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一)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难点: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投影出示):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学生解答后,订正。

学生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解法1:

根据: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原来的重量。

列式:35+40=75(千克)

解法2:

根据: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解: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千克)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2.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1: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解法2: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讲解:像解法2中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实际上就是方程,解法2实际上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方程解答一些步数较多的应用题。

思考:

①什么是方程?

②列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2.学习例1。

(1)将复习题中第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之成为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2)找出方程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①原来的重量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②根据题目的叙述顺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学生试做:

解:设原有x千克。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4)检验:

怎样检验?

①可检查方程是否符合题意。

②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

③也可用算术法进行检验。

学生按以上方法进行检验。

(5)试做:商店原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40千克,每袋多少千克?

学生试做后讲解。

解:设每袋饺子粉x千克。

列方程:15x-35=40

15x=40+35

15x=75

x=5

答:每袋饺子粉5千克。

(6)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讨论后得出: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学习例2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了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审题: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可把题目中的什么数量看作一个整体?(可将买2节电池的钱看作一个整体。)

(2)思考讨论:这道题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试做后讲解: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①根据:

列方程:6-2x=0.4

2x=6-0.4

2x=5.6

x=2.8

②根据:

列方程:6-0.4=2x

5.6=2x

2.8=x

③根据:

列方程:2x+0.4=6

2x=6-0.4

2x=5.6

x=2.8

(4)检验:(略)

(5)小结:

这道题为什么能列出三个方程呢?(因为题中的三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三个基本的相等关系,每个相等关系就可列出一个方程,三个相等关系就可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

说明根据对题目的不同理解,可以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

4.总结:

从以上几道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

(三)巩固反馈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每袋大米x千克,5袋大米()千克;

(2)每个练习本x元,小明买8个练习本,应付()元;

(3)每套桌椅x元,10套桌椅()元;

(4)每箱水果x千克,25箱水果()千克。

2.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梨比苹果少的重量。

3.找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2)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4.课本:1。

根据提出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方程补充完整。

5.课后作业 :P112:2,3,4。

课堂说明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针对新的解题思路不易接受的特点,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在区别比较中,概括总结已有的思路,对比归纳新的解题思路。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分析,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教案采取了由易到难的设计方案。例1的等量关系与复习题相同,都是按题目的叙述顺序写出的。由例1改编的练习,基本数量关系没变,重点是把15袋饺子粉的重量看作一个整体,为学习例2做了铺垫。例2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板书设计 (略)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顶点

长方体

有()个面

都是()形

相对的面(  )

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有()个

顶点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立体图形

长方体

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3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教学难点

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四个复合方向。(课件出示小动物方位图)

1、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准备六一的表演,小动物们进行了紧张的排练。今天,它们要进行试演了,看——小老虎出场了。(课件出示)它的好朋友小猴也来了(课件出示),它站在小老虎的哪个方向?(北方)还有小老鼠、小羊、小兔呢,你们看看它们分别站在小老虎的哪一面?“(出示三个小动物,课件指向南西东)还有小猪呢?它可是要表演踢踏舞的,它会从东面和西面之间出场的,小朋友们,你们能用手指出是哪一面吗?(一起指,课件出示箭头)那你知道,这一面应该怎么说吗?(东北面)真棒!看小猪出来了。(课件出示小猪)小牛会从西面和南面之间入场,这一面该怎么说?(西南面)为什么叫西南面?(在西面和南面之间)你们同不同意?(课件出示箭头)看,它来了!(课件出示小牛)你们猜小狗会从哪面入场?(西北或东南)哪里是西北?用手指一指,西北面在哪两个方向之间?东南面呢?小狗出来吧(课件出示小狗)它是从哪一面出来的呀?(箭头指向西北)还有哪一面没有表演?(东南面)你猜会是谁?快出来吧小鸡!大家都等你呢!(课件出示鸡)

2、刚才我们确定小动物们的位置时说出了几个方向?(八个)你能一次说出这八个方向吗?自己说说。__你记住了几个?__你呢?

