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小学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编给大家分享常用小学语文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常用小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春”“冬”“花”等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春风”“冬雪”“红花”等词语,两根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新的偏旁。
2.能主动积累有关四季的词语。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其中7个生字能按照笔顺正确书写。掌握两种偏旁部首,能说出他们的名称并学会书写。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和拼音,结合生活场景和整体语境,引导学生将图中事物、词语的读音及意思与文字符号整合起来,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好。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词语,能正确朗读。学习并积累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2.学习生字,写好“春、冬、花”三个字。
教具准备
课件,新词卡片,实物展台,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四季》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识字1春夏秋冬)
3.(课件出示)谁能说说这四幅图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看了之后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哪儿美,起来说一说。
4.小朋友们,四季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识字1》。
二、指导看图,认识事物
1.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事物?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结合图画,结合生活积累,认识事物。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
夏雨:夏天的雨是怎样的?(边打雷边下雨,又急又大)
秋霜:谁来说说“秋霜”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秋霜”吗?(下霜时,地上都是白白的一层,薄薄的小冰晶)
冬雪:“冬雪”大家比较熟悉,下雪时,我们都做些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雪)
三.图文对照,识字识词
小朋友们,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
1.分别出示,逐行认读。(课件出示)
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行试读,教师指名读。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春”的声母是ch,不要读成c,韵母是un,不要读成en;“霜、吹、池”的声母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落、降、飘”都是三拼音节。
教师范读或领读。
(课件出示)让学生借助图画认识词义。
可在图上认一认,说一说有关四季的特征,说一说花儿的颜色,草的颜色,鱼、鸟的有关的特征。
2.反复朗读,巩固读词。
好了,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谁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请小朋友开火车读,好吗?(小组内开火车读)
四、学习偏旁,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风吹、冬雪飘、山花红”。(课件出示)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冬、花”。(板书:春冬花)
2.学习新偏旁。(课件出示)
认识“雨字头”和“双耳旁”,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雨”的字多与雨水有关。指导写好偏旁“雨字头”和“双耳旁”。(板书:雨字头阝(双耳旁))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4.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5.投影展评,让学生了解“春”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进行写字修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词串,背诵韵文,感受四季景色的美好。
2.采用多种途径,用描写四季的词语造句和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四季,进行语言运用交流练习。
3.继续识写生字“入、风、飞、雪”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出示词语: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课件出示)
2.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认读生字,先带拼音读字词,再去拼音读字词。
3.朗读、背诵课文。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情景导读。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夏天来了,夏雨哗哗地下,秋天来了,秋霜覆盖了大地,一片凄冷、萧索的景象,冬天来了,天上飘下了纷纷扬扬的大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
2.读法指导。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四季及大自然,如果你想真正看到大自然的美,那还需要细心地看一看,用心地想一想。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课件出示)
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提示:你仿佛来到什么地方?仿佛看到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3.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二行:让学生知道这组是写春夏秋冬的气象特征,要读出春的优美,语声轻柔,夏的火热、急促,语速稍快,秋的凄冷、萧索,语速稍慢,冬的壮丽,语速稍慢。
(2)第二行、三行:让学生知道这组是描写第五幅图上的内容。要读出大自然的美妙:读出草的青青,花的红艳艳,鱼儿自由自在地游,鸟儿快活地飞。
4.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5.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6.当堂背诵。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当堂背诵。
三、开放课堂,语言实践
采用多种途径,用描写四季的词语造句和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四季,进行语言运用交流练习。
1.练习造句(课件出示)
(1)自己从韵文中找一个词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来造句。
2.看图说话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踊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多媒体课件出示其它四季的景色 图。(课件出示)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自说、同桌说、指名说
(2)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3)说了这么多的大自然的美景,你想发出什么赞叹?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文章的结尾。指名说,比赛说。
四、继续写字
1.(课件出示)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入、风、雪、飞。
让学生观察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
教师范写,同学们书空。
2.学生看笔顺记忆生字笔顺。重点反馈“风”“飞”的笔顺。
3.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交流写字方法和要领,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入”“撇短捺长”居中写,“风”第二笔是横折斜勾,“飞”的第一笔是横折斜勾,不能写成横折弯钩。
4.接下来我们就来书写这两个字,观察范字。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
5.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6.教师对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进行指导和督促。
五、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小朋友,我们的家乡四季分明,景色多么美丽呀,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我会读:(开火车)(查字典)
贝多芬入场券激动乌云
仿佛微波粼粼安详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齐声朗读第一段自由朗读,老师走一走,听听哪组声音最大)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分角色朗读)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不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作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再一次弹曲原因,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屏幕出示,请学生朗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分小组朗读,评出最优小组。预习过了)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出示flash)
