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48+00﹢2532-00×93×0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李老师给你们讲过猪八戒分西瓜的那个故事吗?今天李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小朋友们,孙悟空说把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西瓜?而实际上,这4个西瓜都被贪吃的猪八戒吃光了,这时还剩几个西瓜?一个也不剩了我们用什么来表示?把这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多少?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3个人?那0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朋友们,北京光明小学今年六一儿童节要举行跳绳比赛,三(2)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正在举行预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跳得快?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我们来看红色框内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都是0?这一步能不能省略掉不写呢?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算法既简便又节省时间。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红色框内的数能省略不写吗?为什么呀?你们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这种方法真的是太好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在要经常用它好吗?小朋友们,请你想一想:商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小朋友们,今天的新知识我们就学完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小朋友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吗?李老师这儿有两道练习题,敢不敢接受挑战?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2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 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 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 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 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 活动引入
1、 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 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 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 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 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 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 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 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 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活动记忆。
四、 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含义.
2.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计算定期存款的利息.
3.初步掌握去银行存钱的本领.
教学重点
1.储蓄知识相关概念的建立.
2.一年以上定期存款利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年利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过年开心吗?过年时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教师:压岁钱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剩下的存入银行,这样做利国利民.
二、新授教学
(一)建立相关储蓄知识概念.
1.建立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的概念.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2)教师板书: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出示一年期存单.
(1)仔细观察,从这张存单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2)我想知道到期后银行应付我多少利息?应如何计算?
3.出示二年期存单.
(1)这张存单和第一张有什么不同之处?
(2)你有什么疑问?(利率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存期越长,国家就可以利用它进行更长期的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利益,所以利息就高.
4.出示国家最新公布的定期存款年利率表.
(1)你发现表头写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什么是年利率呢?
你能结合表里的数据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2)小组汇报.
(3)那什么是年利率呢?
(二)相关计算
张华把4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是2.88%.到期时张华可得税后利息多少元?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1.帮助张华填写存单.
2.到期后,取钱时能都拿到吗?为什么?
教师介绍:自1999年11月1日起,为了平衡收入,帮助低收入者和下岗职工,国家开始征收利息税,利率为20%.(进行税收教育)
3.算一算应缴多少税?
4.实际,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
(三)总结
请你说一说如何计算“利息”?
三、课堂练习
1.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零用钱5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
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10.98%计算,到明年1月1日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赵华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如果年利率按11.7%计算,到今年10月1日取出时,他可以取出本金和税后利息共多少元钱?下列列式正确的是:
(1)800×11.7%
(2)800×11.7%×2
(3)800×(1+11.7%)
(4)800+800×11.7%×2×(1-20%)
3.王老师两年前把800元钱存入银行,到期后共取出987.2元.问两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四、巩固提高
(一)填写一张存款单.
1.预测你今年将得到多少压岁钱?你将如何处理?
2.以小组为单位,填写一张存单,并算一算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
(二)都存1000元,甲先存一年定期,到期后连本带息又存了一年定期;乙直接存了二年定期.到期后,甲、乙两人各说自己取回的本息多.你认为谁取回的`本息多?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小华20__年1月1日把积攒的200元钱存入银行,存整存整取一年.准备到期后把税后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2.25%计算,到期时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六年级一班20__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280元,如果年利率是0.99%,存满半年时,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
3.王洪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七、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
本金利息利息税利国利民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探究活动
购物方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理解生活中打折等常见的优惠措施,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案与策略.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渗透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能够辩证、发展、全面地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价格表
A套餐原价:16.90元现价:10.00元
B套餐原价:15.40元现价:10.00元
C套餐原价:15.00元现价:10.00元
D套餐原价:15.00元现价:10.00元
E套餐原价:18.00元现价:10.00元
F套餐原价:14.40元现价:10.00元
学生讨论:如果你买,你选哪一套?
2.教师出示价格表
A套餐原价:16.90元现价:12.00元
B套餐原价:15.40元现价:10.78元
C套餐原价:15.00元现价:12.00元
D套餐原价:15.00元现价:12.00元
E套餐原价:18.00元现价:13.50元
F套餐原价:14.40元现价:12.24元
学生讨论:现在买哪一套最合算呢?
3.教师出示价格表
每套18.00元,冰淇淋7.00元.
