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好的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②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一遍,读正确。四人组轮读课文相互指正评价。2、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写生字,写正确。小组评价,比比谁写的规范漂亮。

二、分组学习。

三、检查学习结果:指名读课文,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环绕世界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

②出示课文课件,学生朗读出示资料:

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

20__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③学生配乐朗度地二自然段,并齐读最后一句话: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你对作者的选择有异议吗?

④出示作者小资料揭示课题: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齐读课题,认读“侣”。猜猜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什么?

二、读书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①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b.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写话: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书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像,就像。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⑤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⑥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过渡语:作者不仅爱书,而且会读书,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师随学生回答总结板书(揣摩、续编、品味、梳理、想象、判断)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③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3、诵读名言,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师生互读。

4、作者号召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学习。

3、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

板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故地

惊喜收获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2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484÷2450÷50

28+423×4840÷2

360×265-17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教具: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 晚上9时

师:在9时前面加上:上午或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表示得就清楚明白了,那么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吗?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 中午12时   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 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凌晨2:00 2:00 上午 7:00 7:00 中午12:10 12:10 下午1:00 13:00 晚上9:00 21:00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 )  中午12:00( )

下午1:00( )   晚上7:30( )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 ( )  12:00 ( )

14:00 ( )   16:30 ( )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 )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1) 9时 (2)17时

(3) 9小时 (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 )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 17:00闭馆,每天开放( )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1、小华每天7:00分到校,11:30分回家, 13:00到校,16:00离校,他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多少?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2、同学们,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的时间是永远不会回来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所以,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学们!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时间的小主人,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好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上午9时  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   9时   21时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4

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39;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3×4=12,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生做后汇报师板书于圈中。

(2)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数有:1、2、3、6

师:像这样,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这里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生:最大是6。

师: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字?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汇报:中间区域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的交叉区域,所填的数应该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填在这里。

师:请大家完成这个题。(生做后订正)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刚才我们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9和15

(2)利用因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翻到书第45页,独立完成第一题。

生汇报

8的因数:1、2、4、8

16的因数: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想想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就是8。

师引导生归纳并板书: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板书:用因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和1228和754和9

(3)利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

5的因数:1、5

7的因数: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5和7都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师: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板书:用互质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习

书46页3、4、5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在括号里填写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18()14和21()15和25()

12和8()16和24()18和27()

9和10()17和18()24和25()

六、作业安排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七、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教师用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数字卡片

八、自我问答

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在书中暂时没有出现,只在求最小公倍数后以“你知道吗”的形式出现,但这种方法我觉得很实用,不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究竟怎样处理?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5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6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方法。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7

教学背景分析

五年级孩子对照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泛化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经验,独立性提高了,而且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教学转移,所以本节课我许多地方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质疑、合作、练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太阳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通过朗读加深了解。

3、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课文在说明太阳特点时所用的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对导课、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组织、教师教学中须着重注意的问题、教学方法与技术运用等重要环节的设计和说明)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大屏幕出示谜语“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让学生猜猜是什么,

2、引入课题:太阳

3、抽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传说

4、过渡:同学们想对太阳有更全面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太阳》。

(二)初读课文,子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2、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指名回答。

3、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太阳有哪些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2、指名回答,大屏幕出示描写太阳远、大、热的相关语句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8

一.教学内容PartALet’slearnLet’splayLet’sspell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听,说,朗读“WhatdoyouhaveonFridays?-IhaveaPEclass.?”“IsitMonday?.--Yes./No.”等询问某一天课程以及是否是某一天的相关交际用语。

2.能够正确听,说,认读表示星期的名词Monday,Tuesday,Wednesday等词汇。

三.教学重点

重点:能够正确听,说,朗读WhatdoyouhaveonWednesdays--IhaveChinese,English,mathsandmusic.IsitMonday?.--Yes./No.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句型进行真实场景对话。

四.教学准备

单词卡,日历,课程表,录音机

五.教学步骤

Step1.Warm-up

(1)教师放Start部分的歌谣Let’schant录音,学生复习巩固有关星期的新单词和课程名称。

(2)日常口语练习,内容可参考如下:

A:Whatdayisittoday?

B:It&39;sTuesday.

A:Whatdoyouhave?

