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这里给大家分享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方便大家写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时参考。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2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叙事散文的选材;
2、叙事散文的结构;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
1、文章的线索;
2、文章的整体结构;
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
(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3
一、导入:“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就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请同学们阅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n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n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n写作材料的来源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n从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素材,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n学会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把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入文章。
三、完成练习题,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学生要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乃至地球”。
思路点拨:
n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发展……n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家人、亲戚;关心周围的同学、朋友、老师;关心邻居、相识的人、路遇者……n关心集体:关心班集体;关心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柳州市;关心我们_;关心我们的国家……n关心社会:人和事……n关心其他:环境、动植物、地球……
2、知识迁移,训练巩固
(1)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2)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四、布置题目《和你在一起》
1、学生: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2、巡视,指导3、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
4、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5、读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听,思考和你在一起
网络啊,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按说,和你在一起,我会收获知识和快乐,可是,你却让我失去了太多太多——
镜头一
“爸爸,学校收资料费,要27块钱。”我对爸爸说。爸爸听了后,颇感不满的问我:“上周不是才交了18元资料费吗?”
我心里害怕起来,生怕爸爸知道我在欺骗他,生怕爸爸知道我是骗钱上网,支支吾吾地不知怎么回答爸爸的问题,但爸爸还是从他的兜里掏出
了27元钱递给我,说:“到校就交给老师,可不要丢了啊!”……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诚实。
镜头二
英语课上了还不到十分钟,我就没有了一点精神。我清楚,这是我与A在网络玩了一整夜游戏的结果。心里面虽然强迫自己
要拿出点精神,但却管不住自己,慢慢地我就将头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当然,英语老师没有忘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我一番,外带罚
站两节课的时间……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人格尊严。
镜头三
我的朋友B被外校的C打了一顿,B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我们都非常气愤,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D说:“不如我们学学网络游戏中的办法,一伙人联合起来收拾收拾C。”这个建议获得了我们一致的同意。于是,放学后,我们组织了六个人在路上截住了C,对他进行穷追猛打,直至将C打得头破血流、肋骨折断……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善良品格。
网络啊,虽说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但你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我恳请你想一个良方,让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只收获知识和快乐,不要再失去所剩无几的财富!
五、回去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小时
【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假如让你用片段组合的方法表现整个神六载人飞行,你选取哪几个片段?学生表示可选取“发射----巡天----返回”这三个片段进行刻画。
二、明确片段组合写法的要领
教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初二生活的紧张忙碌,那么我们看看高三的师兄师姐们对高三生活又什么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写真》。学生仔细阅读例文。
教师:作者对高三生活有什么感受?他是如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学生:作者觉得高三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有价值和意义。截取了三幅片段进行描绘加以表现。
教师: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早晨的紧张呢?(引导学生学习片段刻画的方法。)
学生:作者选取上学这个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教师:三幅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意识到片段的组合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片段与片段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衔接呢?(请学生注意片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学生:文章是通过用镜头一、镜头二的方式进行。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
学生: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片段组合式作文的要点。教师:片段组合作文写作的几个关键,同学们能看得出来吗?
学生:
1、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围绕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片段;
3、要对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衔接。
三、进行作文练习
教师: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但如果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爱也在我身边。请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爱?
学生: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教师:对于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分别可以选取哪些片段来表现。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刻画训练。学生当场作文。请部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四、学习片段对比组合
师引导:刚才我们选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类型的,有时我们将两个不同情况的片段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比如说,同学们现在最怕什么?
