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写好语文教案怎么创新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语文教案怎么创新,方便大家学习。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培养学生锻炼自我,自立自强,能感受爱,回报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父亲是你的阳光,母亲是你的月亮,你是父母的希望;我们滋润着人间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地泪花畅想未来。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请看大屏幕,一同欣赏一组画面。(播放课件)

师:欣赏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三名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伟大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生谈看法)我们就一起走进20课《学会看病》去了解这位母亲。(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请看自读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按自读提示自读自划,师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样?

四、拓展总结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生逐一回答。)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理解父母的爱。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_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3

第一课时

课题;<<沁园春·长沙>>   

课型:诗词阅读欣赏课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语文第三册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二、 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教学重点:

作者对秋景的描写。

教学难点 :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设想: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 ,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1}词的阅读录音带

{2}毛笔书写的 <<沁园春·长沙>>词

学生:{1}预习这首词,主要突破字词关。

{2}有条件的可读一读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由作者导入  新课: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二、 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四、 展示词的放大挂图,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并解释:

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

五、 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六、 教读词的上阙:

a) 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  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

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七、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并学习了词的上阙,上阙之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将自己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客观存在的壮美景物统一在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读后当时的情景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八、 作业 :

1、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

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附:板书设计 

时令:深秋

起句    地点:橘子洲头

(记游)游者:独

近景、俯视、生动    相互蓬情

远景、仰视、静穆    映衬勃

铺叙壮景

(写景)    俯瞰       点面               丽

仰视结合交

总括

怅廖廓激昂

煞尾问大地

(思索)主沉浮       慷慨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 指名朗读下片,提问:下片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往昔的“峥嵘岁月”?

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 阅读“起句”:

1、 指名朗读;

2、 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 阅读铺叙:

1、 导入  :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他在这里学习,生活,进行革命活动,如讨袁、驱赵发起各种革命运动等,可以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但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写尽并给人生动的鲜明的印象呢?

2、 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 阅读煞尾:

1、 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 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六、 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七、 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八、课外练习:写一篇鉴赏文章,鉴赏课内或课外的诗词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6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扇”的读音,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12个生字所带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个字同学们都会读、会写,但不一定了解它。你信不信?这个字就是——(课件出示雨字)[生齐读]。

2、“雨”很奇特,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边说边出示四季的雨景)请看,这四幅图各是哪个季节的雨景?连一连。齐读。

3、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认识秋天的雨。板书课题。放开声音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想了解神秘的秋雨吗?翻开课本42页,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请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特别要注意生字中有许多轻声词。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3、刚才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来给大家提个醒?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指导扇的读音)

4、现在再读一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更好。有信心吗?这回要边读边想,秋雨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和同桌互相读一读吧。

5、秋雨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凉爽、五彩缤纷、气味、冬天要到了]

三、细读品味,感受秋天的雨。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秋雨给我们带来了凉爽是哪个小朋友说的?你是在哪个自然段读到的?(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一起读一读。

2、师故作纳闷,钥匙——秋天的雨怎么是一把钥匙?[板书:钥匙]你们家用钥匙干什么?秋雨这把钥匙是用来打开——(秋天的大门)[板书:打开大门]哦,我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秋雨下来,秋天就到了。)秋雨这把钥匙真神奇啊,把第一句读一读吧。

3、秋天的雨是怎么来的?夏天的天气很炎热,前不久下了几场雨,我们就感觉现在天气——凉爽多了,秋天就是这样趁你没留意,不知不觉地、轻轻悄悄地来了。

4、谁能带着这样的感觉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名读)(评价)老师来读一读,你们感受一下秋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了这种感觉。全班一起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秋雨带着清凉和温柔,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后,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默读第二自然段。

2、秋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给大家送礼物来了,(师撒银杏叶、枫叶、稻子、果实、菊花)大家快捡起来看看。

3、礼物真多啊,课文里是怎么描写你得到的礼物的?快找出来,大声读一读。

4、谁得到了银杏叶?[课件出示]你喜欢银杏叶吗?喜欢什么?读一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