B:IhaveP.E.class.IlikeTuesdays.

Step2.Presentation

1.学习Let&39;slearn

(1)引导学生看Let&39;slearn部分的课程表,教师扮演robot,学生扮演WuYifan,实时提问:

T:WhatdoyouhaveonMondays?

Ss:IhaveChinese,English,mathsanmusic.

(教师替换问句中的星期名词,针对课程表提问,反复练习句型。)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巩固知识。

2.Let’splay

(1)教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与自己示范对话,如:

T:YouhaveEnglish,Chinese,artandmusic.

Ss:IsitWednesday?

T:No.

Ss:IsitFriday?

T:Yes.

(2)学生同桌合作,仿照上面的示例编写类似的对话,练习并展示。

(3)教师请几对学生上讲台表演对话。

Step3Consolidation

1.看谁反应快

教师用手势表示1—7中任何一个数字,学生快速说出相应的星期,如教师用手势表示“1”,学生快速说出“Monday”。

2.接龙游戏

每组第一个学生问:WhatdoyouhaveonMondays?下一个答:IhaveChinese,English,mathsandmusic.答完接着往下问,注意替换问句中的星期。回答流畅正确的学生可以坐下,答错的学生先站着。比一比哪知坐着的学生多,哪组赢。

3.根据Let’slearn的内容编Let’schant让学生读一读。

Monday,Monday,Monday,Chinese,English,maths,musiconMonday.

Tuesday,Tuesday,Tuesday,maths,science,artonTuesday.

Wednesday,Wednesday,Wednesday......onWednesday.

Thursday,Thursday,Thursday......onThursday.

Friday,Friday,Friday......Friday.

Step4Summary

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词汇和句型。

Step5Homework

1.听录音,跟读本部分内容。

2.将本节课学习的新单词在四线三格内抄写六遍。

3.制作本班英文班课程表。

六.板书设计

UnittwoMyweek

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

SaturdaySunday→weekend

-Whatdoyouhaveon…?

-Ihave…/Wehave…

七.教学反思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表示小虫子的单词:mosquitoladybug

2、学习表达“你是否喜欢……”的方法:

Doyoulike…?&;amYes,Ido/No,Idon’t.

3、感受并学习基本的疑问语气。

【活动准备】

1、本课所需磁带

2、本课所需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

Goodmorningboysandgirls.WelcometoourLuckyEnglish!

First,let’sseethesetwopictures.(出示蚂蚁、蜘蛛的图片请幼儿认读)

二、谜语导入

1、身体半球形,背着七颗星,庄稼喜欢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

2、小虫水里生,天生爱飞行,最爱吸人血,嗡嗡吵不停。(蚊子)

(老师提示小朋友们每种小虫的特点,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是什么动物,猜出后拿出图片展示。)

Todaywewilllearnthesetwoiects.

三、多元感官学习活动

1、学习新单词:ladybugmosquito

a、视觉学习图片学习

教师出示图片,带领幼儿朗读单词,及时纠正发音,以便重点巩固。

b、动觉学习游戏“单词领地”

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提示到单词领地里找单词。

2、学习新句型:Doyoulike…?;amYes,Ido./No,Idon’t.

a、视听学习磁带播放

播放磁带,然后暂停,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小熊问了小兔子什么?小兔子喜欢吗?

小猴子问小猪什么?小猪喜欢吗?

然后老师再次播放磁带,请幼儿尝试跟读。

老师带领幼儿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

b、表达学习情景表达

Doyoulikeant?(iderladybugmosquito)

Yes,Ido./No,Idon’t.

C、音乐学习Let’schant

教师播放Let’schant,请小朋友们听录音,跟随录音的节奏一起朗读这首新歌谣。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赏识、脚力”等词语。

3、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说说田忌获胜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赏识、脚力”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说说田忌获胜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到一个词:赛马(板书)。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预设:马场上奔腾的赛马,场下呐喊的场景······)。同学们不仅阅历丰富,用词也是非常丰富得当。那你们知道:田忌赛马(板书)的故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经过。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输赢、出谋划策、推荐”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赢”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齐国大将田忌跟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取得胜利。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田忌赛马为什么会获胜?孙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4、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田忌有意改变赛马的顺序,最终取得胜利。