小结:以小老虎为中心,小猴在它的北方,与北相对的是南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有四个复合方向,它们是:东与北之间的东北方,东与南之间的东南方,西与北之间的西北方,西与南之间的西南芳。

根据小结板书:北西北东北西东西南东南南。

3、仔细观察老师画的方向盘,你觉得这几个方向之间有什么特点?(东和西总在南和北前面,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北与西南,西北与东南,字是相反的方向是相对的)小朋友真爱动脑筋,发现了这么多特点。

4、刚才我们都是以小老虎为中心来确定小动物的方向的,你能以别的小动物为中心说说它的周围有哪些小动物吗?如:小羊的西南面是谁?小兔在小羊的哪一面?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新学的四个复合方向提问吗?(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谁愿意考考大家?

二、练习,熟悉方向。

1、下面来看看我们熟悉的校园。(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学校大门在哪个方向?(北)从大门进来就可以看到精致的小花园。教学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实验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操场在教学楼的哪一面?如果请你当小导游,用四个复合方向向游人介绍我们的校园,你能行吗?先自己试试。谁愿意?指名答。

2、刚才只是小练兵,小导游们,我们要走出校园,去向游人介绍我们美丽的长沙,你们敢吗?让我们去五一广场看看。(出示五一广场图)你能找出图上哪一面是北面吗?真了不起!(南门口是地名,一听就知道它在南面,那与它相对的就是北面,所以这一段叫黄兴北路,那图上哪一面是东,哪一面是西)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站在五一路与黄兴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上,春天百货、平和堂、东汉名店、绿化广场分别在十字路口的哪一面呢?小导游,你能介绍一下吗?先说给你的同学听。谁有信心站起来介绍?我要从平和堂往东汉名店去,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从春天百货出发,想去绿化广场坐坐,往哪个方向走呢?谁能当游客,考考小导游?

3、下一步,我们要走出长沙市,到湖南各地去看看,好吗?先买张湖南地图研究研究。(出示湖南地图)图上每有块就是一个地区。我们住的长沙市在哪里?早听说张家界风景如画,我想去看看,你们说我应该往哪儿走?(西北方)湘西的永州也很有名,我也想去,从长沙出发该往哪里走呢?(西南方)从永州到长沙,又该往哪个方向呢?

4、湖南省也看过了,湖南在首都北京的什么位置呢?我们看看全国地图。(课件出示全国行政图)讲解:图上每一块就是一个省,这绿色的一片就是湖南,画了五角星的就是北京。湖南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呢?(南方或南偏西、西南,一般说南偏西)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个盛产葡萄、哈密瓜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新疆)你猜是哪一块?指四川,这里是四川省,那里的人和我们一样爱吃辣椒,四川在北京的什么方向?(西南)在湖南的什么方向?(西北)台湾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南)你猜东北三省是哪三个省?(指:在东北方向连起来的三个省)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能正确进行互化。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24时记时法,能正确用24时记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刻。知道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的含义。

难点:掌握两种不同记时法的特征,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中表示时间相互转化的规律,正确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实物钟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李老师寒假时约好和朋友去北京旅游,飞机票是由朋友负责买的,出发前一天,朋友提醒我说,明天7时,飞机场门口不见不散。怕堵车,我出发比较早,7点半就到了,可是我左等右等,还不见我朋友,快到7点时我给我朋友打电话,你猜是怎么回事?——1天有两个7时

二、自主探究

(1)1天=24小时。

师:从钟面上看,时针走一圈最多也就12个小时,怎么会有两个7时?

师:1天有几个小时(板书:1天=24小时)

师:也就是说这里的每个时间都会出现2次,比如10时有可能是……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一起在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景。(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提问: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凌晨0时。凌晨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候了么?一起说说看。(凌晨0时)

(3)感受一天的经过。

提问:那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经过吧!教师边拨钟面边说

现在是凌晨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在时钟的嘀嗒嘀嗒声中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天色渐渐亮起来了。

(钟面停在凌晨4时),提问:现在是什么时候?(凌晨4时)我们在干什么?