(2)
(3)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4)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出示“月亮出升、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大风”图片及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旋律。
4、齐读结尾段:
这一段让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具有卓越才华。
(四)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薄云。
2、课文《月光曲》通过记叙()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和音乐的()。
3、文中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
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教法建议:
抓住重点词、句讲解、读评、讨论相结合。特别是第3自然段中几个重点描写日出过程的动词,在讲解时配合指导朗读慢慢儿一纵一纵读得语速慢,显得吃力而到冲破完全跳出就要读得有力,节奏快体现冲破的力量。
第4、5自然段结合科学道理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理解。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按预习题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听写词语:
浅蓝
红霞
范围
扩大
夺目
光彩
分辨
灿烂
紫色
奇观
目不转睛
一刹那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出的全过程
2.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画出不懂的句子。
2.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可以: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展开想像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指名读课后练习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种景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先讨论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
3.重点理解: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为什么觉得太阳像负着重担?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是动态的。此时作者是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所以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指名说奇观的意思,再说句子意思。(海上日出是伟大、雄伟美丽而又奇特的景象)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再想想反问句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难句的。(1.在难句的上下文,有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提示的文字,读了这些文字,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难句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句,就是联系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句子。)
(四)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欣喜)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指导背诵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1.读背交叉。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3.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4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模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
4.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4、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含蓄艺术化的语言。
四、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秋日私语》。
五、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并展示课件。
2、唤起情感: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划出写得好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个“?”
2、教师巡视,把学生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3、齐读板书的词语,教学多音字“扇”。
4、这些词语你懂吗?帮一帮同学。
5、再读课文,说说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教学第一段。
@指名读,说说这段话写得美吗?为什么?
@抓住“清凉、温柔、轻轻的”体会秋雨的美。
@美美地读一读。
2、品悟、想象第2自然段内容。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什么。
板书:五彩缤纷,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读读自己喜欢颜色的那些句子。
@借助课件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分颜色朗读课文。
@配乐美读。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交流背诵。
@小结:像这样后面几句都是围绕段落的第一句写的可疑称作“总分关系”的段落。第一句叫做“总起句”。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爽、紧”。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6
一、谈话导课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的照片?还记这是几年级的照片吗?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你们?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讨论。
教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并且一去不复返。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过你们同样的感慨,并创作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匆匆》。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文章《匆匆》,齐读课题。
二、分析课文
1.自由读课文,并且思考你从文章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教师板书(时间匆匆流去,一去不复返)。
2、时间如流水一般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板书:去了哪里?)
3.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你体会到什么?(找学生回答)
教师:八千多个日子,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同学们你算过八千多个日子大约是多少年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老教师告诉你是20多年。为什么在我们看来20年挺长,作者却认为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时光的流里,它显得很短暂)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短暂(渺小,转瞬即逝,微不足道)
谁来把这短暂的时光给大家读读。
教师:作者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是说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无声无息等)。他认为自己的八千个日子是碌碌无为的。(谁再来读读作者的心声)
(2)我们的日子还去哪了?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时间过得很快。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哪些词体会到了?
学生:跨,飞,溜,日子过的快。
教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把日子写活了
教师: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学生:排比句。
同学们自由读体会,教教师一起和学生复述。
教师:在这段里你感受到我们的日子到底去了那里?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教师:同学们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里了?
说说自己的日子去哪里了?
教教师:大家说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时间,你从前是怎么对待时间的?学完这一段现在怎么想的?