出示赛马对阵图,你发现了什么?(马匹的脚力相当,出场顺序一致)

如果让你来做,你会怎么赢得比赛?看来,大家都和田忌一样有智慧。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这样的赛马出场顺序,齐威王想到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齐威王好奇的问田忌)

预设二:孙膑田忌足智多谋。

出示孙膑相关资料(孙膑,战国中期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魏国遭受陷害,遭受酷刑——挖去双膝,脸上刺字。后来被齐国人救走,齐国大将田忌用门客之礼接待了他)

从这些资料,田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知恩图报、胸怀宽广)

理解“门客、赏识”,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门客、脚力、放心”等。

5、面对这样的比赛,孙膑有把握赢得比赛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预设三:胸有成竹、微微一笑。

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胸有成竹”,造句。

6、采用范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知道了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与齐威王赛马取得了胜利。那孙膑又是如何想到这一办法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六.板书

田忌赛马

田忌识人善用

孙膑足智多谋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1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体会相声语言的乐趣。

3、懂得做人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39;交流、沟通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时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2、如果你给你的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儿童电_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这么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3课《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儿?

2、找几组同学读,听完之后,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文中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怎么样?

2、从哪看出他很啰唆?从文中找到,读一读。

3、看来真不愧叫啰唆!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

4、假如你是旁边等着要打电话的人,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6、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成功的讽刺了那些说话啰嗦、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四)表演、欣赏

1、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推荐两个人表演。

2、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简介相声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老先生),老师也废话少说,快来看一下老艺术家的表演吧!(播放相声)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2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3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词语,积累“譬如”等词语,积累名人名言。

2、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

3、阅读短文《火箭为什么能飞行》。

4、习作: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题写——篇习作。

5、学写毛笔字“歧”跑”“站”。

教学难点:

1、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运用。

2、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要大胆、合理。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再强调。

字音:“譬”读作“bì”,不是“bì”;“善”“属”“鼠”“罩”“质”“宙”是卷舌音,“啬”“藻”索”是平舌音。

4、学生再读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

5、学生动笔抄写要求写下写的词语,教师巡视辅导。

6、用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二、金钥匙

1、指名读文中的语段。

2、指名反馈:金钥匙中为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说明事物的.时候,可以运比较、列数字等方法)

3、教师以文中的句子为例,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好处。(更加地形象、生动)

4、教师小结:我们在介绍某些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5、练习:运用比较,列数字等方法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学校或学校的大操场。

三、名人名言

1、学生自由读,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

2、教师出示下列字词,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学生再读。

4、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每句活给我们的启示。

5、指名反馈。

6、教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名人名言言浯简洁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科学,时常怀有—颗好奇心、耐心,谦逊地待人待事。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熟读成诵。

8、所说你平时还积累了哪些名人名言,最欣赏哪一句。

四、自主阅读

1、教师展示火箭升空、飞行的图片或者录像。

2、教师导:同学们,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看着火箭升空、飞行,你们有什么疑惑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人胆质疑)

3、教师小结: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子解一下火箭为什么能飞行。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火箭为什么能飞行?

5、指名反馈。(气体同样也有反冲作用,火箭就是靠燃气的反冲作用前进的。燃气向下喷的时候,火箭就向上升)。

6、教师引导:同学们,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从中受到启发)

7、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问题说清楚的呢?(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借助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推理、说明)

8、学生选择自己员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科举就是这样神奇,科学家不仅发明了飞机、火箭,还把人类送上了月球。同学们把自己对事物的好奇心作为起点:不断地努力,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3种不同类型)

1/3和2/53/4和7/205/12和3/8

通分时用什么作分母比较简单呢?让学生依次说说每道题分母之间的关系和找公分母的方法。

2、口算。

4/7+2/7=4/5+1/5=2/9+8/9=5/6-1/6=4/5-2/5=1-3/10=

回顾: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二、新授

⑴.出示例题:一节数学课1/8的时间复习,1/2的时间新课,3/8的时间练习.

出示问题(1)复习和练习共占整节课的时间的几分之几?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的数学问题很多,老师先选择其中一道简单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出示问题(2)复习和新课共占整节课的时间的几分之几?