(钟面停在早晨6时),提问: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早晨6时)我们起床了(钟面停在上午8时),提问:现在是几时,我们在做什么?(上午8时,我们开始上课学习了)

(钟面停在中午12时),提问: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呀?(中午12时)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时针已经走了1圈了,1天结束了吗?

师:再过1个小时是什么时候了?

师:下午1时又叫13时

(介绍第二圈的24时计时法)

师:如果不看钟面,我说里圈数字,你能不能说出外圈数字?

(4)24时记时法的时刻转换成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

师:(课件出示旅游时间安排表——24时计时法)你能来说一说我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吗?最好说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师:这里有两列时间,其实这是同一个时间的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板书“计时法”)

师:比较这两列时间,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和不相同的

师:左边的时间没有写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那你怎么知道是什么呢?

师:从什么时间开始要减12

时:左边这种时间叫做12时计时法,右边这种叫做24时计时法

(5)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转换成24时记时法的时刻。

师:(课件出示作息时间表——普通计时法)你能帮我转化成24时计时法吗?

师:24时计时法你哪里见过?

师:你喜欢哪一种?

师:我朋友说7时,引起了我的误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三、小结

教师引导梳理板书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

用两种计时法说一句话。

(2)连一连(课本p52)

(3)判一判

18时就是晚上8时

新的一天是从早上6时开始的

人教版《24时计时法》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二、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再摆1个得到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生物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22

14

人数

15

7

8

航模小组美术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7

13

人数

24

12

12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月日

男生

女生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4、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6、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教师说明: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有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二)学生独立填表

(三)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年 月  日

教师强调:

1、填整理好的数据;

2、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3、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四)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五)教师提问: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明确:

1、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

2、填好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名称.在填写表头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

3、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4、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5、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三、巩固反馈

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一)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

2、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

3、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

(二)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

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职业情况统计表

教师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三)我国1978年和1988年人口总数和粮食年产量如下表,按要求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国1978年、1988年总人口和粮食年产量统计表

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

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3、我国1978年和1988年平均每人各占有粮食多少吨?1988年比1978年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增加了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我国1998~2000年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如下:

1998年:粮食51229.5万吨,棉花450.1万吨;

1999年:粮食50838.6万吨,棉花382.9万吨;

2000年:粮食46251.0万吨,棉花435.0万吨.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统计表.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调查:儿童电视节目收视率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对爱看什么电视栏目的收集、整理及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意义.

2.学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建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儿童电视片头片段的录像带、录像机、几种表格.

活动过程 

一、引入.

教师播放儿童喜欢看的各种节目片头.

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大风车》、《东方儿童》、《东芝动物乐园》、《小神龙俱乐部》……】

二、展开.

1.师:如果要你去了解同学们喜欢看什么栏目的电视,你准备怎么做?

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问一问.

生:可以在所住的小区进行一次调查.

生:可以在班级里问一问.

师补充:还可以设计项目,让被调查的人来填写.这种方法叫“问卷法”.

2.小组合作.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案(包括对象、方法、内容),说明自己组的方案及其优点,别的组进行质疑.

(1)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小组1:用谈话的方法进行调查,步骤是:随意地找同学,碰到一个同学问一些问题,问题主要有“你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哪个栏目的电视?”

小组2: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情况比较准确,同学们填问卷时也比较方便.

小组3: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还有一点补充,在问卷下面增加了备注栏,让同学们挑选后还可以写一写问卷中没有引出的但自己喜欢看的电视栏目,如《新闻》等.

小组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下面增加了一问:你为什么喜欢看这个栏目?

(2)评价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三、用谈话法收集电视栏目的收视情况.

1.师:现在我们用谈话法来了解我班同学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1)收集数据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姓名  性别  喜欢看的电视栏目  原因

(2)整理数据并制成表.

2.回答问题.

(1)看各类栏目的人数各占全班的百分之几?男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女生比较喜欢什么栏目?

(2)哪个栏目的收视率最高?你从该栏目里学到了一些什么?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有多长?你看电视与你的学习有没有发生冲突?你是怎样解决的?

3.小结.