第一周:每套16.20元;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二周:降价20%;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三周:买5套以上打七折;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学生讨论:
(1)你准备在哪一周买
(2)你打算怎么买?
(3)你设计方案的优点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5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6
教学课题:
十几减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 )=16 8+( )=13 9+( )=15 8+(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 - 8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5)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巩固破十法)]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巩固“想加法算减法”)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8 =
10-8 = 2 8 + 4 = 12
2 + 2 = 4 12–8 =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了十几减9一课作基础,学习十几减8就减低了难度。孩子们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圈一圈,摆一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减法的模型。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个别同学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有待提高,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一)解比例.
= = ∶ =3∶12
(二)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25%.现在售价比原来定价便宜多少元?
(三)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一、二题。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9
课内比教学,教学大比舞活动,在我校有计划进行着。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数体温表,认识自然数、整数。
学生数体温表。揭示: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2、3等等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也都是整数。
2、读体温表,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演示体温表上的温度:①36℃②37℃③温度上升不到1大格
学生认读体温表上的温度,发现:第三次的温度不能用整数表示了。
3、自主设疑,指明学习方向。
交流:你想从哪些方面学习小数?根据交流出示关键词:读写、意义、作用等。
明确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二、从人民币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小数的读写。
播放录音:买了一个书签,用了0.1元。
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0.1,指导写法。
全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0.1,并读一读。
2、画图表示小数。
独立思考:0.1元就是多少钱?如果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0.1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元,也可以写成0.1元。
3、举一反三说小数。
自主尝试:仍然用长方形代表1元,随意取几份,再说出分数和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式子,如:2角=元=0.2元。
4、归纳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一读这些式子,想一想有规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也就是零点几元。
反过来,零点几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几元。
三、联系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小数
1.表示米尺上的小数。
独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自主练习:填一填。
我发现:几分米就是()米,也就是()米。
3.概括交流规律。
学生交流作业,得出: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
反过来,零点几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4.测量中应用小数。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思考:一块橡皮的长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交流得出:6厘米=分米=0.6分米。
四、脱离具体情境,揭示小数意义。
1、概括小数的意义。
引导观察:我们在人民币、米尺中找到小数,并发现了一些规律。脱离原有单位,再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2、巩固小数的意义。
学生看图填写分数和小数。
五、探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1、用小数表示文具盒的长度。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文具盒的长度。
思考:文具盒的长度超过2分米,怎么表示?
2、自主练习:填一填。
文具盒长()分米()厘米,也可以写成()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2.3分米。
进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2.3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测量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
3、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请学生到黑板上摆出小数各部分名称,再一起说一说。
六、多角度练习,感受小数的作用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
(1)丹顶鹤身长约1.5米。
交流:1.5米是()分米,又是()厘米。
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单位较小时可以用整数表示,用更大的单位就需要小数。
(2)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米。
交流:8844.4是一个小数吗?这个小数怎么样?
自主体会:小数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误差必须保持在1.8分米范围内。
比划交流:1.8分米有多长?1.8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4)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面值1.2元。
交流:1.2元是几元几角?
2、解决课开始时遇到的读体温表的问题。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的。
3、数轴上的小数。
课件演示:标着0、1、2、3的数轴。
讨论交流:数轴上有哪些数?它们都是什么数?能找到小数吗?
七、畅谈学习收获,了解小数的发展
1、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你心中的问题有答案了吗?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介绍小数的发展。
课件演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
法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
大约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确定了现在这样表示小数的形式。
自主体会:小数最早是在我国开始使用的,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3、课外延伸。
观察发现:这个小数(46.32)和我们刚刚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发思考:两位小数怎么读?它们又表示什么?