1.学生列式解答(1)复习和练习共占整节课的时间的&39;几分之几?并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2.再看(2)问让学生列式,这题和我们刚才计算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⑵.探究方法

1.1/2+1/8怎样计算呢?你能试着自己解决吗?出示问题,生自主探究。

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

⑵.不能直接加减怎么办?你能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计算吗?

(3).写出计算过程后和同座说一说你是这样计算的?

师说:还觉得有难度的同学可以自学书110至111页,书上有解决的方法。

2.板演,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实践验证:同学们都是这样做的,到底结果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要实践证明真理。大屏幕出示:

⑴.动手折一折,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红色,再折出这张纸的1/8涂上黑色。

⑵.将两部分合起来看占着张纸的几分之几?

(3)写出算式表示出以上的计算过程。

4.通过实践证明结论正确,老师在大屏幕上用不同的方式演示计算过程。

5.小结:异分母分数的计算由于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计算。由此可见,转化的数学思想很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经常用到的。

⑶.尝试练习

为防“流感”,我们学校总务处向老师在六一班消毒用了1/4小时,在六二班消毒用了1/5小时向老师在六一班比六二班多用多少小时?

1.学生独立计算

①讨论:计算1/4-1/5时,要先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②得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板书约分)

2.验算。

3.讨论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板书验算)

三、练习巩固

1.“数学医院”把错误的题目改正过来

①1/3+1/2=

②8/15—1/3=

2.计算

3/5+1/24=1/3—1/24=3/8+7/10=

3.妈妈买回一个蛋糕,爸爸吃了它的4/15,妈妈吃了它的1/5,小明说“我吃了它的2/3。”你认为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读题并列式计算

指名说说思考和计算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五、布置课作(分层)

1.练习十四第2题(前四题)

2.全对同学接着练习思考题,有错的同学接着完成“练一练”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5

单元知识目标:

一、复习单词:

gtschl,gtbed,getup

二、能听、说、读、写有关时间的单词:

(二)引入新课

对照课本,边看边练习拼写与时间有关的单词。

(三)互助释疑

1.学生集体听磁带跟读单词,要求指读。

2.个别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3.教师逐一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单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四)探究出招

同桌间练习书写,可以互相检查拼写。

三.展示交流

(一)小组展示

小组内练习用英语描述时间

(二)班级展示

1.指名小组上讲台做游戏,用英语描述时间。

2.补全单词。教师出示单词,让学生口述出所缺字母。

四.点拨升华

(一)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纠正读音。

(二)学生开火车读单词。

五.课堂作业

作业当堂清

1.单词拼写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大家见过梅花吗?(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梅花有魂吗?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理解题目字面意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文质疑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探讨课文围绕外祖父写了哪几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情,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三、感悟探究

(一)解读“梅花魂”

在学习的过程中擅长提出自己的怀疑这很好,然而真正会学习的人不仅能提出问题,还会自己解决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谜底就归纳在课题中的一个字――魂,那么梅花魂到底是指什么呢?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这梅花,……她是最有品质、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1、指导朗读“愈”和“最”。

2、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本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学到这里,你以为梅花魂是指什么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看梅花凌寒单独开了―― 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片子《江姐》的主题曲,中江姐为了寻求革命信奉和高尚幻想,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绝不摇动,正气凛然,最后含笑走上法场,倒在一片梅花的处所。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夸奖江姐。

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王二小,董存瑞,邱少云……)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酷寒何所惧,一片赤忱朝阳开!把这种感到带进去,自己再好好读读下面这段话。

“是啊,莺儿,……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自由练读――指名读

4、原来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备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拥有的这种精神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民族魂

层次三,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是啊,外公岂但讴歌梅花,他更盼望莺儿做一个有梅花品德的人。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实在,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白叟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不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板书:爱国心 思乡情

(二)分析“爱国心”

1、外公对梅花的爱好,对祖国的眷念,成年后的作者终于明确了。同学们,你们能清楚吗?请你细细品读外公三次流泪的内容读后谈体会,准备交流。(分三组,每组交流一次).出示自学要求:

(1)、自主读,找思念祖国而伤感落泪的句子;

(2)、合作探究,评议读句说体会;

