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增强教学自信心。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能够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的解决自己的交友的困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己,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厚友谊。

三、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不同看法、倾向性的意见。

四、板书设计

1、我的人际圈

(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

(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

2、与友同行

(1)什么是友谊。

(2)友谊的作用。

(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诚的友谊。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播放和欣赏周华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活动二: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

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自己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活动三:采访同学,传授交友秘方

每小组评出一个“朋友最多的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采访他(她):“你是怎样去跟同学打交道的?怎样去交朋友的?”

(小结)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活动四: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涵义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请你用“朋友是......可以......”的句型编写。(播放歌曲《朋友》的背景音乐)同学相互赠送自己编写的“赠言”,传递朋友间真诚的友情。

活动五:讲故事,谈友情

讲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友情。在故事会后,让学生归纳建立和呵护同学友谊的原则。

活动六:齐唱歌曲升华友情

齐唱歌曲《朋友》。结束上课。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4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由于英语作为基础课影响着对人才的培养效果,为此,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师在对高职学生英语表达技能、认知能力等进行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由此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空间,且就此活跃课堂氛围。以下就是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中应用的详细阐述。

1.案例教学法优势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应依据课堂教学难点提供案例,并设置问题,由此来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以查阅文献等形式来获取问题答案,即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情境中,达到最佳的知识学习状态;

第二,在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应注重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案例资源,并确保教学案例取自于日常生活,继而引导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导向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同时,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贯穿可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承担医生、商人、法官等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便于学生毕业后快速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呈现出"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特点,继而由此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逐渐推动教师由主导者转向指导者,即注重鼓励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课堂主导地位,讨论、分析教学问题,由此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中的具体应用

2.1案例准备。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高职学生特点准备教学案例。同时,在教学案例准备过程中为了保障案例资源的广泛应用,应注重将案例获取渠道扩展至杂志、报纸、企业商务文案、互联网等领域中,由此来满足高职学生英语知识学习需求。

例如,某教师在《UnitOnemovie!PartfiveVocabularyincontext》课题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即将案例教学法贯穿于其中,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所需复习的单词、句型,然后选择1名同学对句型含义进行讲解,同时在句型解读过程中回答教师所提出的"yes"or"no"的问题。其次,在学生句型分析完成后,教师再次为学生呈现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案例,并提出:Doyouknowhim?的问题,由此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想,且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继而达到最佳的知识学习状态。

再如,某教师在《UnitOnemovie!PartfiveVocabularyincontext》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1],即为学生呈现了"ModernTime"电影片段,并将其作为案例资源,提出:Whatkindofthefilmisit?课堂问题,且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探索问题答案,同时随机选择2名同学对问题进行解析,由此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效率。

2.2课堂分析、讨论。在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下逐渐诱发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案例教学贯穿于课堂中,并注重以课堂分析、讨论的形式达到英语知识教学目的。例如,某教师在《金融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抽象英语知识的理解,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中央银行几次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案例资源,从而确保案例信息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同时,在教学案例提供的基础上,教师亦将45名学生划分为6组,并确保每组小组成员为5-7个,且给定学生10min讨论时间,要求学生以英语语言表达形式对案例内容进行探讨,以此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2]。此外,在课堂问题分析过程中,亦要求教师应注重发挥自身"监督员"职责对学生讨论行为加之正确的引导,由此来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并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情境中,挖掘自身潜力,深化自身对英语知识的了解。

2.3案例总结。在高职英语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率教学状态,强调对案例进行总结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综合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情况将讨论分析结果以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在分析报告内容完善过程中明确案例分析难点及解决方法,且注重以英文形式进行标注,由此达到案例总结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实现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等的训练,因而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其的有效落实[3]。

3.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高职学生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将案例教学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同时,注重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入真实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达到最佳的英语知识教学状态,并就此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效率。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5

高中政治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传统优良品质的传递,是我们世世代代美好品质的传播。第二学期高三政治综合教学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年级现有16个班级,9个选科类型,理科10个班级,其中物理4个班级,共197人,化学3个班级,共145人,生物3个班级,共163人;文科4个班级,其中政治2个班级,共108人,历史1.5个班级,共64人,地理0.5个班级,共23人,也就是有一个班级是地理、历史混合班;艺术类两个班级,其中美术选修80人,音乐选修5人。另有18个体育生分布在物理(1)、历史(6)、政治(11)等班级中。