数据的收集跟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失学率等,国家重大的决策的制定,都要参考有关的统计数据.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7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

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

_

(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

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在△ABC中,p:A>Bq:BC>AC;

(2)对于实数x、y,p:x+y≠8q:x≠2或y≠6;

(3)在△ABC中,p:SinA>SinBq:tanA>tanB;

(4)已知x、y∈R,p:(x-1)2+(y-2)2=0q:(x-1)(y-2)=0

解:(1)p是q的充要条件(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C)

A、x<0B、x<0或x>4C、│x-1│>1D、│x-2│>3

例2.填空题

(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条件.

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3)A=>B<=>C=>D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

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xy≥0;

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

若xy≥0即xy>0或xy=0

下面分类证明

(Ⅰ)若x>0,y>0则x+y=x+y=x+∣y∣

(Ⅱ)若x<0,y<0则x+y=(-x)+(-y)=x+∣y∣

(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

综上所述:x+y=x+∣y∣

∴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点A(3,0)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

解:线段AB:y=-x+3(0≤x≤3)-----------(1)

抛物线:y=-x2+mx-1---------------(2)

(1)代入(2)得:x2-(1+m)x+4=0--------(3)

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等价于方程(3)在[0,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8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

四、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9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课间活动时,我在听个别幼儿在讲述某某小朋友今天穿着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时,他们分不清红、黄、蓝三种颜色。因此,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我便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认识、区别红色、黄色、蓝色。

2、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3、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在活动中大胆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兔子各1只,三种颜色的房子各1座。

2.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篮子各1个,三种颜色的雪花片若干。

3.箱子1个。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小朋友猜猜看都有谁呢?

2.出示红色小兔子,提问:它是谁?

师:这只小兔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红红。

3.依次出示黄色、蓝色小兔子,方法同上。

二.送小兔子回家。

1.师:小兔子告诉我说它们今天要搬新家了,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的新家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三间房子,请幼儿说一说,哪一间房子是红红的家?哪一间是黄黄的家?哪一间是蓝蓝的家?

3.送小兔子送回家。

要求:将红红、黄黄、蓝蓝分别送回与它相同颜色的家。

4.大家一起检查。

三.游戏:魔术箱变变变。

玩法:将箱子摇晃几下,从里面取出一样礼物,并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礼物,然后送给相应的小兔子。

即教师先示范,将箱子上下摇几下,再从中取出一样礼物,告诉幼儿:这是红色的苹果。老师将它送给红红。

请一部分幼儿上前操作。

四.集体游戏:玩雪花片。

1.师:今天小朋友们帮了小兔子们一个大忙,它们很感谢你们。瞧,它们还给小朋友们带来好玩的玩具呢。

2.出示雪花片,提问:这是什么?都有什么颜色?(红、黄、蓝)

3.幼儿自由玩玩具,老师巡视,并提问个别幼儿:“你拿到了什么颜色的雪花片?”

4.将玩具送回家。

(1)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篮子各一个,并让幼儿按颜色将玩具送回家。即:红色雪花片送回红色篮子,黄色雪花片送回黄色篮子,蓝色雪花片送回蓝色篮子。

(2)大家一起检查,看看小朋友是否将玩具送对家。

五.延伸活动

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物品是红色的,哪些是黄色的,哪些是蓝色的,并试着将它们分类放好。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课,是根据我们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新知识情况来设计的。由于我们班孩子没有操作过书本练习,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是以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其中。

(2)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为幼儿创造轻松自由的活动学习氛围,孩子没有约束,学习更主动。

(3)从孩子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清楚的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按要求将物品分类放好。

(4)不足的是:集体游戏环节,在请幼儿将雪花片送回家时,我是让幼儿以自由的形式将雪花片送回家的,没有特别地强调纪律,因此,课堂纪律显得有点乱了。我应该让幼儿分批排好队,再将玩具送回家,课堂纪律才不会乱。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0

《等式与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

版面设计

方程与方程的解

一、等式与恒等式:

二、方程与整式方程:

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⑴猜年龄:

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是13。

⑵找规律:

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uation):2x-5=21

二、新课传授:

1.等式与恒等式:

①等式:

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

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

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

②恒等式:

像1+2=3,5.3-(-1.2)=6.5,x+2x=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

2.方程与整式方程:

①方程:

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

【练习】:课后1、2两题(指定学生口答)

1.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①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②一元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

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⑴x=1;⑵x=-2。

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1+1=8,

右边=10-21=8,

∵左边=右边,

x=1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2)+1=-13,

右边=10-2(-2)=14,

∵左边右边,

x=-2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三、作业:

课后习题

同步练习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1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和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8和9的含义。

教学难点:8和9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计数器等。

一、游戏导入:

1、看数字卡片列加法或减法算式。

2、小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谁是顺风耳”,老师拍手请你们仔细听,并在心里默默的数,待会儿告诉我我敲了几下。(教师拍手8、9次,让学生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

二、创设情景:

1、观察主题图,点数事物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大家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想看吗?生:(齐)想!(课件出示教材53页主题图)

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先自己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8棵大树。

师:你是怎样数的?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大树图片,并板书8。按上面的方法学生继续数出8个小朋友、8朵鲜花、9个人、9盆花、8个大字、9只蝴蝶,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图片,写上数字。说的好的小朋友每人奖给一朵小红花。)

2、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

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劳动、他们在整理花坛、他们在为学校做贡献)

师:在他们的努力下,花坛及周围的环境美吗?生:(齐)美!

师:是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学校做贡献,那么我们的校园也会越来越漂亮!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领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

三、探究新知:

1、8和9基数的含义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点子图,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数一数,每张点子图上有几个圆点子?生:第一张上面有8个点子,第二张上面有9个点子(在点子图下分别板书8、9)

(2)生活中哪些东西还可以用8或9来表示?(妈妈给我买来8个大苹果、我有9个好朋友、我攒了9元零花钱————)

2、8和9的顺序和大小

(1)8和9的顺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生活中有8和9,我们的计数器上也有8和9。(师拿出计数器)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师拨珠子,生轻声数)

生:老师拨了7个珠子。

师:(神秘地)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来了!(师又拨了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珠子?

生:(齐)现在是8个珠子。

师:8比7多几?

生:8比7多1。

师:很好,再来观察,我再拨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呢?它比8多几?

生:现在是9个珠子,9比8多1。

(2)学习直尺图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的一个老朋友已经等不及了,它要求马上和大家见面,看,它是谁?生(齐)尺子!

师:尺子朋友说话了,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你们能填出所缺的数吗?直尺图1。

师:直尺图2:谁很快的在我身上找到数字8?(生到台前找到8,指给大家看)

师:6在哪里?(6在7的后面,5的前面)

师:我们知道:在尺子上,从0开始,越往后面的数越怎么样?

生:越往后面的数越大。

师:那你们能把我们到现在认识的这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

生:(齐说)0、1、2、3、4、5、6、7、8、9。

师:能从大到小再说一遍吗?

生:9、8、7、6、5、4、3、2、1、0。

师:咱们一起演一演吧!

(3)比较7、8、9的大小

师:尺子朋友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它夸奖你们说:小朋友们真聪明!高兴吗?可是我们这儿又有三位老朋友不服气了,它们说:小朋友们真的每节课都这么聪明吗?我们要考考你们!怎么样?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

师:(贴点子图引导学生比较7、8、9的大小)

3、8、9的序数含义

(1)小猴子吃桃的故事。

师:小猴子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看到我们一(3)班学生坐得那么端正,听得那么仔细,另外猴妈妈为它准备了好多桃子,你们数一数一共有(9个),小猴子给我们出了个问题:我一下子能够把9个桃子都吃完,那样我才会饱饱的,可是妈妈给我吃了第9个桃子,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能吃饱吗?为什么?

生1:吃不饱,因为第9个只有一个,而9个有好多。

(2)小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4页的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第54页,拿出水彩笔,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从左边数起的第九只蝴蝶涂上红色。

4、8和9的写法

(1)指导8的书写

师:你们看,8像一个小葫芦,9呢,就像是我们吃饭用的小勺子。看来8和9离我们真的好近。教师边板演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处连接,一笔而成。最后请学生看着黑板上的“8”字空写,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习写“8”。

(2)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面,注意要圆滑,不能右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下方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练习在课本54的写字格里描9。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2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3

一次函数知识点

(一)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当b=0时,一次函数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8~9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扇形统计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对它了解了多少?