这些问题留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1
课题:笔算小数加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74+28 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 食盐一袋 火腿肠 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 第4题 和 P98 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 0.95 - 0.58 = 0.37 ;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及练习二第3、5、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发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技巧。
3、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并正确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1千米=()米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感知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2、汇报交流:3千米=3000千米5000米=5千米
3、想一想,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让你联系到了什么?(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4、出示P8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二第3题
8千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特别是第2小题,是将单位的换算隐藏在计算的过程当中,可以先换算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换算。第4小题必须先换算再计算。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这道题准确的相距1千米的路线只有1条,那就是从邮局到体育场,途经学校、医院,250米+300米+450米=1000米=1千米。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找出大约是1千米的路线。
3、出示练习二第6题
这是一个星号题,主要是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可以这样算:12-8=4(小时)4个80千米就是320千米。说明4小时走的路程比308千米要多,所以能到达。
也可以这样算:308里面有4个不到的80千米,那么4小时也能到达。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能解决有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能解决“鸡兔同笼”鸡与兔的数量问题及与其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学会用假设、举例、列表、作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现实,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歌谣吗?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谣,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一只鸡一个头,两条腿,一只兔子,一个头,四条腿;
师:接下来的歌谣不完整,谁能把它填完整呢?
两只鸡个头,条腿,两只兔子,个头,条腿,三只鸡三只兔子一共__个头,__条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兔子的腿数乘兔子的只数然后加上鸡的腿数乘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读歌谣、填歌谣,能深深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猜一猜: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
师:20个头表示什么?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头数。
师: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大家猜猜看?跟同桌说一说。
(3)、同桌说一说:
(4)、学生汇报,教师填表
生1:我猜鸡有3只,兔子有17只。
生2:我猜鸡有5只,兔子有15只。
生3:我猜鸡有16只,兔子有4只。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表格,鸡的只数在变化,兔子的只数也在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鸡兔的总只数没有变。
强调鸡兔的总只数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猜测,引出对下边例题的思考,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2、自主探究
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那么鸡、兔各有多少只?
(1)、指名读题
(2)、引导观察:
师: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个问题多了一个条件“54条腿”
(3)、理解题意:
师:20个头,54条腿是什么意思呢?
生:20个头表示鸡与兔的总只数。54条腿表示鸡与兔的总腿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各有多少只?请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前老师提个小小的要求:
①、每个小组老师都有一份材料
②、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小组长并做好记录
3、反馈交流,教师适当引导
(1)、逐一列表法:
生1:我先假设鸡1只,兔子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接着假设鸡2只,兔子18只,算出总腿数76条……我一直算到鸡13只,兔子7只总腿数54条为止。
师:像这样把每一种情况一一举例,直到寻找到所求的答案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书:逐一列表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2)、跳跃列表法
生2:我先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算出总腿数78条,比题目的54条多很多。接着我就假设鸡有5只,兔子有15只,算出总腿数70条,还是多。我就假设鸡有10只,兔子有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还是多。我再假设鸡有15只,兔子有5只,算出总腿数50条,比54条少,说明鸡的只数应在10与15之间。我再假设鸡有13只,兔子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像这种“5只5只增减”,估计鸡与兔的可能范围,以减少列举的次数,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跳跃列表法。(板书:跳跃列表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3)、折中列表法
生3:我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是10只,算出总腿数60条,比54条多,我再假设鸡有12只,兔子8只,算出总腿数56条,还是多一点,所以我就假设鸡有13只,兔子有7只,算出总腿数54条。
师:由于鸡与兔的只数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然后在举例中根据实际数据的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缩小举例的范围,这种方法叫做折中举例法。(板书:折中列表法)
像同学们刚才的这几种解法,我们把它称为列表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列表解决问题,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列表的方法不做统一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画图法(板书:画图法)
师:除了列表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先画20个圆圈表示20个头,再假设20只都是鸡,在每个圆的下面画2条竖线表示2条腿,总共画出40条腿,还剩下14条腿,刚好可以给7个圆各添上2条腿,所以兔子有7只,鸡有13只。
5、归纳算法
解决“鸡兔同笼”有多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你会解答吗?
(1)、出示:停车场上共停放12辆三轮车和自行车,两种车轮子总和为31个,三轮车和自行车各有几辆?
(2)、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解决,旨在加深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的理解。此外,不同层次的问题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五、拓展延伸
书P81“你知道吗?”