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针对工作量相对较轻的情况,我们会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每节课都设计一份教学案。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高考考点、考点综述、重难点突破,易混点、04-07年有关本考点的历届高考题、该节课的反馈练习等。

2、提高课堂效率。以教学案为基础,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后巩固。

3、分层次教学。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多给一些时间自由消化,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每节课留5分钟对重要观点进行强化记忆。

4、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自觉组织背诵和默记。及时联系老师,反馈信息。

5、每周一次综合测试,及时讲评。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6

一、现状分析

1.教师现状分析

本组共有成员8名,其中市级骨干教师3名,区级骨干教师2名,高级教师6名。中青年教师居多,应该说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团队。

2.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本组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同类学校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响当当的品牌。

二、教研课题

1、各年级备课组有关教师领衔的各个微型课题

2、《构建自主、互动、生命化高中历史课堂的研究》

3、《以“问题场”为载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三、工作措施

在新的学期里,我组学科教研工作一方面将遵循市区两级教研室的规定,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改进教学研究方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并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对课程的理解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将围绕学校新学期教学工作要求,以“板块三串式备课”和“二备二上”、“微型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学习领会我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围绕构建清晰、高效课堂这个目标,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贯彻一个标准(课程标准),提高两种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教师挖掘、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注重实效,为我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一、抓实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强化备课组的集备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2、认真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方法的指导,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重视考前训练和讲评,研究高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学习,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灵活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作业量要适当,不留重复机械性的作业;留了作业要及时批改、反馈。

4、加大对学生的检查力度,课堂上要经常提问或安排小考;每个单元之后要进行单元测试;每次月考之后要及时召开备课组分析会,及时诊断、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5、坚持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严格执行组内公开课制度,组内多讨论、多交流。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发扬本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新教师不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更要多钻研,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汇集全组智慧,推进校本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二、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里所提出的两个“有利于”,概括地说就是——发挥两个作用(主导与主体),转变两个方式(教与学),使历史课堂多多呈现“动”与“活”的情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师生关系,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习,会学学习!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第三、切实搞好校本教研活动

1、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对课型与教学模式作更加深入地研究,本学期高一、高二、高三重点研究复习课和讲评课。教研要与历史学科中考热点、疑点、难点相结合。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主干知识,考试重点。明确学科基本技能以及学科能力要求达到的相应标准。研究学科基本观点、思想方法并体现对学生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应实现的水准。弄清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或最薄弱的环节,选好复习的切入点、突破口。研究复习的策略、对策,结合学科专题解决好复习课怎么上。通过复习研究课、观摩课等形式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

2、根据学校的校本课题“挖掘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并结合我组实际和学科特点,本学期组织教师重点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微型课研究”活动,我们将定期开展研究工作,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3、集体备课要按照学校制定的基本程序进行:分配任务→制定计划→主备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细备→分散上课→教学反馈。

4、鼓励组内教师写详案,教案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进行课堂情景设置与问题串设计,有独到见解和创新,在教案上有特殊批注,以备常规检查和参加优秀教案评比。

5、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根据学校安排,本学期各备课组成员要结合校本教研推出一节公开课,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磨、听、评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并将听、评课文字材料上传校园网。

6、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本组教师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活动,从而力促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督促青年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激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级别基本功竞赛,主动、积极投入课改,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后记、教学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老师们订阅学科杂志,了解、学习前沿知识,开阔眼界,在教学上瞻前顾后,高屋建瓴。

第四、认真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

1、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本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着力提高课堂效率;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对于两类希望生,要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为他们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2、组织高三教师认真钻研、深入研究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趋势。联系近几年考试题,探讨复习新思路;及时汲取外部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使高三的复习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最后,在教务处直接领导下,我们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一定能够团结协作,以大局为重,圆满完成本学期的各项任务!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7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考点要求:

1.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是每年必考的题型。今后命题的发展趋势是:

(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c(H+)=1×10-4mol·L-1的溶液中……”。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书写也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从命题的内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有量的限止的离子方程的书写或正误判断也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这部分的难点。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15%;

(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如Na与H20的反应、Fe与盐酸或稀H2S04的反应自1992年以来分别考过多次。

(4)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的考题还会保留。

重点、难点:

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有量限止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判断正误是本节的难点

基本概念:

1、离子反应、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类型:

n离子互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当有难溶物(如CaCO3难电离物(如H20、弱酸、弱碱)以及挥发性物质(如HCl)生成时离子反应可以发生。

n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剂和还原剂越强,离子反应越完全

n注意点:离子反应不一定都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n如实验室制氨气(NH4)2SO4+Ca(OH)2稢aSO4+2NH3↑+2H2O

H2S气体的检验Pb(AC)2+H2S=PbS↓+2HAc(注:Pb(AC)2可溶于水的盐的弱电解质)

(2)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

l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l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l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l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l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如H3PO4),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④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举例:KHSO4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3)离子方程式: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使用环境:离子程式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才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进行时反应,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即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NH4Cl固体和Ca(OH):固体混合加热,虽然也有离子和离子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

2NH4Cl(固)+Ca(OH)2(固)稢aCl2+2H2O+2NH3↑

(2)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弱酸(HF、H2S、HCl0、H2S03等)、弱碱(如NH3·H20)等难电离的物质必须写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03、BaS03、FeS、PbS、BaS04,Fe(OH)3等)必须写化学式。如:

CO2+2OH-=CO32-+H2OCaC03+2H+=CO2↑+H20+Ca2+

(3)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如NaHS03溶液和稀硫酸反应:HSO3-+H+=SO2↑+H2O

(4)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三种情况;

①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Na2S0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2Ag++SO42-=Ag2S04↓

②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应写成离子的形式。如C02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

③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悬浊液或固态时,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03溶液:Ca(OH)2+CO32-=CaCO3↓+H2O。

(5)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如少量烧碱滴人Ca(HC03)2溶液,有

Ca2++HCO3-+OH-=CaCO3↓+H2O

少量Ca(HC03)2溶液滴人烧碱溶液(此时NaOH过量),有

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1.离子共存问题

(1)“不共存”情况归纳

①离子之间相互结合呈沉淀析出时不能大量共存。如形成BaS04、CaS04、H2Si03、Ca(OH)2、MgS03、MgC03、PbCl2、H2S04、Ag2S04等。

②离子之间相互结合呈气体逸出时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S2-、HCO3-、SO32-、HSO3-和OH-与NH4+等,由于逸出H2S、C02、S02、NH3等气体或S2-变成HS-,CO32-变成HCO3-而不能大量共存。

③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弱电解质时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H3COO-、OH-、PO43-等离子,由于生成CH3COOH、H20、HPO42-、H2PO4-、H3P04而不能大量共存。

④离子之间发生双水解析出沉淀或逸出气体时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AlO2-、Fe3+与HCO3-、Al3+与HS-、S2-、HCO3-、CO32-等离子。

⑤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Fe3+与I-等。

⑥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络离子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CN-生成2+,Ag+、NH4+、OH-生成+,Fe3+与C6H5OH也络合等

(2)离子在酸性或城性溶液中存在情况的归纳。

①某些弱碱金屑阳离子,如:Zn2+、Fe3+、Fe2+、Cu2+、Al3+、NH4+、Pb2+、Ag+等。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有OH-则促进水解生成弱碱或难溶的氢氧化物。故上述离子可和H+(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不能与OH-(在碱性溶液中)共存。但有NO3-存在时的酸性溶液,Fe2+等还原性离子不与之共存。

②某些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S-等可和酸发生反应,由于本身是酸式酸根,故又可与碱反应,故此类离子与H+和OH-都不能共存。