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我国居民平均月膳食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它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你还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点击出现相关内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时用扇形统计图,有时用条形统计图,还有用到折线统计图的情况。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揭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类统计图特点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回忆,为接下来统计图的选择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1)组数据。

课件出示

(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让你用统计图表示这一组数据,你觉得可以用哪一种统计图?

学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竖轴表示什么?怎样确定竖轴上的数据每一格表示多少?(课件演示绘制过程)

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吗?

学生: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条形统计图,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把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整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可以把每年的树木总量表示出来;还可以通过条形的起伏看出大致的变化趋势。

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你觉得用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对来说,这里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1)组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特点来制作统计图,不局限于选择某一种统计图,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更为合适的统计图种类。

2.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2)(3)组数据。

我们还对绿荫小学的树木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统计,请看下方表格(课件出示统计表)。

请仔细阅读统计表信息,它们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比一比:你认为哪种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达统计表中的信息?

交流反馈

第(2)张表格: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课件演示)。

比较:都能表示出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但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种树木的数量和树木总量之间的关系。是的,当需要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第(3)张表格: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

各种树种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是不合适的。

因为缺乏相应的百分比数据,所以也无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3.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内容可以包括: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描述各种数据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统计图?其中哪些更有优势?用哪些统计统计图又是不合理的?

【设计意图】例题反映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图。第(2)张表格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第(3)表格只能用一种统计图,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能更适当、清晰反映数据,通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数据以及制作、选择、比较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统计图(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完成,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完成)。

引导比较:用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考考你: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

(1)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清晰地反映世界人口从1957—2014年的变化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2)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3)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的具体情况,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

3.教材第103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让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多样化选取和优化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对三种统计图产生整体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现在你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图了吗?

2.课外作业:教材第104页第8题。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后,自己去解决问题,领悟知识的内涵,放飞自己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我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从课前准备、引例到生活拓展,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只是在语言逻辑叙述上个别同学较欠缺,有待于进一步有意识训练。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5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1~10的数卡(2~3套),教学挂图(四)中小动物楼房。

2.学具:操作材料,1个空白信封,铅笔。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数字,你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2、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你家的门牌号码有数字吗?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四)及信封,以“小狗邮递员来到小动物楼房前不知道把信送给谁”为由,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

三、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及楼上和楼下邻居的门牌号码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进行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

四、教师:你知道这些小朋友家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讨论:小朋友的家是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都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呢?为什么后面的数字都是一样呢?

2、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401、501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五、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小动物楼房”的作业单,交待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与要求。

六、教师: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哪一层?然后为每家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别人能从门牌号码中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在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1、幼儿为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七、展示布置设计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绒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

八、教师: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够看出__(如小狗)住在几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楼上楼下邻居?

1、幼儿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门牌号码,感受数字在表示门牌号码时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延伸:

将幼儿设计好门牌号码的一幢幢楼房组成一个小区,引导幼儿为整个小区内的每幢楼房设计楼号。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6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

4.1在一个函数中,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变化范围都是集合,这两个集合分别叫什么名称?

4.2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

4.3一个函数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如果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91~92页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包括电子表)表面上的整时数.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生异口同声地说:“闹钟”。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什么时候干什么。

生3: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交流。

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课件出示4时)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1: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粗较细的是分针,那个又长又细的是秒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他已经认识秒针了,真了不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一步地认识秒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2:钟面上有12个数。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边说边拿实物钟演示)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动手拨小闹钟。

[评析:这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认识整时。

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出示2时的钟面)

生:2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生3: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时。

师:咱们同学真了不起。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手指大屏幕的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这时的时刻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

生:沉默。

师:好,我们小组讨论讨论。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是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

生:想。

师:拨一个8时,看谁拨的又对又快,注意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你拨的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

师:真了不起,我们再来拨一个3时。

生:拨钟。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生:积极举手表现自己。教师及时给以奖励。

[评析: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师: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你桌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写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生:独立完成填空,有同学小声说:“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1:两个一样,都是9时。

生2: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为什么会有两个9时呢?