学生:最怕考试。
教师:是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请同学分别想象考得好时和考得不好时的结果场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刻画,可见分数对我们同学是多么的重要。难怪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五、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片段组合式文章的写法,生活有如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如果我们能学会裁剪生活,经常将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玩,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同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片段与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会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么的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听课教师的评价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较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中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选取话题,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讲,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训练之中去。
2、教学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做到了“一课一得”。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如何进行片段组合”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组合式作文的写法要点。
3、范文引路,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上注重以范文引路,对范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写法要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训练时有了“描红”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还不够充分。当学生在进行作文交流后,仅是教师进行了点评,还可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点,使得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追问意识不够强烈。当学生进行了片段的截取之后,教师没有进一步追问一句“为何选取这个镜头”,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重点和难点: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
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
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说明:
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基本教学流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
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教师作引导,明确:
(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
(2)熟悉内容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阅读小说的第一步骤;二是对小说的情节有所感知,为落实有关知识打基础。提出列提纲的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来理清小说情节结构,要求复述是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交流的需要。
(三)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环境。
1、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何特点?
2、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有关环境的知识。
说明:
这一环节是为了落实有关小说环境描写的知识及对其作用的认识。教会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小说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方法。具体操作时,可启发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从小说的内容中寻找依据。特别是从不明显的,容易疏忽的内容中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特点。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关系联系起来。要顾及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必须在大量的学生活动之后,再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传授方法。
(四)提出突破口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几个画面,为每个画面编个小标题。
2、集体讨论。
(1)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遭此不幸?
(2)“我”、孔乙己各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3、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说明:
经过前两步教学流程,学生已对小说的情节、环境的特点有所了解,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并通过比较,了解人物的不同作用,学会确认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再次细读课文,加深对主要情节理解。第二步,通过讨论认识人物形式及其作用。在比较中认定主要人物。第三步,得出结论,归纳方法。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的活动,讨论要充分,结论才容易被接受。
(五)归纳、巩固。
1、由学生自己归纳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2、交流后,老师小结。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起复习巩固作用。让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收获,培养善于疏理及时小结的好习惯。为了弥补缺漏,强调方法,教师有必要作最后的小结。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基础字词;作者王选;全面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王选每次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学习王选进行人生抉择的智慧。
3、情感目标: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重点:
基础字词和文化常识的把握
难点:
课文主旨的把握,使学生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作者简介
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__年2月13日于北京病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疏通生字词
(1)正确识记字音、字形
抉.择核.心堕.落丰硕.轮廓.不懈.凸.版
疙瘩.开辟.时髦.淘汰.可乘.之机忧心忡忡.
(2)解释成语
无与伦比:可乘之机:与众不同:无名小卒:忧心忡忡:专心致志: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是王选于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人生中八个重要的抉择:
第一次抉择(1—3段):第二次抉择(4—5段):第三次抉择(6段):第四次抉择(7—11段):第五次抉择(12—13段):第六次抉择(14—16段):第七次抉择(17—19段):第八次抉择(20—22段):这八个抉择,涉及到多个方面,如何面对事业、面对困难、面对荣誉、面对财富,以及研究的方法、课题乃至具体技术途径的选择等。深入浅出,既是讲的专业,所谈的问题又带有普遍性写作特点
1、内容方面:主题鲜明逻辑严密
真正成功的演讲,首先要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人。这种思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而来的真知灼见。这点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课文始终围绕“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来写,避免说教,注重用实例和事实说话,深入浅出。
2、结构方面: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在“重要”这一前提下作者又分出主次轻重,并用“时间”这根红线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地叙述内容,层层深入地揭示主题。这篇长达万言的演讲以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1、2自然段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8
一、简析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
本文较长,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该提前布置学生加强预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七、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最后订正。
(1)字音:
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ī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僵劲(jìng)日再食(sì)