教教师可用诗句评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时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感受到时间不经意间从我们的身边飞过、从我们的身上跨过,从我们手中溜走,在我们的叹息声里闪过,告诫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时间。理解了课文,就请大家有感情的美读课文吧!
四、扩展
1、同学们你们想说点什么呢?
2、今后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时间,珍惜今天,真正做个时间上的主人,好吗?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爷”、“棵”等十个生字,认识“父”“人”等5个偏旁,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3、结合上下文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初步知道人与树的关系,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的树木,把喜欢的树画下来,准备张贴。
结合自己的观察,向爸爸妈妈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教师:查找有关树木的资料,以及人类保护树木的各种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爷”、“棵”等十个生字,认识“父”“人”等5个偏旁,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二、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学生朗诵表演《轻轻地》。问:小朋友还记得小兔、小狗是怎样爱护小草的吗?一起朗诵。
2、出示课题。谈话:大家这么爱护小草,又是怎样对待树木的,齐读课题。
3、启发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穿、暖、冷、伞、热”。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朗读。
(1)认识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
教师通过范读或领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轻声词语。
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自然段的停顿。
5、齐读课文。
(三)、认记生字
1复习“木、日、、穴”4个偏旁。(指名认读)
2指导认识“、、、、”5个新偏旁。
3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不、开”
1、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不、开”的笔顺,按笔顺先描写,再独立写两个。
2、展评:学生自查字纠。
五、作业布置:把“不、开”每个字
六、板书设计:不、开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2、结合上下文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初步知道人与树的关系,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三、教学过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做“开火车”游戏,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2、听写生字“不、开”。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2、讨论第二段。
(1)出示“掉光叶子的小树”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问:小树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出示“爷爷为小树穿衣服”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问:爷爷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找出写爷爷保护小树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暖和的衣裳”指什么。启发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
(5)指导朗读,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习第三段。
(1)看图说话。出示“枝繁叶茂的小树”图,指导学生观察。问: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
(2)讨论过渡: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那小树又是怎样帮助爷爷的?
(3)四人小组自读第三段。看图体会爷爷和“我“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4、朗读全文。指名分段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三)、指导书写生字“四、五”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认识“四”中的新笔画“竖弯”,知道“五”的第二笔“竖”
要斜一点。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导学生书空笔画笔顺,先描红再独立写。
3、展评:学生自查自纠。
(四)、扩展活动
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哪些事,树木又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五、作业布置:把“四、五”每个字带拼音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四、五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结合上下文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初步知道人与树的关系,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四、五”
2、朗读课文比赛。
(二)、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1)出示课后“读读说说”中左边的词组: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漂亮的衣服、雪白的云朵。指名读,并用这些词组练习说话。
(2)出示“读读说说”中左边的词语,完成词语搭配。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暖和的()。问:还有什么是暖和的?
四人小组补充完成“绿色的()。漂亮的()。雪白的()”
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组练习说话。
(3)扩展练习。
完成词语搭配:清清的高大的
弯弯的可爱的
四人小组练说“什么样的什么”形式的词组。
四人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课本剧,在全班表演。
3、开展“小记者采访“的活动,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树木又为人类做了哪些事?