生3:我知道,因为一天,时针要走两圈,所以有两个9时。

师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对了,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有两个9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

[评析: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9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生1:小红7时起床。

生2:早上,妈妈叫小红起床。

生3:小红在早上7时起床。

师: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在钟面上拨出来,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活动。

师: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师: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做课中操。

[评析: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这种钟表示时刻外,还能用什么表示时刻呢?

生:用手表

生:用电子表。

(电脑出示3个时刻)

师: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时刻,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表示5时。

生2:一个是钟,一个是手表,一个是电子表。

生3:我发现前两个都是用分针时针表示的,第三个是用电子表显示的。

师:仔细观察,电子表是怎么显示时间的?

生: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左边是几就表示几时,右边是几,就表示几分。

师: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我们奖励给他一块奖牌。说的非常好,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当两个点的左边是几,同时,两个点的右边是两个0,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像电子表显示的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1:电话显示器上。

生2:电视上。

生3:手机上。

师: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

生:练习。

师:谁愿意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写法?

生:积极要求表现自己。

师:(大屏幕显示8时)8时和3时用这种表示方法,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在练习本上用第二种表示方法写。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寻,为学生再次积累感性认知。]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看大屏幕,时间老人还给我们送来2个钟面,你能准确地说出现在是几时,并说说这时候你该做什么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能试着用两种方法把这两个时刻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6时和12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2.师: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

生:6时整。

师:谁有补充?

生:早上的6时整。

师:那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

3.手势游戏:由老师给大家做几个手势,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老师的手势马上说出是几时整?(3时、6时、9时、12时)

4.下面,我们来玩个拨钟表的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在钟面上拨针,另一个人说时刻,交换练习。

5.我们来玩个小品好不好?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来做几个动作,你猜他时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用你的小闹钟拨出时刻,谁最先拨好就上好闹钤。

(1)洗脸:拨的时刻有6时,6时半,7时,9时理由是晚上睡觉前洗脸。

(2)睡觉: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1时理由是午休。

(3)读书: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

(4)吃饭;拨的时刻有7时吃早饭,12时吃午饭。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表演的小品真精彩,拨出的时间也很合理,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能做到吗?

四、全课总结。

能和小朋友共同上一节课,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那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总评: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高潮迭起,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给人一种渐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4.评价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光彩。李老师绝不吝啬对学生的赞扬与激励,教师的一颗爱心使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5.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师生角色分明,关系亲切融和。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圆周率的含义,并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求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周长的问题。

出示正方形

师:看屏幕,认识吗?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生上台指。

师完整指:正方形4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圆

师:继续看,这是。

生:圆

师:圆的周长你能指一指吗?

生上台指

师:我们一起来指一指!从一点开始,绕一圈,回到这一点里结束。看清楚了吗?(出示动画)

师: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

二、感知化曲为直

1、师:2个图形,分别为1号和2号。(给图形标号。)

师:给你一把直尺,(慢慢的拿出来)。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板书:量】你愿意测量几号?

师:想想,用手势1或者2告诉老师……怎么想的?

……

师:对,正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

而围成圆的——是一条曲线【板书:曲】,直接量确实不太方便。

师:不过呢,老师今天就是要为难一下你们,要求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这可是要想办法的哦!敢不敢挑战?

2、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

(1)荧光圈

师:看,什么?(圆形的荧光圈)怎样量它的周长?

生: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师:像这样!断开,拉直测量!

把接头部分去掉,这一段的长就是荧光圈的周长。

这个方法很不错哦!

(2)飞镖盘

师:继续挑战!第二样,什么?(圆形的飞镖盘)能拉直量吗?

怎么办呢?

生:用线绕。

课件演示:线贴紧圆绕一周,多余部分去掉或者做上记号,然后把线拉直测量,这一段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滚

80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