通假字:四支僵劲支---肢“肢体”
皆被绮绣被---披“穿”
(2)停顿: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以∕中有足乐者
盖∕余之勤与艰∕若此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_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_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难点: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以及她求知的热望和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2体会本文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笔;3继续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提高朗读的质量。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特点;2学习海伦凯勒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特点。
教学突破:文章题目是《再塑生命》,为何再塑?谁帮助“我”再塑?如何再塑,教师可以围绕“再塑生命”去引导学生探讨课文。创意说明:采用合作自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品味全文的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由文及人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海伦凯勒,引起阅读兴趣,
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分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2.疏解下列词语:企盼迁徙繁衍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3.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①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②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③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①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刁;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②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③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三、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学生品评,教师归纳:①“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②“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③“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①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研讨课后练习二。②研讨课后练习一。
3.拓展延伸。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土。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教师提示: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音一一《命运交响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作家。
四、课堂小结。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3、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重难点突破
重点: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自读点拨法:结合学习过程,点拨学生研读文章,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2、情境设置法:利用视频和图片,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
学法:
1、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这篇游记的独特魅力。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充分准备,学习游记的语言和技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约5分钟)导入法一:
出示勃朗峰的图片,介绍: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90米(20__年9月15日),它是西欧的峰。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等等,勃朗峰也深深吸引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去游赏。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位大作家走近勃朗峰。(板书课题:登勃朗峰)
导入法二:
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本文的作者是美国小说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更正。马克?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电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这位幽默大师真是机智幽默啊!今天,他给我们带了怎样的惊喜呢?请看他的散文《登勃朗峰》。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观性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同时运用图片导入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趣闻轶事导入,可激发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阅读兴趣,同时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读音。(投影)
翌日(yì)尘埃(āi)络绎不绝(luòyì)
辚辚(lín)焦炙(zhì)俯瞰(kàn)
蠼峻(chán)独踞(jù)苍穹(qióng)
纷至沓来(tà)霓裳(cháng)骤然(zhòu)
皑皑(ǎi)拾阶(shè)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投影)
(1)翌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
(2)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3)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4)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5)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6)名副其实:副,符合,彼此相称。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7)霓裳羽衣: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
(8)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9)拾阶:拾,轻步而上。逐步登阶。
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演说家。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誉为“文学的林肯”。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①文章记叙了作者一行登勃朗峰的过程。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6段):描写作者登上勃朗峰的见闻
第二部分(第7~11段):叙述作者一行下山的经历。
5、具体分析:
(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梳理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
学生在默读的同时进行圈点批注,探究答案:
明确:
早晨八点多,徒步上路,路上见到很多坐车的男女。
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看到诸多美景。
拾阶而上,看到巍峨壮观的勃朗峰及其周围的山峰。
就地而坐,饱览美景,心有所悟。
雇了马车,美餐畅饮。
车夫车技高超,一路颠簸疾驰,先于其他人到达沙蒙尼,住进旅馆的上等房问。
(2)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美景。凉爽的树林,巉峻的岩壁、巍峨的勃朗峰,奇形怪状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彩霞,瞬息万变的光影,无不令人神往。
(3)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人叙事。这一部分主要刻画了车夫的形象:他性格豪爽、车技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夯实基础,因为语言文字是感情的载体。
介绍作者,加深学生对马克?吐温的印象,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入文本,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逐层深入把握学习重点,结合文章内容,由整体到具体,
三、合作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①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乘坐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学生交流后回答:旅游,本就是置身自然、亲近山水。作为游客,应该尽可能脚踏实地,徒步而行,感受自然的魅力。而这些人乘车、骑骡,不但“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而且失去了旅游的乐趣和意义,岂不“可怜可悯”!