师: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鸡兔同笼”的有关问题,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热情,使他们感到学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风趣幽默的一门学科。]
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了成功与遗憾共存。
成功之处在于:
1、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读歌谣、把歌谣补充完整,学生不仅觉得有趣,同时也复习了计算腿数的方法。
2、新授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我没有统一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因此部分学生对列表法掌握得还蛮可以的。在教学列表法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去试着解这种类型的问题。
3、练习时,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例子,如:停车场上停着自行车和三轮车,让学生自主解决,不仅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且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遗憾之处在于:
1、我感觉多媒体课件虽然帮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
2、练习时,如能引导学生巧妙综合运用三种列表法,把课上得更精彩、生动一点就更好了。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了解自然数的规律以及奇数和偶数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学准备:
七彩泡泡一瓶,幻灯片(电__图片、练习题),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是什么?教师出示七彩泡泡。
请一名学生来吹泡泡。其他同学注意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生开始吹泡泡。
吹了一会儿,师喊停。
问: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说一共12个泡泡,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13个……
师:这样吧,让这位同学重新吹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数出来。
一生吹泡泡,其他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师板书。
师写到20多的时候停了下来。
说:我太累了,什么时候能数完?
生:数到10000。
师:数到一万还能接着数吗?
生:能。10001,10002…
生:永远也数不完。
师:永远也数不完我应该用什么号结束?
生:省略号,代表还有无数个数。
师拿起七彩泡泡说:我也会吹。结果一个也没吹出来。这应该用几表示?
生:0.师板书。
二、探索建模
探索自然数的规律。
师揭示:像0、1、2、3、4、5、6、7、8、9、10、11、12、13……这样数出来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自然数。自然数除了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还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师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自然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师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帮学生完善语言,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明确(幻灯片出示):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⑵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再次体验。
⑴小游戏数一数。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接着数。
⑵幻灯片出示数轴,学生填空。
⑶(幻灯片出示)选一选哪些是自然数,哪些不是。
4、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数。
学生自由发言。如日历,电话号,车牌号书页…
5、探索奇数和偶数的规律。
师:自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请看老师找到的图片。(幻灯片出示电__的座位号)
同学们读一读,师板书。
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单数。
师:对,我们把生活中的单数叫做奇数。奇数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汇报。
最后(幻灯片出示)师总结这都是刚才大家自己总结的:
⑴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的奇数。
⑵奇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⑷奇数的个位分别是1、3、5、7、9.同样的方法认识偶数。
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偶数的规律。
6、小游戏。
抢答: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00045、2000140、3000019…
说一说怎样快速判断。
生:就是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偶数。
三、应用实践
小试卷
1、选择自然数,奇数,偶数,填到合适的圈内。
2、填数轴。
3、填数列。全班订正同桌互判。
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6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具备迅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检索出来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就能很快地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而且通过背景的变换,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有一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39;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7
我执教的课题是《组织比赛》下面我将从备课思路,研究主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来阐述我们学校的这次校本教研活动。
一、说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问题解决的预期效果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会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善于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仔细、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从“组织比赛”这一生活情境出发,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并认识条形统计图,参与其制作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促进学生比较合理地解决问题。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中统计的意识与习惯。使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模板篇18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植树问题》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本节课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种情况都种的植树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我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着力想解决好以下问题:
如何让学生经历一个“将复杂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来研究,再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学生直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了间距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突破本课难点部分我通过一棵一棵的种树的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了对植树问题中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棵一棵的种太麻烦了….”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思想,确定了“转化的需要”,接下来,实施策略的产生与方法可行性验证;学生给出了例题不同的答案,此处留空白,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摆、数、画等方法探究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棵数=间隔数+1,反过来验证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数学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植树问题屡教不会?”我进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奥数课上系统讲解了植树问题,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中没有作为一个知识点出现,只是出现在练习题目中,所以我们没有在课堂上拿出时间进行系统的讲解。
其次,无法将脑海中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虽然记住了“五根手指四个空”但是却无法与实际的安装路灯、插彩旗以及种树等问题联系起来。他们不知道手指的间隔与种树、安灯和插彩旗有什么关系。
再次,当我们在讲解植树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这样讲解的:“同学们,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树,咱们现在求间隔?”学生很容易列式:600÷5.然后我们问这样结束了吗?学生说:“没有,还要加1”。只是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中教学,从来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来种小树。如果在讲解的时候。结合手指,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画一画,数一数到底间隔数和数学的棵树之间的关系,自己动手发现的规律远远比我们告诉的记得牢的多。
有了这次植树问题的教训,以后再遇到像“植树问题”这样的典型问题时,我一定会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然学生通过充分的动手体验去获得知识,这样远比老师告诉他的效果好!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我的这节课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前进的脚步,我们会继续不断的探索下去。