5、请得到枫叶的同学也来说说。[课件出示]老师特别喜欢“飘哇飘”这个词,知道为什么吗?猜一猜。(我好象看到了一幅很美的画,许多红红的枫叶在林中飞舞。我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们看到枫叶飘落时的美景了吗?一起读一读。

6、多美的句子呀,我们再一起欣赏欣赏吧。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

7、秋雨还带来什么?学生一边描述,课件出示相关画面。(金黄的稻田。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金色的海洋,这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还有谁想读?想读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8、(课件)看看果树,“你挤我碰”是什么样的?谁来做给大家看?为什么会“你挤我碰”?是呀,果树上硕果累累,它们都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得高兴些。

9、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得到了菊花,举起来,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紫的。(课件:第二自然段)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教师范读完并做频频点头的动作)你们也来读一读,好吗?边读边做动作。句子中有个——省略号,为什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是呀,菊花的颜色可多了,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菊花图)齐读。

10、菊花的颜色还有很多很多,现在你理解什么是“五彩缤纷”了吧?谁来说说?(边说边贴图)除了菊花颜色多之外,还有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橙红的橘子,这么多的颜色就叫“五彩缤纷”。还能用什么词表达这个意思?(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万紫千红、五彩斑斓、绚丽多彩)

11、秋雨给大地带来这么多颜色,我们真该好好地感谢秋雨。假如我是银杏叶,我要对秋雨说:“秋雨秋雨,谢谢你,因为有了你,我穿上了黄黄的衣裳,秋风一吹,我就翩翩起舞,真像美丽的蝴蝶。”假如你是银杏叶、是枫叶、是田野、是果树、是菊花,你要对秋雨说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中向同学说一说。

12、秋雨虽然透明无色,却能把秋天打扮得这么美。让我们把这段再读一读,把秋天的美记在心里。可以带上表情,加上动作。

13、读得真好,如果你们能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话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一背吧。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老师很高兴地和同学们看到了秋雨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美景,欣赏了许多诗一般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去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甚至可以是整段话,试着背下来。(把今天学的这两个自然段背给家长或学习伙伴听,也可以给自己录录音。)还要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可以是实物、诗文或图片。秋雨还带给我们许多许多的礼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发展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1.简析[端正好]一曲:怎样理解曲词中的“没来由犯正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话?这支曲子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3)历史上关于一些冤狱的传说,多半是“一人一事”,为什么剧中要连写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8

《山雾》

设计理念

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和个体收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抓住本文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地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把课文内容与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和感受山雾顽皮、可爱、神奇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材简析

《山雾》是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期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儿童散文,采用拟人手法,把山雾当做一个调皮可爱的娃娃,让山雾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山雾也和孩子们一样贪玩,到处钻,到处跑,多么可爱啊!课文以充满童趣的语言把山雾在清晨由山下渐渐升腾,并在山林中弥漫,以及太阳出来后,变成露珠的整个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山雾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孩子们,我们生活在黄瓜山上,夏天的早上我们到学校读书时,眼前白茫茫的,它不是烟,也不是沙,它是什么呢?

2、雾是怎样升起的?又是怎样消失的?你们知道吗?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雾》一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检查生字

1、请同学们认真想想,平时你们见到的雾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同学自由说)

2、课文中的山雾又像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告诉我。(读通、读顺、读准确)

3、课文中的山雾像什么呀?你们喜欢他吗?那么课文中的生字娃娃都成了你们的好朋友了吗?下面就请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

4、出示生字卡片,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娃娃。

5、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娃娃的。

三、细读课文,体会内容

1、学习第一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段,用笔标出来。

你们是从哪段知道山雾像贪玩的孩子的?

自由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词语中知道山雾贪玩的?请把它们勾出来。(看看山雾是怎样做的,找出动词)

请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词语(老师板书下来),再找出这个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好动词)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当山雾这个孩子?谁来跑一跑,钻一钻?

体会“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并练习说话。

谁能把贪玩的山雾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评价一下。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第一段有几句话?写山雾的什么?山雾怎么样?(抓住重点词语读中体会)

2、谁能让这么贪玩的山雾听话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是谁让山雾不见了?它们到哪儿去了?(自由说)

山雾这么听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你心中的山雾。

请同学们看看第二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太阳出来了,山雾怎样了?