(3)、汇报交流,品读展示。

2、全班交流,老师相机领导。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黯然泪下。 咱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外祖父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更加思念的是――)

春草明年绿,天孙归不归:介绍诗句的出处和诗句的意思; 自由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介绍诗句的出处和诗句的意思。

问:外祖父夜里梦到的是什么啊?他心里千缕万缕的愁又是什么呢?。

是啊,外公教我读诗,不仅仅是想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明的陶冶,更主要的是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引读)所以,每当我读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冷的泪珠落在我的腮(sāi)边、手背。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玷污的仍是什么?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爱梅花和爱祖国是同一的。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不许可我们的祖国受到一丝一毫的玷辱!)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训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做这些事时是那样的――谨小慎微!

你能读出这份警惕这份珍爱吗?

外公胆大妄为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留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是啊,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是外公还始终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深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他把自己的一腔爱国情寄托在这梅花图上,这梅花魂还包含着一个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是由于他切实把持不住自己的情感了,因为他真正发自内心的惦念自己的祖国。

是啊,这里包括着外祖父如许深切的思念祖国的情感啊!这是一颗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依恋祖国的心啊。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重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因为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

的化身,是时时缭绕于外祖父心头的爱国情啊! 是啊,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收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仅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升华主题

1、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的,显得越发朽迈的、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交流 )

2、倾听歌曲,升华“爱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是啊,洋装固然穿在身,可心里深深挂念着的仍然是祖国,不仅仅是外公,多少流浪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心中割舍不去的就是这颗爱国之心!香港有名歌星张明敏的一首密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让我们在这精美的旋律中再一次感受海外游子的那颗诚挚的中国心吧!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7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旧引新:

1、今天__同学过生日,你准备怎么过?你想请哪些人来参加你的生日聚会?

2、请你分蛋糕,你怎么分?

3、这些分法都可行吗?如果都可行的话,怎样比较合理?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那种最合理?

5、计算,算式怎么列?

6、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7、我们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为什么?

那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这些算式都是连加的,比较麻烦,我们先来研究两个分数相加的,根据黑板上这些数,可以有哪些算式供我们研究。

2、请你任选一个算式来进行研究。

3、请你先将你选中的两个分数用阴影表示在老师发给你的两个圆纸片上,然后把它们合起来,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和。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开始研究。

4、生汇报结果。

5、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操作过程向大家介绍一下。

6、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7、练习。

8、这几道题怎样进行验算?请大家试一试。

9、这几道题其实就是异分母分数的减法,他们做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先通分?

10、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应用:

(四)、自学书本。

(五)、提高练习:口算

(六)、发展练习:找规律

(七)、课堂小结。

五、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上的教学材料是这样安排的: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1/2种黄瓜,1/4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1/2+1/4=

想: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

一、教材的局限性:

1、教学材料过于呆板,远离学生的生活,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2、没有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学生无法进行主动探究。

二、改为现在的教学方案,有以下几点想法: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然后告诉学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

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的性质,获得一些经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的一开始,引出学生很熟悉的过生日的话题,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分蛋糕的方案,并在猜想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最后,提出课外延伸题: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去思考一下,前面几种分蛋糕的方案,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不可行的?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五年级教案模板范文篇18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设计理念:

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表达美。

设计思路:

本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从课文内容、读后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查找白鹭资料等方面进行课前探究。

教学时导入课题后让学生汇报课前探究的收获。然后引导学生感悟白鹭的精巧和韵味无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最后创设拍摄纪录片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表达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鹭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白鹭》。

二、汇报课前探究的收获。

1、按照我们一贯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已经就白鹭本身,《白鹭》这篇课文等方面进行了一番“课前探究”。

2、下面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拿手的一方面来展示你的收获。

3、可以不用举手,一个个的站起来说。

(1)课文主要内容,感受:

你不但说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谈了自己的感受,真不错!老师也跟你有同感,白鹭确实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板书:“精巧”、“韵味无穷”)

还有谁来展示?

(2)字词:

好的,你来读读看!(出示生字词)

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得准不准。

评价:读得真准!我们一起来读读!

老师还想给你加试两个问题,听好了!

