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快来学习吧!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

二、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习]:1、 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板书设计: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东南亚的国家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经线的基础上,了解经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二、教学时间

约1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一张直径30cm的圆纸,一条注出经度的宽3cm的长纸条。

四、教学过程:

师:[指地球仪上经线]我们已经讲过了经线,它是连接两极的半圆线;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为了区别每条经线,给经线标出度数,这叫经度。它是怎样划分的?[出示一张直径约30cm的圆纸片]我们来看,这圆纸的两边是两个半圆线,代表两条经线,它们现在是相对的,组成了一个……[指圆纸周边]

生:经线圈。

师:对,现在把圆从中间折起,这折出的直线相当于地轴,它和经线之间形成两个半圆的面。请看现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折成直角]所夹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师:[又缩小一半]这样呢?

生:45°

师:对,[展示圆面]现在这两条线中间多少度?

生:180°

师:很好,[指圆纸背面]如果再看这面呢?

生:也是180°

师:对,所以经度一共有360°,为了区别清楚,要找一个0°作起点,经过各国共同商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板书]的经线作为0°经线[指地球仪],叫作本初子午线[板书],现在大家都从图上找一找。

生:[看图]

师:0°经线确定后[在地球仪上指出并演示]向东10°、20°、30°……越向东度数越增加,到180°;从0°经线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数越增加,也到180°。[板书]向东为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0°和180°是东、西经共有的。[画板图]请看这两幅图(图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画。

生:0°经线向东是东经度,数字递增;0°经线向西为西经度,数字也是递增的。

180°经线向东为西经度,数字递减;180°向西为东经度,数字也是递减的。

师:对,我们注经度时一定要注明东经度或西经度。地球仪的经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图多注在图下。

[出示注好经度的纸条,并围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张纸条(2cm—3cm宽,40cm长)从0°开始,注上经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处粘在一起,成一纸圈,帮助你加深对经度划分的了解。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然后,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教学建议

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在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建议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

2.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水运动形式的教学〗

1.读:课本《波浪》景观

2.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读: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

4.演示:录像《钱塘潮》

5.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读: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

7.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书:海水运动形式:

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

〖洋流的形成的教学〗

1.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读: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板:《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

6.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板书:洋流的形成:

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教学〗

1.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2.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读:《世界洋流模式》

4.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6.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

1.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2.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5.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板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

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

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

1.观测风浪运动: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

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

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

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

(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活动、风俗习惯等方面。(地理在显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可见地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一个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中习题

(2)谈谈你的居住地存在的环境问题

4、学习小结

(1)知识总结

指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举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而且在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艺术之都———巴黎。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8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__㎜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9

(一)知识目标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3.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4.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教学难点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的制约作用。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黑种人的故乡

1.复习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黑种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板书:黑种人的故乡。

2.今天我们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学习这个新的区域。首先,我们每个组将你收集到的有关黑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回看一下,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在班上交流。教师把自己收集到的黑人小朋友照片奖给回答问题好的小组,最后我们看哪个学习小组结识的黑人小朋友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3.总结:世界上有5.5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结合课本69页8.29图说明)

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晶等方面的艺术才华。

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根据师生收集到的音乐材料向全体学生展示一下。学生根据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去欣赏。

黑人真了不起,我们一定要更多的了解他们,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1.展示课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课本67页)(可以采用板图形式,画出非洲大陆轮廓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分界线。)

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下列内容。

(1)分析一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海湾(几内亚湾)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与前面学习的欧洲西部比较)?(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3)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的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教师引导分析特征,得出结论: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参照图6.12“非洲的气候图”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2.教师提问: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教材上分别给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图,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

1.教师小结并过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有几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他们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有困难,可用教师事先收集的资料;上课前请某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先熟悉准备,上课时,介绍给大家。

2.教师把自己收集的关于非洲热带草原景观的录像放给同学们看,增强直观、生动感。

3.教师提问:大家不难发现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请大家讨论一下,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有什么关系?出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热带草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恩贾梅纳各月气温都在20cC以上,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确实是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教师引导,干季和湿季,热带草原上各是什么景观?结合课本72页,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描述一下情景。(培养发散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与生活的动物有怎样的关系?(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湿季时再迁徙回来)