四、朗读想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去感受一下又贪玩又可爱的山雾。(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看到的东西最多最美。

你们刚才看到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美美地读课文。(把自己融入文中,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下去画一幅晨雾图,并说说你画了些什么,它们在雾中像什么。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9

教学内容:

1、聆听乐曲聆听歌曲飞越彩虹

2、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3、认识反复记号

4、做活页习题

5、视唱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发声练习,演唱歌曲。

2、聆听乐曲飞越彩虹,能哼唱音乐主题并用简要的语言描述音乐中的意境与情景,能用动作表现旋律的特点和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3、用欢快、舒展的歌声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并能与同伴合作用唱、奏、舞等形式进行表演,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美好梦想的向往。

4、在学唱歌曲中认识和掌握,反复记号DC。

5、能按视唱练习的要求唱一唱,并找出带有切分音的旋律。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训练

二、学习新课:

聆听乐曲飞越彩虹

1、完整播放乐曲结合曲谱,听了这首歌曲,你有哪些感受?

请学生谈谈你怎么理解飞越彩虹,这个名字,当你看到这个名字时!

2、简介电影绿野仙踪的故事情节

3、跟琴用:飞翔的梦

做活页习题第1题

1、分析题意

2、师生讨论处理习题

视唱练习跟琴弹唱

三、课堂总结

1、课下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唱歌曲。或用乐器演奏乐曲。

2、预习乐曲飞翔的女武神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乐曲,飞翔的女武神

2、学唱歌曲小白船。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发声练习,演唱歌曲。

2、聆听乐曲飞翔的女武神,能哼唱音乐主题并用简要的语言描述音乐中的意境与情景,能用动作表现旋律的特点和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3、用欢快、舒展的歌声演唱歌曲,小白船并能与同伴合作用唱、奏、舞等形式进行表演,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美好梦想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训练

二、学习新课:

聆听乐曲飞翔的女武神

1、你认为哪一个乐段能表现的是女武神的形象。为什么?

2、听出主奏的乐器。随音乐用beng哼唱主题

学生边唱边随音乐的节奏做右手挥拳的动作,以肢体语言表现内心的感受。

3、聆听全曲

感受乐曲中忽上忽下的飞翔形象

飞越彩虹是通过音程大跳来表现的,飞翔的女武神$的则是通过旋律

忽上忽下来体现的

学唱歌曲小白船

1、初听歌曲学生谈初步感受

2、曲范唱。

设问:这是几拍子的歌曲?歌曲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3、节奏谱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击乐器(其中学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4、第一乐段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前16小节)。学生分两组,一组三角铁及拍手,另一组串铃及拍腿,为教师范唱伴奏。

(2)学生学唱第一乐段曲调,教师用打击乐为学生伴奏。

5、第二乐段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高声部与低声部曲调。

(2)高、低声部的学生各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3)高、低声部分别汇报自学成果。

(4)请两位高声部的学生与教师重唱(教师唱低声部)。

(5)在教师指导下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谐和)。可以先练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阶:

(6)配上打击乐伴奏。

6、优美地、流畅地唱好全曲。

7、诵歌词并讨论歌词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想像。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0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目标:

★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太空知识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太空知识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了解太空吗?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发挥想象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4、班上汇报:完成课后“读读说说”,进行词语扩展的练习。

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6个左右结构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2、指名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哪些趣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知道介绍了哪几件事。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按自然段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小组内按自然段练习朗读课文:读出有趣。

4、班上进行比赛:看谁读得使人觉得有趣,读得使人觉得惊奇。

5、全班讨论:从课文中找出造成太空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是什么?

6、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1

一、入课。

1、引导学生读课题三遍,说说:

你对猫了解多少?