③某些弱酸的阴离子,如:CH3COO-、S2-、CO32-、PO43-、AlO2-、SO32-、ClO-、SiO32-—等离子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有H‘则促进其水解,生成难电离的弱酸或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所以这些离子可和OH-(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不能与H+(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④强酸的酸根离子和强碱的金属阳离子,如:Cl-、Br-、I-、SO42-、NO3-、K+、Na+等离子,因为在水溶液中不发生水解,所以不论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都可以大量共存。但SO42-与Ba2+不共存。

⑤某些络离子,如+,它们的配位体能与H+结合成NH3++2H+=Ag++2NH4+,所以,它们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即可与OH-共存,而不能与H+共存。

分析:“共存”问题,还应考虑到题目附加条件的影响,如溶液的酸碱性、PH值、溶液颜色、水的电离情况等。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正弦、余弦定理,了解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并从具体的实例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探究,体会到三角形的和谐美,学会稳定性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弦、余弦定理应用以及公式的变形

难点:

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

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则

(1)S=2ah(h表示边a上的高)

(2)S=2bcsinA=2sinC=2acsinB

(3)S=2r(a+b+c)(r为△ABC内切圆半径)

问题1:在△ABC中,a=3,b2,A=60°求c及BC问题2在△ABC中,c=6A=30°B=120°求ab及C

问题3在△ABC中,a=5,c=4,cosA=16,则b=

通过对上述三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指导学生总结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

余弦定理可以解决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我们不难发现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知三求三”知三中必须要有一边

应用举例

【例1】(1)(2013·湖南卷)在锐角△ABC中,角A,B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若2asinB3b,则角A等于()

A.3B.4C.6

(2)(20__·杭州模拟)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1,c=2,B=45°,则sinC=______.

解析(1)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及已知得2sinA·sinB=3sinB,∵B为△ABC的内角,∴sinB≠0.3

∴sinA=2又∵△ABC为锐角三角形,

∴A∈02,∴A=3

(2)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1+32-2×2=25,即b=5.c·sinB

所以sinCb4

答案(1)A(2)5

【训练1】(1)在△ABC中,a=3,c=2,A=60°,则C=

A.30°B.45°C.45°或135°D.60°

(2)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2-b2=3bc,sinC=3sinB,则A=

A.30°B.60°C.120°D.150°

解析(1)由正弦定理,得sin60°sinC,解得:sinC=2,又c<a,所以C<60°,所以C=45°

(2)∵sinC=23sinB,由正弦定理,得c=23b,b2+c2-a2-3bc+c2-3bc+3bc3∴cosA=2bc==2bc2bc2,又A为三角形的内角,∴A=30°.

答案(1)B(2)A

规律方法

已知两角和一边,该三角形是确定的,其解是唯一的;

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该三角形具有不唯一性,通常根据三角函数值的有界性和大边对大角定理进行判断。

【例2】(20__·临沂一模)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的对边,且2asinA=(2b-c)sinB+(2c-b)sinC.(1)求角A的大小;

(2)若sinB+sinC=3,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1)由2asinA=(2b-c)sinB+(2c-b)sinC,

得2a2=(2b-c)b+(2c-b)c,

即bc=b2+c2-a2,b2+c2-a21

∴cosA=2bc=2,

∴A=60°.

(2)∵A+B+C=180°,

∴B+C=180°-60°=120°

由sinB+sinC=3,

得sinB+sin(120°-B)=3,

∴sinB+sin120°cosB-cos120°sinB=3.33

∴2sinB+2B=3,

即sin(B+30°)=1.∵0°<b<120°,<p="">

∴30°<b+30°<150°.<p="">

∴B+30°=90°,B=6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规律方法

解决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问题,一般将条件化为只含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然后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之间的关系式;

或将条件化为只含有边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常见的化简变形得出三边的关系。另外,在变形过程中要注意A,B,C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在解三角形的问题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起着重要作用,在解题时要注意根据这个定理确定角的范围及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防止出现增解或漏解。

2.正、余弦定理在应用时,应注意灵活性,尤其是其变形应用时可相互转化.如a2=b2+c2-2bccosA可以转化为sin2A=sin2B+sin2C-2sinBsinCcosA,利用这些变形可进行等式的化简与证明。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9

一、通用原理

1、遇到弯曲情况最好做切线

2、任意相邻两条等值线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个等值距。

3、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4、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以用切线法)