教师小结: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4.教师过渡: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根据你收集资料时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了解,那里还有哪些资源会十分丰富?(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四、外来民族的入侵

1.教师过渡:这块富饶的土地,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我们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前面我们交流了一些,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人侵,出现了怎样的结果?分析课本69页8.29图说明: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和高原区,气候以热带的草原为主,常受到洪涝与干旱的威胁。

)简单描述一下这里的自然环境特点

(2)本区都有哪些外来移民?(本区外来移民有从欧洲、中东来的阿拉伯人,还有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等。)

教师小结:欧洲殖民者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把黑人当奴隶运往美洲贩卖,因此非洲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经过努力,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经独立。(为学习本区经济打下基础)

2.教师提问:上面我们对黑人的故乡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古老、美丽、富饶、神奇.........)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0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页《南极洲》和64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2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动物”。65页,活动题。

四、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近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习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陈毅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及图片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够解释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粮食生产及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

水旱灾害频繁、自给自余的粮食生产,发展中的工业

教学难点:

印度降水变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印度的地理位置

2、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二、自学质疑:

1、自主学习课文:读图6.10和7.38,思考讨论:

A.印度属于?

B.印度的气候特点是?

C.与东南亚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月份。

三、交流展示

1、组内板演并讲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评价

四、精讲点拨:

A.出示图7.39和图7.40,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图

师述:印度6~~9月是雨季,10月~~次年5月是旱季,这两个时段的风向是什么?

B.准确判断,然后将A~~F填入下表:

A.来得早B.来得晚C.退得早D.退得晚E.风力不足F.风力强盛

水灾

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

五、互动探索:

1、分组讨论:印度政府为什么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2、读图7.41和7.42,说出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关系。

3、各组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六、出示图7.43,分组讨论,印度矿产、棉花、黄麻等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原因。

七、迁移应用:指导完成课课练27页30题。

八、随堂检测:

1、印度夏季盛行风,冬季盛行风,给印度带来大量降水的是风。

2、印度的矿产主要有、等,它们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北部,储量丰富。

3、印度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4、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自余,还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

5、印度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工业部门是。

6、印度钢铁工业、棉纺织工业、麻纺织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是。

九、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还需要掌握的内容是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4

预习目标:

1、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的地理问题。

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道理知识。

预习重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的关系

预习任务:

1、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地理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2、列举一些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归纳各地风土人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预习珍断

一、 选择:

1、 下列体育活动与开展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 冲浪 内陆地区

B 冬季运动会 广州

C 登山运动 平原地区

D 滑雪运动 东北地区

2、 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综合题

学校所在地和你的家乡群众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是什么?与当地的道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预习质疑

探讨如何解开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总二第课时)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调查家乡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预习重点: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预习任务:

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

预习诊断:

小麦、玉米等需要热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学会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学会运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实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三、教学难点: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展示我国长江和淮河洪水泛滥和西北(北方)地区干旱的场景。

【教师提问】这些场景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教师补充】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不均也是导致我国水资源宝贵的原因之一。

【出示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

【投影图片】投影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提问】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我国降水时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它对河流的水量和汛期有什么影响?

(指导学生读图回答,加深对降水时间分布的巩固,为建立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印象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作指导)

【教师引导】影响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水资源时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三)思维发散,探索求解

【教师引导】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对水资源的利用有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结合当地实际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让一名代表发言,回答不全面的教师引导和同学补充。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的困难等。沂水跋山水库、沂河橡胶坝等)

【投影】投影三峡水库风景图,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简要介绍三峡的功能,在班内交流,建立水资源时间分布特征联系实例加深水利设施在水资源利用中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承转】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不均,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征呢?

【投影】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教师引导】对照图分析讨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回答】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的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他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课

(一)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__年中期,菲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高,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区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之为Eer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教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

①最北:北纬81度;最南:南纬11度

②最东:西经170度;最西:东经26度。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三)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四)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点拨练习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1)结合“沙尘暴”的符号,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

思考问题: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19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展示图片:地球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板书设计: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七年级地理免费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 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84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