挑选几名“小记者“在班中自由采访,教师巡视点拨。
挑选几对在班中展示采访过程,引导学生评价。
(三)、练习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各两个。
—()人—()
—()父—()
—()
2、写出反义词。
冷—()关(guan)—()
3、组词。
爷()棵()穿()
爸()课()窗()
五、作业布置:练习说话:人与自然。
六、板书设计:和谐
七、课后反思: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2、过程与方法:抓住“我”在这件事当中的神态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即超越自“我”的过程,培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为重点,抓住“我”的神态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我”是怎样超越自“我”的。
教学难点:
是什么力量促使“我”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的,即“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三个字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质疑。
让学生说说你们平时使用过哪些文明语言呢?当我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麻烦时,“我”们应该说声——,生齐接“对不起”,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由生活出发,自然引入。学生有话可谈,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质疑: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学生自由发问,“谁”说,为什么说,怎样说,说的结果如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同学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朗读情况,师生评议。(评议要中肯恰当,以激励性语言为主,让学生乐于朗读。)解疑: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已解决了哪些疑问?学生释疑结果:其它容易回答,但“我”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对不起”的,三年级学生说不清楚。(学生自己提问,然后通过朗读,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寻得答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三、抓住重点段,深入学习课文。
过渡:“我”在什么情况下说“对不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暂时放一放,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朗读并思考:“我”以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通过抓关键词语“并不固执自私”体会出“我”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也是一个能为他人考虑的孩子。通过对“挨板子”的影视镜头的回忆,并与我不敢向别人认错的心情比较,初步感受“我”向别人认错的痛苦难受的心情。(注意联系已有的生活阅历,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朗读体会“我”的心情。
2、学习的四自然段
过渡:正因为“我”有这样一个毛病,所以当“我”用铅笔划破了同桌的下巴后,老师要“我”道歉,“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我”的心情。
班级交流,说说读出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一句话当中体会出这种心情的。
(1)从“可不知怎的,我的嗓子眼儿里像堵了快石头似的,连一个字也吐不出。”“我愣愣地站在同桌前,不敢看任何人的脸。”看出“我”当时心里难受、紧张、害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
(2)“在心里,我不知已责备自己多少遍了。”看出自己知道做错了,很自责的心理。
反复朗读,读出“我”难受、紧张、害怕、自责的心理。
联系上下文,进一步体会”我”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再找找还有哪些句子也表达了“我”的这种心情。共三句:
①我一时不知所措,窘得满脸通红。
②“我——我——”我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③要说出这三个字,真的好难好难。朗读体会。
(经过学生深入探讨,把握了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实现了情感的“内化”“吸收”的过程,朗读则是对己理解的思想内容的“外化”“升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也就是“在读中悟”和“以悟促读”的有机结合。)
3、学习五——八自然段
过渡:“我”要说出这三个字,是那么难,那最终是什么力量促使“我”说出“对不起”的呢?
默读五至八自然段。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小结: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在“我”提高了自己认识的前提下,在榜样的推动下,“我”终于鼓足了勇气说出了“对不起”三个字。
(这是课文的难点,但经过上面的铺垫,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也就水道渠成了。)
四、总结全文,回归生活。
1、做填空题。
“我”说了“对不起”后,老师(),同桌(),同学们都(),“我”和陆叶还()。
2、总结性提问
这个结果好不好。同学们喜不喜欢课文中的”我”?说说理由。
3、十运会即将在南京举行,我们南京市开展了争当文明市民的活动,同学们也是当中的一员,你们打算怎么做。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4、交流,点评。
(语文只有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情感。
2、搜集文明礼貌用语至少三条。
3、搜集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一则。
板书:
“对不起“
以前:向别人认错难受
老师同学的鼓励那一次后:超越自我
我的认识、榜样、勇气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教学重点
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教学难点
交流中,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经常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想法,但是苦于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于是很着急,很失落。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板书:请你支持我)
二、模拟交流
1.同学们要办一份报纸,要明确以下问题:
(1)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
(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2)有哪些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课外活动时分配出一定的时间;请老师把关报纸的质量;提供纸张和印刷)
(3)老师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你想怎样回答?
(大家议论一下,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样想,怎样说?)
(板书:说想法,讲目的做预案,备应对)
2.模拟交流过程,评价同学表现。
(1)小组讨论,设想一下交流过程。
(2)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讲清楚办报的设想,说明目的。
设想到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
(3)点拨指导:
师:找到老师,你怎样诚恳说明自己的来意呢?
生:老师,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还有谁说得更礼貌一些呢?
生:老师,请问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这样说就更容易让老师接受了。我想老师肯定会请这位同学坐下,听他来讲。接下来,这位同学要向老师说明办报的设想,他该怎么说呢?
生:我们想办一份报纸。
师:老师会怎么说?我想老师一定会问:你们怎么想到这件事?对不对?