5、注意逆向思维的使用

二、等高线

1、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2.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是地面同一高度相邻点之连线)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黄海平均海平面是计算高程的起点,即高线的零点。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同图等距):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不能分叉,不能合并。即一条等高线不能分叉成两条,两条等高线不能合并成一条(悬崖,峭壁例外)。

3.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记忆)

类型高度地表起伏特征

平原一般在200m以下地表平坦、起伏较小

高原一般海拔较高绝对高度大、相对高度小地区

丘陵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度100m以下地形起伏、坡度较缓

山地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100m以上地表起伏大

盆地无一定高度四周高中间低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2、剖面图

三、等温线(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

等温线分析——即等温线的“三读”:

⑴读等温线的数字:等温线数值: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①判定半球: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②判定低中高纬地区

15--250为低纬地区5--150为中纬地区50以下为高纬地区

③判定地形:低温区-----山地或丘陵;高温区-----洼地或盆地

局部等温线闭合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再判定是低温区或高温区

注意温度高低与其它知识结合:

“大于大的”——夏季陆地、盆地地形、城市、冬季水面等;

“小于小的”——冬季陆地、山地地形、夏季水面、森林绿地等

④判定相对高度—1000米/60

⑵读等温线的的延伸方向

等温线大体沿东西(纬线)方向延伸,数值在南北方向变化: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响因素。

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⑶读等温线的弯曲变化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40°---60°S处的等温线较平直---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等温线弯曲——“凸高值低、凸低值高”法:等温线向高值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等温线向低值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方法:分析某两点气温高低或等温线弯曲、闭合的原因:

首先考虑纬度因素(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其次考虑地面状况:若两点均在海洋上,则主要受洋流影响(暖流-高,寒流-低);若两点均在陆地上,则主要受地势的影响(海拨高--气温低)。

第三,考虑大气环流(如冬季—气温陆低海高,夏季—陆高海低。)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四.等压线图的判读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比较气压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图的判读,首先要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五.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判读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水位线与地形起伏保持一致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取决于潜水的坡度。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图3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等值线分析

(a)纬度变化: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b)经度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3、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闭合曲线: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新闻、讲故事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引起火灾的原因。

2、使同学们了解发生火灾时的一般特征。初步学会防护森林火灾的安全意识。从小养成爱森林、爱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森林火灾的一般理解。

2、归纳森林火灾的一般特征和学习防护森林火灾。搜集从小爱森林、爱自然的名人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火,是一种“神圣”的物质。它,是一种大家最熟悉的东西,而且常常回接触它;可是,它有是一种对大家伤害最大的物质。虽然做饭、炒菜都用得着它,可是你听说过火灾对森林的危害吗?老师在早会时经常讲过它的危害。报纸上已做过许多的批判。谁能举例说一说。

二、剖析森林火灾。

1、什么是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2、说一说引起森林火灾的各种原因。

⑴烧荒;⑵炼山造林;⑶烧灰积肥;⑷烧田埂;⑸烧秸秆;⑹林区内吸烟、乱丢烟蒂;⑺林区内野炊、烧烤;⑻林区内上坟烧纸、烧香点烛、燃放鞭炮;⑼林区内使用枪械狩猎;⑽进入林区的汽车漏火、喷火;⑾旅客和司乘人员乱丢烟蒂火种;⑿机械跑火;⒀雷击起火。以上人为用火行为和自然灾害都会引发森林火灾。

3、森林火灾的危害:

⑴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本,降低林分密度,破坏森林结构;同时还引起树种演替,向低价值的树种、灌丛、杂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价值。

⑵由于森林烧毁,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涝、干旱、山洪、泥石流、滑坡、风沙等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⑶被火烧伤的林木,生长衰退,为森林病虫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森林火灾后,促使森林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天气、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态受到干扰,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复。

⑷森林火灾能烧毁林区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危及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森林火灾能烧死并驱走珍贵的禽兽。森林火灾发生时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此外,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有时还造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

三、森林火灾的防范:

1、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源是关键

2、群策群防,森林防火有力量

3、严查严管,森林安全有保障

4、防止火灾,爱护森林

四、爱森林故事会

1、指名说防火的故事。

2、说一说如何从小爱森林,爱自然

3、从小养成爱森林,爱自然的好习惯

五、巩固与延伸

1、看一个名人爱森林、爱自然的故事。

2、写一篇“爱护森林,预防火灾”的作文。

3、制作一期关于“爱护森林,预防火灾”的手抄报。

结束语:

有人说:“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会一起死亡。”也有人说:“树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生命的源泉,应该珍惜,应该爱护。”

不错,树木提供给我们多少利益,若不是它,哪儿来美景欣赏;若不是它,哪儿来那么多白纸,;若不是它,哪儿来书橱摆放书籍;若不是它。

一棵大树能做成无数根火柴,可一根火柴却可以烧掉一片树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守护这绿色的家园吧,让森林永远昌盛美丽,永远欣欣向荣吧!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5.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分类

2、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景观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源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

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探究式学习法,多渠道、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产业转移对城市的&39;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切实的例子,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本书第四章还有一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这一节内容以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为核心,分析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为产业转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对家乡产业转移的分析,得出相应的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提高小组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动性、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突出一个“动”。

(2)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设计,引入乡土地

理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事,身边事,来得出规律和结论。以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产生飞

跃。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导学法、案例教学法

(1)感性到理性策略:在导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入手,激发理性思考,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逐步提高,产生飞跃。

(2)学生主动性策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设疑激思—分角色扮演—合作解疑—探究发现—学生交流—师生归纳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角色体验策略: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中获得知识,情感体验

和能力提高。本节课分为以下四组,并扮演一下四个不同角色。

[专家在线组]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法指导

(1)知道学生运用新闻短片、图表、地理数据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定

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激情导入

一、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1、教师创设情境

20__年是个值得庆贺的一年,它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今年,同样对于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同样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在座的广大同学都是和园区一起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的家乡在这15年里取得了那些成绩?

【播放新闻短片】:园区15年发展成果。

过渡:园区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高效管理、人民的辛勤劳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工业企业的积聚。这些工业企业就在我们身边。

【展示幻灯片】:园区外企(如:三星、诺基亚、松下等企业)

导入“产业转移”学生集体

回答

?通过播放家乡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为家乡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引出课题2、?分组安排:

[专家在线组]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角色体验,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当核心组成员为了更好的探讨产业转移,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品尝获取知识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加深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这两个重要知识的理解。?过渡: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到底什么是产业转移呢???新课教学

分组探究

角色体验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提问】什么是产业转移?学生阅读课本后,专家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剖析产业转移概念了解产业转移含义2、案例分析:三家外资企业投资区位比较

【展示幻灯片】三家外资企业与投资接收地的地理位置

要求学生比较完之后填下表

内容

日资纺织厂

韩资汽车厂

港资服装厂

原料地

日本

加工地

中国北京

市场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

(说明: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点。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生互动。

(说明: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媒体设计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思路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先简介导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文文体有一个了解,直接醒目),再请学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教师补充,运用多媒体展示《物种起源》一书及作者的照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1、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本文的思路图,分组交流。

(说明: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学生说出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着文章的旨趣,标示着文章的思路,显示着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①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提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标示主要事理的语句。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②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这个过渡句提示下文的主要内容。③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人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人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说明:筛选关键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难。但如何筛选得正确、准确,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先试着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一定要给学生讲明白。可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文字。

明确:第1段,从“远航”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时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印出来”避免使别人“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很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逊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说明:从对文字表层意义的阐明深入到对文字深层含义的探究,从了解伟大科学家的基本观点、理论深入到追求他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这不仅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章,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与作者。)

三、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2、请同学们思考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的观点是否适合于人类社会,它与“关怀底层”是否矛盾?(王岱)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4

新课学习

设问: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进一步思考:还有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引出本节内容生物膜的具体结构

创设情境:

时间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末,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他们首先会怎样来探究?同时指出,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由于技术的进步,对细胞膜提取和分离,并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证明了前面的假说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思考在验证假设的实验得出结论后的下一个步骤是什么?