2、生各舒己见,师不作引导。

3、小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用“——”划出生字新词,碰到读不通的多读读,把课文读正确。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时,可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在热烈的气氛中,让那些中、下生能多练练读读,有信心参加到读课文的队伍中来)

2、师生交流,评价反馈。

3、默读课文,要求:

a.仔细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你能在每种猫前加一个适当的数量词吗?

b.按音、形、意要求自学生字新词。

c.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4、检查预习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a.谁想读读课文中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吗?

b.生自愿读词语,生评价

c.注意“评、蹭”是后鼻音的读法,注意“耍、遭、殃”的写法。

教师出示课件(课件上有本课的新词跳跃)

上面有哪个词语你认识?你能讲讲它大概是什么意思吗?

你讲得好,老师让你在屏幕上抓主它,看看它的真面目。

生说,教师引导。

B、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

再说说你能在前面加一个什么数量词?板书:

((一只)大

((一群)小

三、分段

1、提问:那你觉得课文应该分几段?

2、生分段,教师引导。

3、老师请你找一找,能概括全段意思的句子。

(第一段的句子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段的句子是: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四、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德育目标:

了解文成公主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自我探究

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五、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3.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__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__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说起。

二、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__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三、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圈画诵读疑难点。

2.范读

正音:善属文(zhǔ)连辟公府(bì)邓骘(zhì)璇玑(xuán)算罔论(wǎng)

傍行(páng)河间相(jiān)乞骸骨(hái)

准确句读

四、问题设置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为什么说他是“全面发展的”?

讨论明确:(1)品格(2)文学(3)科学(4)政治

2.理清提纲:

明确:__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3.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句(__段)

4.质疑、点拨

实词:属、贯、辟、奇、就

虚词: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5.分析评价

结合语句,分析张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确:虽才高于世,而无矫尚之情。

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讨

认识了张衡的品格和文学成就,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1)、广泛学习

(2)、不要骄傲自满

(3)、从容淡静

(答案多元,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这篇传记,对文章内容做了整体感知,初步认识到张衡的“全面发展”,重点研读了__段,充分认识张衡的品格和才能,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我们不妨用一副对联对其品格和才能:

七、作业

以“人性与才华”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4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__,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5

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明星、伟人、家人。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二、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三、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__”时期,是一个荒唐__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遭批斗。

四、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一)画说老王

提问: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以“从他的看,他是一个的老人。”的句式回答。

讨论并归纳:

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

(二)走近老王

1、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

2、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速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你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老王的一生吗?

(提示:生活、为人两方面考虑)

明确:命苦、心善。

4、提问: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并归纳: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__”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5、提问: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善待老王

提问: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四)品味真情

1、提问: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讨论并归纳: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1)朗读: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

(2)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讨论并归纳: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

2、质疑,合作探究。

提问: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质疑:(1)文章中,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

明确:回过头去找“我”一家人关爱老王的细节,得出“以善良对待善良”的主题。

(2)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明确:他收了,是为了不辜负我的一片关爱之心,免除了我内心的不安和再送钱的麻烦。因为他知道:此时不收,后面我还会把钱给他送去的。(“我”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他心理其实很难过。)

(3)“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明确: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五)认识作者

提问:善良老实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

1、讨论并归纳: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2、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讨论并归纳:原因:一、平等观念;二、人道主义精神。

五、主题升华,拓展迁移

(一)关注“老王”

提问: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讨论并归纳:爱心、人道主义、平等。

(二)仿写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讨论并归纳: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三)布置作业

以“读《老王》有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最主要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喜欢的原因,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语文教案怎么创新篇1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摘录笔记。

2、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的学习。

二、交流摘录笔记。

1、交流以前的摘录笔记,找出笔记中的优点和缺点。

2、读读课本中出现的词语。

3、说说丁丁和冬冬教给了我们什么好方法?

4、鼓励学生写好摘录笔记。

三、练习填。

1、找出规律。

2、集思广益,填写成语。

四、读一读。

1、开展学生间赛读、赛背。

2、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五、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参与小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开卷有益”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天地的有关内容。

二、开卷有益

1、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之后,大家对月亮有了很大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读四段话,这四段话都是摘自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学生自读。

3、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笔下生花

1、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为自己心中的月亮画像。展开联想,想象练说。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交流,集体评议。与金钥匙结合进行。

四、教学后记

7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