生:对,我们就说一说。因为经常在订阅的报纸上看到好多学生们办报的消息,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生:我还觉得要向老师说一说办报的好处。我觉得可以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师:自己办的报纸同学们一定最喜欢读,那样就可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生:在报纸上,我们还可以发表一些建议,比如建议大家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
师:设想真不错。老师还可能会担心什么呢?
生:谁来当主编?多长时间出版一期,时间够用吗?……
师:想的真够全面,比我想到的还多呢。真不错。这些问题你们都想过该怎么回答吗?
生:我们小组都想过了。
(4)各小组依次模拟表演,其他小组评价。
(5)教师评价。
三、口语练习
1.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2.分小组领任务,每小组选择一个任务,小组内同学扮演不同角色来交流。
四、课堂总结
1.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口语交际。态度诚恳礼貌;讲明设想,说清目的;做好预案,从容回答。
2.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注意:
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板书设计:
请你支持我
说想法,讲目的
做预案,备应对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3、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3、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3、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接着来领略她月下的风采吧。
五、境中悟幻,启发写作
1、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
2、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3、学习作者想象丰富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情
1、这么美妙的墨竹作者怎么能不喜欢呢?
2、自然界中,还有好多事物像墨竹那样值得赞美的,如青松、腊梅、荷花、仙人掌、小草、蜜蜂……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1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39;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理解名著价值,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抒情方式。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理解名著价值,了解作者及作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品味诗歌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独特的抒情方式,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作家冰心及《繁星》、《春水》有关资料。
一、导入本节
(多媒体播放音乐及荷叶红莲图)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人生路上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们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时看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冰心奶奶的这首《荷叶母亲》让我们体会到了那深深的母爱。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冰心对童真的歌咏,以及对一切新生、初萌的自然事物的珍爱。冰心在她的《繁星》、《春水》里放情地赞美了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冰心奶奶那晶莹剔透的心灵,去了解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学生依据课外搜集向大家介绍作者。
2、多媒体出示作家资料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名著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冰心小说散文选》等。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学生介绍作品信息
4、多媒体出示作品资料。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春水》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
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在当时的文学青年中掀起一股模仿的热潮,很多模仿之作蜂拥而出,这样的一种创作的方式被称为“春水体”或“冰心体”。
三、赏析对母爱的歌颂
1、《繁星》三三
母亲啊!
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品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歌颂了母爱。冰心用自己聪慧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清澈的双眼去观察,用童真的态度去审视,才发现原来母亲和孩子是一体的,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孩子是生命的派生,孩子的一切都得之于母亲。在母亲的怀里沉睡,飘荡无依的心灵才会得到安宁,得到休憩,“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2、《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品析】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巢”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对孩子来说,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当天上的风雨来时,鸟儿会躲到它的巢中;当孩子心中的风雨来时,她会躲到母亲的怀里,母亲温暖的怀抱会象安全的巢一样庇护她。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大胆、想象的奇妙和根深蒂固的母爱情怀。
【感受与体会】母亲的怀抱是我们小时候温暖的港湾;长大了,我们依然离不开母爱的呵护,母亲的爱,依然是我们心中的风雨来临时的港湾。
3、《繁星》八十
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感受与体会】万缕柔丝,也是我对母亲的思念,纵然天涯海角,仍然忘不了母亲的斑斑白发.都说儿女是母亲的心尖肉,我们的肉身是母亲赐予的.,精神又何尝不是?
4、《繁星》七一
这些事---【请学生赏析,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总结。】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感受与体会】也许我们已经可以翱翔蓝天,不再需要母亲的护羽,但疲倦时,想到的始终是儿时母亲膝上撒欢的情景。《繁星》七二西山呵!别了!我不忍离开你,但我苦忆我的母亲。
【教师总结】这是两篇颂扬母爱的诗歌,冰心笔下的母爱强调的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护、体贴、理解,显露其人类固有的淳朴天性。而且这种"满蕴着温柔&39;&39;的母爱,不是更多的正面刻画母亲形象,而是让读者察觉到许多情境,感想的背后,在"月明的园中&39;&39;,在"藤萝的叶下&39;&39;,在"母亲的膝上&39;&39;,隐约存在着母亲的音容笑貌。这个母亲和蔼恩慈、温纯善良、体贴孩子、富有同情心,这位母亲不仅让诗人"苦忆&39;&39;,也感动着千万的读者。
四、延伸阅读。悟一悟《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泰戈尔的诗以灵巧自由活泼的形式和清新恬淡的风格著称,而他爱自然、爱人类的博爱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冰心。赏析泰戈尔经典名句:如果错过太阳你流了泪,那么也将错过月亮和星辰。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鸟儿愿为一片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1、学生诵读名著
2、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3、讨论诗歌体裁
五、课堂练习写一写。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4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桥,也走过各种各样的桥,对吗?