小组分享学生绘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图,讨论细胞膜的选材

讨论交流,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阅读教材,猜想、讨论

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对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呢?

引起学生对生物膜结构探究的兴趣

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来探究新课的内容,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了解

了解假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设后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课学习

总结提高 课堂练习

介绍脂质的探究,先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提取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同时介绍磷脂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这个现象。

介绍蛋白质的探究,先介绍由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细胞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模型,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相适应吗?

质疑: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如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因此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与功能统一,假设不完全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完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引导学生总结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运用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同时,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归纳总结知识、方法、态度价值观的体会

倾听,思考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资料,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是否相适应?

阅读教材资料,了解膜的流动性

小组合作尝试构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学生交流分享本节收获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5

【教学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

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特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时间: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3、形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影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6

班会目的:

1、以“克服浮躁”为主题,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使同学们克服浮躁、保持平和的心态、踏实学习。

班会过程:

一、导入课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如下):

老师:同学们,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

联系学习,我们更应该有个怎样健康的&39;心理呢?

二、班长主持

1、提问如何解释浮躁,为何会存在浮躁心理,怎样克服,让同学们自由发表看法。

2、班长总结(见补充材料)

三、全班同学集体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片段。

《诫子书》片段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注意事项:

(1)两个值周班干部想办法组织同学上讲台发表自己对上述话题的看法,谈各自的亲身体会。方法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推荐同学,或指定每组两个同学等等。

(2)做好各方面的文字记录(尤其是同学们的发言),简要写出此次班会的总结(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等),形成文字材料。

五、班主任对此次班会课做总结,指出亮点和不足之处。

班会总结:

这次班会的主题极具针对性,意义重大。因为是同学自发组织协调,

班会气氛和谐,很多同学都能主动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地听并且积极思考。

这次班会让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心理教育,同学们心态平和,积极进取,找到了克服浮躁的方法:(1)明确目标,加强学习,勤于思考。(2)保持一颗平常心和正确的进取心。人贵有自知之明,非宁静无以致远。克服浮躁,要有这种心宇澄清的境界。在成绩、荣誉和位置面前,要始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要化急躁为急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紧迫感,增强进取心,努力搞好学习。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7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__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①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探究三亚历山大帝国

1.阅读教材,说出亚历山大东征的开始时间、背景、过程、结果。

开始时间:公元前334年;背景:马其顿的强大;经过:击败波斯大军——攻占地中海东岸——埃及——灭波斯;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2.有人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见本书对应练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探讨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亚历山大东征这两个重难点问题。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能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分析评价。学生们对于此类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小组都能够积极发言,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8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1、借助电影片断了解情节。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却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谿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味。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

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观看电影片断,给课文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课文节选13、14、15三章。小说写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茶峒城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他们一起爱上了碧溪上一个老船夫的外孙女,叫翠翠。两兄弟不是互相争斗,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风俗,两兄弟商量两人都去对歌,谁通过对歌得到翠翠的爱情,谁就同翠翠结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也不想跟弟弟争,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给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难,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经有乡绅采提亲,有很值钱的陪嫁,他都不要,宁愿娶穷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对不起哥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于是他出走了。傩送一走对老船夫打击很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这个外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来照看她。作者在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爱的颂歌。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1.翠翠对爷爷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作品是怎样表现这种普通生活中的爱的?

提示: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源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地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爷爷和翠翠的爱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通过寻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关于摘虎耳草的情节,这些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

爷爷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表现他内心的隐痛和对翠翠的悲悯。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亲那样获得真正的爱情,但又害怕再发生那样的悲剧。这一情节表现了爷爷深沉的爱。

翠翠梦里听歌表明她也像母亲当年一样到了恋爱的时节。她像母亲一样热烈而纯真,渴望真正的爱情。为了所爱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的情节表现了翠翠美好的心灵。

所有这些情节赞美了淳朴的民风、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爱情。

3.选文开头写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她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

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

以本课为例,谈谈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连相关情节,分析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注意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免费下载的高中教案篇1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

(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的涵义:

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开始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课件看完后,推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第二、植物被草食动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失。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讲述: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明确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

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

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

问: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不能,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8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