文中说什么样的蓑毛啊?(雪白的蓑毛)为什么写白鹭用“雪白的蓑毛”,而不用“雪白的羽毛”呢?(课件出示)有没有谁课前探究过这个问题?

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开始搞不明白,后来通过查字典终于知道了,“蓑”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出示实物图片),你看这就是“蓑衣”。白鹭身上的羽毛又多又长,就像披了一件雪白的蓑衣一样,所以说是雪白的“蓑毛”。明白了吗?

指点:同学们,看来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疑点,我们都不能放过。

关于“长喙”这个词,你能不能到前面来,指着图给大家作一些讲解呢?

不简单,小老师当得真不错!

请大家注意看,这种颜色就是铁色,这个呢就是白鹭青色的脚,看清楚了,铁色和青色,颜色是不一样的。

(3)介绍白鹭的知识:好的,你能不能也上来指着图给大家做一些介绍呢?

评价:你了解的真多,真不愧是咱们班的学习小博士!

(4)默词:

下面老师要考考你,“蓑”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什么呢?(口要写得扁一点,中间一横长)说得很有道理!“喙”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评价:你观察的真仔细!

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把这两个字描红一遍!

(5)读文:哦?还有谁也能做到这一点?好的,你来读1—5自然段,你呢读6—10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做到“字字响亮,句句通畅”。

评价:确实做到了“字字响亮,句句通畅”,看来,你们课前一定花了不少工夫!

三、感悟白鹭的精巧。

过渡:看到大家课前学习的收获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果就仅仅到此为止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去细细品味、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还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的画面。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感悟课文的意境和意蕴,我们的朗读呢也才会更有情趣,更有韵味!

1、下面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近白鹭,走进《白鹭》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中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把它用波浪线划下来。你可以轻轻地读,也可以默读。

2、谁来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出、读出白鹭的精巧的?

(与白鹤、朱鹭、苍鹭对比;)是的,刚才有同学介绍了,白鹭只有五十几厘米,可见非常精巧!你体会的很准!还有谁跟他说的不一样的?你还从哪儿体会出了白鹭的精巧?

(适宜)哦,你是抓住这个词来体会的,不错!还有吗?

第五自然段:看图教师相机点拨:

“全身只有三种颜色”:我们来看,白鹭全身只有三种颜色,不多,也不乱,显得怎么样啊?很素雅!说得好的,接下去说,再看,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你又想到什么呢?

“流线型结构”:线条非常流畅,显得很柔和。

还有谁要说的?

“增一点”,“减一点”:我们来看,增一点儿,太长了,就显得怎么样啊?(瘦弱)好看吗?减一点儿,太短了,又显得怎么样呢?(笨拙)也不好看!

还有谁来说的?

“素一点”,“深一点”:太素了,没有颜色的对比,美吗?(不美)太黑了,黑不溜秋,就不雅致了。可见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确非常精巧!

3、指导朗读:

白鹭的“精巧”我们体会出来了,那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精巧给表达出来呢?(出示1、2、5自然段)

(1)、这样吧,老师首先给大家一个示范,我呢准备用“一边仔细观察,一边由衷的发出赞叹的语气”,把这三个自然段构成一个意思完整、连贯的段落来读。请大家注意听!

(2)刚才老师是用“一边仔细观察,一边由衷的发出赞叹的语气”,来读的,同学们,你们觉得还可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先自己读读,体会体会,同桌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巡视:注意了要构成一个意思完整、连贯的段落来读,可以把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打乱,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词!

谁来说说看?

怎么有长得这么精巧的白鹭啊?好的,你来试试看?

不好意思,老师打断一下,这里啊语速可以稍慢一些,若有所思的样子,你可以皱着眉头读,听老师来读读,“……”你再来试试看?对了,就这样读,继续……

这样,确实把白鹭的精巧给读出来了!

(4)还可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好的,你来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有没有把这种语气给读出来?

应该说你已经读得很好了!不过,我觉得这里啊,是一对一对的,读的时候声音要一高一低,有一定的起伏变化,显得错落有致,听老师读读“……”,你再来试试?

(5)、还有没有其他的读法了?

好的,我们来听听,他是怎样构段,怎样读的?

你的语感真好!

(6)、同样的文字,同样的内容,却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我们中华语言的魅力啊!