你能把你见到的或走过的桥告诉大家吗?(生说)
是啊,我们曾经踏过乡间那小小的石板桥,也走过县城那雄伟的嘉陵江大桥,还在电视中见过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大桥。可是,今天我们要走进的却是一座1300多年前的石拱桥。他就是横跨在河北省赵县小河上的赵州桥。(板书齐读)
二、品读课文
1、紧扣主线,研读课文。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到语言文字中去细细的游赏这座世界闻名的桥。请打开书,翻到74页。请你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不过,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看:{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2、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1)品读:雄伟的桥
谁来告诉我们你的感受,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你从哪个自然段感受到他的雄伟?(评:你读书真用心,边读边思考,习惯非常好)
现在我们比比看,还有谁比他更细心,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表现赵州桥气势雄伟的句子。请大家拿起笔,边读边画出来。
(生勾画,师巡视)
谁来读?(抽生读)(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再次感受兆周桥的雄伟。(齐读)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在我们刚才读的这几句话中,有几组数字,他们是
对,就是这几组数字,让我们对赵州桥有了更准确的了解。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会用到,请大家读这段话:
雄伟的嘉陵江大桥横跨在米多宽的河面上。桥长,有多宽,中间行车,两旁走人。
(2)品读:坚固的桥。
孩子们,赵州桥不但雄伟,而且还是一座()的桥?
刚才,我们在感受桥气赵州势雄伟的时候,运用了朗读、勾画、体会的方法,现在,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在第二自然段的后面几句话中去品读、感受他的坚固吗?(生自学)
你从那句话中感受到兆周桥的坚固?(生读
时评)
这种设计到底是怎样的设计,请看图。(幻灯)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来介绍吗?(你介绍的真好)
让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一起来感受这种巧妙的设计。(齐读)
作者把对照周桥这种巧妙设计的夸赞藏在一个词语中,细心的孩子们,我想你们一定能找到的。(生说)
读读这句话。(生读)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词换成另外一个词,试一试,是什么?(创新)
是啊,在赵州桥没有出现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设计,正因为有了这种设计,才让赵州桥屹立了1300多年而不倒,学到这里,我真想说,赵州桥,真是一座()的桥。
(3)品读:美观的桥。
我们来到赵州桥,除了感受到他的雄伟、坚固,还让我们感受了他的()
是啊,凡是来到赵州桥的游客,都留恋忘返,惊叹于赵州桥桥栏两侧那精美的雕刻,虽然我们不能去亲眼目睹,但作者用了美的语言给我们做了描述,现在我们请我们班读书读的的男女生各一名来读读课文的第三段,其于同学请轻轻地闭上你的双眼,让我们一起踏上那千年沧桑的桥面去细细的观赏。(生读
评:不愧是我们班的读书能手,读的真好)
孩子们,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们看到的画面真美,让我们来美美底读一度。
读的不错,这次水平很高,一个字都没错,也很有感情。想不想读的更美一点儿?生:想。
师:我有两个绝招,大家想不想学?生:想。
师:第一招:读的再慢一点儿;第二招:读的声音再轻一点儿。听清楚没有?生:听清楚了。
师:我读最后一句你们听听,大家看着我,不要看书,看我怎么读的。(师范读)慢了吧(生答:慢了),轻了吧(生答:轻了),那条龙就活了吧(生答:活啦)!(笑声)咱们都能把它读活。拿起书来,试试!生:(齐读课文)。
师:读的美极了,太美了!赵州桥美不美──?