②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朗读?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学生交流后答:这段话要读得轻松、轻快。作者为自己感受到了旅游的乐趣而喜悦。“物有所值”一词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对乘车、骑骡的人的含蓄嘲讽。
③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学生交流后答:这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感慨:生活中美丽精致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终会破裂。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乐活当下。
④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交流后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由于车夫的技术高超,他们才能够赶上并超过长长的游客车队,得以住进上等房间。作者对此欢欣庆幸并对车夫驾车的技术表示赞叹。
2、归纳写作技法。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明确:
作者写上山,用的是散文笔法,绘景抒情:通过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和变幻的光影,表现勃朗峰周围的奇妙景色,引出作者的无限感慨;写下山,用的是小说笔法,写人叙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幽默风趣,吸引读者。
3、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蜂的过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勃朗峰美不胜收的景物,并刻画了一个驾车技术高超、性格豪爽的车夫形象。研读、揣摩句子含义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揣摩语言,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深其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小结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性。
四、对照梳理。
(约6分钟)本文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为游记,但阅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同桌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
1、两篇文章都是游记,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景。不同的是,本文写景重在表现自然的赏心悦目,令人热爱与赞美;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重在表现自然的庄严神圣,令人敬畏与崇拜。
2、两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全文。本文运用变化的笔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感慨;再以小说笔法叙述事件,刻画人物。细细读来,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圣,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给人印象深刻,让人久久回味。这一环节,通过比较阅读把两篇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鉴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19、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上山见闻:浓墨重彩绘景抒情表达多样
下山经历:简笔勾勒写人叙事笔法多变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3
第二课时
一、写作成果展示
(一)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课前准备,组长分配好任务)
要求:
1、一组一个话题、人物,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个外星人站在我面前”等。
2、小组同学依次接龙,每人至少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个情节),承接上面的内容,时间每人2分钟,到结尾的同学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把故事完整的复述下来,在全班展示,比一比谁的更精彩。
4、评说:对每组的故事进行评价,结合故事的组成要素分析,学会写故事。
二、练笔实践
1、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2、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____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3.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4.将推荐的佳作投影出来全班点评,修改,再打印出来供大家分享。
【范文引路】
书包的故事
裤腿书包
我爷爷的书包是个裤腿书包。那时候,爷爷很想上学,可是家里很穷,兄妹多,买不起书包,交不起学费,在爷爷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爷爷穿旧了不用的粗布裤子,剪下一条裤腿,缝住一头,另一头缝了根儿布条,就成了爷爷的书包,上面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视为珍爱之物!书本买不起,就自己用线把草纸装订起来,做成手抄本!即使这样,爷爷也只能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
花布书包
爷爷有了自己的教训,坚决不想把自己的悲剧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让爸爸上学,可是,家庭无收入,穷啊!一次,爷爷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粮挤下来,挑着两筐红薯,走了40多里山路,卖钱,买了二尺布做了个书包,这就是爸爸的宝贝——花布书包。为此,爷爷在山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还留着划伤的疤痕。现在,柜橱里的那个背带都快拧成麻花的单薄的小布兜和里面那两本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书,爸爸说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为那饱含着爸爸上学时的快乐与艰辛啊!
多功能书包
我的书包嘛是多功能书包:颜色鲜艳,质量上乘,功能齐备,有装书的地方,有放文具盒的地方,还有放水壶的地方。
书包不仅颜色鲜艳、容量超大,而且在设计上还做到了轻巧、舒适。瞧,书包的双肩带和背部都垫上了海绵,背起来减轻了不少压力。再看里面的书有彩图,有插画,个个装订精美,内容丰富。
告诉你们,这样的书包,我可不止一个哦!每年换一个,年年换年年新。
是啊,小书包,大见证,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师总评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构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书包,讲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
(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证——社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
教学目的:
一、能够将故事叙述完整,并通过故事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二、发挥联系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写出情节波澜,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三、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发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写故事
教学难点:故事给人启迪
教学过程:
一、理解莫言对故事的论述,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
我是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
引导学生理解作家表达的观点:莫言认为,讲好故事也能获得巨大的文学成就,故事里面有真理和正义,一个人可以将终身讲故事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故事的体验,用几句话说说对“故事”的理解,如什么是故事,阅读故事有什么用,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或写作故事的感受。
二、教师讲授故事写作的基本要求
学写故事,其实就是考察学生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评价一个故事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你的故事是否耐看、耐人思考;二是读者能不能通过你的文笔获得一种精神享受。那么,我们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呢?
