝试回答问题,带着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知识点二:火线和零线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6页“火线和零线”。

2、要求:⑴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

⑵结合课本、试电笔实物了解试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⑶了解试电笔内阻值很大的电阻的作用。

⑷试电笔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时间:5min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火线零线及其鉴别工具——试电笔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动手实验]

1、老师演示试电笔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错误操作。

2、学生在断电的情况下模拟使用试电笔判断火线零线,小组内互相纠错。

3、通电后,再次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学以致用]

1、家用电器之间时如何连接的?

2、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应该和该电器如何连接?另一端要接到火线上还是零线上?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到真正用试电笔辨别火线零线,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正确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技能。)

[延伸拓展]

当使用试电笔接触火线时氖管会发光,为什么接触零线时却不发光呢?

[教师点拨]

尽管正常使用的家庭电路中火线和零线中都有电流通过,但是零线在入户前已经接地,人站在地上用试电笔接触零线时,零线将人体和试电笔短路,故氖管不发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到真正用试电笔辨别火线零线,培养学生安全用电意识,正确掌握试电笔的使用技能。)自学“火线和零线”内容,用螺丝刀拆开试电笔,了解其内部结构。

⑴端线俗称火线;零线——入户前已经接地。

⑵构造:金属笔卡、氖管、电阻、弹簧。可以识别火线和零线。使用时用指尖抵住上端的金属帽。

⑶试电笔中串联阻值很大的电阻可以使电流变小,保证对人体没有危害。

⑷辨别火线零线;判断电气设备的外壳是否带电。

1、观察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试电笔。

2、利用试电笔模拟判断火线零线。

3、通电后使用试电笔判断火线零线。

1、并联。

2、串联,开关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便于检修电路。

交流讨论。

正确认识试电笔接触零线时为什么氖管不发光,知道正常使用时零线中也有电流通过。,

知识点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提出问题]

不同的.用电器为什么使用的插头不同?

[自主学习]

1、内容:课本107页“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2、要求:⑴知道三线插头的三根线分别接什么?

⑵知道插座的三个孔是如何接入家庭电路中的。

⑶标“E”的插头为什么比其余两个略长一些?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⑷了解漏电保护器的作用,知道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的区别。

3、时间:3min。

(设计意图:课下由学生搜集有关插座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自学、交流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安全用电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有关插头的资料。

⑴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的插头是三脚的;

⑵塑料外壳的用电器的插头大多是两脚的;

⑶三脚插头最上面的插脚略微长一些……

⑴L接火线、N接零线,E接用电器的金属外壳。

⑵左零右火上接地。

⑶一旦插头插入插座中,可以保证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如果绝缘层损坏,使外壳带电,电流可以流入大地,不至于对人造成伤害。

⑷漏电保护器可以在人体站在地上接触火线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空气开关则是在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起保护作用。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见附件1)

【课堂检测】

独立完成,相互批改,教师巡视点评。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家庭作业】

《助学》第一节内容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19、1家庭电路

一、组成:入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用电器(插座)

二、火线和零线

1、火线(端线)、零线(接地)

2、试电笔

3、开关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

三、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1、三线插头

2、三孔插座

3、漏电保护器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和分组实验、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随身听”和“电热水壶”的插头不同,激发质疑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物理知识奥秘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拆装试电笔,充分认识其结构及内部大电阻的作用;通过学习、模拟使用和真正使用三个环节,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3、通过交流讨论三脚插头和三孔插座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感受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解释试电笔接触零线时,氖管不发光的原因时,不应空讲,应结合电路图解释效果会更好。

2、在学习三线插头时,可以安排学生拆开三线插头,具体观察内部导线的具体连接方法。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会画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会将其正确连入电路并会正确使用。

3.知道滑动变阻器铭牌上参数的含义、使用规则和实际应用。

4.会使用电阻箱并能正确读数。

二、教程与方法

1.体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制作滑动变阻器的实际意义。

2.通过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对比,体会电阻箱是可以准确读数的变阻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技术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小灯泡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条,电阻箱一个。

新课引入

1.收音机选择某一台,调节音量控制旅扭,音量发生变化。为什么调节音量开关时,喇叭音量会变化?