四、感受白鹭韵味无穷。

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那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呢?下面啊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的6——8自然段,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

音乐起,(稍稍停顿后,开始读)

好,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

哦,你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想法很独特,好的!还有呢?

你真会想象!还有吗?

哦,你也有一个善于想象大脑。

同学们想得都非常好!老师啊也从网上找到了三幅与6——8自然段内容相对应的图画,(课件出示)

下面呢请同学们再读6——8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和画面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每幅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如果觉得有困难呢,也可以跟同桌讨论讨论。

6、巡视要求:如果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画面内容讲一讲取名的理由,那就更好了!

已经取好名字的,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7、汇报:

(1)(出示“钓鱼图”,)你们给这幅图取的什么名字?(因为课文中写……这个名字能概括第六自然段的内容)

白鹭明明是在“捕鱼”、“啄鱼”,作者为什么写它是在“钓鱼”呢?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看呢?

好的,那整幅画给你什么感觉呢?

钓鱼给你什么感觉呢?

是啊,“钓鱼”一词写出了白鹭的悠闲,使得画面静中有动,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精当啊!

刚才这位同学是抓住白鹭的动作来取名的,还可以起什么名字呢?(钓鱼先生)

哦,这个名字也不错,看来你很喜欢白鹭,把它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还有吗?好的,不错!你呢,取得什么名字?哎!这个名字也挺有情趣的!

(2)(出示“嘹望图”,)这幅图你们给它取得什么名字?

这个名字起得好!不过,老师觉得啊,“了望”这个词最好要加上一个双引号!,因为课文中是这样写的,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如果它不是在了望,那它可能在干什么呢?

其实,连作者都不清楚白鹭究竟是在干什么,这时候所有的语言都及不上这一个问句来得妥帖和恰当。(点课件:画出横线)同学们,语言的留白啊往往是最美的语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的耐人寻味!一起再来读读这个问句!

(3)(出示“低飞图”)这幅图呢?你们取得什么名字?

可以的,还有吗?你呢,起得什么名字?你呢?

这个名字起得贴切,把图和文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还富有诗意呢!

恩,这个名字挺有意思的,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名字起得好,理由也讲得很充分,你真出色!

五、积累表达美。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已经能读懂课文了,但,这还不够!对课文中这么美的语言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并试着运用。

1、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电视台啊最近要拍摄一部以“白鹭”为主题的记录片,其中就有这样三幅画面或者说三个镜头,他们听说我们正在学习《白鹭》这篇课文,想请我们为这三幅图配上画外音也就是解说词。你们说好不好?

2、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老师还要给大家两条友情提醒:(出示)

1.要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2.围绕最后一段话——“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组织语言。

3、现在我们就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请小组长组织好,首先选择一幅图,

图选好了吗?

然后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由一人执笔直接在课文上添加,最后请小组内朗读最好的同学读出来!好,开始吧!

4、分小组活动。(音乐响起)(师巡视指导,适当送给学生一些优美的话加以润色。)

5、汇报:

哪一组先来?你们是为哪幅图配解说词的?

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静静地欣赏!(音乐起)

(停顿)

准备好了吗?开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评价:写得好读得好,说明合作成功,老师给你们小组颁发“合作成功奖”,掌声送给他们!

还有哪一组来展示?你们为哪一幅图配解说词?

好,让我们继续静静欣赏!(音乐起)准备好了吗?开始!

评价:太美了,老师和同学们都陶醉了,也给你们小组颁发“合作成功奖”!

这幅图呢,哪一组来?

这可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你一定要为你们小组争光!

请欣赏!准备好了!开始!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小组能得“合作成功奖”吗?好的,老师也给你们颁发“合作成功奖”!(看来你们还得继续努力!)

课后请每组的小组长把解说词整理好交给我,由我统一送去电视台。

6、同学们,这清水田里的钓鱼,这小树绝顶的了望,这黄昏空中的低飞,还有“凌空展翅”、“水边嬉戏”、“哺育幼儿”,哪一幅不是绝妙的图画呢?(课件)

7、出示,引读:“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8、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因为(引读)——但是——(第9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在作者郭沫若的笔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课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如果让你以“白鹭”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你准备怎么写?写些什么内容呢?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7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