(一)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你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什么主题的故事,如亲情、友谊或其他的社会现象。确立了主题就确定了故事的中心内容。有时一个故事会有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你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的主要事件作为你故事的主题。
(二)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写故事,一定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开头部分要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将要去做何事;中间部分要详细具体地叙述故事发生、发展的经过,叙述中还要抓住主要的人和事;结尾部分要交代清楚故事的结局,或加上自己的感悟等。
(三)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要想写好一个故事,要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在情节中设置一些小悬念,增加一些波折,或使结尾出人意料等。如蒲松龄的《狼》,篇幅不长,但写得一波三折,中间还设置了一些小悬念,读来引人入胜。
(四)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故事中一般还要有人物,而人物主要通过其性格或形象来体现故事的意义。因此,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有趣味。如《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由借口“军中多务”不肯读书,到“乃始就学”,到“非复吴下阿蒙”,乃至令人“刮目相看”,表现了他听从劝告、学有所成的进步过程,也体现出他志趣的发展变化。这样写,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更加生动。如《卖炭翁》中,作者对卖炭老人的外貌和心理做了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将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刻画得如此真切,催人泪下。
三、布置写作题目,进行写作实践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一)选材
可以写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二)立意
可以表现暖心的故事,歌颂真善美;可以揭露骗局,抨击假恶丑。
(三)选择的某事件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使故事更吸引人。
(四)写完后读给别人听,看看是否能够吸引他们,并参考他们的意见作出修改。
四、选取生活故事,进行综合写作实践
明确要求:围绕写作实践题,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引发一则故事,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结合写作提示,指导学生进行构思:
第一步,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去写故事。填充的词语既是故事情节的核心要素,也能引发故事的题目意蕴。如《窗的故事》,透过这一扇“窗”能够看到什么?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又如善恶、美丑、是非,等等。
第二步,列写作提纲,构思主要情节,设计情节的波澜起伏。以《窗的故事》为例:
开端:根据情节设置人物,设计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如何出场,适当运用环境描写,再现故事场景。
发展:描述关键事件,打破主人公生活的平衡,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愿望;通过情节发展,激活不自觉的愿望,与自觉的需要发生矛盾。
高潮:将主人公送上满足愿望的求索之路,矛盾冲突激化,表现冲突场景。
结局:矛盾冲突得到戏剧化解决,设计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第三步,发挥合理联想与想象,丰富故事细节,凸显人物个性。结合《窗的故事》,重点围绕小说高潮部分进行片段练习,写好后展开讨论,说说哪些细节准确传神,能够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学生课堂写作实践
六、板书
写故事的基本要求:
主题要鲜明且典型
结构完整,有头有尾
情节要曲折而有致
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情节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4
导入: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一、文学常识
二、朗读(句间停顿)
三、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为业:靠……谋生。缘:沿。鲜美:鲜艳美丽。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延:请。既:已经。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1.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林奇异景象,景物幽美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甚异、欲穷—心理,设悬念,做铺垫,引下文。
2.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做客桃花源。
“林尽水源”→山有小口(为不复得路埋伏笔)→舍船从口入→复行→豁然开朗”---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富足安乐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为“不复得路”埋伏笔
3.渔人离开桃花源再访而不得
“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但这理想境界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积累考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__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3.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学生自读,并圈点勾画本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四个、次……”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一下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
明确: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明确: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细读文本,探究品味
有人说本文是很多的“四个/次……”构成,不知道你找到没有?