2.旋电视机的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的图像会变明变暗。

3.一幕话剧开始了,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样由亮变暗?

演示:出示滑动变阻器,告诉学生它叫滑动变阻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指出亮度变化都是由于滑动变阻器起作用.

教师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个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元件。

这节我们就研究滑动变阻器的&39;作用、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新课讲解

知识点1.滑动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滑片移动可改变音量、亮度。收音机音量大小,灯泡亮度变化都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动变阻器是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

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要减小电流,应增大电阻,要增大电流,应减小电阻。

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那么滑片移动是怎么改变连入电路成电阻的呢?

让学生观察每组桌上的两组滑动变阻器,看谁能说明滑动变阻器构造。

教师出示观察提纲。

1.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这些部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3.有几个接线往?连入电路后电流的路径如何?

4.它铭牌上标志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找同学表述,互相补充,后教师明确介绍滑动变阻器构造,明确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从构造入手分析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阻的原理,变阻器上绕的电阻线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因素是什么?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有哪些方法减小电阻。

学生讨论:

总结出四种方法:减小导体长度,增大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小的材料,降低温度。

这四种方法中,哪种从实践的角度更简便可行?(减小长度)那么怎么减少?

3.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演示实验教材P78

11-69。

AB是根较长镍铬合金电阻线,其中P是金属做成的触头,当P向右滑动,A示数变小,当P向左滑动时,A示数变大。

同学分析:

这个实验是靠什么来改变连入电路电阻的(靠触头在电阻线上移动,来改变连入导线长度),教师指出这就是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这种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与我们手中的变阻器有什么不同?实验中为什么用我手中变阻器,它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分析,总结(改变电阻效果明显,节省空间,减小仪器体积)

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概括上述分析,滑动变阻器原理是通过移动滑片与电阻线的接触点来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的。

根据上述分析,简单地说滑动变阻器就是一个带可滑动滑片的电阻,作为一个重要电学元件可用符号表示,其结构可以简单示意为

滑动变阻器使用滑动变阻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如何使用呢?

1.接法。如何把变阻器接入电路才能起到改变电流的目的?

首先要使变阻器成为电流的必经之路,即变阻器要串联连入电路。

(1)要将两柱接入电路,导线接在滑片上或支架上,都不能使它连入电路。

(2)要串联在电路中。

让学生实验,每组按下图连好电路,并根据你的连法说出哪部分电阻线连入了电路。

四柱变阻器有几种正确接法?并总结规律“一上一下”。

2.指导学生将滑片移到离下端接线柱最远的一端闭合开关。

(1)分析猜测滑片右移,A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2)分析猜测滑片左移,A表示数和灯泡亮度变化,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3)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的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4)分析猜测移动滑片,使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小时情况再动手操作,观察验证。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同,闭合开关在电路中电流大小不同,电阻最大时,电流最小,电阻最小时电流最大。电学实验为了闭合开关时防止电流的过大而烧坏元件,要求滑动变阻器在闭合开关前要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即离下端接线柱最远的位置。

3.前面观察滑动变阻器铭牌上标有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滑动变阻器和一切电学仪器一样有自己的规格参数,每个电阻器都有规定的最大电阻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即使用前要了解铭牌,电流不允许超过允许最大电流值。

知识点2.电阻箱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前面听收音机时,调节音量时,相当于滑动变阻器的那个东西,是无线电技术中常用的变阻器,叫电位器(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但这些变阻器有一个缺点,虽能改变电阻,但不能读出电阻具体数值,有没有能读出阻值的变阻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电阻箱相关内容后回答

(1)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有什么不同?(滑动变阻器电阻是一圈线一圈线地改变,逐渐改变电阻,电阻箱随旋扭转动是“跳跃式”的改变)

(2)它们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滑动变阻器

电阻箱

不同点1

逐渐改变电阻

跳跃式改变电阻

不同点2

不能读出该电阻值

能读出电阻值

(3)怎么读数?

学生回答后总结

读数方法:各旋钮“△”所对数乘以倍率之和。

学生总结读数方法各旋钮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然后加在一起.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14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8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