这么美,我们应该把他记住了,试试。(生背)
除了书上描写的这几种形态各异的龙以外,栏板上还会有怎样的龙?
3、上下联系,整合课文。
同学们,赵州桥的游览到这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啊,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在我们的文章中,找出来,读一度读。(生读
)它不但写出了桥的两个特点,他在文中还是一个特殊的句子,前半句是讲的上文的内容,后半句是讲的下文的内容,这种句子,我们叫他过渡句。(生写:过渡句)
他的作用是什么呢?(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用一个词叫做承上启下(生写)
4、结束课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这座世界闻名的的赵州桥,你想说点什么吗?
对于建造了这样了不起的起桥的古代劳动人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齐读最后一段)
三、延伸拓展,深入实践
是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无穷无尽的,你们看,这些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师设计建造的一座座现代化大桥。(幻灯)
同学们,看完这些大桥,你一定也想当一名设计师,请你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一座新式的桥,爱画的同学画出平面图,爱写的同学写出你的设计特点。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6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字。能结合课文,理解以下词语:融化、哗哗、流淌、山颠、滋润、寄托。
2、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能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6自然段。
4、能从文章中体会到太阳最爱小朋友,并能想向太阳表达自己的感情。
5、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感受太阳的平等和博爱。
2、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读中品味语句,体会太阳最爱小朋友。进一步认识排比句和拟人句,体会这样的语句的优点。
教学准备:
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一、创设情境,揭题。
课件演示:太阳微笑着缓缓行走在天上
同学们,谁在向我们微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太阳打个招呼。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你认识到哪些字词?你是怎么认识的?组词
3、把这些字再带到课文里还会读吗?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文,正音。
5、再次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件什么事?(指导述说要简要)
6、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呢?(太阳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太阳最爱我们?“当阳光滋润了鸟儿的歌喉,鸟儿就把自己满心的爱,都注入赞美大自然的歌唱。”“因为他知道在小朋友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理想和希望。”)
三、感悟品味
1、太阳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它很爱孩子们?
2、结合学生的表述指导朗读,加强感情的渲染。
3、选择合作伙伴和喜欢的朗读形式读。(也可师生合作)
4、质疑:“当阳光和温暖滋润了鸟儿的歌喉,他们把自己满心的爱都注入了
赞美大自然的歌唱。”(①鼓励学生自己读书解决这句话在讲什么?②倾听鸟叫声,说说你听到小鸟在唱什么?)
5、太阳最爱小朋友,你能对太阳说几句问候和感谢的话吗?
四、指导书写。
融 巅 微 候 喉
山巅:山的处。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种事物上。
抓住第2到6自然段的词语进行品味,体会太阳对小朋友的爱。
如: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太阳在天上行走,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了,他听说的故事最多了,他知道的事情最多了。这句排比概括的写出了太阳见多识广,什么都知道,暗示了太阳最了解小朋友的愿望。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最了解我们,他知道我们的希望,知道我们的理想。
二、细读品味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太阳很爱我们?
1、读好“你好,太阳”。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2、倾听太阳的话。
三、引读背诵。
在基本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以后,可以用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背诵的规律,提高背诵的效率。
如:师:太阳在天上行走,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了,他听说的故事最多了,他知道的事情最多了。他知道小朋友喜欢到河边游玩,
生:就发出光,送来温暖,叫草木苏醒、发芽,让大地铺满了绿,活跃起新的生命。
师:他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到树林里游玩,
…………
四、课堂拓展
(1)小朋友还喜欢什么,把它画下来,写下来告诉太阳。
太阳知道小朋友们喜欢 ,就发出光来,放出温暖来, 。
(2)想象,说话练习。(回顾全文,使精神和语言达到同构共生。)太阳微笑着行走在天上,他在笑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太阳看到小朋友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人们的生活那么幸福,世界那么美好!他怎能不高兴呢?太阳永远永远地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孩子们,让我们也跟太阳问声好!
排比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生动
常用小学语文教案篇17
教材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匆匆》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晰,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紧扣“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时光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叠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一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以读为本,以说写相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染,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后辅以“说、写”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每一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____)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不想赤____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