明确:四个“背影”;四次“流泪”;四句“话语”……
(一)探究“四个背影”
1、细读带有“背影”的句子,看看哪一个是重点写?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忆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绘背影)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别背影)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背影)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分析第二次背影的刻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
(二)品味四句“话”
作者的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品味这四句话包含的情意。
明确: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放心儿子,关心儿子)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怕儿子路上口渴,为儿子做事,体贴周到)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舍不得儿子)
4、“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心儿子)
由此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
(三)品味“四次流泪”
1、品读文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①“——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奔丧途中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车站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③“——……,我的泪又来了。”(车站找不到父亲的背影;不舍之泪)
④“——在晶莹的泪光中,……”(别后读父亲来信,再现背影;怀念之泪)
2、有人说,这四次流泪体现了“我”的感情变化,四次流泪分别是悲哀之泪、感动之泪、不舍之泪、怀念之泪,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作出赏析。
3、作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真的理解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说明朱自清当时对父亲的行为不理解,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尽管作者有不理解父亲的时候,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父亲的爱和怀念。
二、拓展迁移,交流收获
学习完本文,你学到了什么呢?(提示:从选材上,从语言上,从情感上,从描写方式上、从内容上皆可)
示例:
1、从主旨上:
2、从选材上: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从语言上:朴实的语言最美。
4、从情感上:感情真实最感人。
5、从描写方式上:白描的写法。
6、从角度上,新颖独特的“背影”
7、从结构上,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8、从人物的刻画上,细节描写之生动
9、从材料的剪裁上,文章详略安排恰当
三、作业
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父亲。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6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准确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品味文章形象生动语言的能力。
3、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获得简单的审美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 学会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指导】
一、预习点兵。
读一读、写一写重点字音字形。
二、走进说明文,知识储备。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然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用描写景物,或者是抒发感情这样的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字进行说明,这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法。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三、初读课文,走进桥之美。
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四、研读与赏析
1.结合课后研读与练习二,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加以分析。(试着比较与规范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区别。)
2.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五、拓展延伸。
通过阅读文章产,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好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也可搜集有关桥的诗歌、图片、资料等。)
【自学练习】
圆的魅力
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千姿百态的形状。其中既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精雕细刻的得意作品,也有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杰作。
②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圆——最简单的形状之一,不仅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现代文明所离不开的。圆,弥撒在我们周围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整个宇宙到处都有它的形迹。
③静态的,如锅、碗、瓢、盆、杯、碟、缸、桶都是圆的,顺手拿出几个硬币,又是圆的;头痛脑热服几片药片吧,好几个“圆”也被吞进肚子里;小到原子、电子,大到地球、太阳和宇宙天体,无一不与圆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④动态的,如最常见的圆周运动,把整个世界活动统一在有序的和谐之中。车轮的飞转,把我们从这里运送到那里。时针的转动度量着时光的流逝。地球的公转带来了春夏秋冬。电子的运动,泄露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无处不见的圆,似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主体。
⑤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魅力,竟能博得整个宇宙和万物万灵宠爱呢?这是因为圆的本身有着其它形状无法比拟的特性。
⑥善于思考的数学家总结:在周长一定的任意平面图形中,以圆的面积为最大。这句话反过来就成了:面积为一定的所有平面几何图形中,以圆的周长为最小。
⑦推而广之,将圆绕着它的直径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球。而圆所具有的特性,圆球也具有,这就是说,当体积一定时,球的表面积最小;或者,当表面积一定时,球的体积最大。
⑧用最少的材料取得最大的收益,不仅是大自然的宗旨,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许多制品以圆为基本形状的原因。
1.指出①②两个自然段的说明对象。
2.下面指出了③④两个自然段对圆进行分类的角度。选择正确的一项( )
a.存在方式b.相对特性c.功能作用d.外在形状
3.⑥⑦两段概括了圆的什么特性?
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纤细()驻足()险峻()
孕育()颐和园()煞它风景()
2.解释词语,并解释加黑的字。
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风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煞它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自学练习答案
1.形状;圆。2.a
3.⑥周长一定,圆的面积最大。或:面积一定,圆的周长最小。⑦体积一定时,球的表面积最小。或:表面积一定时,球的体积最大。
15.逻辑顺序总分总14
当堂检测答案
2.驻,车马停止。停止脚步。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在本文指夜晚的景色。
同“杀风景”。意思是破坏了景致。
厘,毫,计量的小单位。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用密密的芦苇,一隐一现,更显乌镇小桥的风韵。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7
《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请仔细品味——
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
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
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文章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2.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语言酣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篇18
教学目标
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据学案,梳理知识:(18分钟)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知识链接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分钟)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10分钟)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3、完成反馈检测中“基础反馈”题目1—4,检测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